为更好地保护历史建筑和历史街区,延续城市历史风貌,近年来,我镇不断加大修缮保护力度,最大限度保护历史信息。去年,我镇已启动了坡南省级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整治工程,并在去年7月份进场施工,目前工程正在顺利进行中,而东门街也筹备申报省级历史文化街区,计划开展改造工程。随着坡南与东门这两条历史文化街区改造修缮,也将为平阳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创建奠定坚实的基础。 近日,记者走进这两条古韵古香的历史文化街区,感受它们在岁月中的浮沉与变化。 (一) 走在干净的街道,不多的车辆,不疾不徐的行人,笑容可掬的长者,眉目姣好的妇人,天真烂漫的孩童,这一切,都那么地和谐安静,从容不迫。街区墙上,青瓦粼粼,屋舍俨然;大榕树下,溪水涓涓,小鱼悠游;绿树丛中,虫鸣唧唧,彩蝶翩跹……这便是坡南省级历史文化街区。 坡南街位于昆阳镇南侧,古街左右进深20~50米不等,全长1.6公里,总面积16.9平方米。这是一条有着千年历史的文化街区,这里汇集了古城门、千年道观、牌坊、古桥、古民居、古巷等众多人文景观和历史遗迹,街区内涉及到文保单位和文保点有10处,历史建筑有63处。 “坡南街区曾是通达福建的唯一通关驿道,是古代陆路与水路之间的重要交通要道。”县县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董文明向记者介绍,这条千年古街道由于来往的均是过客,所以当年这里饭摊特别多,其次是挑夫多,沿街店铺林立,热闹繁荣的景象延续了数百年,形成了集聚地方特色的古街风貌。据介绍,历史上,蒋春盛伞店、久和酱园、恒丰南货店、回春堂、潘记纸扎店,还有米店、酒楼、客栈、轿行、染坊、纺纱、织布、裁缝、剃头、算命、箍桶等三十六行曾齐聚此街,各类物资在当时的坡南街可谓应有尽有,最繁华时每天有上万人经过,是浙江有名的商埠。 从通福门一路往下走到差不多三分之一时,记者看到数名施工人员正在有条不紊地展开各项作业。“坡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整治工程,计划投资2.1亿元,目前已投入2000多万元,河道整治工程、自来水工程、排污工程等均已完工;青石板恢复工程已经进行到县小段;像皇岙客栈等原有古建筑的修缮正在进行中……”董文明告诉记者,随着一个个工程的完工,街区内的环境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通福门至县小的这段路程,就如家住通福门附近的王先生所描述的:“经过这一年的整治,往昔的臭水沟消失不见了,排污也好了,住也跟着舒心了。” “其实,对于坡南的整治并不是大动干戈,而是在不破坏原有资源下,修旧如旧,延承古城驿道遗韵,展现水街民俗风情。”董文明告诉记者,根据规划,下一步,在完善基础设施,保护和修复坡南街、坡南河水系与古桥,疏通河道,清理垃圾,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的同时,我县还将整修沿街两侧的建筑立面,协调景观风貌;整理修缮历史建筑,扩充参观内容,着力保护留存在建设中的历史元素。“此次改造方案由中国美院设计,依照古街特点,对不同功能区划分展开分段设计是此次改造中的一个突出特点。”据介绍,建成后,以七八十年代建筑居多的通福门至县城段建筑,会以发展具有历史文化和宗教文化,以及展示当地居民特色为主;县小带谷桥段会以引进老字号店铺入驻和开设一些休闲茶楼、茶室为主;带谷桥至吴隆兴桥段会以特色餐饮经营、旅游住宿和引进地方特色工艺品店铺为主;吴隆兴桥至南廊庙段会以经营古玩字画、开设艺术工作室和画廊为主;南廊庙至皇岙桥段将以经营餐饮和旅游住宿为主,以全方位地满足旅游功能的硬件需求。 (二) 如果说坡南街是远离喧嚣的世外桃源,那东门街则是闹市中的一片“静”土。初冬,漫步于老街内,蜿蜒多折的石板山道、众多光洁的青石凳、造型各异的仿古亭子,阳光零星洒落一地,时光仿佛停驻,身心也不觉慢了下来。离了都市嘈杂,淡远了人事纷争,一种发自内心的“慢感觉”悄悄地洗涤身心,抚慰神经。过惯了快节奏的市民可来这走走,体验别样的韵味。 东门街区位于昆阳东部,面积6.35公顷,是一条历史悠久的商业街道。据说,早在东晋建县时就已经存在,素有老街之称,也是一条具有历史文化色彩的文化街区。据统计,东门街区内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就有13项之多,其中国家非遗项目3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文保点3处,同时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发现拟报文物保护单位、文保点4处,历史建筑30处。 据了解,去年,东门街开始筹备申报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并于今年2月正式向县政府提出申报并已通过,申报材料也已递交给上级政府,等待审批。东门街区保护规划修改稿已完成,将准备立项。 林凡 |
|关于我们|社区动态|免责声明|隐私条款|联系我们|手机版|平阳第一社区 平阳网
( 浙ICP备18042709号-3 )
GMT+8, 2025-7-18 08:18 , Processed in 0.03547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