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平阳第一社区 平阳网 返回首页

陈铁树的个人空间 http://www.wzpy.com/?56222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乌艚”“舮艚头”与“古鳌头”

热度 1已有 1534 次阅读2011-8-31 05:58

乌艚

鳌江镇老照片

三大厂老渡口

 

       民国《平阳县志》载“鳌江。地因渔人集市,名舮艚头,译名古鳌头,旋易今名。”因“舮”(hù)是方言字,普通电脑打字软件未录,《古汉语大字典》也难觅,新近出版的《鳌江志》以“舻”字代之。而“舻”即“艫”(lù),指船头,。《汉书.武帝纪》有“舳艫千里”,李斐注:“舳,船后持杝处;艫,船前头刺櫂处也。”而“舮艚”,其实是“乌艚”俚语的谐音。“乌艚”是明清时,闽、广沿海流行的一种渔船。因船体涂黑色,船形似槽状,船头两侧绘有双眼,(闽南语乌、黑同音)故名乌艚。据《明史.志第68兵四》载:“海舟以舟山之乌槽为首。”郑成功,攻打台湾曾广用此船。厦门“郑成功纪念馆”还存有“船模”。后传入浙南沿海,作为我县旧时海上作业的主要船种。至今在鳌江下厂、苍南石砰等渔区,还能见到,但都改为机动船,船身仍保持传统的黑色。

    笔者少儿时,一到渔讯期,上埠坦、北港埠、灵溪埠一直到八角亭渡口,这种乌艚船泊成一片。尤其北港、灵溪二埠,到了晚上,船上的桅灯,岸上的煤气灯,鱼贩们的灯笼,把江埠照如白天(那时没电灯),每只船上都架起跳板,抬杠运鱼的号子、司称唱码的吆喝,鱼贩争夺鱼货的叫骂,提篮小贩的叫卖,融成一片,响彻云霄。故此渔民赶市,乌艚麋集江埠,是现在鳌江镇脱胎时的面貌特征。

     乌艚头的“头”字。有两解:一是埠头。鳌江方言凡称凸出地面、水面或能聚集人的地方,都在名词后加一个“头”字。如水步踏头、马道头、地坛头、沿阶头、渡船头、楼梯头、水井头,塘 头等等,故此、把乌艚聚集的江埠叫为乌艚头,是鳌江方言的习贯语。二是行头。“行”指“鱼行”,是经营鱼货贸易的商行。旧时鳌江的鱼行很多,有仁泰,久泰、顺泰、公兴泰等,据民国二十七年(1938)统计,平阳县总共有鱼行36家,其中鳌江镇18家①。因旧社会渔民都很贫穷,渔讯前无力修渔船、置渔具。鱼行为了渔讯时能收购到更多的鱼货,都事先放钱给渔民,现在叫“渔贷”,过去称“行头”。但有一条“行规”,渔民收了这家鱼行的“行头”,这个渔讯期打来的鱼,都必须买给这家鱼行。所以,凡是出海打鱼的乌艚,其“行头”大都在鳌江,故“乌艚头”有乌艚行头所在地之谓。

    至于,以后演绎成“古鳌头”《民国县志》载有两种说法:一是方言谐变说,古鳌头是乌艚头的谐音。二是潮汐名胜说,潮涨时江口波涛汹涌,“如巨鳌负山”。其实两说可合为一,因为这个在当时,占“地灵”又聚“人杰”的小渔村,渔货贸易越做越大,名声大噪浙闽,以船为名的“乌艚头”已显得庸俗不雅,容纳不下。有识、有才之士,在日常往来文书、契约中以“古鳌头”,这个既谐合“乌艚头”口音,又内涵地方胜景的地名名之。起初只在纸、笔间应用,后习以为常,行于百胜之口。这仅是笔者的个人之见,不妨聊备一说。不过直到现在,鳌江附近农村,习惯把鳌江呼为“乌艚头”的人,还时常听到。

     “古鳌头”的历史已很悠久,有文字可征的可溯之清、乾嘉间。除《鳌江志》所举的史料外,笔者不妨再续几条,以广之用:

     一、张振夔(张振夔17961866,字庆安,号介轩,永嘉场下垟街(今温州龙湾区永兴街祠南村)人。嘉庆二十三年(1818)举人,任镇海县教谕。)的《王筠园明经六十寿序》:②

“吾宗有寄居平阳古鳌头者十余家,每岁首则来助宗祭,辄主予家信宿而去。”王筠园名王禹绩,字筠原,号筠园,增生、居鳌江。以团练议叙六品军功,加州同衔。六书雅润劲健,尤精篆隶③。虽《寿序》未具所作时间,但文中有提及“咸丰辛亥(1851),”又是六十寿,想必做寿者在古鳌的时间应更早。与其同时的,鲍台亦有《赠王筠园》诗:“漱六斋前雨乍晴,题襟话旧十年情。不图闹市钱刀地,犹有论诗王子衡”④。

     二、鲍台⑤(17611854)字石芝,于清嘉庆庚申岁(1800年)从江西菼浦移居昆南柳嘉垟(今鳌江镇柳王村),曾在荆溪(今鳌江镇荆仙村)书院教书。)的二诗一记:

     1、《秋日寄雪帆同学》:“相思人住古鳌头,仄仄风棂小小楼。红耦香清江馆晓,白萍风冷海门秋。汀洲寂历闻新雁,曲径盘纡忆旧游。何事幽栖芳信杳,不将诗句慰离愁。”⑥

    2、《寒食日祭先墓过新渡》⑦诗:“小艇冲江色,垂杨入暮春。年年寒食节,一踏渡头尘。北去青山失,南迁白发生。劳劳成底事,只自负慈亲。”据华文漪《故文学鲍敬亭先生暨配周孺人墓志铭》,鲍台祖坟在道源山(今麻步桃源)。⑧

    3、《古鳌陈十四圣姥宫记》(节选)⑨:“古鳌旧有宫五楹,久陊剥,乾隆十九年(1754)重构五楹,翼以两庑,共十余楹,歌台一座,功竣,乃易旧宫为寝宫,剔其陈丹暗粉,绚以丹漆,光景一新。”“(又)于嘉庆年(17961820)为峻其垣墉,高其阁扇,上为双阙,镇以鴟吻,外则捎沟为池,架以石桥,清流漾,”“迨道光元年(1821)又于前霤筑月台一间,上为藻井,承以芝栭,石柱蟠龙,翠钱结牖,彩之饰,云霞邳张,叹为观止”。

     以上诗文的字里行间,给我们描绘出一幅,乾、嘉年间,(距今最远的史条已254年)古鳌头的画照,它不但是渔舟星罗、商贾云集、鱼行栉比、市井熙攘的浙江南隅海边的海产品集散中心,而且市容也颇具规模,有岸丽华贵的娘娘宫、杨爷殿,有雕窗琢栏的民楼,有多才多艺的知识分子,有书馆、有读书郎;由于人口稠密、市场的繁盛,上埠三大厂至江南新渡的渡口,也己船渡如梭……。

    但毕竟生我养我的“母土”留给我们有字据的资料,由于岁月沧桑,时政变迁散失、湮没得太多了,我们只能在少得可怜的史料中,拼凑她那模糊的背影。

附注:

    ① 见《平阳县志》卷九渔业第五章《水产购销》。

    ② 见《介轩集》及《清画家诗史》。

    ③ 见民国《平阳县志》卷四十人物志九《王禹绩传》。

    ④ 见鲍台《一粟轩诗文集》卷二。

    ⑤ 见《苍南县志》人物756页《鲍台传》。

    ⑥ 见鲍台《一粟轩诗文集》卷二。

    ⑦ 见鲍台《一粟轩诗文集》卷二。“古鳌陈十四圣姥宫”即“鳌江娘娘宫”已圮。原在鳌江镇十字街头(今鳌二小)与“杨爷殿”毗邻,是旧时鳌江最热闹、繁荣的地方。

   ⑧ 见华文漪《逢源斋诗文钞》卷三。

   ⑨ 见《温州历代碑刻二集》798页。

   ⑩ 文中“乌艚”图照,来自源于上海交通大学,“船泊数字博物馆”。其它二照片来自网友博客。

 

 


路过

雷人

握手

鸡蛋

鲜花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回复 通福 2011-9-5 19:05
“吾宗有寄居平阳古鳌头者”是不是指的是西桥王氏。西桥王氏算是当地望族吧。
回复 陈铁树 2011-9-16 19:18
据我所知,鳌江王氏有一支在康熙间从温州永嘉迁来,属英桥王一族。西桥王氏是否同,尚末可知。

QQ|关于我们|社区动态|免责声明|隐私条款|联系我们|手机版|平阳第一社区 平阳网 ( 浙ICP备18042709号-3 )

浙公网安备 33032602100245号

GMT+8, 2024-5-6 22:22 , Processed in 0.03667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