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很多领导干部会认为现在的老百姓对领导干部怪话多、牢骚多、怨言多。出现这种情况,领导干部就要去了解群众发的是什么牢骚,反思为什么会发牢骚,就要去理性看待群众的“牢骚”。事实上,牢骚反映的是群众对党和政府工作的不解或误解,群众向领导干部发牢骚,说明群众对党和政府是信任的,是寄予希望的。 要理性对待群众的牢骚就必须正确分析群众的牢骚。 其实,仔细分析不难发觉,有些牢骚是工作上的失误,造成的群众不满。比如因监管不到位造成的消费品质量问题,群众对政府有怨言,领导干部就必须及时弥补纠正,这种牢骚是改进工作的动力。 有些牢骚是工作上的盲点,引起的群众不快。比如因为历史原因造成的群众社保还没实现百分之百全覆盖的情况,有些群众有怨言,领导干部就必须抓紧研究制定相关的政策,尽快让未参保的群众实现参保,这种牢骚就是弥补不足的方向。 有些牢骚是宣传上的缺位,引发的群众不解。比如有些政策很好,但由于宣传解释工作没有及时跟上,实施后反而出现部分群众却牢骚满腹,指责政策的事情,其时领导干部就要及时组织做好政策的宣传教育工作,为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这种牢骚就是完善工作的契机。 即便有些牢骚虽然不合理,它也很可能代表相当一部分群众的认识或看法,它是掌握社情民意的一种有效渠道,这对于工作上避免失误,争取主动大有益处。 所以,领导干部要以一种大浪淘金的精神,对于群众的牢骚不妨多听听,不妨多分析,从牢骚中寻找工作的不足,从牢骚中寻找工作的方向,从牢骚中探寻各种民意。 因此,领导干部要将群众的“牢骚”当作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