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导游甲 于 2011-12-26 00:03 编辑
从“地缘政治”看萧江和麻步的合并 (首先声明,本人为萧江人,但不是“街上”的,而初中三年就读的学校就是麻步中学,所以,对于萧江和麻步,我有同样深厚的感情。) “地缘政治学”是根据各种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摘自百度)。把它用在两个镇之间,似乎有点大,但我就是要从语言、认同感、习俗等地理要素来分析两个镇的合并,所以不妨借用一下。 先说语言吧。 大家都知道,我们平阳县主要的方言有两种:平阳话(温州话、本地话)和闽南话。可能大家也都知道,一直以来,操这两种语言的人在县府、各机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内明争暗斗,虽说没有到了你死我活的程度,但说它水火不容却是一点也不过分的。近年来虽说有所改善,但新旧隔阂远未消除。如果有人说平阳近年来的发展不如苍南有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两种方言之间的内耗,恐怕没人会反对。 很不幸,萧江是最靠近闽南语区的讲平阳话的镇,而麻步正是最靠近平阳话区的讲闽南话的镇。(本来萧江镇内原有讲闽南话的村子,但现已经慢慢地都被同化了)。部分麻步人可能会一些平阳话,但萧江人基本上不会闽南话。 所以,从语言这个要素上看,一旦两镇合并成功,日后的镇政府内适用不同语言者之间的角力就会是现在县政府里的翻版,拖累全镇乃至全县。 再说认同感。 萧江镇原是萧江、后林、夏桥三个乡镇合并而来(去年再合并了桃源乡)。而这四个乡(镇)原来都属于麻步区。 但有一个现象很值得注意,原来的萧江人(萧江公社、萧江乡时期),出门在外很少说自己是平阳麻步的,都说是平阳萧江的。而据我所知,原来的北港片的人外出,一般都说自己是水头的,或是顺溪的,很少有人会说自己是小南的或是清街的。所以,几十年来,无论行政区划如何变化,萧江人都不大认同自己是麻步人。 这还不是全部。更重要的是,原来的后林人、夏桥人,无论当时是否隶属于麻步,他们外出时也大都认同自己是萧江人,而非麻步人。 所以,这三个镇合并,取“萧江”为名顺理成章。而原麻步、塘北、鱼塘三镇合并成一个新麻步镇,也是同样的水到渠成。但要现在的萧江人或麻步人改变自己原有的认同,确实很难。特别是萧江,通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萧江”的这张名片已经相当有分量了,要萧江人“改弦易张”,恐怕更难。这也是去年这两个镇暂不合并的主要原因。 至于说习俗,应该更好理解,两种语言之间风俗习惯有很大的不同,加之多年来两镇内未形成一个重要的经济、政治中心,联系较少。各方面的习俗萧江向龙港、鳌江方面靠拢,而麻步向水头方向靠拢。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 咱一介平民,什么大方向、大政治什么的不大懂。如果政府认为两镇合并确实有利,我认为肯定有他的道理,但在合并的时候应对上述的问题加以慎重考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