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黄公望为避开圣井山道观事务和人员的干扰,由山之别径在山腰构一堂专心画画。该屋:开门尽松桧,庭前停白鹤,窗外楚水吴烟两渺濛。黄公望把它取名为“富春山居”。从山下到“富春山居”的路名“大岭”因此名为“富春大岭”。
(1)“富春山居”之名的来源。
中国明末清初姜绍书著的画史著作《无声诗史》介绍:“黄公望与曹知白及方外莫月鼎、冷启敬、张三丰友善”。
清乾隆十一年撰修的《南召县志》载:张三丰,河南南召人,元末明初著名道人,因衣着肮脏,不修边幅,人送绰号“张邋遢”。史称他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寒来暑往,仅一纳衣、蓑长着身。据传他曾在南召“天宝观”和方城“炼真宫”出家修道。《南召县志》中还附有明成祖访张三丰书。今南召县“小店乡”古名“富春乡”,尚保存“张三丰故里碑”。据道教界推测,张三丰活动于元延佑到明永乐十五年间(1314—1417)。
天历二年(1329)黄公望加入道教中的全真教,全真教主张三教合一。张三丰倡儒、释、道三教同一之说,并且是武当功之创立者和太极拳的创始人。在志同道合的基础上,黄公望对张三丰十分崇拜。因此,黄公望把在瑞安圣井山上盖的房子,用张三丰故乡“富春”为名,号之为“富春山居”。
(2)至正七年(1347)8月,79岁,秋,从外地云游回到“富春山居”作《秋山图》(见下左图,纸本,水墨,高101.4,阔29公分。日本东京永青文库藏),寄储霞老友。并题:
阿翁结屋秋山岭,秋色秋光纷后前。万轴图书充石阁,千章杉桧罨茆檐。 棕鞋桐帽易理料,睡起柴门日夕照。 搜奇选异忘岁华,服术养芝颜转少。 几年梦想未即通,楚水吴烟两渺濛。安得一跃入层巘,握手仰啸秋山空。 何来白鹤传雪茧,却是阿翁松下遣。 素韵幽香裹秀丽,展时先有云舒卷。 挥毫随写秋山图,真境未窥私范模。风前搁笔披对久,满面只觉秋苏苏。
诗中“何来白鹤传雪茧,却是阿翁松下遣。”只要看一下圣井山下“鹤二村”的地名就理解了。诗中“万轴图书充石阁”,说明他有一间石阁,来放这万轴图书。盖屋却用石阁藏书,是不符合常情的,如果看了下右面《秋山招隐图》和实景照片,他的《富春山居》主建筑也是石殿建筑,这句诗就合情合理了
(3)至正七年(1347),79岁《秋山招隐图》(见上右图,高104厘米,阔27厘米)
款识:
结茅离市廛,幽心辛有讬。开门尽松桧,到枕皆邱壑。
山色阴晴好,林光早晚各。景固四时佳,于秋更勿略。
坐纶磻石竿,意岂在鱼跃。行忘溪桥远,奚顾穿草履。
兹癖吾侪久,入来当不约。莫似桃源渔,垂寻路即错。
“此富春,山之别径也,予向构一堂于其间;每当春秋焚香煮茗,游焉息焉。当晨岚夕照,月户雨窗,或登眺,或凭栏,不知身世在尘寰矣!额曰“小洞天”图之,以招朴夫隐君同志。一峰老人黄公望画并题。”这张《秋山招隐图》也是以九峰山为背景,是黄公望赠予友人朴夫隐君的佳作。此画曾被明代天启朝状元文震孟、清代的高士奇收藏。2010年在北京万隆拍卖公司拍卖会上成交750万元。
上面左边这张照片的四合院,在圣井山石殿下约800米,与主殿之路在山腰分开(别径),旁边之路是通曹村的古道。里面的四合院现在是佛教寺院,主体建筑是古代石头建筑,登上前面小山(登眺)就可以看到后面所讲的《富春山居图》全景。照片中的四合院与右边《秋山招隐图(局部)》的小堂何其相似,可能就是所谓“富春山居”。
(3)至正二年(1342),74岁。《富春大岭图》(轴,纸本、水墨。纵74.2厘米,横36厘米,南京博物院藏)。图中描绘一座高耸兀立的富春大岭,左侧山腰上一条山道在绝壁之间逶迤穿行,还有一座小桥,下面江水绕着绝壁缓缓流动。《富春大岭图》清代前曾为叶梦龙所珍藏,清末为近代收藏家庞莱臣所藏。1963年,庞莱臣的孙子庞增和捐献给南京博物院。
上面右图是九峰山上拍的俯视图,结合下面的卫星地形图,从山脚东南角曹村镇开始,通过大岭到西北角的圣井山石殿。从图中间半岭堂的地名,可知大岭之长;从等高线可知大岭之陡。 所谓大岭,你走到曹村的许岙(岙是当时河湾可泊船处,黄公望画《陡壑密林图》时把此地画成江畔,还有小船)“圣井大路”牌坊附近,问一下当地人:“大岭在哪里?”,每个人都会毫不犹豫地指着圣井、九峰山的方向说:“大岭就在前面!”
这条古老的小石桥(上右图)在“圣井大路”牌坊旁边,是古代通往圣井山的小桥,也是《富春大岭图》中画的小桥之一。通过左龙溪这座小桥一段路,就看到右龙溪。一山两溪就是这里的特色,也是黄公望经常使用的素材。
二、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画的是飞云江景色。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卷,此卷后端自识款(括号里为笔者注解):至正七年(1347年,79岁),仆归(回到)富春山居。无用师(名郑樗,字无用,是金蓬头的衣钵传人,所以黄公望称其师,自称为仆)偕往,暇日于南楼援笔写成此卷,兴之所至,不觉 亹亹( wěi,勤勉不倦)布置如许,遂旋填扎,阅三四载未得完备,盖因留在山中而云游在外故尔。今特取回行李中,早晚得暇,当为著笔。无用过虑有巧取豪夺者,俾先识卷末,庶使知其成就之难也。十年(1350年,庚寅年,82岁)青龙在庚寅歜节(端午)前一日,大痴学人书于云间(今上海)夏氏知止堂。
由此得知,此图创稿于圣井山的“富春山居”的南楼,由于是面对瑞安江实景为基础进行艺术创作,所以开始阶段在外云游时没有带出,在四年后基本完成后才在上海定稿。
可惜此图,清顺治七年(1650),江南宜兴吴洪裕临死前欲焚画殉葬!被分成两段,前段藏于浙江博物馆的《富春山居图·剩山图》(纵31.8厘米,横51.4厘米),后段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纵33厘米,横636.9厘米)。现有幸分开360年后于2011年6月1日在台北合璧。遗憾的是《富春山居图·剩山图》被火烧掉的前面的一段内容焚画之际消失于人间。前面内容据(清)恽寿平撰《瓯香馆画跋》载:“自平沙五尺余以后方起峰峦坡石”。
1、660年前瑞安江的基本情况。
秦汉时,飞云江(古称瑞安江)河口北岸在集云山南麓,南岸在平阳县昆阳镇的横屿山麓。三国吴赤乌二年(239)吴国以横屿为中心的港湾周围停泊万只船肪,古有“万船”(万全)之称。
东汉时飞云江河口退至今瑞安城关大沙堤、浦后街一带,马屿、曹村等地至平阳坑以东均为古海湾。今50米以下的平原,都为当时古海湾的浅海滩,后逐渐淤成海积、冲积平原。
850年前南宋时。《永乐大典方志辑佚·温州府志》载:陆游(约1157年)曾任瑞安县簿。陆游《泛瑞安江风涛贴然》诗:“俯仰两青空,舟行明镜中;蓬莱定不远,正要一帆风。”陆游把南宋时瑞安江(今飞云江)写成现实的“蓬莱仙境”。所以,金月岩也结“蓬莱庵”于瑞安圣井山。
650年元朝时,(见以下卫星地图)飞云江南岸除现团社村、山后村、山河村、鹤二村所在的四个小山和雷公山高出江面。西南马岙村后面是圣井山,山脚有马屿、簧屿、姜屿,“屿”是涨潮时和大陆或岛相离,落潮时和大陆或岛相连的岛屿。还有高岙、马岙,“岙”是当时河湾可泊船处。
2、黄公望以飞云江为素材画“富春山居图”。下面我们将合璧的《富春山居图》与在圣井山“富春山居”处俯照的《飞云江照片》进行比较:
《富春山居图全图》前段的小山和被火烧掉的小山右边的平沙五尺,就是《俯视图》中的前面的鹤屿山;特别是远处平长山皇山作为背景山简直是与画面一模一样。山皇山和鹤屿山之间现在是平原,元代是山居图中烟波渺渺的江面。 《富春山居图》中段的两座山就是《俯视图》中间现在的高岙山、山前山;高岙山下面有一艘垂钓的小舟说明有水,就是现在的高岙。山居图左角与山后村连接的有大树的陆地是马屿一带。作为画江的图,山后面是烟波渺渺的江面,前面又是垂钓的水面,我过去百思不得其解,现在看了实景终于恍然大悟。
《富春山居图》后段的小山,就是《俯视图》后面团社村边的五甲山。它背景的重山与飞云江北岸七甲村后面的荆谷山是如此的神似。
当我们比较好两张图后和其他图后,将会体会到黄公望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张张山水图,而是一张张反映660年飞云江沧桑之变的地质图。三、黄公望在瑞安等地活动的其他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