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瓯博物志 高启新/文 以丰富的文物知识,严谨的考证,书写历史背后的真实。以散文的笔调,合理的逻辑,书写遗忘在温州历史角落里的人和事。 “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四人对中国明清以后的中国画影响极为深远。居四家之首的黄公望,到了知天命之年才开始学画,与近代黄宾虹学画脱胎换骨的经历有点像。均属大器画成类。这“两黄”与温州都有点缘分。但黄宾虹是喜欢雁荡山水,搜尽奇峰打腹稿,黄公望倒是没有画过永嘉山水。 黄公望是从失势官员一步步变成全真教的算命人、自由职业诗人和山水画家,套用现在的话讲就是穿自己的鞋,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有人会问,黄公望一辈子最费神的存世名画里,比如《富春山居图》是画桐庐富春江两岸的美景,《天池石壁图》画的是苏州以西三十里的天池山胜山秀色、《九峰雪霁图》画上海郊区松江县的一群小山丘,也就是说,黄公望的活动空间大致是集中在今天长三角一带的三吴地域内。为什么永嘉的隽秀之山难入其法眼呢?如果要回答,答案就是他没有来过永嘉平阳。 现在对黄公望是哪里人,归纳起来有四说:常熟说、平阳说、富阳说、衢州说。富阳说,是因《富春山居图卷自识》里说:(自己)“归富春山居”,并“留在山中而云游在外”,以富春为家。说明黄公望最起码是承认富春(桐庐)是他第二故乡。衢州说则比较无厘头,这里打住不说。相比较来常熟说和平阳说倒是比较靠谱。虞山(常熟)是黄公望的出生地并过继给平阳黄氏做养子的事实不少权威的书上没有异议,如元代钟嗣成《录思薄》、元末黄岩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明嘉靖《常熟县志》、民国《平阳县志》、民国《重修浙江通志稿》均持有相同观点。不过有一点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当时单单就会过继给平阳人黄氏?后翻阅了平阳人后裔元代俞希鲁编纂的《至顺镇江志》,里面记载不少永嘉(温州)人参与常熟、苏州等地方公益事业,突然有点领悟,那便是元代永嘉人在长三角一带是有影响的。按史书记载,黄公望原来姓陆,是居在常熟的很平常的小巷弄里,家里穷得很,但“居于邑之小山”黄氏家庭,用现在眼光可以理解为是个有钱的主,你看稀缺的别墅都可以盖在闹中取静市区的小山上。这种做派在当时肯定有钱有势。这里我想大胆复原当时的情节:有一次,黄老无意间听子游巷陆家有两个长得虎头虎脑的儿子,聪明可爱,又会读书。九十岁的永嘉黄氏就灵机一动,派人到贫民窟里与陆家谈谈,这不一拍即合,苦于膝下没有儿子黄老伯终于如愿以偿,高兴地喊出“黄公望子久矣”,于是,这句话一分为二,陆家的儿子改名黄公望,字子久。由于当时的户籍制度比现在要松散多了,派出所里不一定有记录在案,因此,黄公望的户口落实也没有最后解决,加之他后来被冤枉了,就四处游山玩水替人算命写生作画,连户口本都不要,这挂户一挂就七百多年。 但他题画作时有“平阳黄公望” 款识,最起码可以证实黄公望本人是不会反对他入籍贯平阳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