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某些人的眼睛和神态中,我读到了一种信息:碌碌无为。现在的人用词图方便,拾现成的。像这样的成语,我只同意一半。无为是真的,却不是什么“碌碌”,因为我一向悠闲,从来也没有“碌碌”过。 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有不少事值得庆幸,其中一件就是悠闲无为。闲下来,有时间去观察一些事,我发现那些“有为” 的人,都被包围在一片骂声中。据说这个社会仇官仇富,因为为官不廉,为富不仁。那些“有为”的人,不是有为于社会大众,而是有为于个人。我不知道这种说法是对是错。相反,我倒是遇到过几个好官,把我送的礼物退还给我,还帮我办了事。虽然办我的事并非违规违法,但接受酬谢是应该的,但他们不接受。所以我心里只有礼赞,没有仇怨。我想,这些人如果不当官而做一个平凡人,也一定是难得的好人。为什么说“难得”呢?因为往往有一些人,“无为”的境况下是个好人,当了官就再也不是好官了。以我的看法,这些人本质并不好,只是机缘不利时,没条件当个“坏官”而已。想到这里,我就起了一种颤栗,我还是庆幸自己没有当官,假如我当了官,难保不是个贪官,因为通过对自己日常的观察,我发现我的贪念并不见得比别人少,如果当了官,这个贪念还会膨胀。贪念人人都有,关键在于对它是有意克制还是无意膨胀,制住了还能独善其身,制不住了就难免损人利己,犯了十宗恶业之首。 中国人历来有一种锐利又坚固的武器,叫“道德评判”。用以攻击时它无坚不摧,因为被攻击者只能招架、辩白,而不能不屑一顾地说:“我就是没有道德,你能把我怎样”。要是有人这么说的话,立马就会被唾沫淹死;用以自卫时它固若金汤,只要你不露出道德破绽,哪怕实际上干了很缺德的事,或者说了诸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么不合常理的话,因为这种言行是符合当时礼法的,符合当时的“道德评判”的,所以人家也就拿你没一点办法。 我想起了关于矛和盾的寓言,“道德攻击”和“道德自卫”这两样物事,就像是矛和盾。我反而觉得,如果每个人都能“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不时地利用“道德评判”来考量自己的话,那么,这个世界不知有多好。那么,社会上也就少了些仇官仇富的骂声,多了些严于律己的榜样。当然,针对那些为官不廉,为富不仁者,骂骂那是应该的,但当今社会的普遍现象是,那些骂人者一旦为官为富了,就一样的不廉和不仁。骂声越大的人心理越不平衡,到头来也越是不廉不仁了。 贪爱缘于身受,不去尝那甜头,远离富贵诱惑,总是相对安全一些。当然,那些身在富贵之中而能清廉仁爱者,就更值得崇敬喽。
韦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