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逍遥风子 于 2011-10-13 14:04 编辑
近期网络上关于“扶老人事件”讨论得沸沸扬扬,让我联想起看到的真实一幕:在一学校门口,一位小女孩高高兴兴地走出来,她看到校门旁的自行车一整排倒在地上,就吃力地一辆辆扶起来,满脸挂着做好事的笑容。此时,小女孩的母亲来了,却把她狠狠地训骂一顿,小女孩哭了,哭得如此委屈。我傻了,这个母亲怎么会如此残忍的把 一颗“天使的心灵”扼杀了?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着实向前迈进了一大步,用短短三十年时间实现了西方上百年才能达到的成就,物质文明可谓比任何一个时代都丰富充实,但同时却丢失我们这个民族最为宝贵的财富——精神。“社会信用”、“国民素质”急剧直下,“食品危机”、“信用危机”、“司法危机”、“动车事件”、“地铁事件”等等层出不穷。泱泱中华民族从历史长河一路走来,人的精神却飞流直下,可谓现在不如民国,民国不如清明,清明不如元宋,元宋不如唐隋,唐隋不如战国,战国时的先秦可谓是我们民族人的精神的顶峰。
中国人大概是这个世界上最强调“客观原因”的民族了,“社会信用”和“国民素质”低强调国人的物质文明还不够,仿佛“仓禀实而知礼节”。可如今国人的收入水平相当于70年代的日本,文明礼貌却远远不及也比不上人均收入相差好几倍的上世纪50年代,更没有盛唐时期的风雅儒爱。为此,真的是“仓禀实而知礼节”吗?信用正在为中国年轻的市场经济付出代价,对否?到此,我又想到了“文化”和“精神”之问题,中华民族自“商朝”一路发展过来,一直有自己的“文化”和自己的“精神”(即民族“魂”)在支撑着,到现在仿佛已经“断裂”了,很多人的人生没有追求没有目标,混混过日子,漠然处事,并且以“整蛊”别人为乐趣,天天过着“愚人节”。 “信用问题”的解决,光靠外部的法律监管、内部的企业治理结构是远远不够的,更要靠人们心中的文化,乃至信仰。
曾经引以自豪的满目绿树、风光秀丽、诗意盎然、滋养了李白和杜甫的文明古国,如今仿佛已沦为国人的了然残梦!日益被工业污染的大地,荒漠化占1/3以上奄奄一息的国土,断流的黄河,黄河化的长江,以及春天刮过首都北京的漫漫沙尘……这一切,就像是中华大地母亲的叹息,又像是天地间最严厉的一声声警告。中华民族急需有自己的精神来支撑,提高国人精神已迫在眉睫!
或许有朋友会说,作为百姓的我们有什么精神可言。在社会生态场中,当官的无疑是将军,百姓则是士兵,为了能冲锋陷阵,当官的必须有精神,百姓其实更需要精神。只有当官的和老百姓在价值观和世界观层面相一致,才能带来和谐的社会生态场,才能带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台湾著名作家思想家李敖曾说过:“一个伟大不凡能有进步的人,就在于他能从‘此路不通’的失败中,杀出一条‘放弃故我’的新路,能够变化他自己的气质、旧习与生活方式,咬牙冲向一个‘不复做此等人’的蜕变。”
一个民族的发展、强盛和繁荣关键是看其是否具有内在的精神,在这个个性张扬和价值多元的时代,如果国人能从传统文化和思想体系中寻找到日益稀缺即将丢失的精神——民族的魂,我们的国家才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 无影山人作于2011年10月12日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