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第一社区 平阳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09|回复: 5

唐川八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6-13 17:33: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该石碑位于温州市平阳县鳌江镇塘西村,花岗岩质,明成化丁未年(1487)刻。由碑身、碑座组成,其中碑身宽57厘米、高103厘米、厚27厘米,碑座宽59厘米、高25厘米、厚32厘米。共6行,满行11字。碑额阴刻楷体“唐川八咏”四字,碑文直刻“石佛仙踪、铁狮遗像、天池浴凤、月屿啼鸟、龙山叠翠、箭岭含辉、罗峰插汉、石壁飞泉,成化丁未年□□李□十二□十二年□□□□□□□□。”

    塘川,古时又有隔岭、箭岭之称,因本乡塘中溪两岸均系平川,故名。塘川三面环山,中为平原,岩石多姿、满山绿树、溪流淙淙,为鳌江民众抗日期间的避难场所,有世外桃源之誉,更以“塘川橄榄”闻名天下。塘川境内景点众多,为南雁荡山的景区之一,共有景点石佛仙踪、铁狮遗像、天池浴凤、月屿啼鸟、龙山叠翠、箭岭含辉、罗峰插汉、石壁飞泉,称为“塘川八景”,有诗赞其云:“塘川景色最葱笼,环绕山峦重叠峰。月屿啼乌林寂寂,天池浴凤水淙淙。罗垟石插云霄汉,箭岭晖含枫叶红。石壁雨来飞瀑急,云开日出现霓虹。”



        “唐川八咏”碑刻于明代,年代久远,保存较好,是一通较为难得的记录平阳风物的石碑,类似于当今旅游景区介绍景点的标志牌,这在平阳县内比较少见,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13 18:32:41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东西,要好好保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13 19:21:11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物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14 16:58:14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0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15 11:41:15 | 显示全部楼层
"塘川八咏"石碑牌历史真相之考究
在塘川办事处塘西村,有一方高约一百零二公分(除纹饰基座)、厚约二十五公分、宽约五十六公分的石碑牌,立于绿茵浓密的田垄一侧,碑身与基座完整无缺仅微有斑驳,未见风化及裂损迹象,其后有一株碗口般粗壮的水杉树。石碑牌由红石(花岗岩的一种)砌成,上以律诗描写古时塘川八大景色,虽历经五百余年风雨侵蚀,仍字形隽秀依稀可辨。经实地辨认,碑阳正额镌刻“唐(塘)川八咏”四字,正文依次为:石佛仙踪(按:景观在石佛自然村。下同)、天池浴凤(景观在高洋自然村后山)、龙山叠翠(景观在龙山村与山外村之间)、罗峰插汉(景观在罗洋水库南端)、铁狮遗像(亦称铁狮岩人,景观在高洋自然村后山)、月屿啼乌(景观在联东村东爿、西爿自然村之间)、箭岭含晖(景观在联南村西岙底自然村之箭岭)、石壁飞泉(景观在龙山村石壁头自然村),成化丁未(1487,明成化帝晏驾之年)拙庵李弥十二立,光绪十二年西山合地重建添丁财旺吉。

  围绕这块石碑牌,当地村民上至耄耋下至总角几乎都闻所未闻,更甭说被人提及,确切地讲已鲜为人知,而其于正史典籍及地志文献亦是不见经传、稽无可考。民间稍有流传或记述的,通常也只轻描淡写、一笔带过,且都误认其最初乃为称颂塘川之美景而建于田垄一侧,能真正得悉石碑牌原址所在地以及立碑初衷与原因者寥寥无几。笔者通过现场反复研究、走访调查,对史料不断搜寻查找,对疑点严谨考证排除,最终推断并还原了较为具体的历史经过。ERV平阳文化网

  石碑牌的真实来历ERV平阳文化网

  石碑牌如今所立之处原为溪道,20世纪70年代后被填废置地。旧溪道往北几步之遥的一端,各向两边分岔成两条支流,宛似蛇口将西山村(塘西村一自然村)吞噬于内,另一端如同蛇尾延伸至石碧头村(龙山村一自然村)。相传清末时西山地方山洪肆虐频繁,一时河满库盈、潦水成灾、四处坍塌、交通断绝,低洼之处悉成泽国,陇畔几与河面相等,田禾淹没殆尽,虽经农佃竭力抢筑戽救,但已无力回天(据传咸丰年间此地亦遭风灾重创,其摧枯拉朽之势无法抵挡,茅屋等被揭者不可数计)。百姓饥馑难觅悲啼长泣、禾农生计困顿向天呼号,加之当地常有襁褓莫名其妙夭折,长期出现五谷不登、人丁不兴、香火不盛、畜群不旺的悲情惨况。恐慌不已的村民开始四处寻助求解。是时有一堪舆先生来此,携罗盘、尺量等对附近地形及环境进行一番勘察并品土尝水,而后作惊人硬语:西山由“蟒蛇”巨口吞噬,一切灾祸皆源其中。于是村民听信其解,将白马观口一描颂塘川景色的明代石碑牌(明成化年间当地名仕李弥撰立)移置于“蛇颚”下三寸位置,截断蛇颈,以求添丁口、富财谷、生旺吉,兴家济世,造福桑梓(然这段历史事实和真相在地志、史料中却丝毫未被提及)。笔者依据当时情况分析,石碑牌移置于此,既满足了村民“镇妖”的急切意愿,又起到了宣传塘川“八景”的良好效果,可谓“一碑两用”。ERV平阳文化网

  碑文“重建”之意ERV平阳文化网

  与“李弥”身份之说ERV平阳文化网

  有人质疑:石碑牌落款处有前朝的“立”字与后朝的“重建”,其意是否为明成化年间立碑,而后湮灭无踪不知去向,清光绪年间又重新仿刻?其实,这从笔者的考证内容中已可获悉。再者,光绪一行字也明显是挤占于均匀对齐的碑文空隙处并有偏斜之嫌,且笔迹比划及镌刻力度均有异于其它文字,说明光绪这行字乃清代补加,此处“重建”实为“将原碑移置此地用于镇妖”之意。此外,光绪一行字末端部分的“添丁财旺吉”,也印证了将石碑牌用于镇妖是在光绪年间,而非明代。也有个别人指出:落款处有“拙庵”两字,为何断定“李弥”就是乡贤名仕而非僧人?笔者认为,“拙庵”在古时是一种谦辞,通常为僧人和尚一类的法号或文人名仕的字号。试想,僧人一类题词留墨,落款处顶多留写法号,不可能书具真实姓名。西山历代出文人在当地亦是不争的事实。调研期间,一知情者还透露,赞颂塘川美景的八咏碑起初建于白马观殿前,本就含带风水之意,说明立碑者定谙堪舆之术,由此笔者觉得“李弥”除了最大可能乃文人墨客、乡贤名仕外,其他微乎甚微的推想身份也许便是“斋公”一类罢了。ERV平阳文化网

  八咏石碑牌极具史学价值ERV平阳文化网

  塘川历史源远流长,素以地灵人杰享誉一方,其荟萃众多的文物古迹更是蜚声遐迩。这方具有标志性、代表性和针对性的八咏石碑牌,可谓塘川大地湖光山色、人文景观浓缩融合之精髓所在,其镌文虽非细雕细琢、精湛圆熟,但亦实属罕见、弥足珍贵、堪称一绝。在漫长岁月中,它目睹、见证了该地区的环境变迁、历史变化,为后人对此处乡俗民风、宗教信仰等考究留下了依据佐证和宝贵一笔,因此极具史学价值,颇有一番“看头”。在漫长岁月中,它饱受世代震风陵雨之洗礼,却幸免于难,依然坚守三尺之躯,笔者身为塘川之子深感惊叹庆幸。ERV平阳文化网

  任何一个地方,都有它的历史以及这部历史的载体,塘川八咏石碑牌亦是如此。它虽未被设置文物保护标识,但并不等于没有文物价值。如今,石碑牌仍孤寂伫立于此,默默遵守着前人的游戏规则,其遗韵灿姿未改如初。笔者微微摩挲碑上行行镌文,心底默默呢喃,祝愿它的华丽转身……ERV平阳文化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15 14:11:39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7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社区动态|免责声明|隐私条款|联系我们|手机版|平阳第一社区 平阳网 ( 浙ICP备18042709号-3 )

浙公网安备 33032602100245号

GMT+8, 2025-8-30 01:39 , Processed in 0.06084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