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61206
- 性别
- 保密
- 注册时间
- 2010-6-9
|

楼主 |
发表于 2011-2-2 09:56:18
|
显示全部楼层
4.中心镇镇区人口集聚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从浙江中心镇镇区人口集聚水平看,有两个特点,一是镇区人口规模相差悬殊,二是城镇化水平相差悬殊。
浙江137个省级中心镇镇区人口规模相差悬殊,镇区人口规模最大的镇有25万人(龙港),镇区人口规模最小的镇,不到二千人。2009年浙江中心镇镇区人口在10万人以上的只有6个镇,占4.4%;中心镇镇区人口在5-10万人的有25个镇,占18.3%;镇区人口在3-5万人的中心镇有28个,占20.4%,镇区人口在1-3万人的有64个,占46.7%;镇区人口在1万人以下的中心镇14个,占10.2%。
从经济集聚和辐射能力的要求看,中心镇镇区的人口规模要在5万人以上;从城镇公共基础设施配套经济性的要求看,则要达到10万人以上。中国中心镇镇区人口规模普遍较小,中心镇人口规模要达到以上要求,有一定难度。根据相关研究统计,全国中心镇镇区平均人口规模1.46万人 ( 衷中金、刘君德、侯爱教, 2004年) ;广东省中心镇镇区人口不足5万人的占72.2 % ( 蔡流、孙波,2005年)。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言,浙江省中心镇镇区人口规模平均为3.68万人,还算是相对较大的。
2009年浙江中心镇城镇化水平为45.5%。具体看,各个中心镇的城镇化水平相差悬殊,高的达到88.7%,低的在10%以下。城镇化水平低的中心镇,经济并不落后,主要是分散的农村工业化所造成。随着加快中心镇发展政策措施的落实,分散的工业企业将加快向园区集中,中心镇的城镇化水平将会有大幅度提高。
(二) 浙江中心镇发展目标分析
1.规模目标:具有自我持续发展能力的区域增长极
根据研究,城镇规模在15万人口左右的小城市最具内生持续增长能力。但目前浙江中心镇中镇区人口在10万人以上的只有6个镇。考虑到各中心镇的发展基础、区域分工及其潜力因素,浙江中心镇发展的规模目标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镇区人口大于10万人的中心镇中选择特别优秀的镇,培育成为镇区人口在20万人以上的中等城市;在镇区人口大于5万人的中心镇中,选择部分镇进行镇级市培育[3];镇区人口2-5万人的中心镇,约三分之一可建成镇区人口在5万人以上的小城市;其它中心镇的规模目标可确定在2万人以上。
中心镇镇区人口规模的扩大至少会受以下因素影响:一是城镇化水平,二是本镇总人口,三是对周边乡镇人口的吸引,四是对外县、外省等外来人口的吸引。不考虑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如果浙江中心镇总体城镇化水平由现在的45.5%提高到60%,则浙江中心镇镇区的平均人口规模可由现在的3.68万人提高到4.86万人。将每个中心镇的城镇化水平按60%测算,则镇区人口在10万人以上的中心镇由现在的6个增加为10个,镇区人口在5万人以上的中心镇由现在的31个增加为44个。但有的中心镇地处山区,乡镇规模较小,如磐安县尖山镇,全镇总人口只有1.31万人。所以,对中心镇的镇区人口规模也不能一味强求。
2.产业目标:促进特色产业培育和向工业功能区集聚
城镇发展的动力基础是产业,培育特色主导产业是促进小城镇城市化的动力源。促进特色产业培育和集聚是中心镇发展的核心任务。在浙江省,各种类型的块状经济、特色经济,以市场为纽带,以竞争为动力,寻找比较优势,优胜劣汰,涌现出一大批强势企业和特色产业,如柳市低压电器、诸暨大唐袜业、萧绍平原的纺织印染等块状经济已经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的重要加工制造基地。浙江中心镇基本上都有自己的支柱产业,也都各有特色。但浙江乡镇企业走的是分散发展的道路,大量的乡镇企业游离于镇区之外。乡镇企业分散在各自然村落,不但比集中在镇区内要增加投资,无意中更是阻碍了人口向小城镇集中,进而影响小城镇第三产业的发展。因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有一个“门槛”人口,没有一定数量的服务对象,第三产业是发展不起来的。所以,从中心镇产业发展目标看,一个重要任务是建设好工业功能区,引导中心镇区域范围内和周边乡镇的企业向工业功能区集聚,积极推进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
3.职能目标:辐射农村腹地的公共服务中心
中心镇建设除了考虑城镇公共基础设施配套经济性的要求和城镇规模经济发展的要求外,还有一大重要作用是辐射农村腹地的公共服务中心。中心镇的这一功能定位必须明显高于一般建制镇与农村社区,并按城市标准与区域服务需求进行规模定位,集中配置区域性的重点中小学、技工学校、甲级医院、文化体育中心、科技培训中心、娱乐中心、商业零售中心和广电通信交通枢纽等等,从而通过相关中心功能的集聚辐射,服务腹地内的农村区域。从浙江中心镇的现状看,辐射农村腹地的公共服务中心这一功能还是比较薄弱的。要加强中心镇社会事业发展布局,将中心镇周边农村的教育、卫生、文化、就业等社会事业内容纳入中心镇建设与发展规划统筹考虑,构筑城乡一体、重点面向农村的社会事业体系。
4.空间目标:营造适宜投资与居住的环境
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往往滞后于经济发展,缺乏相应的水、电、路、气和环卫等配套设施。功能区混杂现象较严重,建筑风格比较单调。而小城市基础设施与市政公用设施较齐备,整体风貌较好。小城市有现代化程度较高的交通运输网络、通信信息网络和供水供电网络等,防灾抗灾功能较强。城市空间布局合理,建筑群体富有特色,绿化景观和谐。在中心镇向小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必须破除 “重建设、轻保护”等传统发展观念的影响,按照小城市的标准,营造适宜投资与居住的环境。一方面是硬环境的塑造,主要包括畅通的道路交通体系、完善的绿化生态系统与优美的城镇空间环境,以及按照城市标准配套的各项市政基础设施;另一方面是城镇软环境的塑造,包括一站式审批服务、属地化执法管理、社区文化建设等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内容。
5.保障目标:建立吸引新增人口定居的社会保障制度
在中心镇城市化过程中,必须全面建立维系新增城镇化人口生存与发展的各项保障制度。首先是充分的就业保障,即城镇的二三产业要提供比较充分的就业岗位,确保新增城镇人口有一份合法工作。在开辟新就业岗位的同时,要加强与之相配套职业培训。其次,在充分就业的同时,须保证新增城镇人员拥有比较稳定的经济收入,以满足其及家庭居住与日常消费需求。第三,要提供相应的生活保障,即在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要得到相应的市民待遇。提供就业岗位及稳定的收入,在政府和市场的共同作用下,就浙江来看,应该说不难做到。但第三点,即“提供相应的生活保障”,要真正落到实处,尚有许多工作要做,难度很大。虽然浙政发[2007]13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中心镇培育工程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建立统筹城乡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但在实际执行中,仍有许多的问题和困难。比如,虽然政策已较为宽松,但由于受种种条件限制,外来务工人员在务工地点办理城镇常住户口的人并不多,大量来自农村的务工人员,其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只能在原户籍所在地参加。由于不能解决住房、养老、医疗和就业等重要问题 , 小城镇户口对农民失去了吸引力。2010年2月,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题客调查网,对全国31个省(区、市)7402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农民工市民化的头道门槛不是户口,而是生活成本太高,第二难是认为他们无法享受城市居民福利,第三难是认为居无定所,住房问题难解决。可见 , 要加快人口向中心镇集聚,必须有切实可行的措施,建立有利于新增人口在中心镇长期生存发展的社会保障制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