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第一社区 平阳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21|回复: 0

走出半个人的教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2-18 16: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94%" border=0>

<TR>
<TD align=middle bgColor=#cccccc height=36><STRONG><FONT size=2>走出半个人的教育</FONT></STRONG> </TD></TR>
<TR>
<TD vAlign=bottom align=middle bgColor=#ffffff height=31><STRONG><FONT size=2></FONT></STRONG></TD></TR>
<TR>
<TD bgColor=#ffffff> </TD></TR>
<TR>
<TD align=left bgColor=#ffffff><BR>姚蕾 程艳林

<>  在我们这个日益技术化、物质化的时代,人文精神失落、价值理性式微,青年一代更是以感官为满足,以眼前利益为目标,以现实生活为旨归。这种精神上的荒漠化与人文精神的缺失密不可分。 </P>
<>  公元前4世纪,阳光照耀在美丽的古希腊。一个人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搜寻着,嘴里还念叨着:“我要找一个人,找一个真正的人!” </P>
<>  他,就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狄奥基尼斯。 </P>
<>  难道狄奥基尼斯周围的那些都不能算作真正的人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人?衡量真正的人的标准又是什么? </P>
<>  先哲的慨叹,让我不禁想起了梁思成先生1948年在清华大学作的名为《半个人的时代》的演讲。在演讲里,他指出,科技与人文分离导致了两种畸形人的出现:只懂技术而灵魂苍白的空心人和不懂科技奢谈人文的边缘人。这番话,在当时不啻振聋发聩、发人深省。 </P>
<>  转瞬半个世纪已逝去。在我们这个日益技术化、物质化的时代,人文精神失落、价值理性式微,青年一代更是倾向于用世俗、功利的眼光来看世界,以感官为满足,以眼前利益为目标,以现实生活为旨归。这种精神上的荒漠化与人文精神的缺失密不可分。 </P>
<>  大学是现代社会特殊的精神领域。它不仅是一种客观物体的存在,更是一种精神的存在,而大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人文精神。大学人文精神是长期历史积淀的产物,它体现着大学对人的价值和生存意义的关怀,同时又以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形式约束着大学人的行为,显示着大学不同于其他机构的气质特征。然而,在社会现代化与世俗化的过程中,在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理性主义与功利主义此起彼伏的冲突与制衡中,大学作为时代与社会灯塔的角色与地位岌岌可危。 </P>
<>  爱因斯坦说过,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情感,那才是最基本的。如果说科学是立世之基,人文则是为人之本。我们首先是作为一个人而存在的,其次才是各领域的专业工作者。 </P>
<>  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分别发展着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科技作为一种最富革命性的生产力,为世界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也使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了对科技的崇拜心理。然而,技术具有两面性:它可以为我们提供日益强大的工具理性,却无法满足人类对伦理规范、政治理念以及终极关怀层面的需求,无法提供价值理性。后者的培养必然倚重于人文素质教育。 </P>
<>  我们常将科学与人文视为相互独立的两个系统,其实不然。如果说科学体现求真精神,那么人文则体现求善、求美精神,二者结合方是真、善、美的统一。许多科学巨人,如爱因斯坦、李政道、杨振宁等人的身上,都闪烁着睿智的人文之光。文艺复兴的辉煌就鲜明地印证了人文和科技交相辉映、共同繁荣的历史。 </P>
<P>  人文精神是一个多元而开放的系统。它既是诗性的,充满着浪漫色彩的美好理想,也是思性的,尊重每个人的独立认知与自主选择。“对生命的敬畏和关注”是其核心内涵,其终极目的是促使个体正确地对待自然、社会、他人和自己。 </P>
<P>  大学里的人文主义教育,在我国源远流长。远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近至“社会所需要者,通才为大,而专家次之”(梅贻琦),至今仍滋养着不绝如缕的人文主义源流。 </P>
<P>  但是,盲目追随苏联模式的专才教育和教育中的功利主义思想的盛行,使得我国的高等教育重理轻文、重专业轻人文,批量生产出一个个可怜的知识容器,而鲜少博学鸿儒似的通才与大师。 </P>
<P>  未来的教育必将偏重于对人的精神性存在的张扬,而大学更应重新建构起那不应忘却但已日渐稀缺的人文精神,使大学既反映时代精神,又“有所执著”,以烛照社会之方向。 </P>
<P>  浓厚人文氛围的形成,需要调动全员力量,从教师到服务与管理人员都要有着浓厚的育人意识,来共同营建一个拥有良好学风校风、高雅文化品位的育人环境;建立起一套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包括历史、文学与艺术、哲学)同样不可或缺。而这套人文课程的传授,应该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如人文论坛、名家讲座等,以人文精神自身的博大精深吸引学子的兴趣。 </P>
<P>  在专业课程中渗透人文精神也是一个很好的路子。专业课程不仅要传授知识,更应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态度,使他们深刻认识到科技必须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价值与尊严、重视对人类处境的终极关怀。唯有拥有了这一理念,学生才不会沦为冰冷的工具。其中,教师个人的人文素养起着关键作用,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P>
<P>  校园文化中也体现着人文精神。它一方面包含着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如浓郁的学术氛围、团结民主、生动活泼的精神风貌是无形的课程等,时刻熏陶感染着身处其中的学子;另一方面,优美的校园环境也是校园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一楼一台都应融入人文内涵。 </P>
<P>  人的一切活动可归纳成求生存和求意义两种。对于未来人类而言,生存不再成为问题,那么追寻意义将成为理所当然。一个人文精神缺失的人,无法成为一个完善的人;只有人文精神充盈的人,才能精神昂扬地走向人类的“彼岸”。(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浙江万里学院) </P>
<P>  《中国教育报》2005年4月12日第3版 </P>

<P></P></TD></TR></TABLE>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社区动态|免责声明|隐私条款|联系我们|手机版|平阳第一社区 平阳网 ( 浙ICP备18042709号-3 )

浙公网安备 33032602100245号

GMT+8, 2025-5-6 04:31 , Processed in 0.06610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