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第一社区 平阳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31|回复: 5

【转贴】秦淮窑子的前尘往事——谨以此文哀悼东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2-18 15:05: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东莞倒下了,南京表示同情和无奈。虽然南京远离青楼行业已经很久了,但是当年的南京曾演绎过无比辉煌的青楼经济,甚至以文化的名义载入史册,实在是了不起的事。

     与东莞相比,南京是幸运的。因为在古代,南京的窑子很牛逼。

     从历史记载看,南京秦淮河发展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最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娱乐一条街起源于东晋,距今已有1600年了。南京是东晋王朝的都城,那时候秦淮河沿岸以房地产开发为主,这些豪宅的主人包括大将军王导、大书法家王羲之父子、宰相谢安、谢灵运等等,丝毫不亚于今天上海的“汤臣一品”。

     有这么多达官贵人捧场,娱乐业想不火都难。只不过,这段时期政治上不太稳定,娱乐业断断续续,没有形成气候。

     真正成为一个庞大的服务型产业,是在明朝。

     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成了当时世界周长第一的砖石城墙。朱元璋虽然放牛的出身,但是有经济头脑,大力倡导通过发展娱乐业来招商引资,建设新首都。为了提高青楼妓院的地位,由皇家出面御赐牌匾——“秦淮大院”。所以,南京的妓院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不叫妓院,而统称“秦淮大院”。

     想想看,窑子的大门上悬挂着皇帝的墨宝,多气魄,多有面子,这可是皇帝钦赐的名号!据说朱元璋还赐楹联一副——

     上联:此地有佳山佳水佳风佳月,更兼有佳人佳事,添千秋佳话;

     下联:世间多痴男痴女痴心痴梦,况复多痴情痴意,是几辈痴人。

     雅不雅?真他妈雅!虽然我猜测凭朱元璋的文化水平写不出这样的对联,但就算是秘书班子替皇帝捉刀,那也毕竟是借皇帝的手送出来,真是倍儿风光。

     唉,东莞若是看到这些,肯定痛心自己生不逢时了。

     和今天的东莞相比,明朝时的南京“秦淮大院”不论是饮食、交通、装修、女技师相貌等硬件设施,还是技术、谈吐、琴棋书画等软件要求,甚至各类增值服务,都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首先是美味珍馐,作为当时江浙一带最大的国际化都市,天南海北的美味齐聚于此,秦淮河连接长江,南来北往,交通便利。明代南京的建筑多用琉璃装饰,“秦淮大院”一眼望去尽是金碧辉煌,绝对至尊享受。

     “秦淮大院”还很人性化,知道怎样温暖人心,其贴心化服务集中体现在地段选择上。

     古代科举考试高级考场称为“贡院”,江南贡院是明朝最高规格的考场,它的隔壁是孔庙,而对面就是“秦淮大院”,中间只隔了一条不宽的秦淮河。一边是孔圣人的尊遵教诲,一边是粉黛香闺的靡靡之音,天知道还有几个男人能认认真真读得下圣贤之书。今天去夫子庙景区游玩,能找到一座桥,叫“文德桥”。文德桥把秦淮两岸连在一起,所以自古就有“君子不过桥,过桥非君子”一说,其中的道理不言而喻。

     但是君子们是很喜欢过桥的。考中了,就过桥狂欢放纵,落榜了,就过桥排忧泄愤。反正,考不考得上,都得过过桥。

     难怪蒲松龄去了躺江南贡院赶考,落榜回老家之后就写了一部“竟比那正人君子更可爱”的《聊斋志异》了。想必定是去了可爱之处,与可爱之人可爱了一夜。

     古人的艳遇,只可意会,不可八卦。

     科举考试害死人啊,过去许多读书人为了考取功名,在考场附近一住就是三年五载,发誓不金榜题名绝不还乡。可是,这么多年独自一人羁旅他乡,夜夜寒窗苦读,不寂寞么,不空虚么?是“秦淮大院”温暖了无数文人的心。

     所以到了明朝晚期,高官显赫更是频繁光顾“秦淮大院”,大抵是早年投入的感情吧。我们看看都有谁——朱国弼(皇室成员、保国公爵位)、钱谦益(南明宰相、诗人)、王稚登(苏州大富商)、吴梅村(诗人、江南大才子)、孔尚任(全国闻名的词作家)、侯方域(政府军的革命领袖)等等。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

     马克思曾经说过:“民族的尊严就像妇女的节操,是连一刻的倏忽都不允许出现的。”这句话若是出现在300年前的秦淮河畔,怕是会让许多人摸不着头脑的。

     300年前秦淮河的繁荣,离不开老鸨子们的丰功伟绩。

     如果你觉得我这句话说得有点过,我可以给你讲个例子。

     当年太平天国占领南京,实行禁欲令,全面取缔第三产业,“秦淮大院”的老板们只好泪流满面背井离乡投奔上海洋场,一起带走的还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当时的上海刚刚开埠,只是华商和外商进行商品贸易的地方,还很荒凉。随着秦淮大军的涌入,数千女性加入了开发大上海的行列中,让无数男人感动得赤身裸体。于是,在妇女同志的号召下,富商们纷纷来到上海投资,引发了近代上海的第一次商业大繁荣。

     不久,曾国荃率领湘军攻克南京,太平天国政权垮台,曾国荃看见秦淮河畔生灵涂炭,往日繁华不见踪迹,便向哥哥曾国藩请教怎样发展南京经济。曾国藩给出的秘方是:恢复妓院。

     所以,曾国荃攻克南京后发布的第一条有关国计民生的命令就是重新开张妓院。此令犹如一声春雷唤醒了万物,在叶落归根的文化影响下,开发上海的“秦淮军团”纷纷回归故土,一同回来的还有痴情的富商们。不到一年,南京就实现了经济繁荣的伟大复兴。那一刻,男女鱼水情,肝胆相照,一片赤诚。

     真可谓,成也窑子,败也窑子。

     到了民国初期,南京的青楼业依然发达,而且率先树立了品牌意识。

     根据我查到的资料,民国时期南京的妓院有四大品牌,分别是:一等“苏州帮”、二等“扬州帮”、三等“杭州帮”、四等“南京本帮”。需要说明一下,比如“苏州帮”并不是说里面的员工就都是苏州人,而是打出“苏州特色”作为品牌,其装修风格、服饰搭配、礼仪规范、业务流程都是符合“苏州特色”统一要求的。

     想起了张艺谋拍的《金陵十三钗》,影片里的妓女都一色南京话,这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当时的头牌以“苏州帮”、“杭州帮”为多,讲的是本地方言或者北方官话,而下等妓女多是安徽、河南人,所以玉墨应该讲讲苏州话,那就更加真实了。

     不过电影里提到了地名“钓鱼巷”是确实存在的,当年是大名鼎鼎的“窑子一条街”。拿出新版南京交通地图对照,发现从我家小区门口乘坐44路、87路便可直达当年的烟花柳巷,只可惜沧海桑田,如今的钓鱼巷、平江府、武定门一带都已住的是清白人家了。想当初,多少嚎啕与呼喊,多少香艳与快感,而今都已烟消云散。

     真是今非昔比,当年名震全国的秦淮八艳早已绝迹,今天只能在幽幽小巷深处瞥见那幽暗的粉色小楼,吓得你以为是“秦淮八鬼”附体。

     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啊。

     有一回在夫子庙闲逛,不经意走到了媚香楼前,楼下竖一牌子:李香君故居。旁边一行小字:楼上喝茶20元起步。这就是文化的传承,过去是腰里没银子别去逛窑子,现在是兜里没票子别去逛窑子改造的茶馆。不过,香艳之地有此香艳之房,倒也应景应情,秦淮文化果然源远流长——南京不讳言金粉,妓女也有故居,嫖就嫖了,用不着像北京八大胡同那样把牌坊都用石灰糊起来。此地无银三百两,何苦如此。

     再说了,窑子也是文化。

     要论文化,还是得看南京,连秦淮窑子都文化得这么深沉大气,六朝古都绝不是妄谈的。

     ——谨以此文哀悼东莞暨纪念南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2-18 20:29:54 | 显示全部楼层
文采这么好,他老婆知道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2-19 11:00:53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是自己写的,可不是一般的好;如果是抄的就另当别论了。

点评

[转载] 【转贴】是什么意思你不懂吗  发表于 2014-2-19 14:1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社区动态|免责声明|隐私条款|联系我们|手机版|平阳第一社区 平阳网 ( 浙ICP备18042709号-3 )

浙公网安备 33032602100245号

GMT+8, 2024-5-7 08:47 , Processed in 0.07497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