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读报突然发现,一些地方创新干部管理机制的新闻层出不穷。今天这个地方干部每天工作全记录,明天那个地方干部每天上网晒工作,说的都是一个意思,就是我这个地方队乡镇干部管理严格了,你每天做哪些事情尽在掌握中,考核考评也有依据了,有了这个“管人利器”,我们这个地方干部作风不变都难。 乍一看,这些做法还真不错,叫你把每天工作记录下来,领导随时可以检查,想偷懒?没门。然而,稍懂乡镇工作甚至稍有常识的人只要稍微思考一下,其中的可行性到底有多少就值得怀疑了。首先,乡镇工作直接面对基层老百姓,每天的工作纷繁杂多,这些工作要全部记下来的话,恐怕也得花上不少时间坐下来思考一下,有可能还得“闭门谢客”来个一个两个小时好好“回忆”。其次,搞出这些创新的同志恐怕还忘记了一个事实,就是乡镇干部里面老同志很多,而且大部分文化程度不高,做群众工作经验丰富,但叫他们坐下来写,耐心是个问题,就算硬着头皮写,估计也要比年轻干部多花一两倍的时间,那也只好上午“做工作”,下午“记工作”了。据说某个地方还搞出了个工作记录上网的名目,要真是这样,那也真难为了这个单位的老同志了。其三,记录下来的东西谁来汇总?谁来看?有的地方报道说,由办公室汇总,然后交由分管领导、主要领导点评,再交当地组织部门考核。那好,要是这样的话,那这个地方的办公室得多加几个人手才行,要不然一个乡镇几十号干部,流水账一古脑给你,没几个人手怎么汇总得过来啊?领导也够辛苦,每天看这么多账本,还得点评,其它工作也不用做了,做好这一样就够呛了。 所以,屡见媒体的这类创新性做法到底是浮夸宣传还是不切实际的浮夸之举,我们不得而知。如果我们的工作都像宣传报道的那样,天天有进步,年年大提升,那么现在全省全国干部作风都非常扎实,干群关系无比和谐了。转变作风是好事,严格管理干部也非常重要,但任何工作要坚持实事求是,这类脱离实际的“创新”说到底本身就是作风不实的表现。践行群众路线要的是实实在在的作风转变。一方面,我们的基层党委政府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念,工作中要做到不吹不擂,不张不扬,切实将心思放到谋发展、做实事上来,管理干部,也要从落实任务、加强督查以及邀请群众监督、听取群众评价出发,切忌自说自话。另一方面,媒体尤其是内部各类信息平台要严格把关,刊登典型不要只看谁字面文章的华丽,更要深入思考、了解其真实性,只有媒体严格把关了,“黄婆卖瓜”自然没了市场,浮夸之风也没了滋生的土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