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8257
- 性别
- 保密
- 注册时间
- 2011-1-20
|

楼主 |
发表于 2013-2-5 14:32:10
|
显示全部楼层
愚公毛泽东为什么失败?
文革之所以失败,一个直接的原因是文革关于大民主的实验,威胁了官僚对权力的垄断,因此也招致了他们本能的或有意识的反扑。其中标志性的事件,就是1967年的武汉“七二0事件”:受官僚支持的群众组织和一部分部队,在明知毛泽东坐镇的武汉的情况下,仍然绑架了中央代表王力,蓄意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形势,毛泽东被迫紧急离开武汉转往上海,用当事人王力的话说,毛泽东蒙受了他成为党的领袖以后的空前耻辱。在一定意义上说,“七二0事件”对文革历史的影响,堪比“西安事变”。它使毛泽东意识到,文革所希望达到的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而要靠多次反复才能达到,为避免迫在眼前的内战危机和全国彻底的无政府状态,毛泽东不得不着手对文革的进程作出重大调整。
但“七二0事件”仍然是一个表面上的原因,在我看来,根本的原因在于,毛泽东所希望唤起的“上帝”——即工人阶级——其实对毛泽东的“移山”工程是半心半意的。在文革中,学生红卫兵只是一股突击力量,并不能决定整个文革的胜负,农民则基本上置身事外,官僚成了文革的对象,而知识分子也对文革持反对态度,因此文革的胜负就取决工人阶级的态度。毛泽东曾经发出过“工人阶级必须领导一切”的号召,对工人阶级寄予厚望。表面上看起来,工人阶级也热烈地响应了毛泽东的号召,成立了各种群众造反组织,积极参与了各级革命委员会的“三结合”领导班子,并组织了“工宣队”进驻“上层建筑”,但实际上,工人阶级作为一个整体,对文革的意义并没有能够真正的理解。
在这个问题上,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工人阶级在“起来”之后,很快就分成了两大派,即造反派和“保皇派”,陷入派性之争无法自拔,这不仅严重削弱了工人阶级的力量,而且使受到重创的官僚能够以整顿派性为名东山再起,即使在毛泽东明确发出了“工人阶级内部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没有必要分成势不两立的两大派”的“最高指示”之后,情况仍然没有根本改善。在文革激烈复杂的政治博弈中,在官僚无法动用军队、警察等国家机器镇压造反群众的情况下,受到官僚支持的“保皇派”,在客观上扮演了官僚近卫军的角色,成了“武斗”的主要挑起者,在“七二0事件”中冲锋在前,逼走毛泽东的“百万雄师”,其基本成员正是工人。
在文革中,工人阶级之所以会呈现出这样一种政治不成熟的状态,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工人阶级是文革前“17年”体制的最大受益者——他们的政治地位很高,社会声望很好,福利待遇也优于许多其他社会阶层。单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们是这个社会的稳定力量而不是革命力量,你能想象西方的中产阶级会成为西方体制的革命力量吗?
但工人阶级没有意识到的是,如果他们不能像毛泽东所希望的那样起来占领上层建筑,作为一种团结的、革命的力量制衡乃至取代官僚,则他们现有的地位和利益会在一种名叫“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丧失殆尽。在这个意义上,说文革失败于工人阶级的政治不成熟,并不为过。今天我们已经看到了,三千万工人的“饭碗”,作为一种改制的代价,被轻易地“付出”了,工人阶级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弱势群体。总之,工人阶级为自己的政治不成熟和文革的失败,已经并且将继续付出惨重代价,究竟止于那时,现在还很难说,但历史女神不会在短时间内给工人阶级第二次“领导一切”的机会,则是可以肯定的。
愚公移山所以成功,其实取决于这样两个因素:第一,敢于向不可能挑战,挖山不止,永不放弃;第二,感动“上帝”,“上帝”(即毛泽东所指的人民)的倾情加入,这才是“移山”成功的关键一环。
在“七二0事件”后,李讷及毛泽东身边的人,都曾听到毛泽东常吟一句诗:“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开始李讷还以为毛泽东是在感叹被审查的王、关、戚等人,后来才意识到毛泽东是在感叹他自己——很可能,“愚公”毛泽东意识到,在这次“移山”工程中,他无法彻底感动他的“上帝”了,“移山”工程必有曲折甚至反复,也许在他的有生之年,“移山”都无法实现了。
如何面对毛泽东的遗产?
文革不是败于1976年,也不是败于在一份文件中被“彻底否定”,而是败于1967年那个炎热的夏季。从那时起,由于意识到工人阶级是分裂的,毛泽东无法给官僚最后的致命一击,文革被迫偏离了它走向彻底民主的目标,而以一种夹生饭的形式暧昧地延续着。在中国一劳永逸地实现彻底民主的机会,至少暂时地失去了,已经“运去”的毛泽东,也无力根本挽回这种局面,实现民主的希望,被推向遥远的将来。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文革的主观条件是成熟的,因为毛泽东是清醒的,知道自己的目标,但文革的客观条件是不成熟的,官僚的“红色”犹在,“上帝”对毛泽东的努力将信将疑。文革的失败,是毛泽东的失败,也是中国第一次尝试大众民主的失败,任何希望在中国实现民主的人,都应该继承毛泽东遗产,完成毛泽东未竟之业,而不是与之一刀两断。
毛和邓没有区别吗?有毛必有邓吗?我看不见得。在我看来,毛和邓的最大区别在于,毛从来不甘于做官僚集团的工具,他一直在以极大的努力来使官僚能够像他所希望的那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发动的历次政治运动,无不以驯服官僚集团这头“巨兽”为目的。但邓却恰恰相反,无论是文革前还是文革后,不管他在主观上是否意识到,他都不过是官僚实现自己意志的工具,这导致了他两次被毛泽东“打倒”。在文革失败,大众作为一种现实的政治力量从政治舞台上暂时退出之后,邓更是别无选择,只能做官僚集团的工具。此后,无论是政治上的“清理三种人”、平反冤假错案、还是经济上的改革开放,我们会发现,最终和最大的受益者,均是官僚集团,他们不仅依旧大权在握,而且在经济上迅速地富了起来,重新演变成了一个纸醉金迷的高消费阶层。改革开放是以政治民主上的明显倒退(包括取消宪法中关于四大和罢工权的规定,取消西单民主墙)为出发点的,这一点却往往被人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在没有毛泽东的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办?答案很简单:让我们每个人都成为毛泽东吧!让我们每个人在面对官僚这座“大山”时,都能像毛泽东那样“挖山不止,不懈怠,不放弃,不言败”吧!毛泽东已经证明,实现大众民主是完全可能的,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把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性,毛泽东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我们不能继续把我们自己的责任推到他的身上,相反,我们只能在毛泽东失败地方继续前进。毛泽东的文革的失败,常常成为许多人怀疑大众民主是否可行的原因,这是荒诞的——难道因为毛泽东也失败了,我们就不再追求民主了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