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3086
- 性别
- 保密
- 注册时间
- 2012-5-25
|

楼主 |
发表于 2012-10-29 17:55:07
|
显示全部楼层
四、鳌江平原的概述
1、鳌江平原得名于鳌江
鳌江平原位于温州市南部,南与福建省相邻,鳌江平原得名于鳌江流域的主要河流水系鳌江。鳌江为浙江省7条独流入海的河流之一。也是全国三大涌潮江之一(还有钱塘江和闽江)。鳌江始名阳江,曾称钱仓江,俗称青龙江,后因涨潮时江口波涛汹涌,状如巨鳌负山,才易名鳌江。
鳌江发源于文成县桂山乡吴地山南麓桂库地方,源头海拔910米,江流穿过丛山峻岭,曲折蜿蜒于峰峦迭秀的南雁山区,在平阳县杨屿山注入东海,流经文成、瑞安、泰顺、苍南、平阳等五县。干流全长91.1公里,总落差835m,平均坡降1/107。鳌江全流域水资源非常丰富,总量为19.19亿立方米,现提供用水仅占9%,有待加强水利设施,进一步开发。鳌江流域面积1542.2平方公里。其中水田面积50.2万亩,是平阳、苍南两县主要粮食生产基地。
鳌江是浙江省最南的一条大江,虽然没有钱塘江、瓯江那样源远流长,然而却有钱塘江那样清澈的江水,气势磅礴的江潮和风光旖旎的两岸,兼有瓯江那样等待开发的丰富水力资源和肥沃的耕地。其流域面积虽仅是瓯江3%,而水田面积却近似瓯江流域上下游平原水田面积的总和,并以自己天然优良的深水港著名全省。
而鳌江平原主要位于现在苍南与平阳境内,由平阳县的北港平原、小南平原、苍南县的南港平原、江南平原四块小平原组成,总面积大约480平方公里。
鳌江平原形成过程图
2、鳌江平原形成历史
大约在1万年前冰河后期发生海浸,温州地区当时海水入侵到山麓线附近,那时鳌江河口是溺谷式海湾。以后漫长历史中,在河海相互作用下,沿海平原由陆岸前沿滩涂不断自然淤涨拓展和人工围垦造地,逐步形成滨海平原。据潘明友等撰写的《浙江省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报告》称,冰川后期(距今6000~7000年),“瓯江,飞云江,鳌江的河口,沦为溺谷或海湾,大罗山成为海中孤屿,平原地区一片汪洋,波浪直拍山前……其后海水后退,原来的海湾渐次淤积,终于形成低洼的湾内淤积平原。”
按复旦大学中国地理历史研究中心主任吴松弟教授研究,鳌江沿海平原远古时为一片海洋,后因地壳运动形成近山和近海,约在秦汉时期随着海水泥沙的冲击沉淀逐步形成浅海滩涂,两晋南北朝时海潮水一直可到达今将军、望里山边一带,从望洲山麓鲤鱼港至芦江[芦浦]可入海,史料及宗谱记载看隋唐以前江南居民都住在沿山一带附近,如狮屿山麓和富石之阳[灵峰]的黄氏宗谱记载、将军山沿桐桥石棚墓群、蓀湖山沿、鲸头山晋代朱曼葬妻薛氏买地契沿、蒲门城西门外南朝砖窖砖文刻载、永嘉太守谢灵运游楼石山[藻溪繁枝]等。
由于缺少有关隋唐以前鳌江沿海平原的资料。鳌江北岸在古代有一条海塘坡南塘,其自平阳县城以南的夹屿桥分为两支南行,略成人字形,沿着山麓平原蜿蜒,分别于钱仓镇和鳌江镇注入鳌江。北宋温州人周行已有《坡南塘》诗,显然海塘建于北宋以前。唐代韩愈《路公神道碑》说贞元年间(785—805年)路应任温州刺史,“筑堤岳城、横阳界中,二邑得上田,除水害”。“岳城”即今乐清县,“横阳”即今平阳县。民国《平阳县志》引叶嘉伦《县志补证》,认为韩愈所说的“筑堤横阳界中”,就是修坡南塘。考虑到唐代温州大部分的海岸线仍然离山麓平原不远,鳌江江北的岸线也应如此,叶嘉伦的推测并非虚言,坡南塘极可能筑于唐贞元年间,而唐末五代的岸线应当离坡南塘不太远。
按照坡南塘的走向,唐代在坡南塘和今天的鳌江之间还应存在着一个小海湾。到了南宋乾道前后,今鳌江镇以北的蓝田已经建村,端平年间(1234—1236年)在鳌江以东建江口陡门,表明鳌江北岸于此时已基本成陆,不复有小海湾。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在今鳌江镇以东至半天山山麓建成九都海塘,清康熙年间于海塘外的郑家墩建村,显然平原较南宋乾道间已有所拓展。由于受地理条件限制,之后北岸的淤涨主要在半天山以东,今已堆积出宽达4、5公里的滩涂。
在鳌江南岸,今天苍南县的儒家庄、芦浦等地于唐末五代时已经成陆并形成村落。南岸的古海塘称东塘,北起邱家步,南到鲃艚镇的斜溪,长30余华里,东塘又与西面三峰至朱家站的鳌江南岸的江塘合称为外塘。据南宋人记载,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温州再次发生大潮灾之后,地方官曾炎主持“修筑瑞安石岗及平阳三斗门,为东塘,以杀其冲,皆使可久,至今人赖其利”,此海塘应即在今苍南县境的古海塘东塘。南宋末东塘得到大规模的扩建加高。此后,由于鳌江江南的海岸线长期稳定,历元明清东塘都发挥着捍卫鳌江南岸平原的作用,屡坏屡修,被称为“温郡塘工之最巨者”。对照乾隆二年(1737年)重修的。
东塘内侧的地名,除在鳌江的河口略有外推以外,塘址几乎没有明显的变化。鳌江平原南部的南监盐场一带甚至还有坍陷,元大德间沦于潮水,明初盐场的领导机构场署被迫由石路内徙到芦浦。清朝雍正年间以后,鳌江南岸沿海的滩涂迅速淤涨。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原南监场滩涂“远涨三十余里,计地六千余亩”。据《浙江全省舆图并水陆道里记》“平阳县图”测算,光绪年间的大多数岸线都在东塘以外2、3公里处。1922年新筑海塘,以后在此海塘以外又几次筑塘,1978年的海塘在1922年所修海塘以外0.5~0.9公里处,塘外又堆积了宽达7、8公里的滩涂。
大海侵时期鳌江流域地貌图
3、鳌江平原属于冲(海)积平原
根据现代科学研究证明,鳌江平原地区地层经钻探有海相灰粘土沉积,中部有海陆交互相灰绿色的中砂和粘砂土(灰色碱性土和青紫色泥粘土)等,说明在早期此地当属海湾之地。盖因鳌江河口成陆较迟,现在的鳌江口平原一带尚为海水覆盖。所以平阳县在西晋太康4年(暨公元283年)建县之初最早设治于九皇山以北。鳌江平原主要由河流冲积和海水淤积而成,局部还有风沙堆积而成。主要分布在鳌江下游和滨海地区,在内地山间盆地发育有河谷平原,按形态、成因差异可分为冲积平原,冲积--洪积平原,海积平原,冲积--海积平原,风积平原及河谷平原。
海积平原的分布高程一般在海拔5米以内,但个别地段,如潮海附近,可达6米左右。海积平原地势平坦,地貌单调。前缘直接与潮间浅滩相接,内侧多与冲积平原及洪积冲积平原相接。地表盐渍化严重,部分地段地势较低洼,如鳌江下游两侧及入海河口附近等。以及部分平原沿岸有海滨湿地、芦草丛生的大片积水小型洼地。由于海浪搬运淤积等因素,使海积物形成的平原地形可称为海积平原。海积平原是近代的海成平原,一般海拔在10米以下,都处于滨海地区,属于堆积平原范畴,在我国面积并不很大。
海积平原在世界沿海地区广泛分布,但面积一般不是很大,不是主要的平原类型。以我国为例:鳌江平原、福州平原、莆田平原、泉州平原、漳州平原、濠江两岸、惠来狮石湖、南澳后宅,番禺沿海地带、文昌平原等都属于海积平原。世界上,如里海沿岸低地、格林兰岛沿岸、哈得逊湾沿岸等滨海地区都有少量分布。
鳌江平原地图
4、鳌江平原的组成和面积
鳌江平原主要位于现在苍南与平阳境内,北到昆阳,南到金乡,西南到桥墩,西北到水头。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海,山海之间便是一片广大的平原,正是“三山抱水的风水宝地”所在,具体由平阳的北港平原(小南平原)、苍南的南港平原(江南平原)组成。总面积大约480平方公里。北港平原:在平阳县鳌江中下游沿岸。包括鳌江(小南)平原和萧江、麻步、水头平原,土地总面积183平方公里。江南平原:又名南港平原。位于鳌江南岸,苍南县东北部,土地总面积297平方公里。其中龙港、宜山、钱库、金乡一片为江南平原,旧称江南垟。灵溪、桥墩、藻溪、萧江、后林、夏桥、沪山等为南港平原,旧称江西垟。占温州沿海平原总面积2003平方公里的24%。
鳌江平原是鳌江流域苍南、平阳两县的精华所在,这里土地肥沃,工农业发达,城镇密布,人口密集,灵溪、萧江、鳌江、麻步、水头、龙港、金乡、钱库、宜山等大中城镇分布在鳌江平原(鳌江水系两岸),集聚人口达150万之多,是浙江省沿海地区主要的城镇和人口密集区,未来的发展不可限量。
现在鳌江沿海平原的人工围垦造地正在兴起,如苍南县的江南海涂围垦工程,围垦面积达近40平方公里,平阳县的西湾海涂围垦面积也相当的可观,随着围垦土地面积的增加,未来的鳌江(沿海)平原范围预计可以大大超过今天面积,有望超过温瑞平原,成为浙江省的第四大平原。
浙江省地形地貌图
五、结语
笔者一大爱好,就是收藏地图,特别是地形图,每当看到位于浙南苍南、平阳那一片绿色的平原地方却没有任何标志与说明,总觉得非常遗憾,虽说这片平原面积不大,在国内也排不上号,但是它总还是个平原,其实说来鳌江平原在浙江省里平原的面积不算小的。这里是鳌江流域苍、平两县数百万人民生活的土地(方),千百年来,她养育千千万万的鳌江流域人民,而她却没有名字,因此就下定决心把她给写出来,可能有些朋友不太同意她的名字鳌江(沿海)平原命名,当然也可以叫横阳平原或其他什么平苍平原。有名字和说明介绍总比没有的好吧,个人学识浅陋,还请朋友们多多赐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