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6-3-18 23: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德国狂欢节溯源
德语地区的狂欢节可以上溯到中世纪,当时已经有了狂放不羁的游行,可以说是现代狂欢节的前身。最近的200年间,德语地区的狂欢节逐渐规范和规模化起来,而最具代表性的科隆狂欢节则开始于1823年,其标志是出现了彩车游行。
德国的狂欢节从北到南分几个地区,各有千秋。其中最有特色、也最有影响的有两片。一片是以科隆、杜赛尔多夫、美因兹和亚琛为代表的德国西部莱茵地区,另一片是以罗特威尔、菲林根为代表的德国南部博登湖地区。南、北地区的狂欢节名称也有所区别,北部地区的狂欢节又叫做“嘉年华会”,而南部地区的狂欢节则叫做“谢肉节”。
每年一度的狂欢节实际上是一个跨年度的“马拉松”节日,前后历时近三月。正式开始的日期固定在每年的11月11日上午11时,而结束则在次年2月份的上半月。由于该日期是随着宗教日历走的,所以无法固定。其中,狂欢节结束前的最后一个星期,也就是众人熟知的“女人节”、“玫瑰星期一”和“圣灰星期三”是整个狂欢节的高潮。
关节德国狂欢节的来历众说不一。一种说法认为狂欢节是德国农民的春节,农民们通过各种活动来表达他们抵御恶魔、驱逐严冬、迎接春天、庆祝丰收的喜悦心情。另一种说法则是根据天主教的习俗。耶酥被钉死在十字架后的第三天复活,这一天为复活节。复活节前的40天是耶稣在开始传教前于旷野守斋祈祷的40个昼夜,天主教称为封斋节。在整个封斋节的40天里,禁止天主教徒食肉、娱乐、婚配等一切喜庆活动。为此人们趁封斋节到来之前尽情地欢宴、畅饮、狂歌漫舞、化装游行,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如今,狂欢节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节日;是以天主教为主的国家和地区的一个大节日,就其内容而言,它大概已不单单是农民的节日或是宗教的节日,其间还包含了丰富的历史内涵与民族特色。
科隆狂欢节
在德国的狂欢节中,科隆狂欢节规模最大、也最有影响。每年都有来自世界各地上百万人到科隆观看狂欢节。直接参与狂欢节游行和各项官方活动的就有万余人。每年的11月11日上午11时,科隆市长都会在科隆市内最大的广场宣布狂欢节正式开始。但狂欢节真正进入高潮则要到次年的2月份,也就是狂欢节结束前的最后一个星期。
狂欢节结束前的星期四被称为“女人节”,它是狂欢节进入高潮期的标志。在“女人节”中,往往要表演妇女夺权的喜剧,平素庄重文雅的德国妇女,在这一天犹如火山喷发一样尽情渲泄着自己的感情。她们成群结队地冲进市政大厅,闯入市长办公室,坐在市长办公椅上宣布接管市政权。这一喜剧既表演得维妙维肖,又大快人心,充满了浪漫的色彩。这一天最让男人们提心吊胆的是怕女人们剪去自己的领带。在那天,你要是戴着名牌领带,可就不要上街了。德国姑娘们入夜后便成群结队地拿着剪刀在街上转,推推挤挤中就把男人的领带给剪了,然后拿着半截领带招摇过市,以示炫耀。这一天那天科隆一带的机场到处都挂着剪断的领带。但也有不少男人故意买一些破的甚至纸做的领带上街去领一领与芳龄少女调情的滋味。这一天,女人们可以做她们想做的任何事情,可以亲吻她们想亲吻的任何一位男士。男士们只能“逆来顺受”。
狂欢节结束的前一天是星期一,是整个狂欢节的顶点,被称为玫瑰星期一。这一天有两项活动:一是化装大游行,二是大型狂欢集会和舞会。游行一开始,人们便纷纷涌上街头,观看游行盛况。身穿色彩斑斓的服装的乐队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列,紧随其后的是反映历史主题、现实主题及渲染节日色彩的大型彩车。其中金碧辉煌、艳丽夺目的王子、公主彩车尤为引人夺目。妖魔鬼怪、被打扮得荒诞不经的小丑、代表各阶层各历史时期人物的化装队伍紧随其后,他们高声叫喊,尽情欢跳。彩车上满载的糖果、花束和小玩具像雨点般地撒向沿途的人群,天真的孩子们兴高采烈地捧着帽子,撩起衣裙,争相迎接飞来的礼物。整个城市沉浸在一片欢歌笑语声中。这一天,上万身着五彩服饰、脸上涂抹着各色图案的狂欢者组成几十个方阵,与130支乐队、100余辆彩车一道参加大游行,盛况空前。游行队伍所过之处,鲜花、巧克力、各色糖果、绒质小玩具会雨点般从彩车上或是参加游行人员的手中洒向人群。道路两侧的观众则群情激奋,高举双手或早已准备好的雨伞、帽子、口袋,大喊着“给我糖”、“给我花”、“给我吻”去迎接落下来的花束、糖果,当然还有狂欢者的亲吻。场内、场外洋溢着奔放的热情和极度地快乐。2005年这样“洒落”的“糖果雨”有140吨重,巧克力70万块,以及其他食品礼物玩具等数万份。整个狂欢节的各项消费和支出则高达230万欧元。
有意思的是,科隆狂欢节游行路线的总长度是7公里,而参加游行的队伍长度是6,5公里。也就是说,从游行路线的起点到终点摆满了参加游行的人、车和马。虽然游行总时间是5小时,但观众为了强占好位置,往往是提前2、3个小时就已经抵达现场了。因此,在依旧春寒料峭的2月份,露天站7、8个小时观看狂欢节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更何况很多人在游行结束后还不马上散去,而是要参加露天狂欢舞会、酒吧里“泡吧”跳舞或是混挤在人群中在街上徜徉,直至半夜。这一天的最后一个项目是夜晚的狂欢舞会。人们身着奇装异服,戴着夸张的面具,扮成小丑、狂人走上街头,尽情欢乐,一直持续到午夜。 在“玫瑰星期一”的晚上,家家都敞开窗户,为的是将天使迎进家门。在这天晚上人人都要在大斋前美美地饱餐一顿,以此庆祝金秋季节的大丰收。狂欢节的三大要素,那就是吃喝、喧闹和化装。人们尽一切力量创造欢庆气氛。
次日午夜,也就是星期二的午夜,狂欢节接近尾声。人们摘下悬挂在饭馆和酒肆门上的代表狂欢节的扎制人物,将其焚烧,由此宣告进入“圣灰星期三”,宣告狂欢节的彻底结束。
总的来说,德国人给人的印象是不苟言笑、刻板、难以接近。狂欢节恰巧是在有这样性格特质的人身上发生似乎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不可理喻。正是这种心理反差反映出德国人的多面性和需要自我释放的心理需求。从地域角度来看,德国的莱茵地区和南部巴符地区是天主教仍比较盛行的地区,这里的人也确实比德国其它地区的人更刻板和难以接近一些。正是这样,人们才更需要有狂欢节这样的机会和形式,大胆、随意地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情:大声喧闹,纵情喝酒和歌舞,兴致所致时亲吻身边不熟悉或不认识的人,打破人际和等级界线,嘲讽时政,把真实的自我隐藏在怪异的服装或面具下等等,不一而足,而这一切都是他们平常不能做、不容许做的事情。只有这个时候他们才能彻底地放飞心情,释放自我,以求得心理平衡。因此,当狂欢节到来时,人们欢欣鼓舞;而当狂欢节结束时,大多数人虽然已经在数日的狂欢后倍感疲劳,但心中仍期盼着下一次狂欢节的早日到来。
科隆市介绍
科隆是德国西部名城和重工业城市。位于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莱茵河西岸,居欧洲东西和南北交通要冲,为重要河港。人口100 万,仅次于汉堡和慕尼黑。公园、林地、湖泊、运动场的面积占市区很大比例。莱茵公园有“舞泉”。科隆是举世闻名的香水产地,也是世界上最早研制成功人工合成香精的地方,以致人们称香水为科隆。科隆还是一年一度被称为“第五季节”狂欢节庆祝活动的中心地点(Carnival - Cologne`s “fifth season”),从1823 年至今已有170 年历史。每年庆祝活动都是从头年1 1月11 日11 时11分开始一直延续到次年2 月、3 月间,即复活节前40 天结束。
漫步在莱茵河边你会感到心旷神怡。河两边的洼地是莱茵河涨水时的泄洪区。平常日子里岸边长满了浓绿的青草和各种灌木。夏天可以采摘甜酸可口,果汁四溢的浆果。常常有人在河边垂钓。莱茵河水经过常年治理,已经相当纯净,鱼可以吃。但科隆人爱自己的小家更爱大自然,他们宁愿享受钓鱼过程所带来的欢乐,而不在乎吃。尤其在鱼产卵季节,人们通常把钓上来的鱼又放回水中。
● 科隆大教堂 ●
科隆大教堂是德国最大的教堂,世界最高的教堂之一,以轻盈、雅致著称于世,是中世纪欧洲哥特式建筑艺术的代表作。教堂的中央是两座与门墙连砌在一起的双尖塔,高达161 米,像两把锋利的宝剑,直插苍穹。大教堂的四周林立着无数座小尖塔,中央大礼拜堂穹顶高达43.35米。堂内有排列整齐的木制席位。大教堂四壁上方总数达一万多平方米的窗户,全部装上描绘有《圣经》人物的各种颜色的玻璃,在阳光反射下,金光闪烁,绚丽多彩。教堂的钟楼上装有5 座响钟,最重的圣彼得钟,重24 吨。
科隆大教堂位于莱茵河畔拥有罗马时代悠久历史的科隆城。同时拥有建筑史上三个之最——德国最大的教堂、世界上最高的教堂、建筑时间最长的教堂。它以轻盈、雅致著称于世,是中世纪欧洲哥特式建筑艺术的代表作。教堂的整个格局给人一种浑厚凝重、超然脱俗的意境,是科隆城内最负盛名的文化遗迹。
最完美的教堂
科隆大教堂全部由磨光石块砌成,占地约8000平方米,两座高耸的双尖塔与门墙连砌在一起,高达157 米,就像两把利剑直插云霄。此外,无数的小尖塔将教堂顶装饰得无比辉煌。它的尖拱屋顶高达45米,高耸通透,达到哥特式建筑理想的极致,西部两个高塔也是同类建筑中最完美的。从大教堂内部可以看到四壁上彩色玻璃镶嵌而成的窗户。窗户上的图案全是《圣经》的故事,面积达10000 多平方米。当阳光经过这些彩色窗射入,室内斑斓闪烁,俨然一个神的境界。
教堂的珍宝
在教堂的藏品中,最著名是重达24吨的大摆钟和一个公元10世纪时期的黄金匣三王龛。大摆钟堪称世界各地教堂钟表中的“巨无霸”。三王龛则是由黄金、宝石和珍稀饰品组合而成的“宝中宝”, 是中世纪金饰艺术品的代表作之一。如今,这个精致的金神龛置于大教堂的唱诗班回廊内。科隆大教堂还有许多有关“三圣节”故事的彩色玻璃和壁画,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设计科隆大教堂的羊皮图纸也是教堂内的宝贵藏品,它是研究公元12 世纪欧洲建筑艺术的宝贵资料。在教堂内,人们还可以欣赏到公元15世纪早期科隆画派的著名绘画家斯蒂芬•洛赫纳创作的宗教画。另外,还有一些精致的雕像,以及神圣的法衣、圣体匣、福音书等珍贵文物,均完好地保存于科隆大教堂内。
一波三折的修建过程
科隆大教堂始建于1248 年,是在一座建于公元873 年的教堂遗址上改建的。在公元16 世纪宗教改革运动期间,建造工程一度停工。在长达3个世纪的时间里,一台中世纪的起重机高挂于造到第3 层延伸部分的位置上——高达60 米的南尖塔,标志着工程的半途而废。难怪歌德第一次参观大教堂时大失所望。他觉得科隆大教堂像一个“创造到一半、远未完成就凝固了的宇宙”。公元19世纪早期,随着浪漫派对中世纪的缅怀和讴歌,从中孕育出续建科隆大教堂的设想;而失落已久的绘在羊皮纸上的另一半大教堂西部正面设计图重见天日,更是给主张完成此项工程的人们莫大的鼓舞。在普鲁士君王腓特烈•威廉四世的推动下,1880 年10 月12 日,这座历时632 年之久的建造工程终于得以完工。
惊世双尖
科隆大教堂内部全部用框架结构建成,高耸入云的双尖在整个教堂的设计中分外夺目。在这两座高达157 米的城市双塔中能够隐隐嗅出科隆人那近乎癫狂的味道。难怪有人认为这是科隆人将狂欢节上的激情挥洒到了这座伟大教堂的尖顶上,至于许多人对它如此高度产生怀疑,也更不足为奇了。
崇高地位
科隆大教堂的修建者以法国的亚眠大教堂为样本,并将其建筑样式发展至成熟经典的境界。据说在1164年间,意大利米兰大主教送来《圣经》中传说的“三圣人的遗物”,被存放在这座教堂的金神龛内。科隆大教堂也因此在欧洲基督教徒的心目中成了一个神圣的地方。这件中世纪最大的金制品奠定了科隆大教堂的精神地位。曾在亚琛接受科隆大主教加冕的德意志国王们,造访科隆大教堂的主要目的便是为了朝拜三王圣骨盒。这也足以说明其地位之崇高。
●科隆香水●
来到科隆不能不去科隆香水总店4711看看。据说1792年,一位天主教修道院的僧侣赠送给一对新婚夫妇一个所谓能够制造神水的配方作为结婚礼物。但这对很有经商头脑的夫妇很快就发现了这个看起来微不足道的礼品的价值,然后在现在的钟铃大街开设了专门制造科隆香水的工厂。
当法国军队1794年占领科隆时,为科隆的门牌统一编号。当时科隆香水厂的门牌号码被编成4711号,再后来科隆香水的注册商标就成为了4711科隆香水。可能是因为最初的配方出自修道院的僧侣,科隆香水虽然散发着香味,却不失沉稳,是上班族清晨打点自己的最佳用品。而科隆香水的配方至今保密。
● 朱古力博物馆 ●
这是一家以朱古力艺术为主题的博物馆,除了展示各式各样、品种齐全的朱古力和介绍其历史外,现场还示范制造朱古力,不管是爱吃朱古力还是不爱吃朱古力的游客,这里都是值得一游的地方。
● 罗马—日耳曼博物馆 ●
罗马—日耳曼博物馆位于科隆大教堂的南侧,建在一个罗马遗址之上,里面收藏了公元1~5 世纪罗马时期的遗迹及艺术品,其中最为珍贵的是属于公元2 世纪杰作的狄奥尼西嵌砖“Dionyson Mossaic”,被视为镇馆之宝。这件旷世杰作,是在二战期间修建防空洞发掘出来的,它由小石片和玻璃片拼成,地板长宽各74米,整个图形以酒神像为中心,色彩美丽活泼,令人叹为观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