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全国学校体育场馆向公众开放工作会议27日在安徽省马鞍山市举行。教育部副部长郝平、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冯建中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
教育部副部长郝平在会上提出,学校体育场馆向公众开放是将国家体育资源合理地向公众开放,是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的重要措施。他强调,开放首先要向学生开放,使学生受益。同时也要积极探索公共体育场馆对于青少年免费或优惠开放的办法。希望各地教育和体育部门通力合作,积极稳妥推动更多具备条件的学校体育场馆向公众开放,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新局面。
据了解,从2006年至今,全国学校体育场馆向公众开放两批试点单位现已覆盖27个省(区、市、生产建设兵团)62个区(市)531个学校和公共体育场馆,国家累计投入近2000万元。试点单位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和完善开放模式和长效机制,为推动学校体育场馆向公众开放积累了有益的经验,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带动了全国学校体育场馆向公众开放工作的开展。
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冯建中在会上指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为契机,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做好场馆开放工作的重要意义,以政府主导推进开放工作,加强部门协同,明确目标,破解难题,继续探索开放的不同模式,建立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稳步推进全国“开放”工作,努力使学校体育场馆和公共体育场馆资源切实发挥多元功能和最大效益。
会上,还表彰了307个全国学校体育场馆向公众开放先进单位。(记者 李小伟) 记者8日获悉,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确定将逐步在全国推行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公众开放的政策,并将北京、上海、成都等7个城市定为首批开放试点城市。 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副司长刘国永对记者说,多年来,场地缺乏一直是制约我国群 众体育事业发展的瓶颈。据统计,全国现有体育场地的66.7%在学校,而相关部门顾及学生安全、教学秩序等因素,使场馆一直未能向社会公众开放,导致场馆利用率偏低。 针对场地问题,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决定,将逐步在全国推行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公众开放的政策,并确定北京、上海、天津、广州、长春、武汉、成都7个城市为首批试点城市,每个城市将选取两个区为试点区,每个区选10所学校作为开放试点学校。开放的体育场馆一律免费,相关设施、器材的保养费用则由国家统一给予补贴。据新华社 ·
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确定将逐步在全国推行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公众开放的政策,并将北京、上海、长春等7个城市定为首批开放试点城市。(据《新京报》7月9日) 学校体育场馆能够免费开放,这对我们这些体育爱好者来说,绝对是个利好消息。以后,我们还可以和学生一起参与锻炼,甚至和他们同台竞技,重温以前上学时参与体育锻炼的美好时光。 2003年底的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表明,我国体育场地总面积为13.3亿平方米,人均面积仅为1.03平方米;我国现有体育场地85万多个,其中属于大、中、小学校的场地占总数的66.7%。但一直以来,学校体育馆的开放程度很不够,使用对象仅仅限于在校就读的学生。即使是本校学生,放寒暑假了,就不能进入学校参加锻炼了。 其实,免费开放学校体育馆的益处并不少,一方面,学校的体育设施能够得到更好的建设。要使用必然要大投入,既然是政府支持项目,专项资金投入是必不可少的。武汉的台北路学校的体育场地自从决定向社会开放以后,市、区政府投入了大笔资金改造学校的体育场地、添置锻炼健身器材。使原来的薄弱学校,现在拥有了200米的塑胶跑道、包括一个灯光球场在内的3个篮球场,教学楼外墙还贴上了白瓷砖,面貌一新;另一方面,免费开放学校体育馆以后,学校与社区和居民的关系会更融洽。不开放并不意味着附近的居民就不想进到学校参与锻炼,不过,以前多采取极端手段:翻墙、钻栏杆、拆栅栏……居民为了锻炼和学校玩起“猫捉老鼠”的游戏,这样的情景毕竟让人难受。 我国是体育大国,但群众参与的体育场地及设施却存在着明显不足。说句通俗的话,就是群众没地方可参与锻炼。路边“健身游击队”是他们最形象的外号。人均运动场地面积仅仅1.03平方米的现实,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差实在悬殊。而在现有的体育场馆中,大部分属学校所有。因此,盘活现有存量,开放学校体育场馆,显然是解决场馆短缺这“燃眉之急”的“救急之举”。 当然,免费开放学校体育场馆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安全”、“经费”、“管理”、“政策法规”都是必须考虑规划的环节。但万事开头难,既然开始了,就可以将问题一个个地解决,坐而论道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笔者希望,所有的学校体育馆都能够免费开放,希望全社会的体育馆都能够免费开放,那离真正的体育大国也就不远了。[稿源:红网][作者:林卫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