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第一社区 平阳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康乐老爷子

l老年人必看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1-30 19:28: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死不留灰中国历史第一人
  周恩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死后不留骨灰的人。当总理去世的时候,正是中国政治风云变幻的日子。1976年1月15日下午追悼会结束后,邓颖超就把家属召集到一起,说总理在十几年前就与她约定死后不留骨灰。灰入大地,可以肥田。当晚,邓颖超找来总理生前党小组的几个成员帮忙,一架农用飞机在北京如磐的夜色中冷清地起飞,飞临天津,这个总理少年时代生活和最早投身革命的地方,又沿着渤海湾飞临黄河入海口,将那一捧银白的灰粉化入海空,也许就是这一撒,总理的魂魄就永远充满人间,贯通天地。
  揭秘周恩来“无墓无碑”所为何?
  没有灰,当然也谈不上埋灰之处,也就没有碑和墓,欲哭无泪,欲祭无碑,魂兮何在,无限相思寄何处?于是人们难免生出一丝丝的猜测,有的说是总理英明;有的说是总理节俭,不愿为自己的身后事再破费国家钱财。但我想,他主要的就是要求一个干净:生时鞠躬尽瘁,死后不留麻烦。他是一个只讲奉献,献完转身就走的人,不求什么纪念的回报和香火的馈饷。也许隐隐还有另一层意思。以他共产主义者的无私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忠君,他更不愿在身后出现什么“僭越”式的悼念。
  二、总理为何“生而无后”,却要为烈士存孤续后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纪念故人也有三:故居、墓地、后人,后人为大。虽然后人不能尽续其先人的功德才智,但对世人来说,有一条血缘的根传下来,总比无声的遗物更惹人怀旧。

  我在他的绍兴祖居,亲眼见过抗战时期他和邓颖超回乡动员抗日时,恭恭敬敬地续写在家谱上的名字。他在白区经常做的一件事,就是搜求烈士遗孤,安排抚养。他常说:“不这样,我怎么能对得起他们的父母?”他在延安时亲自安排将瞿秋白、蔡和森、苏兆征、张太雷、赵世炎、王若飞等烈士之子女送到苏联好生教育、看护,并亲自到苏联去与斯大林谈判,达成了一个谁也想不到的协议:这批子弟在苏联只求学,不上前线(而苏联国际儿童院中其他国家的子弟,在战争中上前线共牺牲了21名)。这恐怕是当时世界上两个最大的人物,达成的一个最小的协议。总理何等苦心,他是要为烈士存孤续后啊。
  邓颖超为何放弃生儿育女?
  六七十年代,中日民间友好往来,日本著名女运动员松崎君代,多次受到总理接见。当总理知道她婚后无子时,便关切地留她在京治病,并说有了孩子可要告诉一声啊。1976年总理去世,她悲呼道:“周先生,我们已经有了孩子,但还没有来得及告诉您!”确实,子孙的繁衍是人类最实际的需要,是人最基本的情感。但是天何不公,轮到总理却偏偏无后,这怎么能不使人遗憾呢?是残酷的地下斗争和战争夺去邓颖超同志腹中的婴儿,以后又摧残了她的健康。

三、“官而不显”?做最平民化总理
  千百年来,官和权是连在一起的。官就是显赫的地位,就是特殊的享受,就是人上人,就是福中福,官和民成了一个对立的概念,也有了一种对立的形象。但周恩来作为一国总理则只求不显。在外交、公务场合他是官,而在生活中,在内心深处,他是一个最低标准甚至不够标准的平民。他是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平民宰相,是世界上最平民化的总理。
  出国访问机密文件箱里藏“寒酸行头”
  一次他出国访问,内衣破了送到我驻外使馆去补,去洗。当大使夫人抱着这一团衣服回来时,伤心得泪水盈眶,她怒指着工作人员道:“原来你们就这样照顾总理啊!这是一个大国总理的衣服吗?”总理的衬衣多处打过补丁,白领子和袖口是换过几次的,一件毛巾睡衣本来白底蓝格,但早已磨得像一件纱衣。后来我见过这件睡衣,瞪大眼睛也找不出原来的纹路。这样寒酸的行头,当然不敢示人,更不敢示外国人。所以总理出国总带一只特殊的箱子,不管住多高级的宾馆,每天起床,先由我方人员将这一套行头收入箱内锁好,才许宾馆服务生进去整理房间。人家一直以为这是一个最高机密的文件箱呢。这专用箱里锁着一个贫民的灵魂。而当总理在国内办公时就不必这样遮挡“家丑”了,他一坐到桌旁,就套上一副蓝布袖套,那样子就像一个坐在包装台前的工人。许多政府工作报告,国务院文件和震惊世界的声明,都是在这蓝袖套下写出的啊。只有总理的贴身人员才知道他的生活实在太不像个总理。
  周恩来一生不回故乡之谜:平生最恨“衣锦还乡”
  总理一入城就在中南海西花厅办公,一直住了25年。这座老平房又湿又暗,多次请示总理都不准维修。终于有一次工作人员趁总理外出时将房子小修了一下。《周恩来年谱》记载:1960年3月6日,总理回京,发现房已维修,当晚即离去暂住钓鱼台,要求将房内的旧家具(含旧窗帘)全部换回来,否则就不回去住。工作人员只得从命。一次,总理在杭州出差,临上飞机时地方上送了一筐南方的时鲜蔬菜,到京时被他发现,严厉批评了工作人员,并命令折价寄钱去。一次,总理在洛阳视察,见到一册碑帖,问秘书身上带钱没有;没有钱,总理摇摇头走了。总理从小随伯父求学,伯父的坟迁移,他不能回去,先派弟弟去,临行前又改派侄儿去,为的是尽量不惊动地方。
  四、周总理“党而不私” 拖病体看望康生
  1974年,康生被查出癌症住院治疗。周恩来这时也有绝症在身,还是拖着病体常去看康。康一辈子与总理不和,总理每次一出病房他就在背后骂。工作人员告诉总理,说既然这样您何必去看他。但总理笑一笑,还是去。这种以德报怨,顾全大局,委曲求全的事,在他一生中举不胜举。周总理同胞兄弟三人,他是老大,老二早逝,他与三弟恩寿情同手足。恩寿解放前经商为我党提供过不少经费,解放后安排工作到内务部,总理指示职务要安排得尽量低些,因为他是自己的弟弟。后恩寿有胃病,不能正常上班,总理又指示要办退休,说不上班就不能领国家工资。曾山部长执行得慢了些,总理又严厉批评说:“你不办,我就要给你处分了。”
  他以自己坚定的党性和人格的凝聚力,消除了党内的多次摩擦和四次大的分裂危机。50年来他是党内须臾不可缺少的凝固剂。
  红军长征时,当时周恩来身兼五职,是中央三人团(博古、李德、周恩来)之一、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军委副主席、红军总政委。在遵义会议上,只有他才有资格去和博古、李德争吵,把毛泽东请了回来。王明派对党的干扰基本排除了(彻底排除要到延安整风以后),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又冒出个张国焘。张兵力远胜中央红军,是个实力派。有枪就要权,不给权就翻脸,党和红军又面临一次分裂。这时周恩来主动将自己担任的红军总政委让给了张国焘。红军总算统一,得以继续北上,扎根陕北。
  大跃进和三年困难时期。他藏而不露地将“15年赶上英国”,改为“15年或者更多的一点时间”,加了九个字。将“在今后10年或者更短的时间内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一句删去了“或者更短的时间内”八个字。不要小看这一加一减八九个字,果然一年以后,经济凋敝,毛泽东说:“国难思良将,家贫思贤妻。搞经济还得靠恩来、陈云,多亏恩来给我们留了三年余地。”

五、周总理一生“劳而无怨”
  周总理是中国革命的第一受苦人。上海工人起义,“八一”起义,万里长征,三大战役,这种真刀真枪的事他干;地下特科斗争,国统区长驻虎穴,这种生死度外的事他干;解放后政治工作、经济工作、文化工作,这种大管家的烦人杂事他干。
  临终仍佩徽章“为人民服务” 工作量党内之最
  他一生的最后一些年头,直到临终,身上一直佩着的一块徽章是:“为人民服务。”如果计算工作量,他真正是党内之最。周恩来是1974年6月1日住进医院的,而据资料统计,1至5月共139天,他每天工作12~14小时有9天;14~18小时有74天;19~23小时有38天;连续24小时有5天。只有13天工作在12小时之内。而从3月中旬到5月底,两个半月,日常工作之外,他又参加中央会议21次,外事活动54次,其他会议和谈话57次。
  他像一头牛,只知道负重,没完没了地受苦,有时还要受气。1934年,因为王明的“左”倾路线和洋顾问李德的指挥之误,红军丢了苏区,血染湘江,长征北上。这时周恩来是军事三人团之一,他既要负失败之责,又要说服博古恢复毛泽东的指挥权,惶惶然,就如《打金枝》中的皇后,劝了金枝,回过头来又劝驸马。1938年,他右臂受伤,两次治疗不愈,只好赴苏联求医。医生说为了彻底好,治疗时间就要长一些。他却说时局危急,不能长离国内,只短住了6个月,最后还是落下个臂伸不直的残疾。
  由于他的自我牺牲,他的厚道宽容,他的任劳任怨,革命的每一个重要关头,每一次进退两难,都离不开他。许多时候他都左右逢源,稳定时局,但许多时候,他又只能被人们作为平衡的棋子,或者替罪的羔羊。历史上向来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共产党的领导人换了多少,却人人要用周恩来。他的过人才干“害”了他,他的任劳任怨的品质“害”了他,多苦、多难、多累、多险的活,都由他去顶。
  六、周总理为何“死不留言”?
  1976年元旦前后总理已经到了弥留之际。这时中央领导对总理病情已是一日一问,邓颖超同志每日必到病房陪坐。当真是总理肚中无话吗?当然不是。在会场上,在向领袖汇报时,在与同志谈心时,该说的都说过了,他觉得不该说的,平时不多说一字,现在并不因为要撒手而去就可以不负责任,随心所欲。总理的办公室和卧室同处一栋,邓颖超同志是他一生的革命知己,又同是中央高干,但总理工作上的事邓颖超自动回避,总理也不与她多讲一字。总理办公室有三把钥匙,他一把,秘书一把,警卫一把,邓颖超没有,她要进办公室必须先敲门。
  周总理把自己一劈两半,一半是公家的人,党的人,一半是他自己。他也有家私,也有个人丰富的内心世界,但是这两部分泾渭分明,决不相混。周恩来与邓颖超的爱可谓至纯至诚,但也不敢因私犯公。他们两人,丈夫的心可以全部掏给妻子,但决不能搭上公家的一点东西;反过来,妻子对丈夫可以是十二分的关心,但决不能关心到公事里去。总理与邓大姐这对权高德重的伴侣堪称是正确处理家事国事的楷模。诗言志,为说心里话而写。
  工作人员回忆,总理工作之余也写诗,用毛笔写在信笺上,反复改。但写好后又撕成碎片,碎碎的,投入纸篓,宛如一群梦中的蝴蝶。除了工作,除了按照党的决定和纪律所做的事,他不愿再表白什么,留下什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30 19:48:13 | 显示全部楼层
酒瓶的艺术(组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31 11:42:31 | 显示全部楼层
喝茶解禅

茶的品格是洁净,清雅,脱俗,历来为清修的山僧道流和品性高洁的雅士所钟情,他们从茶中感受到一种“明心见性”的意境。品茶的最高境界不是用口舌而是用心神去品味的。喝茶的要义是身无晦浊之气,心无鄙俗之念,清虚恬淡,和寂泰然,在“白瓷瓯甚洁”,“竹炉火初红”的精心烹泡中,自然升华出一种幽清的氛围,一种恬静和通达的心境。可以说,品茶就是在随缘任化、反璞归真中品出一份清爽、一份平静。品茶,品的是自然,这种心无尘染的境界十分微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佛曰:“不可说”,这是禅学的境界,也是品茶的意境。自唐代法海禅师始有“茶禅一味”之语,喝茶也就成了佛门解禅的一种形式。喝茶喝出滋味来,不仅是感官得到的物质性的味,更是一种精神体验,人们称之为“禅味”。禅宗更是将茶美好的特性,运用得淋漓尽致,从日常饮茶养生、提神,作为精进坐禅修道的良方,到最後将心与茶完全相融相会,将茶汇入禅宗修证体系,以禅来展现茶的极致,展现最圆满的生命境界。
吃茶去
       赵州“吃茶去”的公案
       有二位水僧参访赵州,请教佛道。赵州禅师问他们,你们以前曾来过吗?一僧答,不曾到。赵州禅师说:“吃茶去!”另一僧答,曾到。赵州禅师说:“吃茶去!”立在一旁的院主满腹狐疑地问道,怎么来过的跟没来过的都要去吃茶呢?赵州禅师叫院主的名字,院主随即应诺,赵州禅师说:“吃茶去!”
这个禅林称为赵州茶的公案,千载以来,让无数禅人彻底开悟。
        一句“吃茶去”,代表着赵州禅师的禅心。所谓的禅心,就是平常心,千言万语,不外乎“吃茶去”,这一句“吃茶去”,也就是从日常的吃茶吃饭中,寻求自觉。所以不管是已经来过的、不曾来过的,或是发问的,都该自己从吃茶中找答案。吃茶去,是平等心,现现成成,一切圆满。超越一切悟与未悟等差别相,大家欢欢喜喜,自自在在,喝一杯好茶。
        禅宗有颂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南泉普愿也曾就赵州所问的“如何是道?”答曰:“平常心是道。”道,在自然嚥中;道,亦在生活中。道,无所不在茶道是禅生活化的表现,也就是“茶”、道”合一,以茶人道,从生活中去体会禅;以道道人茶,将禅落实在生活中。
        近世佛界名人赵朴初为了这桩禅门公案,特待别题诗曰:“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干偈,不如吃茶茶去。”这首诗脍炙人口,也从另一种角度阐释了“吃茶去”的公案。


梦幻泡影
        在佛经中,经常以各种譬喻来比喻万事万物无常变化,自性为空,无法执著。最广为人知的,就是《金刚经》》中的四句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其中将宇宙万象以“梦”、“幻”、“泡”、“影”、“晨露”、“闪电”来譬喻其无常。

  以“梦”譬喻,以梦中事实无所有,在梦中却很真实;以“幻”譬喻,是指像魔法师能做种种幻术变化,声色明白可见,宛若真实。“泡”是指水泡,转眼即逝;“影”是指像影子一样,有光的时候才会显现,是因缘聚合所成,不可捉摸;“露”是指朝露,存在短暂,太阳出来就消失了;“电”是指闪电的电光,刹那即消逝。

        而《维摩诘经》则是以梦、幻、泡、影等十个譬喻,采比喻人身的空幻无常,是智者所不应执著。

  南唐诸主喜欢参访清凉寺,经常避暑其中,他们不只景仰法眼文益禅师的道风,也常亲近参谒。有一日,文益与南唐元宗李璟论道之后,共同观赏牡丹花,李璟请禅师作偈。文益就赋了一首诗:

        拥毳对芳丛,由来趣不同;

        发从今日白,花是去年花。

        艳冶随朝露,馨香逐晚风,

        何须待零落,然后始知空。


          毳是鸟兽的细毛,在古代只有贵族穿得起这样的锦衣。身着豪裘,对着牡丹芳丛吟诗,看来是繁华的六朝金粉了。但是法眼文益禅在此不只点出了生命不同的旨趣,也为李璟指出华丽之后的空幻无常。时光如矢,发从今日开始白了,而花却跟去年一样红。艳冶的浓情,随如朝露而逝,馥郁的馨香也逐晚风而飘空,善知者彻见了法界中,无常的实相,何须再等待宛如生命的花艳零落之后,才知道一切皆空呢?李璟顿悟了这个意旨,但事实又能如何?后来的南唐后主李煜,也只能空唱着“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了,原来一切还是如梦,何时能醒呢?


茶知识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经过数千年的淬炼,形成了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的独特文化。唐朝茶神陆羽的《茶经》,是人类懂得喝茶以来,第一本茶的专书。《茶经·一之源》里记载着:“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又说:“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其实早在《诗经,谷风》里,就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之句,这个“荼”字,就是茶的古字,不过学者多半认为这里的“荼”指的是苦菜,而不是茶;“荼”在古代是个多义词,并不专指茶。苏恭的《唐本草》里首见茶字出现。陆羽的《茶经》面市之后,才把具有茶含意的“茶”字去掉一横,成为茶字。
茶树与茶叶的分类
         茶树在植物分类学上,是山茶科,茶属,拉丁的种名为Camellia sinensis,常绿灌木,叶光滑,末端尖锐,边缘锯齿,富含单宁;花单生,白色。据记载,全世界山茶科植物共有二十三属,三百八十余种,在中国的土地上就有十五属,两百六十多种,大都集中在黄海以南地区。台湾南投埔里海拔700米到1400米的眉原山中,也有野生茶树存在。中国可以说是茶的原乡。
        自古以来,茶叶就依不同的形状、色泽、制法和产期而有不同的分类。最早的分类是晋朝郭璞在《尔雅注》里所写的:“早取为茶,晚取为茗。”历经唐、宋、元等时代的推移,茶又分成了砖茶、团茶、饼茶、片茶、散茶、末茶等等。到了明朝,乃至清朝,各类制茶技术均已甚为发达,分类系统更明确。到了近代,又有依发酵程度、茶形、季节和烘焙程度来分别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31 21:23:51 | 显示全部楼层

制茶一般需要经过采摘、萎凋、作青、杀青、揉捻、干燥、烘焙等过程。其中作青的作用就在于让鲜叶互相摩擦,破坏部分叶缘细胞,让空气进入茶肉组织,加速发酵作用的进行,产生一定的颜色与香味,并且借由控制发酵的程度,呈现不同的色香味。
        依发酵程度
茶依据发酵程度不同,可以分成不发酵茶、半发酵茶、全发酵茶和后发酵茶。不发酵的茶叫做绿茶,如碧螺春、龙井、珠茶、眉茶、煎茶等。半发酵茶叫做青茶,如包种、乌龙茶、铁观音等。全发酵的茶则包括了各种红茶。至于普洱茶则是所谓的后发酵茶。有人说绿茶香气清扬,犹如含苞待放的少女;青茶风华绝代,犹如妩媚的窈窕淑女;不温不火的红茶则像笑看人生百态的熟女。
        依烘焙程度
        依烘焙程度来分的话,茶有生茶与熟茶。熟茶又依火候之轻重,分为轻火茶、中火茶与重火茶。如果你想喝清香的口味,就挑轻火,口味重就要挑中火或是重火。烘焙可以降低茶叶内的水分,去除杂质,改变茶的品质,增加茶的甜味。通常在茶山制好、经过初次烘焙的粗制茶,到了茶商手中,会经过二度烘焙,来管控茶叶的品质与口味。许多人喜欢向特定的茶行买茶,就是因为暍愤茶行的独特口味。师傅焙茶的技术是每家茶行的独门秘笈,也是维持茶叶品质稳定度的要素。茶会因为每一季气候和温度的不同,呈现不同的风味,这时就要靠师傅的焙茶技术来微调。至于存放不当的陈茶,也可以靠焙茶而起死回生。

依茶类形状
        各种茶类因为制造揉捻及采摘部位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外观,常见的有条形、半球形、球形、扁茶、碎形茶等。
        依采摘季节
        若以季节来分,一棵茶树有特定的采摘期。一般茶氏园依四季来分的话,一年可采四至五次茶叶。台湾因为气候适宜种茶,少部分地区如台湾中南部中低海拔地区的名间、竹山、鹿野等茶区一年可采收六次。这些地方因为气候够温暖,采收完冬茶后,茶树上还是不断冒出新芽,因此在冬至到立春之间,还可以再采一次茶,这时采收的茶就叫做“冬片”。冬片茶芽叶较小,一般萌芽到二三叶就停止生长,芽叶肥厚,累积的氨基酸和碳水化合物含量高,甘甜耐泡,被茶人视为极品。由于产量少,价钱当然也高。台湾以春茶和冬茶两季的茶最优,而夏、秋两季次之。以前在中国大陆买茶,常会看到茶庄里的招牌写着“三前摘翠”,这“三前”就是指的春分前、清明前和谷雨前,大概是三月中旬到四月中旬之间,这时采的茶都是茶树的嫩芽。茶农有句挂在嘴边的话说“早采三天是个宝,迟采三天变成草”,指的就是采嫩叶的重要性。

中国六大茶系
        除了依上述四种分类法,中国大陆有所谓的“六大茶系”,分别是绿茶、红茶、青茶、白茶、黄茶和黑茶。
茶醉
        综合茶人的经验和中医的研究可知,身强体健的年轻人,饮茶有益无害;气虚脾胃恶的老弱,不可过度饮茶。老年人宜饮红茶、普洱茶或老茶。绿茶是不发酵茶,茶多酚含量最高,刺激性较强;红茶和普洱是全发酵茶,经过熟化的过程,茶多酚较少,刺激性较弱。
        高血压和体重过重者可以借乌龙茶和普洱茶降血压、胆固醇和血脂。糖尿病患者可多饮乌龙茶和紧压茶。空腹喝茶易伤胃,影响胃液的分泌,严重的还会引起心悸、头痛等“茶醉”现象。茶醉现象也容易发生在平常很少喝茶的人身上,如果喝茶后有心悸、头昏、血糖降低、四肢无力之感时,立刻吃点甜食就可以消醉,所以这个时候配茶的茶点就很重要了。如果是喝茶晚上会睡不着觉的人,可以选全发酵或重焙火的茶。

心跳太快的人,不宜喝浓茶;神经衰弱的人夜间不宜多喝茶。红茶里加点奶,有暖胃的作用。只要记住这几个大前提,并且了解茶,知道如何泡茶,慢慢培养出自己对茶的鉴赏力,就可以享受喝茶的乐趣了。



放松喝茶,用心生活

       茶是生命惊喜的邀请,而人生是一场又一场美丽的茶宴。
        茶既古代又未来,有灵性也有个性。它最绝妙之处就是能跟人、水、周遭,还有茶器之间产生微妙互动。只要有些微的元素改变,就会改变一泡茶的滋味,甚至连气压改变,也会影响一泡茶的风味。
        茶与人类心灵更有深刻交会,茶品与人品相应,而发展出“人品即茶品,茶品即人品”的特殊文化。
        茶的品格是洁净,清雅,脱俗。对于芸芸众生而言,今天的人越来越忙,但在紧张的生活节奏中,越来越多的人希望放松一下绷紧的神经,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坐下来静静喝一杯茶,暂时抛开烦恼,体味闲适之乐,享受片刻的宁静和一时的纯真,以此得到一个好心境。正所谓“好香用以熏德,好茶用以涤烦”。洪启嵩在《喝茶解禅》一书中,以茶喻禅,以茶悟禅,同时,也以禅解茶,从一杯茶,体味平淡而幸福的美好,享受当下的生活。书中的文字,以及与茶相关的题字和画作,仿佛轻轻地呼唤着人们:放松喝茶,用心生活。这本书不是一本宣教佛教禅学的书,也并非是一本单纯的茶学书,而是从茶禅一味的角度,阐述了茶与禅对于人的内心、对于人的生活品质的影响。对于许多压力甚大的都市人而言,是一杯清新的茶,一种心灵的慰藉。
      
       心生活,从喝一杯心茶开始

茶者,心之水,
       朋友来访,大家一起欢喜喝茶。
       有人来了,心情不好,吃茶去;
       有人来了,心情好,吃茶去;
       有人来了,没事,吃茶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1 08:50:3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1 11:53:15 | 显示全部楼层
知一味而足  获一趣而得  求一雅乃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1 15:10: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透人情知纸厚,踏穿世路觉山平,
如果有境界:掌握尺度,恰到好处。
如果有追求:身心自由,心灵快乐。
如果有智慧:忘记时间,活在当下。
“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
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
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
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
雨入花心自成甘苦,笔韵墨章聊以从容
从于造化,归于造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2 09:43:46 | 显示全部楼层
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世事静中见,
人情淡始长。心如花园,思想为种。
曲中求全,屈枉达直。
“曲”里有“全”的道理;
“枉”中有“直”的哲思。
倘若不自弃,倘若不蛮干,倘若知退让,
倘若明静动,那么不但完全可以“苟免于咎”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可欲谓之善, 有诸已之谓信, 充实之谓美,
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
大而化之之谓圣, 圣而不可知之谓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2 14:14: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
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
人生可以逃避很多事情,无法逃避的是生死;
人生可以推卸很多事情,难以推卸的是责任。
知一味而足 获一趣而得 求一雅乃高
人间有爱,爱心无价。
人生的乐趣,隐藏在工作中!
工作着,才能快乐着!
知一味而足 获一趣而得 求一雅乃高
读书“三味”:平知、获趣、致雅
成长于习性,成功于命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2 20:36:44 | 显示全部楼层
人必须与自己的命运和解,
以一种平和的态度享受生活
以思想悦己!
萍聚,伤逝!
不求知己,但求知心;
不求知音,但求知味!
人生是幅作品。
红尘看破不过是沉浮,
生命看破不过是无常,
爱情看破不过是聚散。
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
<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也就是说,天赋予人的气质叫做“性”,
一切顺着本性行事便是“道”。
活着好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社区动态|免责声明|隐私条款|联系我们|手机版|平阳第一社区 平阳网 ( 浙ICP备18042709号-3 )

浙公网安备 33032602100245号

GMT+8, 2025-7-20 11:29 , Processed in 0.264053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