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第一社区 平阳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大妈妈

黄公望不是平阳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23 20:40:19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7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3 20:45:35 | 显示全部楼层
1、楼主所谓黄公望乃平阳人氏是基于其继父为平阳黄氏,只能说明他继父是平阳人,跟黄公望何事,更何况黄公望基本无平阳的生活经历这点你也是支持的,由此可知道黄公望过继后基本没跟随其继父回到平阳过,而一直生活在常熟比较合理。
2、多幅画作署名平阳黄公望。黄公望过继于平阳黄氏,该其姓,知其继父为平阳人,而署名平阳黄公望只能说明黄公望是怀着对其继父的感恩之情,是个人品格的体现。
3、即使黄公望养父祖籍是平阳,但平阳不是黄公望的故里,平阳更没有黄公望的文化,平阳的文化也不怎么样,某个地方出一两个名人也很正常,但不能因此说这个地方就是文化的之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3 20:48: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野狼 于 2011-11-24 09:38 编辑

节录我们编著的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黄公望集》部份内容:
黄公望与温州平阳的关系
称黄公望为温州平阳人是不错的,但黄公望本是平阳黄氏子,或过继平阳黄氏作养子,以及有无在平阳生活过,仍需进一步的研究。黄公望是否原是陆氏子问题。元明间的多数著作并无陆氏子之说,包括明写本元人钟嗣成《录鬼簿》,仅元末明初黄岩陶宗仪所著《南村辍耕录》持常熟陆姓出继永嘉黄姓之说。陶宗仪元末曾侨寓松江泗泾南村,并和黄公望成了忘年交。至正四年(1344),时年76岁的黄公望还为未满30岁的陶宗仪创作了《南村草堂图》。事见清人梁章鉅《退庵所藏金石书画跋尾》卷第十三《画三》。黄公望为这位老弟谈了自己的身世是完全可能的。所以陶宗仪记述应是比较可靠的。但是到了清初,自《录鬼簿》曹楝亭刊本开始,把陶氏说法添枝接叶,就逐渐离谱了。曹楝亭刊本说黄公望本姑苏陆姓,名坚,“髫龀时,螟蛉温州黄氏为嗣,因而姓焉。其父九旬时方立嗣,见子久乃云:‘黄公望子久矣’”。于是改姓黄,名公望,字子久。清钱陆灿《常熟县志》又把黄公望的继父黄公说成居住在常熟小山。称黄公望:
本陆氏子,少丧父母,贫无依,永嘉黄氏老无子,居于邑之小山,见公望姿秀,异之,乞以为嗣,公望依焉,因用其姓。
但据黄公望晚年仍坚持自称“平阳黄公望”,并且不顾年老体迈,返回浙东老家事实来看,称其养父收养黄公望时,已经90多岁,黄公望在常熟小山长大,实也是臆测之辞。
黄公望有无在温州平阳生活过的问题,以前由于没有发现同时代人的记载而被置疑。宋代平阳黄氏属于望族,外出为官或经商者为数甚多。无论黄公望出生何地,均应在温州平阳生活过。雍正《浙江通志》就是如此记载,该志卷一百九十五《寓贤下》称黄公望“世居常熟,后寓永嘉”。其实,元明间刘崧《槎翁诗集》(四库全书本)卷三《题吴教授所藏黄大痴画〈松江送别图〉》,已明确记载黄公望晚年时曾从松江回到浙东老家,其画作也深受雁荡山水的影响。其诗云:
是何山莽莽以横云,水浩浩而生风。
天低江迥月欲落,别意乃在苍茫中。
问君此图作者谁,浙东老人黄大痴。
松江先生旧知已,眼明为写秋江姿。
重坡欹岸东南远,本末参差见层巘。
苍浦遥连楚泽深,石林尽带吴堤转。
是时先生从此归,把钓欲拂云中矶。
长风过雨蒲苇净,水色淡拖沾人衣。
只今又作筠州 客,惆怅松江渺云隔。
离思犹迷雁荡烟,归心已历洪崖石。
我思大痴焉得从,笔墨往往遗奇踪。
草衣骑牛发如雪,吹笛忆过天台峰。
平生一笔不轻许,傲睨王侯笑尘土。
展图坐对凤山青,却想高情动千古。
君不闻功名利达能几何,长安离别日日多。
灞陵亭前春草碧,灞陵亭下春风波。
刘崧(或作刘嵩),原名楚,字子高,号槎翁。刘崧生于1321年,比黄公望少52岁,但仍有与晚年黄公望交往的机会。上录刘氏题送别图诗是研究黄公望生平很重要的文献,惜其至今尚未为黄公望研究者所注意。
通过对这首诗的研读,可以得到以下一些重要信息:
第一,尽管黄公望居无定所,漂泊流离,但在亲友们看来,他仍然是“浙东老人黄大痴”,这显然与黄氏自署“平阳黄公望”一致的。黄公望曾长年在常熟、松江、杭州、富阳一带生活,但这只是他的寓居地,即使到了白发似雪的晚年,他仍然不忘浙东山水,“离思犹迷雁荡烟,归心已历洪崖石”。雁荡山在温州境内,南雁荡山在今平阳境内,北雁荡山在今乐清境内。洪崖在温州境内的大罗山。大罗山北临瓯江、东临温州湾,为道教第二十六福地,与雁荡、天台同为浙东南名山。旧时这里有天台往南雁荡山的重要通道。
第二,黄公望离别寓居地松江后,“是时先生从此归”。“草衣骑牛发如雪,吹笛忆过天台峰”,正确地记述了黄公望从松江回到平阳必经天台的路径。
第三,离开寓居多年的松江,欲回日夜思念的故乡,黄公望选择作画来告别。那么,以什么的画面最为合适呢?最合适的还是告知自己将要回去的故乡山水。“是何山莽莽以横云,水浩浩而生风。天低江迥月欲落,别意乃在苍茫中。”正是黄公望在《松江送别图》中为松江亲友写绘的浙东雁荡山水。“重坡欹岸东南远,本末参差见层巘”,恰好蕴含着黄公望故乡(雁荡、平阳)相对于松江的地理方位。
第四,“我思大痴焉得从,笔墨往往遗奇踪。”表达了诗作者思忆黄大痴的情结,并希冀从《松江送别图》中搜寻黄氏踪迹。“展图坐对凤山青,却想高情动千古”,或许即影射黄公望在故乡平阳的居所。
宋元间平阳黄氏大族主要聚居在松山、龟山、凤山。松山在今苍南县桥墩镇,龟山在今苍南县宜山镇。元代平阳有两凤山。一是钱仓凤山,一是县城坡南凤山,两处凤山都有黄姓聚居地。
钱仓,原作前仓,北宋时就被列为温州四大镇之一。凤山是钱仓的地理标识,明人曾编有《平阳前仓凤山志》1卷 。在县城南二十五里,下临钱仓江。绵亘数里,山形如山东之邹峄,平顶多巨石,颜色黝黑。相传石罅开有钱流出,后塞。上有凤凰岩,下有凤雏石。东有黄石公洞。洞内岩壑幽邃,石级萦纡,中有小桥流水,止处可观东海,曰山海奇观。相传宋元间邑人黄本英栖隐处。复上至山巅,有石方平如砥,曰挟仙台,可望海,亦曰望海坛。凤山西南麓梅浦,宋代为黄族聚居地,著名抗金名将黄友就出生在这里。
县城坡南西北有凰山(九凰山、昆山),东南有凤山,凤山之南为龙山(其上有平塔)。宋元明清的平阳学宫均在坡南凤山山麓。故学宫前竖有两座大石坊,坊额分别大书“腾蛟”(蛟者蛟龙也)、“起凤”。南宋后期至元代,凤山山麓也有黄族聚居地。嘉定十三年(1220),平阳黄姓一举考中11名武进士,其中就有坡南黄族人。
综上所述,黄公望在平阳生活的具体情况虽然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但黄公望为浙江平阳人是无须再争议的。

点评

就算黄公望给你们“论证”出是平阳人,就有理由大兴土木去建纪念馆?  发表于 2011-11-24 11:27
有理有据,顶  发表于 2011-11-23 21:5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3 21:18:16 | 显示全部楼层
据说当年老来隐居在现在的“务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3 21:39:53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79:}平阳 哈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3 21:43:25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公望是否原是陆氏子问题。元明间的多数著作并无陆氏子之说,包括明写本元人钟嗣成《录鬼簿》,仅元末明初黄岩陶宗仪所著《辍耕录》持陆姓出继黄姓之说。直至清初,曹楝亭刊本《录鬼簿》更为添枝接叶,说黄公望本姑苏陆姓,名坚,“髫龄时,螟蛉温州黄氏为嗣,因而姓焉。其父九旬时方立嗣,见子久,乃云:‘黄公望子久矣’”。于是改姓黄,名公望,字子久。清钱陆灿《常熟县志》又把黄公望的继父黄公说成居住在常熟小山。称黄公望:本陆氏子,少丧父母,贫无依,永嘉黄氏老无子,居于邑之小山,见公望姿秀,异之,乞以为嗣,公望依焉,因用其姓。但据黄公望晚年仍坚持自称“平阳黄公望”,并且不顾年老体迈,返回浙东老家事实来看,继子之说,实为臆测之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3 21:58:11 | 显示全部楼层
连人家自己说是平阳人了LZ都不承认,这太离谱了吧。我想有一点可以肯定,LZ一定不是平阳人

点评

举双手赞同: 5.0
举双手赞同: 5
  发表于 2011-11-24 20:5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3 23:13:42 | 显示全部楼层
平阳大闲人 发表于 2011-11-23 21:58
连人家自己说是平阳人了LZ都不承认,这太离谱了吧。我想有一点可以肯定,LZ一定不是平阳人

说到了点子上,就算LZ是平阳籍贯的人,我想至少LZ缺乏爱乡精神,也缺乏历史方面的考究常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3 23:26: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wm2005 于 2011-11-23 23:26 编辑
一苇杭河 发表于 2011-11-23 18:39
平阳指的是虎落平阳的意思

平阳指的是虎落平阳的意思?这个,再说一次,平阳是“平定横阳”的意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4 07:49:37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全国各地争名人故里不只是学术层面的问题,而是地域利益和官僚利益之争,是哪里人并不重要,要看深层次的初衷,平阳把这么个有争议的人来当名人故里恐怕很难兴起旅游和文化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社区动态|免责声明|隐私条款|联系我们|手机版|平阳第一社区 平阳网 ( 浙ICP备18042709号-3 )

浙公网安备 33032602100245号

GMT+8, 2025-8-22 20:44 , Processed in 0.06443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