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第一社区 平阳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瓯南城建群

信仰冲突和三大宗教简论(原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7-15 06:27:0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嘿嘿   厉害   这个也知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8 13: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佛教反之,三千世界,经文无从数。如果佛教教义可以用一字蔽之,那非“爱”莫属。为了爱,佛教其实是可以否定一切的,包括佛教自己崇拜偶像的本身。如果在任何时候当爱和佛陀的教化发生冲突的时候,那么在佛教的世界里爱必然永远是胜利的一方。佛陀的世界里,众生尚且平等,何况人类?所以,佛的世界,是永远不会有“异教徒”三个字的。因为佛教的这种崇高,佛的智慧在北京的知识圈还是非常受推崇的,而且可以肯定的说,基督教绝对没有任何可能性有占领那块领地的一天。佛经说,现在是末法世。我想我还不能参透佛的智慧。但作为一个对社会学有某种认知的人,我以为当你追求一种人类现阶段可承受能力的善和爱,一种脱离现阶段人类普遍素养和社会生产力的爱的时候,被扭曲和无力普世也许是必然的结局(同样适用于共产主义)。加之 佛教浸淫中国本土文化和社会规则三十年,扭曲和乱象并举,我想佛祖也只能徒然感慨:“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了吧。”
  我以前曾说过楼主文章华丽,时髦词汇多,但内容空洞没营养,很能迷惑社区的一些朋友。这次则不同了,简直是狂妄自大。对佛教的评述更是奇谈怪论。 佛教的核心教义是楼主所谓的“爱”吗?楼主对佛教可以说是连一知半解的程度也没有。在佛教的教义里“爱”是一种烦恼,“爱”和“贪”是划等号的。连起来说就是贪爱。如果非要把佛教自利利他的菩萨行为讲清楚,也不能用“爱”只能用“慈悲”这词。慈是兴乐,悲是拨苦。绝对不能说“爱”,有爱既有贪心,有“爱”既有执着。这在佛教里都是烦恼。通俗的讲,佛教就是教人怎么去除烦恼。那什么叫烦恼呢?唯识宗裂出了六个根本烦恼,二十个随烦恼。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贪”贪爱的贪。有兴趣我可以和楼主说说“爱”的本体是什么?“爱”的表象是什么?以及“爱”会引发出什么不好的作用。还有慈悲的含义及作用。象楼主这样的天真离奇又无知无畏的怪论,真的是和他说的都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9 10:18:37 | 显示全部楼层
愚憨山人 发表于 2014-5-8 13:21
引用“佛教反之,三千世界,经文无从数。如果佛教教义可以用一字蔽之,那非“爱”莫属。为了爱,佛教其实是 ...

慈悲如果不去做点什么,那就是假慈悲,地藏王菩萨发愿“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你说爱不爱众生?你的ID 不是有几分自知么?还要我度化以下你?愚人自有愚人的爱,佛陀自有佛陀的爱。别说佛陀,就说世人吧,有人的爱是占有,是羁绊,是此恨绵绵无绝期,有人的爱是放手,是幸福,是“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你懂么?所以你是愚憨山人,并且“愚”占百分之九十九点九.
借用流传甚广的一首诗,这只是佛教诠释爱的一种方式,这是爱的入门

《见与不见》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
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的手里
不舍不弃

来我怀里
或者
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默然相爱
寂静喜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9 10:36:18 | 显示全部楼层
愚憨山人 发表于 2014-5-8 13:21
引用“佛教反之,三千世界,经文无从数。如果佛教教义可以用一字蔽之,那非“爱”莫属。为了爱,佛教其实是 ...

我说过,我是有些狂狷的,可是到到底还能自知自省,就差不能自重。并且我永远以真相优于立场去评判世界,你做得到么?看了你的帖子,全是虚妄,攻击,贬低,不堪,污秽。世界是作为意志表象的世界,你对爱与世界,他人的态度表明了你的世界,也表明了你的自我,佛即是心,佛印与苏东坡的故事,有空你可以每日参研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9 10:41:58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真与无知?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过我没空笑你了,那也是要时间的,你不配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10 14:43: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极置业 于 2014-5-10 16:22 编辑
愚憨山人 发表于 2014-5-8 13:21
引用“佛教反之,三千世界,经文无从数。如果佛教教义可以用一字蔽之,那非“爱”莫属。为了爱,佛教其实是 ...

装逼装出姿势了。我倒想听听你所谓的爱的本体是什么?表象是什么?有什么不好的作用?你说本质我倒还可以将就听听,本体是你能用的?等着你解释呢,别手贱去百度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10 14:56:24 | 显示全部楼层
愚憨山人 发表于 2014-5-8 13:21
引用“佛教反之,三千世界,经文无从数。如果佛教教义可以用一字蔽之,那非“爱”莫属。为了爱,佛教其实是 ...

看你的回帖,觉得大爱无疆 这种稍微有点修为的凡胎俗子都能理解的字眼,尚远不是你能理解的,你也敢大言不惭说什么爱的本体,笑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12 13:08: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愚憨山人 于 2014-5-12 22:56 编辑

     说楼主天真、无知,没想到这么刺激楼主的神经,楼主就按捺不住接连用自己的马甲和对本人进行攻击,而且言语粗俗不堪,其实天真未必是贬义词,而无知或许讲重一点但也不至于要楼主反应要如此的激烈。看了你的回复我还想给你加个轻浮这词。你说苏东坡和佛印的禅宗典故,我看你就象故事里面的苏东坡。说你象苏东坡不至于贬低你了吧!象这些口头禅的故事太多了,你去百度《五元灯会》吧,里面的禅宗故事多得不得了,很适合你。你也只能读这些口头禅的故事因为这些会满足你对佛教猎奇又茫然不知所措的心态。象《俱舍论》《成唯识论》这些你是没办法看的。因为看这些很费脑子又花时间,你这样做大事业的人是没时间没精力看的。看看禅宗的故事多好啊!不费脑子又看起来津津有味。就像小朋友看童话故事一样,看得高兴。再说说我看你帖子的感受吧!象你这样博览群书,辩才无碍又有才的人应该看过《围城》吧。《围城》里面的主人翁方鸿渐说过这么一句话:“他平生最痛恨的就是小城镇里的摩登女郎,追赶时髦但又不会打扮,搞的四不像”。我相信你的理解能力你应该知道我想表达什么意思。复次我还想说的是,你以后对一个人不满能不能不用泼妇骂街式的论调,这样有损你的体面。你对我ID的贬损就象现实生活中 嘲笑一个人的身体缺陷一样,这样很不好。骂人也没你这样的骂法的。
佛教的教义基本上就是说苦、空、无我。按教科书的讲法就是三法印即是诸法无我、诸行无常、涅槃寂静。为什么说楼主对佛教的评述是怪论,就是因为佛教的教义里是找不出“爱”这字眼的。基督教里有神爱世人,但佛教绝对不会说佛爱世人的。要说也只能说我佛慈悲。(参考本人在该贴的最初回复)早期的原始佛教也就是现在常说的小乘佛法注重于个人的修行,即阿罗汉的行为。以自利为修行的目的,自己开悟了就解脱了管自己走了没有慈悲心没有利他的宏愿。后来的修行者感到佛教这样下去有覆灭的危险,于是就有了后期的大乘佛法,也就是行菩萨道,也就是说自己开悟了还不够还有去帮助别人开悟。这就是小乘佛法和大乘佛法的主要区别,也是阿罗汉和菩萨的主要区别。具体该怎样去修行呢?现今最流行的就是修密宗也就是黄教格鲁派的中观体系。其范本为《菩提道次第广论》在这法宝里主要描述了学佛应该有的次第,该怎样一步步学上去。当下很多人学法大都投机取巧不下苦功夫满足于禅宗口头禅的花边巧语。看些禅宗的典故就意淫自己开悟了。如果说佛学是这样简单那还要佛学典籍三藏十二部干什么呢?佛教体系繁杂在中国公认的有十大宗派如净土、天台、华严、禅宗等。都属于大乘体系的。而俱舍则属于小乘思想了。小乘以四阿含为主要依据,但大乘也要以小乘为基础。也就是说你自己都弄不明白佛教的基本教义怎么能去帮助别人学佛呢?那佛教的基本脉络是怎样的呢?这里各个宗派有不同的说法,按佛教的专业术语说就是分科判教的归类法。本人就谈谈自己较熟悉的法相唯识宗的分科判教来说说佛教的历史沿革。释迦摩尼说法49年,一开始先说有,也就是说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如理如量的真实存在的,然后说空,就是说事物的本质是空的都是虚幻的。最后说非有非空的中道意。说有和说空最终目的也就是想让世人明白最后的非有非空的中道意。也就是最究竟的佛法。这样佛教的脉络就比较清晰了。无论是大乘还是小乘佛法。都逃不出有和空这两大体系。或者说是中观和唯识这两大体系。唯识说有,中观说空。唯识着重于事物表面现象的研究,而中观着重于事物内在本质的探讨。但两者殊途同归就是想让世人以智慧(般若)的眼光去看清这世界。由此大家明白了学佛法的次第应该是先学有宗然后再学空宗。也就是先学唯识然后进入中观。最后还想说的一点是,中国佛教自唐朝的武宗灭法以后,宋、明时期几乎没有学问僧了。原汁原味的佛学已经销声匿迹了。因为经过唐武宗灭法,玄奘大师辛辛苦苦从古印度翻译过来的佛学典籍已经丧失殆尽了。但佛学的基本框架还在,人们只好求助于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宗了。这样佛学就给人一种玄而又玄,让人无从下手的感觉。幸好在唐朝的时候有许多日本的留学生来中国带走了玄奘大师的大部分佛学专著。在清朝的时候有位日本外交官杨仁山居士又把原汁原味的佛学典籍带回中国,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近代的日本是有功于中国文化的,因为他反哺了中国文化思想。佛教对中国的的传统文化影响很深,如楼主所说扭曲了中国传统文化也是不恰当的。不扯远的就说我们平阳的方言俚语。如小孩子调皮说恶业。遭遇不幸说前世过做起来等。还有我们常用的功课、皆大欢喜、究竟等这些词都出自佛教。而且对中国的古文和现代文都影响深远。在我国古代南北朝的时候有和和尚教刘勰写过一本书叫《文心雕龙》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里面就是对南朝那些像楼主一样写文章追求与华丽而忽略了文章的实用性的文风做出了批判。从而纠正了中国六朝以来 不正确的文风对中国古典文学可谓影响深远。不说了,累了。。。。。。。。。。。。。。。。       (本回复纯原创,如有不当在所难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4-5-12 14:26:39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社区动态|免责声明|隐私条款|联系我们|手机版|平阳第一社区 平阳网 ( 浙ICP备18042709号-3 )

浙公网安备 33032602100245号

GMT+8, 2025-7-17 13:56 , Processed in 0.080596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