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第一社区 平阳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推荐]中华少数民族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5-8-14 18: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仫佬族
人口为207352人。

民族概况

仫佬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一个山地民族。他们自称“伶”、“谨”。壮族称之为“布谨”,汉族称之为“姆佬”。建国后统称仫佬族。绝大多数居住在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忻城、宜山、柳城、都安、环江、河池等县境内,与壮、汉、瑶、苗、侗、毛南、水等族杂居。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仫佬族人口数为207352。仫佬族使用的仫佬语与毛难语、侗语、水语相近。大多数人兼通汉语,部分人还会说壮语。通用汉字。

风俗习惯与重要节日


仫佬族住的多是泥墙瓦顶平房,屋内有专烧煤的地炉。以稻米、玉米、薯类为主食,忌食猫、蛇肉。衣服尚青色。至清代,仫佬族妇女仍穿统裙,今已穿大襟衣、长裤,梳辫结髻,饰以耳环、手镯、戒指。男着对襟唐装。


过去,婚姻多为家长包办,少数在“走坡”中恋爱成亲的,亦须经家长同意。盛行早婚,有婚后女方在一段时间内“不落夫家”的习俗,生育后始居夫家。与壮族、汉族通婚ā?。婚仪繁杂,耗费颇大。也有入赘的。丧葬仪式隆重,墓葬信风水龙脉。


仫佬族的节日活动比较多,特殊的节日有:三月初三婆王节(又称小儿节),其活动是以村寨为单位举行祭祀;四月初八牛节,其活动是让牛休息,并拜祭牛栏神;五月初五端午节。除具有与当地汉族、壮族的端午节相同的内容外,各村寨还抬纸船巡田垌驱虫,以保丰收;八月十五为后生节,是各地青年男女开展“走坡”社交活动的节日。还有三年一大庆、一年一小庆的依饭节,每逢立冬后“吉日”举行,大庆以村寨(宗教)为单位,备办猪羊祭宗庙,举行演戏、舞龙舞狮、唱山歌等活动;小庆则一家一户单独活动。


宗教信仰


仫佬族没有统一的宗教,由其先民的自然崇拜,发展到信仰多神。过去仫佬族地区佛寺众多,即信佛教,又信道教。在道教之中又分茅山教和梅山教两种。仫佬族信仰多神,十分复杂,有家神和外神两种,这是仫佬族地区科学技术没有完全普及的缘故,人们过去对自然界许多现象,对人自身的生老病死现象迷惑不解,于是把美好、善良的愿望寄托于鬼神的意志。如今仫佬族地区信教的群众已经很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8-14 18: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柯尔克孜族
人口为160823人。

民族概况

“柯尔克孜”,突厥语,系本民族自称,意为“四十个姑娘”,也有认为是“四十个部落”、“山里游牧人”、“赤红色”等含义。但一般解释为“四十个姑娘”。柯尔克孜族主要分布于新疆西部地区,绝大部分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其余分布在伊犁、塔城、阿克苏和喀什等地区。另外,在黑龙江省富裕县也有零星分布。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柯尔克孜族人口数为160823。绝大部分居民使用柯尔克孜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有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文字。居南疆者通晓维吾尔语,居北疆者通晓哈萨克语。居住在黑龙江省富裕县的柯尔克孜族通用汉语、蒙古语。

风俗习惯


柯尔克孜族的家庭为一夫一妻制。过去,受宗教影响,富者也有多妻的。男权很大,老年人威信最高,妇女受歧视。旧式婚姻带有封建买卖性质,一般由父母包办。订婚有指腹婚、幼年订婚、成年订婚三种形式。娶妻彩礼至少要牲畜“一打”(九头)。通婚范围不受氏族部落限制,直系亲属和近亲不能通婚,但有姑表和姨表婚等,并有与外族通婚现象。好宾客,重礼节。两人在路上相遇,要用手抚胸躬腰互相问好。凡有来客,不论是亲威朋友,还是陌生人,都热情款待。生活中多禁忌。禁食猪、驴、狗肉和自死牲畜及一切动物的血;严禁在住宅附近大小便;谈话时不能擤鼻涕;忌讳骑快马到门口下马,因为这意味报丧或有不吉利消息;最忌撒谎、欺骗和赌咒。饭前饭后要洗手,洗手后手上的水不能洒,要用布擦干。做客时,吃东西要留下一点,不能吃尽,以示主人招待丰盛。客人吃饭时,他人不能进屋或窥探。客人告别出门时,要背朝门外退出。丧葬时将尸体用白布缠头和全身,实行土葬,由男子送葬。


柯尔克孜族的服饰,男子常戴用皮子或毡子制作高顶方形卷沿帽和两侧有突出护耳式样的帽子。穿无领“袷袢”长衣,内着绣有花边的圆领衬衣,外束皮带,左佩小刀等物。夏天穿立领短袷袢,春秋喜穿条绒缝帛的宽脚裤。女子通常穿连衣裙,外套黑色小背心,南部妇女穿小竖领衬衫。妇女包头巾,喜戴装饰品。饮食主要为奶制品和牛、羊、马、骆驼等肉类食榀,辅以面食。常饮牛、羊、马奶和酸奶,喜喝茯茶。柯尔克孜族人民逐水草而居,夏季多住帐篷,冬季多定居在气候温暖的山谷地带,住四方形土房。


宗教与节日


柯尔克孜人最初是崇拜图腾。有名的图腾是雪豹和牛。除此,还信仰“乌买”女神。信奉祖先和天神,他们朝南方祷告,崇拜太阳,认为火星不吉利。到了清代,才转信伊斯兰教,属于正统的逊尼派。在东北部分柯尔克孜族信奉萨满教和藏传佛教。


主要节日有肉孜节、古尔邦节和诺鲁孜节等节日。过节时,男女均着新衣,并以茶水、油果等互相招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8-14 19: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达斡尔族
人口为132394人。

民族概况

达斡尔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斡尔族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布特哈旗、阿荣旗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区、梅里斯区、富拉尔基区、龙江县、富裕县、嫩江县、爱辉县;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县。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达斡尔族人口数为132394。使用达斡尔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无本民族文字,主要使用汉文,少数人兼用满文、蒙古文和哈萨克文。

生活习俗

达斡尔族实行一夫一妻婚制,恪守氏族外婚制原则。结婚分订婚、送彩礼、迎亲等步骤。死者土葬于氏族或家族墓地,长者葬礼隆重,族众和娘亲参加吊唁和祭奠。

达斡尔族的村庄具有独特风格,多依山傍水,院落整齐。高大的“介”字形草房都朝南。内壁和天棚多有装饰,房外围着用红柳条编织的各种花样的篱笆。

达斡尔族主食为加牛奶的稷子米饭和荞麦面、饼等,肉食的制作以晒肉f和煮烤肉为主。男子夏穿布衣,外加长袍,用白布包头,戴草帽,足踏“奇卡米”(皮靴);妇女穿长袍,以蓝色为主,夏日喜穿白袜、花鞋。他们最大的节日是春节,节日里都着盛装,逐户拜年,妇女们互赠礼物。

宗教信仰

达斡尔族信仰萨满教,是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之大成的原始宗教,供天神、山神、火神、河神、财畜神、祖神等。原来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萨满主持宗教活动。少数人信仰喇嘛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8-14 19: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景颇族
人口为132143人。


民族概况


我国的景颇族主要分布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瑞丽、陇川、盈江和梁河等县山区;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片马、古浪、岗房,临沧地区的耿马傣族自治县,以及思茅地区的澜沧县等地,也有少数景颇族散居。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景颇族人口数为132143。主要使用景颇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景颇语支;也使用缅语支的载瓦语。有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景颇文。

风俗习惯


景颇族的婚姻形式为一夫一妻制。但山官和富裕户也有一夫多妻的。在家中,父亲是家长。有女无子时可招赘,但赘婿不改其姓;无子嗣时可收养子,权利义务与亲生子一样;对财产实行不严格的幼子继承制,幼子地位高于长子。妇女社会地位较低。在现行的一夫一妻制婚烟中,基本上仍必须遵循传统的单向姑舅表婚的原则,即姑家男子必须娶舅家女子,但舅家里男子不能娶姑家女子,形成“姑爷种”和“丈人种”的婚姻关系。流行转房制和妻死丈夫续娶妻姊妹的习俗。还实行等级婚姻,即官家与官家通婚,百姓与百姓通婚。青年男女社交自由,但结婚由父母包办,聘礼很重,常发生抢婚的现象。


景颇族没有成文法,社会秩序靠传统的习惯法——“通德拉”来维持。习惯法具有很大的约束力,常常与宗教迷信相结合。一般不轻易判处死刑,但杀人者必须赔偿命金。一般案件对输理者均罚以赔偿实物的几倍至十倍。案件无法调查判明时就采取神判。常用的神判方式有赌咒、鸡蛋卦、斗田螺、煮米、捞开水、闷水等。随着阶级分化,习惯法已逐渐遭到破坏,而且被山官和头人利用来为自己的利益服务。


丧葬除凶死者火葬、幼殇者天葬以外,正常死亡者均行土葬。


景颇族的服饰,男子喜裹白或黑包头,着黑色衣裤或白衣黑裤,外出佩长刀,背挎包.妇女一般着黑色短上衣和枣红自织羊毛花围裙,戴黑红色藤制腰箍和腿箍,裹毛织护腿,并佩戴各种银饰物。但建国之前贫苦农民衣着简陋,多着单衣向火过冬,男女均赤足。


多数地区群众以大米为主食,少数地区的以食玉米为主。过去仅以芭蕉叶包饭,平均分配,以手抓食。主要饮料是山泉和水酒。杀牛祭鬼时,牛肉全寨人分食。猎物见者有份。对客人均热情招待饭食。景颇人喜嚼沙枝(一种用草烟、芦子、熟石灰等配成的嚼料),见面互赠沙枝是传统的礼节之一。


住房为竹木结构的茅屋,只有个别地方少数山官头人住瓦房。茅屋呈长方形,屋顶为双斜面。整个建筑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底层圈养家畜家禽。门从两头开,前门供客人进出,埋鬼桩、拴牛马,后门禁止外人出入,更不允许穿室而过。屋内每间设一火糖,四周铺篾席,晚间即席地而寝。房屋通常七、八年重建一次,建房时全寨换工互助,数日即成,并举行隆重的新房落成仪式。


宗教信仰与重要节日


景颇族群众过去普遍崇信万物有灵的原始多神教,迷信禁忌很多。大巫师和一般巫师除祭鬼外,还给人看病,能记诵本民族的创世纪、史诗、历史传说和大量民间故事。祭祀活动有祭官庙(一年一度的破土仪式)、吃新谷、献谷堆、叫谷魂等,大多与农业生产有关。遇婚丧、疾病、械斗等都要杀牛祭鬼,人力、物力、财力浪费很大。最大祭祀活动是目脑,现已发展成为景颇族一年一度的节日——目脑节。近几十年来有少部分群众信仰基督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8-14 19: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毛南族
人口为107166人。

民族概况

毛南族也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山地民族之一。虽然毛南族人口较少,但他们却以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闻名于世。毛南人大部分居住在以茅难山为中心的环江县上南、中南、下南一带,下团六圩是他们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另有少部分人分散居住在南丹、都安等县。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毛南族人口数为107166。毛南人使用毛南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没有本民族文字。由于长期和壮族、汉族杂居,多数人能讲壮语和汉语,通用汉文。


风俗习惯与重要节日


毛南族人民以同姓同族聚居,村落依山而建,多为10多户人家的小村庄,最大的也不超过百户。住房一般是瓦顶泥墙,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并于前面建有晒台,下层关养牲畜和堆放杂物,保持“干栏”建筑的特点。服饰与附近的壮族相似,男女都喜欢穿着蓝色和青色的大襟和对襟衫。妇女穿镶有两道花边的右开襟上衣及滚边裤子,留辫梳髻。戴手镯、银牌等饰品,尤其喜欢戴花竹帽。饮食以大米、玉米为主,高粱、小米、红薯、南瓜为辅。喜爱腌制酸肉,酸螺蛳、酸菜,是待客的传统佳肴。毛南族人民多礼好客,吃饭时不论客人大小,都邀其与长辈同座,并以自己最好的饭菜招待。


毛南族的家庭一般是一夫一妻制家庭。过去的婚姻大都由父母包办,有“不落夫家”和“转房”等遗俗,寡妇再嫁也受到种种限制,现在,已基本改变。人死实行土葬,请道公“念经送葬”。“分龙节”,又叫“五月庙节”,是毛南族特有的节日,在阴历的“分龙”日前两天开始举行,主要是祭祀神灵与祖先,全村男女以及外嫁的女子和远道的亲友都赶来参加,隆重而热烈。


宗教信仰


毛南族信仰道教,崇拜多神,迷信活动也较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8-14 19: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撤拉族
人口为104503人。


民族概况


撤拉族生活在我国的青藏高原边缘,主要聚居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及其毗邻的化隆回族自治县甘郸乡和甘肃省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的一些乡村。还有少数散居在青海省西宁市及其它州县,在甘肃省夏河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宁县、乌鲁木齐市等地,也有少量分布。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撒拉族人口数为104503。撒拉族使用撒拉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奴语支。不少撤拉族人民会讲汉语和藏语。没有本民族文字一般使用汉文。

风俗习惯


撒拉族婚姻形态是一夫一妻制。实行家族外婚。近亲家族“阿格乃”和远亲“孔木散”之间禁止联姻,但并不十分严格。婚姻的缔结全凭父母之命,婚礼由阿訇主持,还“挤门”,即新娘在娘家人簇拥下要强行入屋,而新郎家闭门要礼;“对委”,即表演“骆驼戏”;“哭嫁”,新娘哭唱着走出家门;“摆针线”,即新娘到新郎家要出示针线活儿。


因为撒拉族信仰伊斯兰教。其葬礼,从速从俭,行土葬,一般“孔木散”都有一处公墓。


撒拉族服饰,男子头戴无檐白色或黑色六牙帽或小圆帽,外套“白布汗褡青夹夹”,腰系红布带或红绸带,短衣宽,长衣窄。老年人穿的长衣衫,撒拉语称为“冬”。做礼拜时头缠“达斯达尔”,一种长约数尺的白布。撤拉族妇女喜欢色泽艳丽的大襟花衣服,外套黑色坎肩。喜欢佩戴长串耳环、戒指、手镯、串珠等手饰。受伊斯兰教文化影响,妇女普遍戴“盖头”。在化隆的“外五工”卡日岗工一带,部分撒拉族的衣饰已改从藏族衣饰。


在饮食上,以小麦为主食,辅以青稞、荞麦、马铃薯和各种蔬菜。逢年过节或贵宾迎门,则以炸油香、搓馓子、做油搅团、手抓羊肉、蒸糖包等庆贺节日或招待客人。奶茶和麦茶是颇受撒拉族男女老幼青睐的饮料。家家都有火壶和盖碗等茶具。肉食以牛、羊、鸡肉为主,忌食括.驴、骡、马、血液和自死之物。


撒拉族居住集中,不论大小,自成区域。房屋建筑形式是木泥结构平顶式建筑,住房四周以土墙围成“庄廓”。屋内墙壁上张贴着阿拉伯文“库法体”书法,显得素雅、庄重、洁净。在院墙四角顶上,放置着白石头,这与当地藏族习俗相同。


撒拉族热情好客,讲究礼节,彼此见面,互道“色兰”问安(“色兰”,阿拉伯语“和平”“安宁”之意)。做客时,主人沏的茶,客人要把茶碗端在手上。吃馒头时,要把馒头掰碎吃,切忌狼吞虎咽。撒拉族十分敬重“舅亲”,认为“铁出炉家,人出舅家”。撒拉族人做礼拜时,禁止行人在面前走过;忌在水井、水塘附近洗涤衣物;与人对面谈话忌咳嗽、擤鼻涕。


宗教信仰与重要节日


撤拉族人民信仰伊斯兰教。清朝前,教内无派别,是单纯的“逊尼派”。清朝以后,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开始了教派的划分,教派较多,虽然曾有老教、老新教、新教、新新教之分,但是在基本信仰上并无不同,只是对教义、教律有不同解释或仅礼仪细节稍有差异。封建统治阶级常利用这些不同教派挑起不同教派群众间的纠纷以至械斗,给劳动人民造成了很大灾难。解放后,撤拉族人民获得宗教信仰自由。主要节日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三大节日。此外,撒拉族还有·些节日:转“拜拉特夜”节,在斋月前第15天夜举行,各家各户邀请阿訇到家诵经。“法蒂玛”节,在斋月的第12天纪念穆罕默德的女儿——一法蒂玛。一般只有成年妇女参加,每7人凑在一起主持一年一度的“法蒂玛”节。“盖德尔”节在斋月的第27日举行,也称“小开斋节”,以一个“孔木散”为单位制作麦仁饭、油香、包子等,请阿訇、满拉到家中念经,准备开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8-14 19: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布朗族

人口为91882人。

民族概况

我国的布朗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勐海、景洪和临沧地区的双江、永德、云县、耿马及思茅地区澜沧、墨江等县。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布朗族人口数为91882。使用布朗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崩龙语支,分布朗与阿尔佤两个方言。部分人会讲傣语、佤语或汉语。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部分人会汉文、傣文。

风俗习惯


布朗族的服饰,各地大同小异。男子穿对襟无领短衣和黑色宽大长裤,用黑布或白布包头。妇女的服饰与傣族相似,上着紧身无领短衣,下穿红、绿纹或黑色筒裙,头挽发髻并缠大包头。景东布朗族妇女的着装已与当地汉族基本相同。过去布朗族男子有纹身的习俗,四肢、胸、腹皆刺染各种花纹。布朗族人民主食大米,辅以玉米和豆类。饮食喜酸辣,并嗜好烟酒。妇女有嚼槟榔的习惯,并以牙齿被染成黑色为美。布朗族的住房建筑为干栏式竹楼,分上下两层,楼下关牲畜,楼上住人。

布朗族的婚姻实行氏族外婚和一夫一妻制,纯情的少男少女恋爱和婚姻都比较自由,但也有受到父母干涉的现象。布朗族的丧葬习俗各地基本相同。人死后,请佛爷或巫师念经驱鬼,三日内出殡。一般村寨都有公共墓地,并以家族或姓氏划分开来。通行土葬,但凶死者,有的地方行火葬。

宗教信仰

布朗族大部分人过去信仰小乘佛教,崇拜祖先。行“开门节”、“关门节”、“赕佛”、“堆沙”等活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8-14 19: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为人口数在5万人以下的,小小少数民族。

塔吉克族人口为41028人。

民族概况

我国的塔吉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其余分布在莎车、泽普、叶城和皮山等县。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塔吉克族人口数为41028。使用塔吉克语。属印欧语系伊朗语族帕米尔语支;莎车等地的塔吉克族也使用雏吾尔语。普遍使用维吾尔文。

宗教信仰与重要节日

居民普遍信仰伊斯兰教伊斯玛仪派。清真寺很少。教徒不封斋,不朝觐。一般群众仅在节日礼拜。宗教首领称“依禅”。各户教徒世代信从某一依禅及其世袭的继承者。

民族和宗教的节日有古尔邦节、乞脱乞迪尔爱脱(春节),巴罗提节、肉孜节、台合木兹瓦目脱节(播种节)、兹完尔节(引水节)等。塔吉克族的节日都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如乞脱乞迪尔爱脱(春节),时间在每年青草就要萌芽的公历3月。家家大搞卫生清洁工作。一清早,由小孩牵一黄牛到屋内绕行一圈。主人向牛背撒面粉,喂少许饼后牵出。接着,全家鱼贯而入。然后互相幸访祝贺。妇女们要给来宾的左肩上撒面粉,以示吉祥。



普米族

人口为33600人。

民族概况

我国的普米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兰坪、丽江、维西、永胜等县和宁蒗彝族自治县,还有一部分居住在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县和盐源县。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普米族人口数为33600。使用普米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木里和宁蒗的普米族曾使用过一种用藏文拼写的文字,但流行不广。现在通用汉文。

宗教信仰与重要节日

普米族群众崇拜多神,祭祀祖先。兰坪称巫师为“师毕”,宁蒗称为“讳规”。各地有请巫师祭山神、龙潭和锅庄神堂的宗教仪式。还有信仰喇嘛和道教的。

普米族的节日主要有大过年、大十五节、尝新节等,有些地方也过清明节、端午节等节日。大过年即过春节,届时,同一氏族的各家要祭“锅庄”。吃年饭,举行赛马、打靶等各种游艺活动。宁蒗普米族群众于旧历腊月十四日过大十五节,人们身着新装,上山露营,举行篝火晚会。尝新节,即每到大小春收获季节,人们用新粮酿酒、煮饭祭祀祖先,宴请亲友,庆祝丰收。



阿昌族
人口为33936人。

民族概况

我国的阿昌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梁河等县,此外,也有少数分布在盈江、潞西、瑞丽及保山地区的龙陵和腾冲两县。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阿昌族人口数为33936。使用阿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语支,分为梁河、陇川、潞西3个方言。无文字,习用汉文和傣文。历史上与景颇族、汉族、傣族、白族等关系密切。

宗教信仰与重要节日

户腊撒地区的阿昌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每年有定期的“进洼”、“出洼”;“烧白柴”等宗教节日和活动。梁河地区的阿昌族过去多信鬼神,每年春耕和秋收前要祭三次“土主”(地鬼),全寨人都要去田间洒鸡血、插鸡毛,以祈求鬼灵保护庄稼。此外,因受汉族影响,也崇拜祖先。

户腊撒的阿昌族,一年较大的几个节日,如赶摆、蹬窝罗,会街节、尝新节、泼水节、进洼、出洼等,都与邻近的傣族相同。此外还有火把节、换黄单、烧白柴、浇花水等节日活动。



怒族

人口为28759人。

民族概况

我国的怒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碧江、福贡、贡山3县,兰坪、维西两县也有怒族聚居。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怒族人口数为28759。使用怒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各地语言差别很大,碧江、福贡、兰坪等地怒语互相不能通话。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大都使用汉文。

风俗习惯

怒族男女服饰多为麻布质地,妇女一般穿敞襟宽胸、衣长到踝的麻布袍,在衣服前后摆的接口处,缀一块红色的镶边布。年轻少女喜欢在麻布袍的外面加一条围裙,并在衣服边上绣上各色花边。男子一般穿敞襟宽胸、衣长及膝的麻布袍,腰间系一根布带或绳子,腰以上的前襟往上收,便于装东西。怒族男女都注意装饰,妇女用珊瑚、玛瑙、料珠、贝壳、银币等穿成漂亮的头饰和胸饰,戴在头上和胸前。耳上戴珊瑚一类的耳环,喜欢用青布或花头巾包头。男子蓄长发,用青色布包头,裹麻布绑腿,喜欢腰佩砍刀,肩挎弩弓和箭包。怒族主食为玉米、养子等。贡山北部怒族还从藏族那里学到种植青稞、燕麦,食青稞面。少数怒族受藏族生活方式影响,有时也吃酥油糌粑。副食除鸡、鱼、猪、羊、牛肉外,还有猎获的野味。怒族普遍喜欢吃饭菜合煮的较稠的饭粥,将野味一起煮在里面,鲜美可口。怒族男女均喜饮酒,并喜欢豪饮。怒族住房分木板房及竹篾房两种,在木桩上铺设木板或竹篾席建成。一般都为两间,外间待客,并设有火塘,火塘上安置铁三角架或石三角架,供烧饭之用。内间为主人卧室及储藏粮食,不许外人进入。

建国前,怒族的婚姻以一夫一妻制为主,少数头人和富裕户也有多妻的。各地较普遍流行转房制。男子婚后,便在父母住房附近另建新屋,与父母分居,并分到少量财产。但小家庭在生产生活上仍然与父母及整个家族保持着共同耕作及相互协助的义务。幼子与父母同住,父母死后,所遗土地、牲畜、房屋主要归幼子继承。世系按父系计算。碧江怒族实行的父子连名制,是计算世系和财产的重要标志。贡山的怒族有重丧的习俗;福贡、碧江怒族的先民行火葬,有氏族墓地。现行土葬。

宗教信仰

怒族人民仍保留较多的原始宗教残余,相信万物有灵,奉行自然崇拜,巫术是较普遍的宗教迷信仪式。部分怒族信仰喇嘛教或天主教、基督教。



鄂温克族


人口为30505人。

民族概况

历史上异地而住的鄂温克族居民,曾分别被称为“索伦”、“通古斯”、“雅库特”等。1957年,根据本民族意愿,统一民族名称为鄂温克。“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的鄂温克族自治旗、陈巴尔虎旗、布特哈旗、阿荣旗、额尔古纳左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伦春自治旗及黑龙江省讷河县等地。人口少而分布广,多与蒙古、达斡尔、汉、鄂伦春等族交错杂居。鄂温克族自治旗是其主要聚居区,地属大兴安岭西侧缓坡和草原。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鄂温克族人口数为30505。使用鄂温克语,属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分海拉尔、陈巴尔虎、敖鲁古雅三个方言。没有本民族文字。牧区学校通用蒙古语、蒙古文,农业区和靠山区通用汉语、汉文。

生活和风俗习惯

鄂温克族的婚姻为一夫一妻制,尚保有氏族外婚及姑舅表婚的特点,婚姻只能在不同氏族之间进行,同一氏族内禁止通婚。他们也与蒙古、鄂伦春、达斡尔等族通婚。在陈巴尔虎旗的鄂温克人中尚保有“逃婚”习俗,互恋的青年男女决定结婚日期后,女方乘黑夜逃至男方所塔的“撮罗子蟹里,由候在此处的老妇把姑娘八根小辫改梳成两根,即成为合法的婚姻。人死后,以前曾行天葬(即风葬),后因受邻近兄弟民族的影响,多改土葬。

鄂温克族的日常生活中,桦皮占有一定的位置,可称之为“桦皮文化”。其打猎、捕鱼、挤奶用的制品很多都是用桦皮制作的。餐具、酿酒具、容器、住房“撮罗子”、篱笆、皮般。甚至人死后裹尸都用桦皮制作。除此外,鄂温克族许多服饰也是用桦皮做的。象桦树皮帽、桦树皮鞋等十分广泛。各种桦树皮制品,尤其是桦树皮容器,除了轻便实用外,还配有花纹图案装饰。一般妇女从七八岁开始学习世代相传的雕刻、压印、绘画、拼贴等手艺,逐步产生了钻研技艺的热情,对器皿用具进行美术创作。图样多源于生产、生活之中,有花草、树木、山峰、虫鱼、石崖等模仿自然构图,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鄂温克族人不但勤劳、勇敢、纯朴、爽快,而且具有诚实的美德。在鄂温克族猎人和牧人中,不知道什么叫偷窃。猎人和牧民在森林和草原上设有仓库,存食品、衣物、工具等,从不上锁,如果有人途中断粮、缺衣,可以到任何二个仓库去取。鄂温克族讲究礼节,非常好客。年轻人见到长辈,要施礼问安和敬烟。最通常的礼节是屈膝、侧身、拱手作揖。家中来了客人被认为是喜事,牧区对客人敬以奶茶,猎区则以鹿或犴的胸口肉以及驯鹿奶待客。节日主要有祭敖包、阴历年和“米阔勒”节等。祭敖包时要宰牛、羊作祭品,祈求人畜平安。每次敖包会上还要举行赛马、摔跤等活动。“米阔勒”节是生产节日,每年夏历五月二十二日举行,这一天要给马烙印、剪鬃、去势、除坏牙,给羊剪耳记号等,并举行宴会。

宗教信仰

过去,鄂温克族多信萨满教,牧区的居民同时信喇嘛教。1945年前还保留有动物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等残余,部分氏族以鸟类和熊等为图腾崇拜对象。各氏族或大家族有巫师“萨满”,多由头人(酋长)担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8-14 19: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京族

人口为22517人。


民族概况


京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历史上自称“京”,他称“越”。1958年定名为京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各族自治县江平区的山心、沥尾、巫头三地及恒望、潭吉、红坎、竹山等地区。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京族人口数为22517。使用京语,与越南语基本相同。现基本上通用汉语广东方言和汉文。   

风俗习惯与重要节日


京族过去的居屋多带“干栏”式建筑遗风,以木为柱,以竹、泥为墙、茅草为盖,易于搬动。但现在大多筑方石砖瓦房屋。京族的服饰,部分老年妇女穿民族服装,上身穿窄袖紧身对襟无领短上衣及菱形遮胸布,下穿黑色或褐色长宽裤子,外出时加穿白色长外衣,形似旗袍而开衩较高,结“砧板髻”。少数妇女还保留染黑牙齿的习惯。过去男子穿窄袖上衣,长及膝盖,腰间束带。但现在多数青年男女的服饰已与附近汉族相近。京族以大米为主食、杂吃些红薯、玉米、芋等。喜吃鱼、虾、蟹、鱼汁及大米糍粑“风吹穑”。妇女爱嚼槟榔。婚姻过去是父母包办。现在大多自由恋爱,用对歌物色对象。对歌后,如果男方钟情于姑娘,就慢慢靠近女方,并用脚尖将沙撩向姑娘,如女方也心中有意,就会照样将沙踢回对方。通过这种踢沙方式或互相对掷树叶的活动,建立感情,再请“兰梅”(媒人)传递爱歌,双方还要互赠彩色木屐一只,如果正好是左右足配对,就被认为天生成双,可以缔结婚约(称作“对屐”),然后男方带着礼品,请些歌手去女方对歌认亲。举行婚礼时,女方紧闭大门,在屋前大路和树林里设三道悬灯挂彩的榕门。要想通过三道门,必须对歌,直到女方歌手满意才可通过关卡。晚宴以后,去往男方家拜堂,对歌,此起彼伏,通霄达旦,幸福愉悦的歌声伴着天作地合的一对新人。


京族农历六月初十(沥尾、巫头岛)或八月初十(山心岛),正月二十五(红坎乡)时,当地京族要过最隆重的“唱哈节”,由歌手“哈妹”轮流吟唱。唱哈活动要连续进行3天3夜,一边宴饮,一边听唱。


宗教信仰


京族是多神崇拜,特别是与海有关的神尤为敬仰。




基诺族

人口为约20899人。


民族概况


基诺族自称“基诺”,意为“舅舅的后代”或“尊敬舅舅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基诺乡,其余散居于基诺乡四邻山区。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基诺族人口数为20899。使用基诺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无本民族文字。

风俗习惯


男穿白色无领对襟棉布上衣,衣背后绣有圆形彩色光芒图案,下穿宽大的棉布白裤;女子头戴披风式尖顶帽,上穿对襟无领无扣镶有7色纹饰的短褂,胸前有刺绣精美,缀有圆形银饰的三角形贴身衣兜,下穿黑白刨相间、镶边的短裙。基诺族主食大米,佐餐的食物主要是妇女采集的野菜、野果和菌类及其自产的蔬菜瓜果。肉食以牛、猪、狗、鸡为主,男子猎获的动物也是肉食的主要来源。基诺族的房屋建筑过去是“干栏式”的竹楼,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开始逐渐以牢固、不易失火的木柱石基瓦顶“竹楼”,代替不结实又不利于防火的茅草顶竹楼了。


基诺族的婚姻为一夫一妻制,婚前恋爱自由,婚后很少离异,过去仍保留着某些对偶婚和群婚残余。基诺族的青年男女举行“成年礼”之后,即取得了谈恋爱的资格。在劳动中对歌,并用树叶为信约定相会的时间地点;待两人情投意合后,即可同居。一般是在生了第一个孩子后才举行婚礼。举行婚礼时,必须长老亲临。新娘婚后5日归家,过几天才返回男方家长住。


基诺族的丧葬一般实行土葬,挖独木为棺,葬于公共墓地,不留坟冢。死者生前的全套生产、生活用品,作为殉葬品,富者还埋入一铜锅银子。墓表搭盖竹楼,内设竹桌,死者家属每天到竹房献饭3次,祭供1—3年,然后拆竹房。由于公共墓地很少,又不能随意扩大,故基诺族有在前人墓穴中埋入新棺的习俗。孕妇、精神病患者死亡,实行火葬。基诺族夫妇不合葬。


宗教信仰与重要节日


基诺族过去盛行祖先崇拜,相信万物有灵。巫师有两种,一为“布腊包”,一为“莫丕”。遇有灾祸降临,请巫师杀牛、猪、鸡、狗祭鬼神。巫师会比较简单的占卜术,并兼行草医。“卓巴”、“卓生”(村社长老)主持重大的祭祀活动时,往往举行剽牛仪式。 基诺族的节日很多、主要有“祭大奄(龙)”、“火把节”、“新米节”租过年。过年时间不固定,一般由“卓巴”、“卓生”决定,当“卓巴”擂响”(大鼓)时,就意味着新的一年来临,全寨男女老幼就涌到“卓巴”、“卓生”家旁边载边歌载舞,欢庆新年的到来。



德昂族

人口为17935人。


民族经济


我国的德昂族主要分散居住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镇康、耿马、永德、保山、澜沧等县,分布面积达3万多平方公里,是一个大分散小聚居的民族。绝大多数的村寨都是和景颇、佤、汉等族分寨杂居。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德昂族人口数为17935。德昂族的语言属于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语支,分为“布雷”、“汝买”、“若进”3个方言。无文字。   

风俗习惯


德昂族的服饰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表明了本民族特有的审美观及其对美的追求。德昂族妇女服饰的别致在于以“藤篾缠腰”为饰。传说古时候德昂女子是满天飞的,男子为了将女子拴住,便用藤篾做圈,套在女子腰上,久之而成俗。德昂族妇女成年后,在裙子的腰部佩戴上五六圈或十余圈,甚至二三十圈藤篾制的“腰箍”。腰箍宽窄粗细不一,多漆成红、黑、黄、绿等色,有的上边还雕刻着花纹图案,有的还包上银或铝皮。德昂族妇女的裙子多为彩色横纹长裙,上可遮胸,下及踝骨,并织有鲜艳的彩色横线线条,不同支系在色彩、条纹上有显著的区别。德昂族妇女的头饰很特殊,妇女不留头发,剃光头,绕包头,包头两端如发辫垂在背后。有的德昂妇女婚后留发,戴黑布包头。德昂族的装饰品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五色绒球。在缝制衣服时,要在下半部用红、黄、绿等色水绒球镶上一周长方形的空格,中间再绣上花。男女包头巾两端也都钉上一些绒球,耳坠、挂包皆以绒球装饰。更为独特的是青年小伙子在胸前挂一串五色绒球,姑娘则在衣领之外装饰绒球。男子头裹黑布或白布包头,带大耳坠,银项圈,多穿蓝黑色大襟上衣,裤短而宽大。现在青年发式与汉族相同,已不戴沉重的首饰。男子有纹身的习俗,一般在脚部、臂部或胸部,刺以虎、鹿、鸟、花草等动植物图案,作为装饰。德昂族大部分地区以大米为主食,辅以玉米、养子、豆类。个别地区以玉米、养子为主食。普遍喜欢饮浓茶,茶是待客必不可少的佳品。德昂族有嗜好草烟和嚼槟榔的习惯。竹楼是各地德昂族共同的住宅形式。在德宏等地是一家一院,主房楼上住人、煮食、贮藏粮食等,楼下关牲口,附房用作堆放柴草和安装舂米用的脚碓。镇康地区若干小家庭同住一幢房子,房内中间有宽敞的走道,两旁为各小家庭住宅,间壁而居,各有火塘,所以竹楼较大,有的占地近四百平方米。现在部分德昂族的住宅与附近汉族的平房一样,多家同住的大竹楼也已为各家各户的小竹楼所代替。 德昂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很少与外族联姻。男女婚前享有恋爱自由,姑娘选择对象有一定自主权,但最后要征得父母同意。结婚时,男家要给女方一定聘礼。若夫妻不睦,男方提出离婚,只要出几斤米、几元钱,请村寨头人祭神权后,即可通知女方回娘家。女方提出离婚,要赔偿男方聘礼。新中国成立后,这种情况已发生变化。德昂族行土葬,村寨有公共墓地。但久病或孕妇难产而死的则用火葬。


宗教信仰与重要节日


过去,群众普遍信仰小乘佛教,多数村寨都有自己的佛寺和佛爷以及小和尚(入寺为僧的儿童)。佛爷都识傣文,诵傣文经书。他们的生活,除宗教节日群众布施外,平日由全寨人家轮流供食。各地德昂族信奉不同的教派,有的可以喂猪养鸡或杀牲,有的则严禁杀牲,甚至野兽严重危害庄稼也不许打猎;每逢宗教节日和忌日都不从事生产。德昂族除信佛外,也信原始宗教的鬼神。


德昂族的节日有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做摆、烧白柴等,大多带有宗教色彩。



保安族


人口为16505人。


民族概况


保安族主要聚居在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境内,少数散居在临夏回族自治州各县和青海省的循化县。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保安族人口数为16505。聚居区的保安族使用保安语,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大多数人兼通汉语,通用汉文。“保安”系本族自称。旧时因信仰伊斯兰教和风俗习惯与当地回族略同,而被称为“保安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0年根据本族自愿,定名为保安族。

风俗习惯


保安族人民的风俗习惯明显地受到伊斯兰教教规的约束。同时,由于历史上与邻近民族长期杂居,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外族文化,特别是回、汉民族的影响。


保安族的家庭,过去多为为家长制的大家庭。现在,已完全被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所取代。家庭中父母为绝对权威,对子女婚姻实行父母包办。解放前,保安族不与非伊斯兰民族通婚,而且不同教派之间通婚情况也罕见。习惯早婚。还要取得教主的许可。不过,这种情况现在已有所改变。男方从说婚到结婚,至少要送两次彩礼,礼金很重。第一次说亲时,称“定茶”;第二次在举行婚礼前,称为“干礼”。结婚选在“主麻日”。新娘过门后,三天不吃夫家饭菜,而是由娘家送来。


保安族的的饮食多以小麦、青稞和玉米为主,一般做成馒头、面条、油香、馓子等;肉食只吃羊、牛肉,忌食血和猪、马、驴等非反刍动物的肉和血以及凶禽猛兽。


保安族服饰有特殊的地方。男子喜戴号帽(白布圆小帽),穿白衫,套青布坎肩。在节日时戴小礼帽,穿翻领大襟藏式长袍,束腰带,系腰刀,足登长筒马靴。妇女多喜穿紫红、绿色等色彩鲜艳的灯芯绒衣裤。现在,也有许多妇女仿效汉族妇女,头上系各色纱巾。


保安族人民以村落聚居,住房多为土木结构的低矮平房,房院相互连结,坐落有序,颇具特色。


宗教信仰与重要节日


保安族人民长期以来信仰伊斯兰教,属于逊尼派,内部也有老教、新教之分。至于伊斯兰教何时传入保安族地区,尚无定论,据文献记载,在明初保安人中就已有伊斯兰教徒。但在保安地区普遍接受伊斯兰教,是在清康熙年间。在老教下分若干支派,两个主要的支派(门宦):崖头门宦和高赵家门宦。这种门宦制度实质上是一种宗教封建特权制度。伊斯兰教在保安地区传播,特别是伊斯兰教各门宦通过政治和宗法手段对族内控制,宗教不仅对保安族人民的社会心理和精神生活,而且对保安族的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各方面都产生过深刻的作用和影响。


保安族的节日活动,除春节等少数民几个节日外,几乎全部节日都属于伊斯兰教的宗教节日。“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



俄罗斯族

人口为15609人。


民族概况


俄罗斯族是俄罗斯移民的后裔。主要散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匿的伊犁、塔城、阿勒泰和乌鲁木齐等地。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俄罗斯族人口数为15609。使用俄罗斯语,属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通用俄文。

宗教信仰与重要节日


俄罗斯族最初信奉多神教(万物有灵),近代,他们改信东正教。解放后,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中国的俄罗斯族大都信仰东正教,有信仰基督教的,不信教的人越来越多。东正教与天主教不同的是不承认罗马教皇有高出其他主教的地位和权力。主张主教以外的其他教士均可婚娶。主要节日有复活节、圣诞节、洗礼节等。东正教的圣诞节开始于1月7日,为时共3天。





裕固族

人口为13719人。


民族概况


裕固族近90%聚居在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境内的康乐、大河、明花、皇城区及马蹄区的友爱乡,其余居住在酒泉市的黄泥堡裕固族乡。裕固族自称“尧呼尔”。元、明时称“撒里畏兀”、“撤里畏兀儿”,现代称“锡喇伟古尔”、“西喇古儿黄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曾称“撒里维吾尔”。1953年经本族代表协商,确定以同“尧呼尔”音相近的“裕固”(也取汉文富裕巩固之意)为族称。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裕固族人口数为13719。裕固族现在使用三种语言:一种是西部裕固语(也称尧呼尔语),主要是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西部的裕固族群众使用;一种是东部裕固语(也称恩格尔语),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东部的群众使用;再一种就是汉语。裕固族没有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汉文。

风俗习惯


裕固族牧民居住的方形帐房用6根或9根木杆支撑,周围用褐毡搭盖而成,别具特色。男子着高领左大襟长袍,系红、蓝色腰带,戴圆平顶锻镶边的白毡帽或礼帽,登高统长皮靴。明花区老人一般还外套马蹄袖,左耳戴大耳环,腰系腰刀、小铜佛、鼻烟壶等饰品。女子一般穿高领长袍.外套短褂,束红、紫、绿色腰带,戴喇叭形红缨帽,脚登长靴,未婚少女常讹5或7发辫,帽上加一圈绿色珠穗。已婚妇女常在胸前背后挂戴3条长带形“头面”,上用银牌、珊瑚、彩珠等镶成美丽图案。


裕固族人民的饮食与他们从事的畜牧业相适应,一般一日喝3次加炒面的奶茶,吃一顿饭。主食是米、面和杂粮,副食是奶、肉。他们还喜欢饮烧酒,抽旱烟。禁吃大雁、鱼,忌食尖嘴圆蹄的动物,如马、驴、骡、狗和鸡等


裕固族的婚姻为一夫一妻制,同姓同族间严禁通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婚姻形式有包办婚姻及帐房戴头婚姻。帐房戴头婚即女子成年时举行戴头仪式,在娘家可另豆帐房成家,是古老婚制的遗俗。丧葬有火葬、土葬、天葬三种形式。


宗教信仰


裕固族主要信奉喇嘛教格鲁派。建国以前,各部落中还盛行一种原始崇拜,称作“点格尔汗”(意为“天可汗”)。



乌孜别克族

人口为12370人。

民族概况


乌孜别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宁。塔城、喀什、乌鲁木齐、莎车、叶城等地。其余散居在各地城市。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乌兹别克族人口数为12370。使用乌孜别克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奴语支。通用维吾尔文。

风俗习惯


乌孜别克族的家庭多是父子、昆弟分居,也有祖孙三代同居的。通婚的范围对同胞兄弟姐妹和不同辈份都有严格限制。有同维吾尔族、塔塔尔族通婚的传统。婚姻由父母包办,要彩礼。家庭结婚时间的先后顺序序:长者在前、幼者在后。不允许与不信伊斯兰教的民族通婚。按照传统习惯。结婚仪式晚上在女方举行。举行婚礼仪式由阿訇主持。解放后,乌孜别克家庭很少出现离婚现象。自由恋爱婚姻的比例越来越大。妇女生育时,除接生员、婆母外,丈夫不能入产房。产妇7天之内不能出屋。婴儿出生第三天举行命名礼,第15天举行“摇篮礼”,第40天举行“洗礼”,“洗礼”完后。产妇方能出门参加活动。乌孜别克的丧葬仪式,一般按伊斯兰教规举行。行土葬。死者去世周年内的每个“主麻日”(星期五)都要做抓饭请客、以祝死者早升“天国”。


乌孜别克族的房屋有多种形式,顶楼呈圆形的称“阿瓦”,一般则为平顶长方形的土房。房屋墙壁较厚,砌有图案形壁龛。木柱雕刻有各种图案。取暖多用壁炉,也有在室内挖坑置炉取暧的。服装以男女戴各式各样小花帽为特点。男子穿长袍,束三角形绣花腰带。妇女穿连衣裙,宽大多褶,不系腰带。一般穿皮靴,外加浅帮套鞋。妇女的绣花鞋别致美观。现在穿时装与民族装相结合的人越来越多。饮食习惯与新疆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一‘样,禁酒和忌食猪、狗、驴、骡、肉,喜食牛、羊、马肉及乳制品,一日三餐皆吃馕和奶茶。还爱吃上豆炖肉及蜂蜜、糖浆。“那仁”是民族风味食物,多用以待客。用餐时严禁脱帽.更不能穿裤掇,背心去别人家里。


宗教信仰与重要节日


乌孜别克族先民曾信仰过祆教、佛教,从钦察汗国的乌孜别克汗时代就开始信仰伊斯兰教。历史上伊斯兰教对鸟孜别克族的致治、经济、文化、生活等领域产生过重大影响。自18世纪以来,乌孜别克人在喀什、莎车、伊犁、奇台等建造了宏伟的清真寺。重要节日也是“开斋节”、“古尔邦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8-14 20: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系人口总数一万人以下的小小小小少数民族

门巴族

人口为8923人。

民族概况

我国的门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的门隅地区。19世纪中叶,有部分门巴族因不堪西藏封建农奴制度的压迫与剥削,东迁至墨脱。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门巴族人口数为8923。使用门巴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多通晓藏语。无本民族文字,通用藏文。

风俗习惯

门隅地区的门巴人,男女都穿氆氇长袍,戴褐顶桔黄边、前部留有缺口的小帽或黑牦毡帽;脚穿牛皮软底筒靴,由红黑两种氆氇镶配缝制。妇女腰束白围裙,喜戴手镯、红白绿色串珠、耳环、戒指等装饰品。墨脱地区的门巴族,男女一般穿长短两种上衣。妇女喜穿长条花色裙子,戴耳环、戒指。门巴族以大米、玉米、荞麦为主食,喜吃酥油、糌粑、辣椒,嗜烟、酒。门巴族房屋多为木顶、竹顶或草顶的两三层小楼,屋顶为人字形,上层住人,下层关圈牲畜。

门巴族的婚姻为一夫一妻制,1951年以前,有一妻多夫、姐妹共夫等原始群婚残余。通婚范围,除本民族外还和藏族、珞巴族、汉族有通婚关系。在父系血缘亲属中不能婚配,普遍认为姑舅表婚为最好。青年男女婚前的恋爱和交往比较自由,父母最后帮助择定。门巴族家庭中,男女的地位是平等的。有的家庭女子掌握经济大权,地位甚至高于男子,男娶女的家庭占大多数,但男到女家上门入赘的也不少。入赘男子在女家地位并无贵贱之分,在家庭中同样享受平等权利,并可继承财产,如同岳家亲子女一般。人死后多行水葬和土葬,也行火葬和天葬。

宗教信仰与重要节日

门巴族普遍信仰喇嘛教,有些地区信仰原始宗教。通用藏历。藏历元旦是门巴族人民最重要的节日。每到7月,他们还要庆祝旺果节。



鄂伦春族

人口为8196人。

民族概况

“鄂伦春”这一名称于清初始见文献记载。《清太祖实录》卷五十一在一份奏报中首次提到“俄尔吞”;康熙二十二年(1683)九月上谕中称之为“俄罗春”。此后才比较统一地以鄂伦春这名称来称呼他们。鄂伦春一词有两种含义.一为使用训鹿的人,一为山岭上的人。根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鄂伦春族人口数为8196。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布特哈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以及黑龙江省呼玛、爱辉、逊克、嘉荫等县。使用鄂伦春语,属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友。没有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汉语、也有部分鄂伦春族用蒙古文。

生活习俗

鄂伦春族的物质生活极具特色。除食肉、衣皮外,过去的住所“仙人住”亦是狩猎文化的一种创造。“仙人柱”形同半张开的雨伞,由30多根树杆塔成,外面夏季覆盖桦皮,冬季覆盖兽皮,可很快塔成,可随时拆卸。“仙人柱”入门正对面的上方和左右两侧,专供人们坐卧,但有严格的规定。“仙人柱”中央终日燃烧着篝火,用以熟食和取暖。“仙人柱”后面的树杆上悬挂着盛有神象的桦皮盒子,一般不准妇女接触。

鄂伦春族基本上实行一夫一妻制婚姻。实行严格的氏族外婚,各互相通婚的氏族成员之间,大多亲上加亲。家庭中男女地位不过分悬殊,唯财产继承权一般属于男子。一个家庭两代人共居的较多,如果人口过多,常常是长子结婚后在父母居处附近另立一“仙人柱”。妇女生育不得在原来的“仙人柱”内,须到远处设立产房,男人也不得入内接近,满月后才回家。以往,人死后一般行天葬(即风葬)。下山定居后,一般行土葬。

鄂伦春族妇女绝活是给猎手制作“密塔哈”(狍头帽子)。这帽子是用整狍子的头颅,去掉骨肉后,保留狍头上的毛、角、耳朵、鼻子和口,精心鞣制而成。戴上这种帽子可以诱惑猎物。鄂伦春人座森林、走森林、吃森林、穿森林。衣、食、住、行都来自大森林的赐予。

鄂伦春族迁到黑龙江南岸以来,马是主要的交通工具。1990年鄂伦春马队曾给入侵的沙俄侵略军以沉重打击。夏天,河流里以桦皮船作为交通工具。现在鄂伦春族居住的地区已通了火车、汽车,交通更加方便了。

宗教信仰

鄂伦春族信仰具有自然属性和万物有灵观念的萨满教。这种宗教与该民族特有的原始观念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他们的宗教形式,表现为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萨满”(巫师)是沟通神人之间的使者。萨满教信奉的神灵相当多。鄂伦春族崇拜的自然神有太阳神、月亮神、北斗星神、火神、天神、地神、风神、雨神、雷神、水神、青草神、山神等等。除自然崇拜外,鄂伦春先民还崇拜“牛牛库(熊)”、“老玛斯(虎)”图腾,鄂伦春人忌讳直乎熊、虎名、而是称它“宝日坎(神)”、“诺彦(官)”、“乌塔其(老爷)”。鄂伦春族对祖先崇拜十分盛行,而且现在亦如此。





独龙族

人口为7426人。


民族概况


独龙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傈傈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的独龙河两岸,也有少数散居在贡山县北部的怒江两岸。根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独龙族人口数为7426。使用独龙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与贡山怒语基本相通。无本民族文字。

风俗习惯


独龙人过去的衣着男女均穿麻布衣,穿时由左肩腋下抄向前胸,露右背,用草绳或竹针拴结,披落自如。大多是白天为衣,夜间做被。男人下着短裤,平时喜佩砍刀和箭包。男女都喜好蓄发,发式前齐眉,后齐肩,左右盖耳,男女没有区别。妇女头戴耳环,颈戴珠子,腰系染色的细藤圈,出门腰挂小篾箩,下身多系花色麻布围裙,小腿上有麻布带绑腿。女子有纹面的习俗。独龙族的主食为大米、小麦、养子,过去由于缺粮,猎取野兽也是食物来源之一。独龙族喜饮水酒、喝茶和抽旱烟。吃肉习惯以烤食。独龙族住房多为木房或竹房,竹房与木房结构形状相同,只是用料以木或以竹为主。房间内设有两个以上火塘,火塘有设在房内两边对称排列的,也有设在房内四角的。家长的火塘设于上方,一个火塘相当于一个小家庭,已婚子女只是围着自己的火塘而宿,不分家。若几个子女结婚,住房不够,则在紧挨父房处加盖新房。


独龙族的家庭虽已逐步确立一夫一妻制,但过去还保留着一些原始群婚和对偶婚残余,有一夫多妻现象,是妻姊妹婚及转房制的结果。独龙族青年男女在婚前可以自由交友,但婚姻的缔结完全由父母包办,小时订婚的多,要一定彩礼,到年龄即可成亲。结婚后每生一个孩子,女婿要送岳父一条牛或一件东西。妻子在年轻时死了,岳父要退回一部分彩礼给女婿,帮助他再娶。


独龙族的丧葬绝大多数实行土葬,少数患恶病死亡者实行火葬或水葬。


宗教信仰与重要节日


独龙族过去相信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物,信鬼。认为风、雨、电、雷、高山、大水、巨石、怪树皆有鬼。鬼会降祸于人,因此人们为了祈福免灾,便不惜花费大量牲畜粮食来祭鬼。独龙族祭鬼由巫师进行,巫师有两种,一种称为“纳木萨”,主持祭祀、打卦,另一种称为“夺木萨”,专门从事驱鬼,“纳木萨”的地位较高。 独龙族唯一的节日是过年,时在农历腊月,没有固定的日期,节日的长短视食物的多少而定。





塔塔尔族

人口为4890人。

民族概况

塔塔尔族主要散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比较集中的是伊宁、塔城、乌鲁木齐等城镇。另外,奇台、吉木萨尔和阿勒泰等县的农牧区也有少数的塔塔尔族。 “塔塔尔”和“达怛”、“达旦”、“达达”、“达靼”同为“鞑靼”的不同译音。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塔塔尔族人口数为4890。塔塔尔族使用塔塔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奴语支。由于塔塔尔族与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族人民杂居,联系密切,因而这两个民族的语言、文字也逐渐成为塔塔尔族的日常用语和通用文字。

风俗习惯

塔塔尔族的家庭多是一夫一妻的小家庭。与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通婚,限制叔伯见弟姐妹之间通婚,姑表联姻也很少。婚礼按教规在女方举行,通常新郎要在岳父家住一段时间,有的要到第一个孩子出世后才回自己家。小孩出生有各种礼仪。人死后,按教规净身,缠以白布等,实行土葬。

城市塔塔尔族居民多住平顶土房,墙一般都很厚,里面粉刷石灰,有的还挂壁毯。自成院落的住宅,庭院多栽种花木,布置成小花园。牧区的塔塔尔族逐水草而居,多住帐蓬。男子喜穿绣花自衬衣,外加黑色齐腰短背心或黑色对襟长衫,裤子也是黑色的。小帽有黑、白两色绣花。女子以戴镶有珠子的小花帽为美,喜穿白、黄或紫红色连衫带绉边的长裙,以耳环、手镯和红珠项链为装饰。

在饮食方面,素以烹调著称的塔塔尔族妇女善于制作各种糕点。用鸡蛋和面粉制成的小馕,以精致、可口驰名。节日和待客食品除了“抓饭”外,还有用奶酪、杏干、大米和用南瓜、肉、大米焙烘的两种糕点:“古拜底埃’’和“伊特白里西”,是塔塔尔族特有的风味食品。有类似啤酒的“克儿西麻”,是用蜂蜜发酵制成的;还有用野葡萄制成的酒“克赛勒”,都是塔塔尔族喜好的饮料。

塔塔尔族人民讲究礼仪,亲友相见要握手问候,妇女见面多握双手;尊老爱幼,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禁在水渠、水池、水井、涝坝附近洗衣服和在坝内洗澡游泳;忌在室内大小便;忌与妇女开玩笑;不准在住房附近、水源旁边、清真寺、墓地周围大小便、吐痰和倒脏水。

宗教信仰与重要节日

塔塔尔族信仰伊斯兰教。生活、习俗诸方面都受到伊斯兰文化的影响。塔塔尔族伊斯兰教徒,必须按规定时间程序进行宗教活动:每天做五次“乃玛子”念经;每星期五要到礼拜寺作一次礼拜。封建统治阶级曾利用宗教征收各种捐税,设立宗教法庭,压榨劳动人民。解放后,实行宗教信仰自由。主要节日有“开斋节”、“古尔邦节”、“撒班节”(又称“犁头节”)。特别是“撤班节”十分隆重,每年6月20日到25日在农忙间歇举行,在这几天里,塔塔尔族人民载歌载舞,举行各种体育比赛,欢庆节日。



赫哲族

人口为4640人。


民族概况


赫哲族是中国东北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同江县、饶河县、抚远县。少数人散居在桦川、依兰、富饶三县的一些村镇和佳木斯市。因分布地区不同,从而有不同的自称。居富锦县大屯沿松花江上游的称“那贝”,居嗄尔当屯至津口村的称“那乃”,居勒得利村沿黑龙江下游至乌苏里江的称“那尼傲”。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赫哲族人口数为4640。使用赫哲语,属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无文字。早年削木、裂革、结革记事。因长期与汉族交错杂居,通用汉语文。  

风俗习惯


赫哲族人民的婚姻实行氏族外婚制,一般为一夫一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富有者间或有一夫多妻。成人去世,实行土葬;婴儿夭折悬于树间。


曾经赫哲族男女衣服皆用鹿皮和鱼皮制作,足穿鱼皮及狍、鹿腿皮做的靰鞡,内絮靰鞡草。在二三百年前,布匹、绸缎开始进入赫哲族上层人士的家中,但一般百姓是穿鹿皮、鱼皮。过去妇女的衣裳多缘以色布,边缀铜铃,与铠甲相似。赫哲族男女,都喜欢穿大襟长袍、短褂或坎肩。衣饰因质而异。20世纪初,大部分人以棉布为衣,辅之以鱼、兽皮衣。赫哲族妇女的衣饰因受满族影响,鱼皮长衫与旗袍相似,有领窝,但没有衣领。并装饰各种图案,生动雅致。赫哲族人民日常吃鲜鱼、兽肉,加工各种鱼、兽肉干,备常年食用。其中“塔拉卡”——刹生鱼,这是用来招待客人的上菜,是用鲤、鲩、鲟、鳇、鳙等鱼加配菜调料制成的清香爽口的佳肴。


住宅为用桦皮、兽皮、茅草搭成的“撮罗”(尖顶)、“胡如布”(圆顶)及各种“昂库’’(棚子)。夏季构木而居,冬则凿地为“地窨子”,有穴居的遗风。较普遍地住泥墙草顶房屋。冬踏滑雪板或役犬挽雪橇以为交通,夏季以桦皮船、舢板从事运输和捕鱼。


赫哲族注重礼仪,有敬老尊长的良好社会风尚,晚辈出远门回来,与长辈相见时,要向长辈行跪拜礼,依次向父母、兄嫂问安,以示敬重。长辈吻晚辈的额头,以示亲热爱护。赫哲族人的重要节日与汉族大体相同,象春节、元霄节、二月二、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但春节特别隆重。


宗教信仰


赫哲族原信仰萨满教,相信万物有灵。其萨满有河神、独角龙、江神3派,各派约有6个品级。他们认为有多少种动物、爬虫就有多少种神,其中最受尊敬的是人面形天神。宗教形式主要表现为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赫哲族先民认为,日月山川都有神灵主宰,因而崇拜。



珞巴族

人口为2965人。

民族概况

我国的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的洛渝地区及相邻的察隅、墨脱、米林、隆子等县。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珞巴族人口数为2965。除住在墨脱县北部的珞巴族使用藏语外,其余通用珞巴语,但各地区间有方言差异。珞巴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风俗习惯

珞巴族各地区的服饰不尽相同。男子一般穿羊毛织的长到腹部的黑色套头坎肩,背上披一块野牛皮,用皮条系在肩膀上,内衣着藏式氆氇长袍,头上戴的帽子有熊皮压制的圆盔和用藤条编制的园盔两种,帽檐套着带毛的熊皮圈,毛向四周伸张。帽后垂着一块长方形狗熊皮,可以防箭和刀砍。平时外出,男子总是身背弓箭,横挎腰刀,身配装饰品。妇女穿用自织的羊毛、麻、棉衣料做的短上衣和统裙。男女均赤足、蓄长发。戴的装饰品很多,男子普遍戴铜和银的手镯和竹管耳环,脖颈上套各色串珠,多达几十圈。妇女除佩带银质和铜质手镯、戒指以及几十圈蓝白两种颜色的项珠外,腰间还缀有很多海贝串成的圆球,再加上耳环、铜铃、银币、铁链、小刀、烟斗、火镰等。珞巴族的饮食各地也不一样,洛渝北部地区,以热水搅成的玉米面和鸡爪谷面团子为主食,也喜欢吃一种在石板上烤烙的荞麦饼。这种荞麦饼在趁热时抹上辣椒糊和奶酪,十分香甜可口。无论男女都喜欢吃辣椒、吸鼻烟和饮酒。珞巴族的住房各地区也不相同,有分间长房式或方形、长方形大屋等数种,都是竹木结构的二层干栏。多在户外另建粮仓。

珞巴族是一个好客的民族,招待客人热情而有礼节。客人进门,他们总是让坐在火塘旁的上座,然后拿出他们喜欢吃的肉干、奶渣、养麦饼和酥油茶款待客人。珞巴人有一套招待客人的古老习俗,即主人给客人端出吃食时,客人必须吃完,主人才高兴。客人吃以前,主人还要先喝一口酒,先吃一口饭,以示酒和饭无毒和对客人的款待真诚。客人来到村里如遇上婚嫁喜事,就要和村里人一道去主人家表示祝贺,饮酒唱歌。珞巴人把能挽留住客人,讨客人喜欢视为光荣,如对待客人不热情或使客人生气走掉,就会遭到舆论遣责,被人瞧不起。

过去,珞巴族群众的婚姻基本是一夫一妻制,有些部落的富户盛行多妻。严格实行氏族外婚和等级内婚制,盛行买卖婚姻。有遗妻要在亡夫兄弟中转房的习俗。妇女的地位十分低下,财产的继承均归男子。在某些珞巴族部落中,还实行着严格的父子连名制。

宗教信仰

珞巴族的宗教信仰以崇拜鬼神为丰.相信万物有灵.认为人世间间一切自然物都是由一种超自然的鬼怪精灵主宰,人的生老病死和灾祸发生都是由鬼怪作崇。他们要祈求鬼神的庇佑,常常要杀牲祭鬼或请巫师念经,施展巫术对鬼怪加以约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社区动态|免责声明|隐私条款|联系我们|手机版|平阳第一社区 平阳网 ( 浙ICP备18042709号-3 )

浙公网安备 33032602100245号

GMT+8, 2025-7-14 03:03 , Processed in 0.15135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