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第一社区 平阳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消长沙

推土机正在摧毁万全镇最重要的历史文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4-23 09:14:36 | 显示全部楼层
LZ也是政府部门的吧。
说的面面俱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23 10:38:13 | 显示全部楼层
洃冭狼っ筅森 发表于 2013-4-23 09:14
LZ也是政府部门的吧。
说的面面俱到。

LZ是不是政府里的人,我不知道。
但他应该是这样一个人:一个有知识的人,一个有修养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一个热爱平阳的人。
你说是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23 22:54:05 | 显示全部楼层
洃冭狼っ筅森 发表于 2013-4-23 09:14
LZ也是政府部门的吧。
说的面面俱到。

想了很久,我认为楼主不大可能是政府里面的人。政府里面固然有不少人自认为对平阳历史很了解,也有人喜欢舞文弄墨、自认为是文化人,还有一些人能言善辩、喜欢慷慨陈词······。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很乖巧,很圆滑,很会揣摩领导的意思,而决不为难政府。因此,他们是决不会提出“四问三请”的。如此锋芒毕露,是不是有乌纱帽不保之虞?呜拉!

四问三请:

···为此:
    一问平阳县人民政府,社会人士多次要求将郑楼温州师范旧址列入文物保护单位,为什么公布了一批又一批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就是没有郑楼温州师范学校旧址?
    二问平阳县人民政府,一边高调创建历史文化名城,一边听凭依法应该保护的重要历史文物被人摧毁,难道只知道用钢筋水泥来建设山水文化、历史文化名城吗?
    三问平阳县人大和政协,代表和委员中,是否有人知道黄群其人?是否有人知道郑楼温师旧址濒临被拆毁危险?如果知道的话,是否有人提出保护历史文物的提案?如果已经提了,政府是怎样答复的?如果什么也不知道,就请人大和政协的有关委员会立即组织代表和委员去温师旧址视察,越快越好,尽量减少平阳历史文物的消失。
    四请组织监督和纪检监察部门启动问责程序,查清摧毁郑楼温师旧址,是谁批准的?如果没有人批准,应该由谁负责保护?如此重要的历史文物如果无人负责,那应该向谁问责?
    五请打击文物走私部门,查清郑楼温师旧址珍贵木材,运往何方?及早追回。
    六请平阳县人民政府,运用行政手段保护尚未被摧毁的两幢教学用房。
   七请启动司法程序,责成拆毁者恢复大礼堂旧貌。
点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24 11:06:48 | 显示全部楼层

弦歌不绝溯初亭
——纪念近代实业家、教育家黄溯初先生
2013-04-24
在温州大学新落成的溯初亭前,校友们一起合影叙旧。石上镌刻“敬乡”二字系黄溯初先生手迹。 刘伟 摄
郑楼月色中的溯初亭,成为校友们回乡探亲,怀念母校的一份珍贵记忆。
黄剑萍
4月19日的温州大学,春日迟迟,杨柳依依。明心湖畔举行了隆重的溯初亭揭幕仪式。青瓦朱檐的亭子内外人头攒动,金色篆书“溯初亭”三字在水波与日色相映之下,熠熠生辉。
为纪念近代实业家、教育家黄溯初先生,以“溯初”为名建亭,这已是第三座。
从当年的郑楼到如今的茶山,八十年风雨沧桑,三次建亭历程,见证了温州高等教育的发展和人文精神的传承。
1935年:
郑楼月色中的溯初亭
第一座溯初亭建于1935年,位于黄溯初的家乡平阳万全镇郑楼。
穿过漫漫的历史烟尘,回溯到上世纪初期。
斯时中国,风雨飘摇。从日本留学归国的黄溯初在抵制袁世凯称帝等政治生涯中,对中国政界的黑暗感到失望且无奈。他对梁启超说:“着实将从前迷梦的政治活动忏悔一番,相约以后决然舍弃,要从思想界尽微力。”(梁启超《欧游心影录》)随后,他果真弃政从商,同时积极投入社会事业。1921年冬,正值其父黄冠圭老先生九十大寿,他听从老人建议,将寿资用于创办郑楼小学,聘请永嘉人胡定侯为校长,学生免费入学。由于师资雄厚,办学条件优良,不过短短数年,“先后建筑校舍百余间,辟地三十亩,规模之宏大,为东南各省小学之冠。”(胡定侯《受委办校记略》)
1933年,浙江省教育厅计划在浙南筹建省立师范学校,但校址尚无着落。黄溯初当即表示愿意捐出郑楼小学作为温州师范学校创办之用,希望能培育“优良小学教师”;而郑楼小学作为师范学校的附属小学,家乡的寒门子弟可以继续免费入学。在时任浙江教育厅厅长陈布雷的支持下,当年秋天,温州师范学校成立。督学冯克书先生任校长,几天之后,又改派王学素先生为校长。僻处平阳一隅的郑楼,拥有了温州地区除省立温州中学之外的第二座省立学校。
1935年,王学素奉令调离。两年卓有成效而安然的校长生涯,让他对这里难舍难分,也对黄溯初当年慨然捐赠之举别具亲近与敬佩情怀。临行之际,他捐出俸禄,由继任校长徐芳田负责建造溯初亭。当年8月溯初亭落成时,徐芳田撰《溯初亭记》,嵌于亭壁间,以铭刻这一段兴学佳话。
平阳县万全镇,名曰“万全”,素以土地丰饶、水网密布著称。位于万全东北部的温州师范学校,一面是延绵到山边的良田,一面是宏大开阔的河流。溯初亭建在大河之中的小岛上,立柱飞檐,拱椽青瓦,颇有传统的民族风格。亭子由一条石板桥连接到校舍,兼田野水乡风景之胜,可以临水听风,可以静坐眺远。慢慢地,溯初亭成为师生最喜爱的地方,后来学校索性把它作为音乐课堂。白天,这里弦歌雅音与渔唱牧笛相应和;月夜,是师生谈心的绝佳之处;后来进入抗战时期,还一度成为地下工作者的联络点。
曾任温州市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的张宪文先生于1936年前后就读于此,受教于后来成为著名敦煌学家的蒋礼鸿先生。当时蒋先生不过二十出头,师生年龄相去不远,十分相得。年届古稀,张宪文依然铭记与恩师在溯初亭倾心交谈的一刻:“那夜,山容黯淡,月色朦胧,廊外树影扶疏,河面烟波飘渺,我随蒋师复踏月徘徊于石板桥边,溯初亭下……”这晚的月色,同样让蒋礼鸿流连不已,挥笔写下小令:“且消停,认取郑楼月一分”。
多少年来,溯初亭已然成为校友们回乡探亲,怀念母校的一份珍贵回忆。有校友赋诗:“温师忆,最忆溯初亭,鸟语花香催早读,朝霞映水泛歌声。难舍旧时情!”
1998年:
校友深情建成的溯初亭
时光更迭,转瞬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年年月色,照着河水逝者如斯,田野枯荣往返;不同的是,昔日青葱少年变成鹤发老者,温州师范学校早已搬离到温州市区,旧校址成了郑楼中学所在地,日渐敝旧的溯初亭又遭白蚁侵蚀,在风雨中摇摇欲坠。
平阳县有关领导获悉后,迅疾划拨资金用于修缮。原计划以“修故如故”为原则,依然采用木结构。“溯初亭”原匾等物件都得到较好的保留。然而,由于缺乏技术支持等因素,修成的溯初亭不多时,再度被白蚁蛀得不成样子。
今年已90高龄的黄余贤先生是温州师范学校第十届毕业生,当时从文成教育部门退休,受聘于郑楼中学继续工作。眼见溯初亭颓圮不堪,他把这个消息告诉平常有联系的校友。曾任浙江省政协委员的王阜彤、当时供职于温州师范学院的郑楼人黄庆洲、在上海工作的黄礼芳等人得知后,一致提出重建溯初亭的意见。
消息通过1997年2月的首期《温师校友通讯》发出,散落在全国各地的校友纷纷汇钱来支援建设,随之还寄来对母校的怀念。时于平湖师范任教的黄达晶校友来信:“我也曾在那里(溯初亭)上过骆娲先生的音乐课;在亭南的游泳池里练习过游水。”江苏常州冯秀红校友原来是郑楼人,先受惠于郑楼小学免费就学,后来又进入温州师范学校,她写道:“幸承母校一切免费获得升学良机。对母校文化哺育之恩,我永生不忘!”……
黄余贤与冯秀红一样,是土生土长的郑楼人,同样是昔年郑楼小学与温州师范学校的学生。童年时期,他曾亲见黄溯初回乡:还是前些天,街头巷尾就流传有在外面干大事的乡人要回来;回乡当天,黄溯初一身长马褂,乡亲夹道欢迎,看着满眼衣衫褴褛的乡人,他让随从给每个人发两块大洋……黄余贤说:“他对家乡感情很深,我们多少人都受他的恩惠。为了这些,我也得好好重建溯初亭。”为了避免再度罹白蚁之灾,新建的溯初亭采取砖混结构,漆成旧溯初亭那样的朱红木色。除了石板桥和亭子,又修建了九曲花廊和照壁,照壁上拓有黄溯初的手迹和《敬乡楼诗》选篇。
1997年秋,溯初亭在校友们的努力下顺利竣工;1998年秋,平阳县政府与温州师范学院共同举办了纪念黄溯初先生诞辰115周年暨温州师范学院建校65周年的活动,同时为新建的溯初亭举行落成典礼。由于校友们分布太广,在溯初亭建成后一两年内,还有校友不断地汇钱来。经过大家同意,后来捐赠的款项共6万多元,创建了黄溯初教育基金会,秉承黄溯初当年志向,用于补助郑楼没钱上学的贫困学生。
2013年:
又见春风化雨的溯初亭
步入现今的温州大学,在风景最美的南校区,明心湖水光潋滟,校友林杂花生树,仿佛是郑楼故校址的风光;金字匾额上的“溯初亭”三字,是从郑楼溯初亭拓下的;亭畔的青石上镌刻着徐芳田撰文、许蟠云书写的《溯初亭记》。
“既以纪念黄公捐助校舍之难能,亦殆欲后人不忘经始之不易,俾温州师范学校蔚成浙南教育之重心也。”数十年后重读这篇文章,宛然如见温州师范学校当年创办之难与对后来者的殷殷期许。所幸的是,虽然几经辗转颠沛,温州师范学校于1953年迁往温州市区,随后得到稳步发展,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并与温州大学合并成新的温州大学,当之无愧地成为浙南教育的重镇。
据不完全统计,在温州,毕业自温州大学(主要为原温州师范学院)的幼儿园园长与中小学校长正职500多位,超出全市正职校长(园长)的50%以上。4月19日,与溯初亭揭幕仪式同步举行的,还有温州大学举办的“温州基础教育校长(校友)论坛”,80位毕业自该校并在温州地区担任正职校长(园长)的优秀校友受到邀请,在春风化雨的时节,坦然、自信地走进母校,徘徊于溯初亭下,共同缅怀黄溯初先生等先贤的无私奉献与高风亮节;就“认识现在的孩子”(学前)、“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小学)、“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中学)等论题进行研讨。
温州大学党委副书记林娟娟说:“了解温州师范学校创建的往事,就知道我们的今天来之不易。我们希望我们的努力,不要辜负先贤,不要辜负乡人;造溯初亭,既是追溯学校初元,更是纪念黄溯初先生。能把学校最美的地方用来纪念黄溯初先生,我们感到荣幸。”
值得一提的是,在温州地区,温州大学还有敬乡园;温州师范学院旧址内有溯初廊,郑楼黄氏宗族祠堂内专门开辟了黄溯初纪念场地……此外,明天,黄溯初先生130周年诞辰临近之时,他的家乡平阳还将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
站在温州大学正门入口黄溯初先生的雕像之下,望着他沉静凝重的面容,带着忧患的目光,可以肯定,新的溯初亭,又将为新一代学子带来新的记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24 11:13:0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都拆,真是一群畜生,平阳各级政府都要负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24 12:14: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未命名.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24 17:32:28 | 显示全部楼层

永嘉学术有光辉
——从敬乡园刻石到溯初亭匾联
2013-04-24
悬挂在溯初亭东面的匾额 毛政敏题跋
张如元撰并书
姚琮旧撰 萧耘春书
陈增杰撰 张索书
池志澂旧撰 马亦钊书
张索
早在几年前, 茶山高教园区的温州大学校园文化景观就开始筹划,去年我受命负责部分工作,征集了众多名家的书法作品。本月19日下午,为纪念黄溯初先生,校园内再建的溯初亭落成,成为温州大学重要的人文历史见证。
敬乡园刻石
温州大学南校区有一个很大的人工湖,其北侧绿地为“敬乡园”,其名出自纪念黄溯初先生主持编纂的《敬乡楼丛书》。从西入园,便可见一块巨石,上刻有“校友林”,题写者乃88岁的老校友、著名美术史学家、南京艺术学院教授林树中,那鲜红的题字刻石格外抢眼。
沿着校友林向东上坡至顶,有一座四周通透、造型古朴典雅的凉亭,共有16根柱子,两个入口,那就是溯初亭。亭前右侧置有一石,上面镌刻着黄溯初先生的手迹“敬乡”二字。
当天落成仪式上,到场的1946届校友、现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周公度讲述了60年前在郑楼温师生活学习的情景,他说:“是温师给我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温师是我人生最受益的地方。我要感恩当年创办温师的黄溯初先生和我的老师们……”在校史馆里,这位82岁的老教授一字一画、毕恭毕敬地写下“饮水思源、薪火传新”八个大字,以祝贺母校八十华诞。这几个大字将落户于敬乡园的刻石中。
溯初亭匾额
如何使溯初亭承载温州大学八十年的历史底蕴,展现高雅的文化品位,使匾额和对联与学校的历史密切相连,我们在内容选择、书家选择及书体选择上做了比较细致的考虑。
溯初亭的匾额分东西悬挂,一为旧题,一为新书。新书拟请今已九十高龄的著名校友王伯敏题写,王先生是中国当代最著名的美术史论家、中国美院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他著作等身,为人谦和。我们联系了他的儿子和学生,得悉他最近住院,但他说,只要身体好一点就把字写起来,话语中透出一份浓浓的校友情。
现悬于溯初亭东面的匾额为1935初建时的旧题,原匾还悬于郑楼温师旧址重建的溯初亭中。2005年我约时任温州博物馆副馆长的校友王新宇前往拓得原匾篆额拓片,小篆,自右而左,右题“二十四年六月”。左下款已被人凿去,从书体上看,出自专业书家之手,很有可能为马公愚所书。我们根据拓片,复原了“溯初亭”三字,遂请原教育学院院长、温师院副院长毛政敏题跋。
今已八十高龄的毛先生是见证了温师至温大历程的老教师,他晚年酷爱书法,还担任温州市老干部书协主席。他在跋语中写道:“民国廿二年,黄公溯初高义捐产,省立温师始创焉,民国廿四年,首任校长王学素先生献俸建溯初亭于郑楼,历经风雨,原亭圮湮。今诸校融合成温州大学,八十载后重建斯亭,并以先贤旧题篆额为匾,存续文脉,永念黄公盛德。”这段跋文叙述了溯初亭始建和再建的过程和意义。金灿灿的溯初亭匾额经历了八十年的沉淀和打磨,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溯初亭对联
“溯水萦洄,小筑竟成千古秀;初基巩固,深谋端赖百年人。”这副瑞安池志澂撰书的联语与溯初亭关系最为密切。1933年,黄溯初先生捐产,陈布雷玉成此事,温师初创。当年的溯初亭柱子上就挂着这副联语,溯初两字分嵌在上下联,可谓妙对。池志澂,字云珊,晚号卧庐,其书法作品曾在1930年西湖博览会上获优等奖,被誉为“东南第一笔”。可惜当年的墨迹已失,连拓片和照片都没有。
1998年,重建溯初亭时,虽形制变化很大,但仍用旧额和采用旧联,书写者是著名书法家张鹏翼,其原联中的“赖”字改为“树”字。
本次温大校园再建的溯初亭,用联首选的还是池志澂的联语,请本校教师、著名书法家马亦钊书写。马先生是原温州大学美术系主任,是有“书画传家三百年”之誉的文化名门后裔,其曾祖父马祝眉同黄溯初先生亦有交往,存有酬唱诗词。马亦钊诸体兼擅,精于隶书,此联兼得《张迁》《西狭》《史晨》诸碑笔法,又参以篆法,苍茫而厚重。
溯初亭正门联为“民国勋劳推泰斗,永嘉学术有光辉”,由温州大学张如元自撰自书。张先生是一位学者型书家,擅长书画篆刻,是诗词、古文字学领域的著名专家。最近刚出版《汉字形音义演变大词典》中的字形部分就由他编撰,近年还出版了《瓯海轶闻校笺》《东瓯诗存校补》《永嘉鹤阳谢氏家集考实》等专著。他曾任温师院美术系主任,退休后被中国美院聘为客座教授,去年被聘为浙江省文史馆馆员。这副联语将黄溯初先生自民国以来的功勋地位和永嘉学派的传承光大联系起来,小篆体,圆润古朴。
溯源温大八十年的发展过程中,诸多校友善书能文,有的已是书坛名宿。今年82岁高龄的萧耘春毕业于温师51届,主编过《苍南县志》,书法工章草,是目前全国为数不多的章草大家。他书写的联语为“高行抗渊骞,每向清风怀叔度;英声动瓯越,常从奇节仰南雷。”章草体,清气扑面,韵味悠长。此联原系民国温州名人姚琮纪念黄溯初所撰。姚琮,字味辛,民国时陆军中将,瑞安人,晚年曾任台湾“总院府”国策顾问,虽是一名武将,但精通诗文,著有诗文集《味笋斋诗文钞》,从此联的用典便可看出他的高深造诣。
温州大学教授陈增杰撰写了“义举从公,国士襟怀留惠爱;敬乡兴学,名师风范溯初原”的对联。陈先生早年毕业于浙师大,曾任温师院《汉语大字典》编写组副主编,现任温州大学学报编辑部编审。主要从事训诂学、古代文学研究,出版有《汉语大词典论集》《唐人律诗笺注集评》《林景熙集校注》《李孝光集校注》等著作。此联由本人充数书之,虽平时爱作行书,是处不敢妄为,故以楷书之,以示敬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24 17:35:48 | 显示全部楼层
QQ截图5.png QQ截图1.png QQ截图2.png QQ截图3.png QQ截图4.p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24 23: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平阳报

走进名人故里 追寻前贤足迹
——写在黄溯初先生130周年诞辰之际
发布日期:2013/4/22
本报记者 黄素拉
  在黄溯初先生130周年诞辰即将到来之际,4月19日上午,记者来到万全镇郑楼社区,探访黄溯初先生故里,追寻先生鲜为人知的传奇一生,寻找他留给后人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越过万全镇政府旁的小桥,沿着村里穿流而过的小河,不多时,便来到了与温师旧址相邻的新修建的溯初楼。推门而入,黄溯初先生的铜像,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黄溯初(1883-1945),原名冲,字旭初,后改名群,字溯初,平阳郑楼人,近代实业家、教育家。对于他,或许人们熟知的是他把自己创办的郑楼小学及其家乡全数田产捐公,1933年创办了省立温州师范学校(温州大学的前身)。他同时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知名人物,从投身辛亥革命到参加抗日战争,黄溯初奔走于南京、上海、北平、香港、重庆、武汉等地,参与高层决策并导演了多幕史剧。震惊中外的“高陶事件”,就出于他的策划。但先生低调处世,每每功成身退,家乡人对其也是知之甚少。黄氏宗族的黄余良说,先生一生爱国爱乡,在郑楼所有的财产早已倾家捐出,以前的故居也不知换了多少主人,如今已不复存在。重建的溯初亭,新修的九曲桥和文化墙,不仅增添了几分文化韵味,也为周边百姓提供了休闲的平台。
  万全镇镇长潘良东告诉记者,该镇正在积极规划黄溯初先生纪念馆,以原有的温师旧址与溯初亭为依托,修缮民国时期建筑,深入挖掘万全文化底蕴,并结合滨河小公园建设,修建文化长廊,将其打造成为具有纪念意义、可感受文化气息,又能为群众提供休闲去处的场所,以纪念黄溯初先生为家乡所做的贡献,发扬其爱国爱乡、锐意进取的精神。
  据了解,我县将于4月25日举办黄溯初先生130周年诞辰纪念活动,举行纪念黄溯初130周年诞辰翰墨展,并召开黄溯初先生学术研讨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24 23:25:03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黄溯初先生纪念馆能建成,诚然是件大好事。
拭目以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社区动态|免责声明|隐私条款|联系我们|手机版|平阳第一社区 平阳网 ( 浙ICP备18042709号-3 )

浙公网安备 33032602100245号

GMT+8, 2025-7-30 03:45 , Processed in 0.07068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