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第一社区 平阳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消长沙

推土机正在摧毁万全镇最重要的历史文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3-25 23:42:42 | 显示全部楼层
真象让人敬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3-26 10:13:24 | 显示全部楼层
运走的木头要尽快追回来,
拆下的砖块要就地保护,不能再给卖了。
要在原址重建温师礼堂,或在附近选址重建。

万全镇镇府要有所作为,
不能无动于衷。
要拿出拆违的勇气和破坏文物的人作斗争!
不能就这么一声不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3-26 10:47:24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历史积淀的城镇是没有文化的城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3-26 11:36:36 | 显示全部楼层
野火春风 发表于 2013-3-25 10:30
黄溯初(黄群)先生一生为了革命出生入死,百折不饶:他是辛亥革命的积极参与者,策反浙江新军起义,为此差 ...

刚才百度的。http://cxf666888.blog.163.com/bl ... 802008714103542739/  还历史本来面目——近代中国英雄黄群溯初  

2008-08-14 22:35:42|  分类: 默认分类|字号 [url=]订阅[/url]







忆爷爷黄群溯初

金秋送爽温州行,郑楼宗祠访贤踪。

青砖旧舍温师影,熠熠水中溯初亭。

殷勤桑梓开庠学,免费惠育泽瓯城。

敬乡丛书扬四海,创建医院济民生。

担纲承继抚诸侄,救人缓急亲携嬴。

奔走国事扶危局,智囊拔剑亦骁勇。

万里横亘说救兵,助蔡倒袁护法旌。

运筹策划高陶反,日汪密约震天惊。

济世才华意常违,隐身吟诗抒胸境。

猝死渝中马戈归,倭降缟素祭英灵。

明月皓空千里辉,英雄懿德万古诵。

纪虹在《政治舞台一导演,梁启超智囊黄溯初》一文中这样写道:“熟悉三十年来中国政治内幕的都会知道黄溯老,他高度的智慧在维护祖国的工作上导演了多幕的史剧,可是他终于不出来,有如‘新政’的推进——罗斯福对外政策的推进,都由他的智囊们企划着,支撑着。因此在美国有一种说法,第一流的政治家不一定竞选总统,而总统也不需要第一流的政治家”(1945年5月15日)。他是梁启超的智囊,梁启超是他的好友。梁异常敬畏他,仰为泰斗,依为智囊。”


     前不久拟写父亲黄达聪的坎坷书画人生,追溯爷爷乃拜读《黄群集》。

温州文献丛书《黄群集》如是简介:“黄群是民国时代一位有操守、有影响的政治活动家、藏书家,历任浙江督府代表、国会众议员、第三区(江浙皖)矿务监督署署长、财政部顾问等。民国初年发起组织民国公会与共和党,随后成为进步党和宪法研究会中的中坚人物,毅然投身护国运动,保障共和制度。抗战初期大义凛然,冒险策划“高陶事件”,给汪伪集团以沉重打击。弃政从商期间积极兴办公益事业,先后担任上海时事新报社长、通易信托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东瓯电话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瓯海医院董事长、温州旅沪同乡会会长、瓯海实业银行董事长等职务,是温州近代化事业的先驱者。因而受到梁启超、蔡元培、褚辅成、黄炎培、陈叔通、陈布雷、曹聚仁等各界人士的推崇,其品格和业绩至今为世传诵。”

“这位中国近代史上的‘大人物’,从投身辛亥革命到参加抗日战争,他参与了中国政局最高层决策活动出色导演了多幕历史剧,刘绍宽称他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范蠡,他把永嘉学派的事功学说发挥到了极致。

但就是这样一位在中国近代史上作出杰出贡献的‘大人物’,每每功成身退,低调处世,加上有色眼镜的影响,家乡人对其也是知之甚少,直至改革开放十年之后才有历史工作者关注他的经历与活动。2003年其遗著结集为《黄群集》正式出版。

梁启超非常尊重黄溯初,视其为核心智囊,称他是“有国民之人格”、“有独立不羁之精神”。后梁启超为段琪瑞政府财政部长,不懂财政的梁启超诚请黄溯初担任财政次长,他婉言谢绝,甘愿在梁幕后做财政部顾问(《温州日报》记者徐海龙)。”

仅这些文字已令我对这位伟大的爷爷肃然起敬,再读爷爷《敬乡楼诗》——爷爷那鲜为人知的传奇人生,不求闻达甘居幕后,每逢国危大事则挺身而出的无私无畏更吸引着我——我和先生一路追寻着他昔日的足迹,深圳——上海——北京——温州。



    读《黄群集》了解以前鲜为人知的很多事情,他是政治家,谋略家,革命家,银行家,报界先进,爱国者,诗人,是中国近代的大人物。

纪虹在《政治舞台一导演,梁启超智囊黄溯初》一文中这样写道:“熟悉三十年来3中国政治内幕的都会知道黄溯老,他高度的智慧在维护祖国的工作上导演了多幕的史剧,可是他终于不出来,有如‘新政’的推进——罗斯福对外政策得推进,都由他的智囊们企划着,支撑着。因此在美国有一种说法,第一流的政治家不一定竞选总统,而总统也不需要第一流的政治家”(1945年5月15日)。

抗战时期震惊中外人皆知的“高陶事件”,真正策反高宗武夫妇脱离南京政府,宣布揭露汪日卖国密约,暴露敌伪奸计的幕后英雄是黄群溯初,是他劝告高“救国始从救己时”,并亲自策划了高如何出逃,如何操作(借约与妻兄秘密拍照)。

蔡松坡借狎妓离婚逃出北京到云南护国也是他一手导演的……

人都知其是梁启超的智囊,梁启超是他好友。异常敬畏他,仰为泰斗,依为智囊,梁启超在旅欧前,曾和黄溯初四人彻夜长谈,退出政治舞台,转而文化思想战线。

他搞实业造福桑梓,办小学,建医院,收集乡贤书画,建楼收藏,后捐赠国家6464册。刊敬乡楼丛书。助瞿秋白等人国外留学,

他淡泊名利,热衷国事,62岁旅居重庆,忧国忧时郁郁病死。蒋介石发唁电,赠仪30万,杜月笙等捐巨款为其治丧。

当年伯祖父黄溯初曾经为汪精卫向蒋介石斡旋,汪曾有言和之意,但蒋介石说:“要我原谅他可以,他要给我认错,从我裤裆底下钻过去……”

黄溯初以此告诫后人:此人乃流氓腔,尔等不可加入国民党……

他没有子嗣,抚养的侄儿黄达聪走了从画之路,过继子黄达权走了金融之路……


zequn,新年好,我们已经回到深圳。《爷爷黄公溯初大事略》文章纲络雏形已好,约2万多字,践践看后让我展开多写,原本我是想写个《温州归来忆爷爷》先给温州方面发。然后认真仔细读《黄群集》再写。现在已经提前进入写作了。因我不熟悉,要查阅资料,校对。北京三伯父我已经写进去,陪伴三爷爷身边,也是角色及见证者)小胖提供了一些情况。请你再回忆一下,从老爸口中得知的信息还有没有,如果有请告诉我。请你告诉我人人的邮箱,我写的草稿发到他的电脑,让他打开给你看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3-26 11:48:02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hanggao.net/news/inde ... mp;search_keywords=黄群:鲜为人知的“历史推手”
发布时间:2011-09-28   阅读次数:3967

黄 群

日期:2010-06-28 08:01:32    浏览次数: 31    来源:温州晚报

黄群先生像

  黄群(1883~1945),字溯初,原籍平阳万全郑楼,父辈迁居温州城区北门(今鹿城区)。1901年就读于杭州养正书塾(杭州府中学堂),师从陈黻宸、宋恕等,1904年赴日本留学,在早稻田大学攻读政法。1908年回国任教于湖北法政学堂,1913年当选为第一届国会众议员。助梁启超,参与反袁(袁世凯)护国斗争,担任财政部顾问,并一度主持《时事新报》。后来弃政从商。1936年6月,他在上海所经营的通易公司宣告停业,避居日本小滨,至1939年秋回国,促成轰动中外的“高、陶事件”。1945年在重庆病逝。著有《敬乡楼诗》三卷。今有《黄群集》(卢礼阳辑)刊入温州文献丛书第二辑。卢礼阳撰《黄群年谱》记其生平事迹甚详。

  黄群主持校印《敬乡楼丛书》


▲黄群墨迹(温州大学校史博物馆藏)



▲敬乡楼丛书之一《六斋卑议》

  黄群在弃政从商的同时,致力于家乡的社会公益活动,努力推动温州的近代化。如,资助瓯海医院的创办,在平阳郑楼购地筑屋创办郑楼乡村小学,尤其是他主持编辑校印《敬乡楼丛书》最为人所称赞。

  黄先生一直爱好购书和藏书,特别重视温州地方文献的搜集。1919年修葺朔门旧居,将自己的藏书处所命名为“敬乡楼”。后来他将藏书运到上海寓所,1927年11月朔门住宅失火,藏书幸免于难,他发愿要将乡贤遗著刊印行世,自1928年至1936年,校印《敬乡楼丛书》。先是邀刘景晨先生赴沪,刘景晨先后承担第一、二、四辑的校理,后邀刘绍宽负责校理第三辑。共刊印四辑38种78册289卷。1935年底,刘景晨指出:“《敬乡楼丛书》已出四辑,总为书三十有八种七十有八册。发陈编于久潜,备博览于来学,溯初表彰乡邦文献之素心,宜足以稍慰矣。”这是继孙衣言《永嘉丛书》、冒广生《永嘉诗人祠堂丛刻》之后,近代温州乡邦文献整理的重大成果。刘绍宽在《敬乡楼丛书三辑序》文中认为:“其编辑之例,意在表微。凡所刊书,必视世无刊本或刊后再佚不复流传者,或刊本虽存而中多阙佚者,始为校勘付印。”第一辑有宋叶适《习学记言序目》五十卷,据黄氏刻本与抄本并对勘四库本校印;元陈高《不系舟渔集》十五卷附录一卷,据杨志林所抄玉海楼藏写本;明康从理《二雁山人诗集》,据黄群所藏康熙六十一年抄本;明末李维樾《谏垣奏议》,《温州经籍志》卷八注曰“佚”;清释德立《藕华园诗》二卷,为《温州经籍志》未著录;宋恕《六斋卑议》,原印本不多。第二辑有宋蔡幼学《育德堂外制》五卷,宋代以后久无刻本,弥足珍贵;元王与《无冤录》二卷,为《宋元检验三录》之一。第三辑有宋周行己《浮沚集》,据武英殿聚珍版本,又补遗一卷;明黄淮《黄文简公介庵集》十一卷补遗一卷,后来的《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收入的即是敬乡楼丛书本。第四辑有宋陈季雅《两汉博议》二十卷,《温州经籍志》卷十三曰“陈氏季雅《两汉博议》十四卷,佚”,系借抄天一阁旧抄本校印;明章纶《章恭毅公集》十二卷、王叔果《半山藏稿》二十卷,《温州经籍志》皆有目无书;清方成珪《宝研斋吟草》一卷,《温州经籍志》未著录,据黄氏所藏道光丙午聚珍版本校印。

  《敬乡楼丛书》刊印后,分赠国内外大图书馆珍藏。黄群此举,受到社会各界的推崇,被誉为浙江文化界的一件盛事。1935年浙江省图书馆馆长陈训慈曾撰文高度评价说:“平阳黄溯初搜书颇富……其所访致刊行者,多为孙仲容《温州经籍志》所未著录,或注云佚与未见者,要足为孙氏丛书之后劲矣。”

“高陶事件”推手黄群

  1940年1月3日,高宗武、陶希圣携带“日汪密约”,秘密离沪。当月22日,《大公报》香港版全文刊出密约内容,给了日寇与汪精卫集团沉重打击,史称“高陶事件”。



黄群与温州近代化事业

卢礼阳

名记者曹聚仁《谈黄溯初》说:“我本来也不十分注意黄溯初其人,只因为我的老师姜琦(伯韩)先生也是温州人;他做了暨南大学校长,有一回回温州去,温州道尹理也不理他,而黄溯初回温州去了,不独温州道亲自在码头迎候,地方团体还轮流公宴。姜校长对我大发牢骚,我当时只知道黄氏是上海《时事新报》的社长;其实,黄氏乃民初政治舞台的幕后重要人员,并不如我所想那么简单。” (《天一阁人物谭》,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22页)黄溯初,就是今天要介绍的黄群。

一 黄群是怎么一个人

黄群,民国时代一位有操守、有影响的政治活动家、金融家和藏书家,历任浙江都督府代表、国会众议员、第三区(江浙皖)矿务监督署署长、财政部顾问等。民国初年发起民国公会与共和党,随后成为进步党和宪法研究会的中坚人物,毅然投身护国运动,保障共和制度。抗战初期冒险策划“高陶事件”,给汪伪集团以沉重打击。弃政从商期间,历任上海时事新报馆董事长、通易信托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东瓯电话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瓯海医院董事长、温州旅沪同乡会会长、瓯海实业银行董事长等职,积极兴办公益事业,是温州近代化事业的先驱者。

黄群(1883年2月21日——1945年4月26日)原名冲,字旭初,后改字溯初,以所居“朔门”为号,因其父字梦仙而别号小梦。原籍浙江平阳县万全乡郑楼村(现为郑楼镇)。父辈迁居永嘉县城朔门(今属温州市鹿城区五马街道)。生父观鳌,一作观璈,字梦仙,排行第四,在朔门开设黄正兴南货店。伯父观桂,一作冠圭,排行第三,无子女,黄群过继给伯父当儿子。

黄群先后在永嘉县城私塾、江心寺、旸岙三溪书院及瑞安等处读书,师从汤作奎、陈黻宸(介石)等人。少年时代就已倾慕永嘉前辈的学术风范,流连北宋学者周行己故居。“幼时好学深思,尝临流坐古树下,半日不去,人莫能测,但见端凝异常儿。喜乡先哲遗著,过戚友家辄大索纸簏,亦往往获残帙。”(陈叔通《永嘉黄君群传》)

光绪廿七年(1901),黄群赴杭州养正书塾(同年11月更名杭州府中学堂)就读。名儒陈介石任该校总教习,乡贤宋平子任求是书院汉文总教习。陈、宋两人乃同乡好友,黄群因同乡之谊,时相过从,受到熏陶,萌发永嘉学派匡时济世、利国福民思想。次年,杭州府中学堂发生风潮,随同业师陈介石、校友马叙伦诸人离校赴沪。参预编辑《新世界学报》半月刊。历时七月,刊发《法学约言》《法律与爱国性之关系》《公利》等七篇文章,下笔千言,掷地有声。致力于宣传卢梭、孟德斯鸠、斯宾塞尔、亚当斯密等西方启蒙思想家的学说,强调健全的法律制度与发达的财政体系对国计民生的重要作用,因而发自内心地呼吁“望立宪政体之行于国际中也”(《法学约言》,见《黄群集》卷一)。yishujia.findart.com.cn

1904年,黄群自费留日攻读政法,深受留日同学政治救国风气的影响,进一步体察到教育对于立国兴邦的重大意义。1908年毕业于早稻田大学。学成归国,应约赴湖北法政学堂执教。以后又在湖北调查局、湖广总督署兼职。1911年武昌起义,黄从湖北赶到杭州,响应辛亥革命。杭州光复,黄群膺选浙江都督府代表,参预制订《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投票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不久又被委派为南京临时参议院参议员。

1913 年初,黄群当选首届国会众议员。不久,梁启超从海外归国,加入共和党。稍后共和党改组为进步党,推梁启超、汤化龙等为理事,黄群作为骨干成员奔走串联,不遗余力。袁世凯企图利用进步党,与国民党对抗。而进步党人则“与现有势力相结合,意欲乘机而指导之,改造之,使成为我国之中坚力量,以求安定一时之社会秩序,并徐图发展。故彼之所谓结合,亦有其一定限度,与一味附和者不同,苟一旦越此限度,则彼即不能不顾及自己之立场而立与离异。”(刘以芬《进步党与段祺瑞之凶终》,《民国政史拾遗》,17页,上海书店1998年)。

1915年,袁世凯意欲帝制自为,背叛民国,黄群奋不顾身襄佐梁启超谋划全局,成为护国斗争的智囊人物。

反袁斗争的成败,坐镇东南的江苏督军冯国璋的倾向至关重要。梁从1915年12月抵沪至次年3月初前往西南,留在上海七十余天,除了策动滇、黔、两广四省起义,主要任务是运动手握重兵的冯国璋,而这项使命的执行人选就是黄群。他受梁委托,前后三次赴宁会晤冯国璋,巧妙利用袁、冯矛盾,冯与身边慕僚的矛盾,终于说服冯拒绝调兵进入西南的命令,壮大了护国军的声势。

“休嗤吾辈是书生,护国曾联滇桂盟。”1916年3月4日,黄群随同梁启超冒险奔赴西南第一线,汤觉顿等五人同行,昼伏夜动,间道入桂,困难重重,梁唯留黄一人于左右,甚至连《军务院组织条例》如此重要的文件也委托其起草(后来收入梁著《盾鼻集》),足见梁对他的倚重。途中黄经过化装,“挟日(本)人陈护照,称新闻记者” (梁启超《从军日记》,《梁启超全集》第十卷,北京出版社1999年),安南(越南)边境检查人员质疑:“汝形容不类日人,必系冒充者。”强迫他背诵照上履历。黄“以日语应之,其人无以难”(张君劢《北游杂记》)。

6月6日,在亿万民众的讨逆浪潮中,袁世凯忧惧而死。壮烈的护国战争宣告结束,国内各派政治力量展开新一轮较量。黄群斡旋其间,除几度列名《国会议员集会通告》,呼吁从速恢复国会、巩固共和成果之外,又一次北上代表梁启超谒见黎元洪、段祺瑞,调停双方矛盾,商解恢复民元《临时约法》与国会问题。经过一系列努力,黎元洪于6月29日发布申令,宣布遵行《临时约法》,恢复国会。8月1日,国会复会,黄群继续担任众议员,一如既往为国事操劳。

同年9月,宪法研究会(通称“研究系”)成立,黄群作为重要成员和代表人物,对以制宪为中心内容的议会活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与出色的辩才,受到各政团与舆论界的关注。在宪法审议会上他就省制是否加入问题、修正宪法草案第二十三条等频频建言献策,就先决时局大计、缓举总统副总统的程序安排一再阐明自己的观点,尤其是针对政府违背《约法》发布命令、分销存土(鸦片)、举借外债、南北对峙等重大事项依法提出三通《质问书》,据理力争,义正辞严。

1918年新国会(安福国会)产生,黄群再次当选众议员,重返政坛。此时研究系仅获得二十余席,“虽于国会仅占绝对少数”,然而贯彻“统一和平”的初衷“始终不变”。

由于缺乏民众基础,特别是在军阀政府的专制统治之下,势单力薄的研究系为改造国家寄予厚望的制宪活动与调停努力,不能不以悲剧告终。“更忆东华尘十丈,议坛辨论也徒为。”黄群的诗句为他的政治生涯画上了一个无奈的句号。

“樊笼竟得出鸾凰,卖国文书赖揭扬。”抗战军兴,黄群身处异邦,心系故国,精心策划“高陶事件”,揭露《日支新关系调整要纲》,再次显露书生报国不畏艰险的高尚情怀,展示“幕后政治家” (日本《朝日新闻》语)的独特风采。如今随着蒋介石日记相关内容的披露(1939年12月21日:“下午与黄溯初谈话。黄溯初,浙江温州人,高宗武之父高玉环的至友。”——转引自李杨、范泓《参政不知政:大时代的陶希圣》,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1月,223页)特别是当事人高宗武回忆录的出版(两个版本,一本是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的,一本是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的,书名叫《日本真相》),黄群策划的经过与作用就相当清楚了,不必多说。yishujia.findart.com.cn

因此,黄群受到当时各界人士的推崇,其品格和业绩至今为世传诵。

梁启超称:“溯初刻于持己,敏于察物,忠于待友,而热于忧世,事所宜任者罔不任,顾謇謇焉终不稍自枉以徇流俗,故常在困横中,然锲而不舍之度终不改也。意者其所受太公之教深矣。”(《黄太公寿辞》,杨绍廉辑《瓯海集》外编卷第三)

黄群在陪都重庆病故,蒋介石电唁家属:“闻溯初先生逝世,无任惊悼。先生热忱伟识,爱国忧时,奕奕精诚,堪垂天壤;惟遗念之在人,知典型之不朽。特电致唁,惟望节哀承志为盼。”(侍秘字第27568号代电,见《敬乡楼哀挽录》)

报人俞颂华与中国民主同盟的负责人黄炎培联名送的挽词:“入繁华而不竞,处脂膏而不润,不论在朝在野,时时留意根本至计。凡所策划,往往见效而不居功,并不居名;忧国忧民,以亡其身,以终其生。溯初先生有焉。”(《悼黄溯初先生》,《国讯》第三九三期,民国卅四年六月版)

国民政府副主席兼立法院长孙科(孙中山的儿子)挽词:“洞明大义,心在邦家。滇池草檄,群仰才华。翊赞抗建,猷谋孔嘉。名传海宇,化洽迩遐。老成典范,遗泽靡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3-26 11:49:09 | 显示全部楼层
二    黄群为家乡做了什么



  “因知直道难从政,却把余生去学商。” 告别政坛的岁月里,除了继续参预梁启超倡导的思想舆论工作,黄群的精力侧重于实业和社会公益活动,着意推动故乡的近代化建设。

  黄群弃政从商之前,五弟黄梅初在沪创办并得到同乡支持的通易商号,以销售温州土特产为主,已具备一定的实力。梅初此时已经遇难,黄群将商号扩充改组为公司,调整营业方向,打算大干一番。通易公司一度获得了上海证券行市的发布权(1920年2月24日起将这项权利让归上海证券交易所)。

  接着于1921年7月再迈上一个台阶,招股成立信托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经营银行、信托业务,顺理成章担任上海证券交易所第一号经纪人。黄群连续担任通易董事长兼总经理,直至1936年6月公司倒闭,历时十五年之久。通易公司陆续在杭州、北京、广州、南京、汉口、苏州、海门等多个城市开设分公司(或保险部分局,或储蓄分部),归并了浙江丝绸银行。而且拥有自建码头。

  黄群经商“志不在逐什一,非市隐鸣高”,而是“殖产以厚其力”(陈敬第语),在此基础上“为国家谋幸福,为地方求安宁”(刘绍宽《黄溯初五十寿序》),因而他目光远大,视野开阔,所举办的社会事业跨越众多领域。

                                                         (一)电信

  1919年3月,发起筹办温州首家电信企业——东瓯电话股份有限公司,集资一万五千元,分为150股,所有股款由发起人认购。他本人投资至少五股(每股一百元),当选为董事。与六位发起人:吴钟镕、潘国纲、杨雨农、张成谦、徐祖煜、杨敬之组成董事会。订立章程,呈请注册。择定永嘉县警察局内余屋(春花巷)为营业所。瓯海道尹黄庆澜将前任道尹移交的军用电话经费拨购十五股,以示支持。当年用户仅57家,鼓楼五味和南货店成为头一家用户。

                                                           (二)卫生

  清末,温州只有外国传教士办的西医院,远远不能满足病人的需要。1919年春,黄群与吴钟镕、杨玉生、潘国纲等发起浙南第一家自办的综合性地方医院——瓯海医院(温州附属第一医院的前身),集资银元四千元,租赁古炉巷陈姓民房为院舍,争取道台补助“充公米款”一千元,同年8月开诊。推吴钟镕为董事长,杨玉生为院长。黄群率先捐资五百元。开业之后,业务日渐发达。因为院舍狭隘,第二年冬在积谷山麓购地十三亩,建造新院舍。黄群又以父亲名义捐助四千八百元,占总建筑费(一万九千余元)的四分之一强。1921年将父亲九十大寿的寿仪三千七百元捐购医疗器械。此后按月给予津贴,直至该院扭亏为盈。大门石匾“瓯海医院”四字,出自黄群老师邵章(杭州名绅,解放后任中央文史馆馆员)的手笔。1922年春搬入府学巷新址营业。

  1926年11月12日,瓯海医院董事长吴钟镕病故。不久医院董事长一职由黄群接替。第二年,院长黄问羹鉴于业务顺利而有盈余,不再接受黄群的津贴。黄问羹《自传》里面说:医院“虽有董事会,但不负经济责任。过去多由董事长黄溯初每月津贴二百元。至本人接办时鉴于该院过去内外情形复杂,苟非自立更生,专仰给于董事之补助,决非久远之计。故竭力设法发展业务,并不受其津贴。当时业务发展尚称顺利,每年收入除应付医院经常开支、定额施诊费用,及代付医院负债利息外,尚有盈余从事建设。”(手稿原件藏温州第一医院院史办公室)

                                                           (三)教育

  早年留学日本期间,1905年年夏间回国度假,目击家乡新式教育事业略见端倪,但缺乏统筹与规划,于是联合留日学友吴钟镕、陈琪,建议温处道童兆蓉设立专司温州、处州两府教育工作机构,得到童氏认同。于是会同温州六县处州(丽水)十县士绅代表商议,决定设置“温处学务分处”,推瑞安孙诒让为总理。虽一度为新任布政使兼省学务处总办宝棻所阻挠,黄毫不气馁,偕同冯豹、陈锡麟等公电京师学务大臣力争,获得转机。

  温处学务分处的成立,为发展浙南近代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实为浙南教育史上里程碑。在它及时有效推动之下,短暂四年间(1905—1908)温州、丽水建立各级各类学校222所,是此前八年(1896—1904)总和64所的三倍半。这当然主要是孙诒让和学务分处同仁们辛勤办学的业绩,然而黄群等的倡导与促成也功不可没。

  1921年冬,投资开办郑楼乡村小学,委托永嘉胡定侯主持,上学者一律免费。该校设备与藏书在浙南各县小学中首屈一指。1933年7月,浙江省教育厅鉴于浙南教育比较薄弱,拟于旧瓯海道区筹设省立师范学校一所,而校址未定。黄群从小学校长胡定侯处得悉后,表示:“愿移郑楼小学校址为省有,充省立温州师范学校,而以小学附属师校,俾清寒子弟仍得沾免费之惠,而先君子遗意亦庶几赖以不坠。”省政府委员兼厅长陈布雷打报告给省政府予以接受(陈布雷《平阳黄氏捐助校址记》)。于是将校产房屋57间、场圃田荡13亩有奇,器具图籍若干捐归省政府,用以创办省立温州师范学校。校产估值为三万一千九百余元。1935年秋,又将校前梦仙公农圃捐归省有,用于扩充教室与寝舍,温师就地建筑洋式平房二十间。据黄群自述,“先后任郑楼小学校及瓯海医院建筑费及历年经常费几达十万金。”(《纪梦》夹注)

  顺便说一句,十万银元值多少钱。据陈明远《文化人的经济生活》估计,当年的一块银元,购买力相当于2005年的70元。那么,如今保守一点估计,起码不少于100元,黄群捐出的“十万金”起码值一千万元人民币。不过,捐资的额度可以估价,而他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与奉献精神,是不能以金钱衡量的。

  至1953年该校迁往市区,已为浙南地区培养和输送小学师资1923人。教职员多来自省内,也有外省的。师资力量雄厚,不乏饱学之士。如生物学老师施化常、地理老师陈铎民、音乐老师缪天瑞、国文老师蒋礼鸿和缪天华、教育学老师张传黻、伦理学(公民)老师金嵘轩、美术教师王伯敏等。他们学识渊博,德高望重。学生中间成为名家的,有玉环董楚平,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以研究农民运动而负有盛名;平阳周梦江先生,温州大学离休教师,孜孜不倦研究永嘉学派,成果累累。

  二十年代资送同乡朱镜宙、张鋆、周守良等人出国考察或赴美深造。1921年,资助平阳同乡、河北医专教员张鋆赴美留学哈佛大学。张取得医学博士学位之后归国,一度应聘任瓯海医院院长。1922年,资送副经理周守良赴美考察金融业务,留学哥伦比亚大学年余。

  举个例子:乐清朱镜宙自述。

  自民国元年至八年间,我的生活,离不开笔墨与剪刀。但自民国九年起,生活的指针,却朝着另一个角度;其中推动的,算是永嘉黄群溯初先生。

  黄先生是进步党的健将。梁启超任公智囊团的灵魂。以他当时在党的声望,谋个部长是不成问题的。但他淡于名利,终其身仅于一度充任梁氏财政部长任内的高等顾问,每天准时到部办公,依时退值。民国自有顾问以来,若他这样负责,怕没第二人。

  当我在北京民苏报任职时,虽已知道乡先辈中有位黄先生,但自己觉得是国民党员,怎好去同别党人打交道,这种幼稚的想法,现在回忆,真是可笑之极!政党是属于政治的。朋友是属于伦理的。

  我于一个偶然机会下,得识黄先生。他约我去吃饭,并介绍与他的太太相见。席间,黄先生笑说:“民国六年,早已认识你了。”我问:“怎样认识我?何以我都不知道?”他答道:“民国六年,中日记者联欢晚餐会,约百余人,有许多人演说,你也是其中之一。一再打听,始知你是温州人。当时我觉得你这个小伙子胆子真大,就开始注意你了!你还记得么?”我答:“事已三年了,国家与个人,都在浪费时间下渡过去。未免可惜!”然而他的一席话,委实深深地感动了我。自思:像这样爱护我的话,在茫茫人海中,还没听到过半句。人生际遇,其难言如是!

  最后,他问到我今后个人计划。我答:“预备再去荷属爪哇,搜集材料,完成我第二部南洋著作。”他答:“很好!中国银行,有个经济调查室,我去同公权商量,希望你能替中国银行,做些南洋经济调查工作。”

  过了三天,黄先生又约我去吃饭。这一次,只有我同他两人。黄先生说:“公权已允你为南洋经济特派员,每月津贴五十元。”我说声谢谢。他并要求我到南洋后,在可能范围内,为上海时事新报专栏通讯。我也答应了。(《梦痕记》上册,二度下南洋, 243至245页)朱镜宙考察归来,完成《英属马来半岛》一书(大东书局1932年)。

   因此人们称道他:“尤能济人缓急,寒畯无力求学,倾助恐后。”侄子黄达聪(1914—2001)由伯父抚养长大,后考入上海美专,初学水彩、粉画,24岁入上海中国文艺学院专攻国画,毕业后曾受教于黄宾虹、张大千、沈尹默等人。成为很有影响的海派画家,擅山水、人物、花鸟、走兽。后来是上海文史馆馆员。1988年,黄达聪应温州市政府邀请,回家乡在文化宫举办书画展,并捐献书画数十件送往日本展销,所得款项全部捐赠给故乡。这也是受黄群先生精神的感召。——更不用说了。



  在这起震惊中外的历史事件中,一位叫黄群的温州人参与谋划,推动了当事人的思想转变和事件进程,却甘居幕后,鲜为人知。后来虽有一些文章提及,可大多为局外人所述,缺乏第一手材料。当事人陶希圣早有回忆录问世,但曹聚仁认为他是黄群“不自居功拉来做配角的”,陶氏回忆录对此“闪烁其词”,而高宗武则一直保持沉默。

  2009年初,湖南教育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几乎同时推出高宗武的回忆录,使尘封了六十多年的重要文献终于重见天日。这两本书一从中文原稿《日本真相》直接整理而来,一从英文稿转译命名为《高宗武回忆录》,内容大抵一致。高宗武的回忆录不仅表达了他对日本的看法,而且披露了一些重大事件的细节,有相当的史料价值。其中涉及黄群在“高陶事件”中所起的作用。同时,中文稿的整理者夏侯叙五根据高宗武留下的大量材料,撰写了《高宗武隐居华盛顿遗事》一书,有专谈黄群一节,发布了黄群致高宗武书信等材料。这些,无疑丰满了黄群的历史形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3-26 11:50:54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太长 分三段。        版权所有 浙江杭州高级中学http://www.hanggao.net/news/inde ... mp;search_keywords=□方韶毅

  参加辛亥革命

  黄群(1883~1945),祖籍平阳郑楼,原名冲,字旭初,后改字溯初。父辈迁居温州城区北门(今鹿城区)。作为民国时代有影响的社会活动家,在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领域均有所建树。

  黄群早年读科举之书,1901年入杭州养正书塾(后改名杭州府中学堂),时同乡陈介石、宋恕正任教于该校,深受熏陶。曾随编辑《新世界学报》,发表《法学约言》、《公利》等文,宣扬卢梭、孟德斯鸠等西方启蒙思想家学说。1904年,自费留日进早稻田大学攻读政法,与陶成章、蒋百里、周赤忱等革命党人交往很深,政治救国的思想进一步加强。1908年,学成归国执教于湖北法政学堂。

  1911年武昌起义后,黄群即赶回浙江,支持他的同学、新军统带周赤忱等响应辛亥革命。杭州光复后,黄群被推举为浙江代表之一,参与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投票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随后,黄群发起组织民国公会与共和党。1913年,梁启超加入共和党。不久,共和党改组为进步党。黄群在杭州读书期间,就常阅读《新民丛刊》,为其后来追随梁启超埋下伏笔。袁世凯吞食革命成果,欲行帝制,梁启超等坚决抵制,护国运动爆发。在这场斗争中,黄群受到梁启超重用,襄佐梁启超举起“保卫共和”大旗,名垂青史。主要功绩有三:一是游说冯国璋同情赞助起义。二是接办《时事新报》作反袁舆论阵地。三是由沪入桂,陪同梁启超赴西南第一线。这其中有一段著名的故事,就是蔡锷携妓逃离京城,云南起义,有一说法此为黄群设计。

  1918年12月的一个晚上,梁启超、黄群、张东荪谈了一个通宵,“着实将从前的迷恋的政治活动忏悔一番,相约以后决然放弃,要从思想界尽些微力。”黄群“换了一个新生命”后弃政从商,改组通易商号,获得上海证券行市的发布权。1921年,招股成立通易信托公司,经营银行信托业务。并为家乡近代化建设出谋划策,发起创办温州首家电信企业东瓯电话股份公司、首家地方银行瓯海实业银行、浙南第一家自办医院瓯海医院等等。

  在教育方面,黄群亦有所为。早在留日期间,就建议设立专司温州、处州两府教育机构,得到认同,为“温处学务分处”的设置做了不少铺垫工作。在民国成立之初的非常时期,倡议成立“民国大学”。1921年,在家乡投资开办小学,后将校产捐献给省政府,用以创办省立温州师范学校。

  黄群还是一位藏书家,其藏书处“敬乡楼”藏书数万卷,以地方文献特色闻名。1928年起,黄群出资选刊《敬乡楼丛书》,计四辑三十八种七十八册。这是近代温州较大规模的先贤著述整理刊印活动之一,深受学界肯定。

  因此,有论者认为:“在近代温州人物中,为桑梓举办事业,内容之丰富、规模之可观、嘉惠之普遍、影响之深远,除了瑞安孙诒让,恐无有出其右者。所不同的是,孙氏蛰居故园,身体力行,倾注了自己的心力;黄氏则主要通过输财捐资,兴办各种事业。”

  “幕后政治家”推动“高陶事件”

  黄群虽退出政治前台,但继续参与了梁启超在“思想界尽些微力”的工作。特别在其晚年,于“高陶事件”中所起的作用,无愧于“幕后政治家”的称誉。

  1939年2月,高宗武赴日为汪精卫奔走。时通易公司已倒闭,黄群为避债居于长崎小滨。高宗武在《日本真相》中说:“我到长崎之后,第一个我要去看的人是我的同乡前辈黄群先生……他住在小滨,是长崎县的一个镇,就在云仙山下,面海背山,风景绝佳,于是我约他到云仙山上一家旅馆见面,当天晚上我们就住在那里。”“我们都是温州人,温州有一种土话,与其他任何中国的土话都不同,于是我们精细地检查房间内有无录音机之后,就用我们家乡土话谈天。”“吃完晚饭之后,我就和这位黄先生在我寝室内谈天,一直谈到深夜四点钟。当天晚上,我和他决定两点:一、无论如何总要设法叫汪不被日本人利用,任何日本人分化中国的阴谋都要把它破坏了。二、我到东京之后,只听日本方面之意见,不作任何主张。”

  黄群有一首《高宗武来访同宿云仙观光旅馆赋赠》说的正是那天晚上的事:“平生朋旧知多少,谁访孤踪到日边,为我远来留一宿,与君阔别忽三年。身经夷险情逾见,谈到兴亡思欲然,山馆高寒夜寥寂,偶闻石罅泻温泉。”

  “黄先生对我说,他本来是进步党,与国民党处在对立的地位,他今天之所以流亡海外,国民党也不能完全没有责任,但在国家这种危急存亡的时候,只希望国民党成功,蒋委员长抗战胜利。他已是六十多岁的人了,身体也不好,不能为国家奔走,希望我多多努力,替国家奔劳,勿畏难,勿怕人骂,说得十分诚恳。至于我所以对他特别尊敬的原因,是他的确与一般人不同,他每次和我谈话,总是希望我替国家做事,勿替个人打算;他对我也特别的爱护,真可谓是无微不至。” 高宗武从心底感激黄群对他推心置腹,下定决心悬崖勒马。

  是年秋天,黄群来上海,高宗武介绍他去见汪精卫。“与汪谈了两小时的话,他力劝汪氏勿被日本人利用,赶快走开。汪答应说,‘宁死不让’,可惜这句话后来他未能履行。”

  与此同时,黄群为高宗武出走准备,差遣亲戚潜回家乡温州把高家老小转移至安全的地方。并通过同乡好友、银行家徐寄庼,联络到杜月笙,并与杜飞抵重庆,告知蒋介石高宗武反正的消息。这一点,高宗武在回忆录中明确表示:“那时我已与黄溯初、杜月笙二位先生联络好出走香港。”

  高宗武到港后,蒋介石写信给他说:“今后如愿返渝作研究工作亦可,不过,依愚见,最好渡美考察。”高宗武心领神会,携妻离国。黄群做诗赠别:“去年初春君访我,云仙共话到深更。今年初春我送君,九龙握手意难分。交情应与年俱积,春去由来不容惜。但使花开胜旧年,根深哪怕春风颠。救国须从自救始,猛然掉头觉今是。此去欧洲复美洲,最难梁梦得同游。去舟倘梦西湖与,故国还忧金瓯缺。不栉欲加博士衔,男儿志气更非凡。平生对君久期许,举杯不欲时效语。功名有命莫嫌迟,请君记取赠别诗。”

  据《高宗武隐居华盛顿遗事》透露,高宗武计取“日汪密约”之后,黄群还为高宗武的“出路”、“待遇”、“撤销通缉令”等具体事项,亲笔致函陈布雷转呈蒋介石,得以受到蒋的召见,顺利解决“高陶事件”所留的尾巴问题及高宗武的“后事”。

  高宗武定居华盛顿后,不时通过杜月笙了解黄群的情况。得知黄群生病,在美为其访医问药,托杜月笙等人转交。

  1945年2月22日,黄群修书一封请杜月笙转寄高宗武:“余自小滨返国以讫于今,对于国家常以牺牲之精神,做开济之贡献,不幸无效,忍性等待,至于今日,而余之初衷,一如昔也。余与信如先生所谈者,皆系肝胆之言,已面恳奉达于左右矣。来日能否见诸行事,虽曰人力,亦关天命,余八十三岁老病之躯,余生修短,在所不计,所希望者,唯能亲身目睹真能奠定新中国建立之基础而已。请兄与信如先生面商之后即设法以要情函示为幸。”信中所提信如先生为时任驻美大使馆陆军武官萧勃。

  黄群与朱镜宙的情谊

  黄群拉了在悬崖绝壁边行走的高宗武一把,也曾推了同乡后学朱镜宙一把。朱镜宙在其自传《梦痕记》中说:“自民国元年至八年间,我的生活,离不开笔墨与剪刀。但民国九年起,生活的指针,却朝向另一个角度;其中推动的,算是永嘉黄溯初先生。”

  当时,朱镜宙在报界小有名气,南洋归来,写成《英属马来半岛》一书颇受好评。一个偶尔机会,朱镜宙得识黄群。黄群约朱镜宙去吃饭。席间,黄群笑说:“我在民国六年,早就认识你了。”朱镜宙问:“怎样认识我?何以我都不知道?”黄群答道:“民国六年,中日记者联欢晚餐会,约百余人,有许多人演讲,你也是其中之一。一再打听,始知你是温州人。当时我觉得你这个小伙子胆子很大,就开始注意你了。”黄群一席话,深深感动了朱镜宙,“像这样爱护我的话,在茫茫人海中,还没有听到过半句。”黄群问朱镜宙今后的打算,他答:“预备再去荷属爪哇,搜集材料,完成第二部南洋著作。”黄群说:“很好!中国银行,有个经济调查室,希望你能替中国银行,做些南洋经济调查工作。”朱镜宙后被任命为中国银行南洋经济特派员,每月津贴五十元。黄群还请朱镜宙为《时事新报》写专栏。

  朱镜宙本来一直在报业服务,二次南洋调查归国即转向金融财经界,并有所成,历任中国银行福建分行副行长、上海市银行经理、甘肃省财政厅长、陕西省财政厅长、川康区税务局长等职,应该说与黄群的推动有直接的关系。

  以上诸事,可见黄群高尚的人品和周全的谋略,恰如胡适曾说的:“收获不必在我,而耕种应该是我们的责任。”

  结语

  回顾黄群一生,在历史舞台上所扮种种,皆非主角,大多时候只是配角,甚至不过场记、灯光这样的工作人员,只从字幕中出现,不见形象,但他其实是高明的导演。黄群所处年代正值新旧交替,社会动荡,形形色色的力量风起云涌,且其政治抱负、社会建设理念有一定的局限性,势必四处碰壁,到头来只能无奈而终。但不可否认的是,正是黄群这样的历史“小人物”推动了那个时代的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和进步。反观当下,缺失黄群这种不计名利、敢作敢为的精神,缺少黄群这样的历史推手,大多数人或乐于聚敛财富,或沦为个人主义的信徒,只扫门前雪,对于国家民生之建设、公民社会之推动,沉默寡言,哑然一片,实乃可悲可叹。

  黄群晚年备受战火之苦,颠簸流转于香港、桂林、重庆等地,心力交瘁,1945年4月26日病故于重庆,未能亲见抗战胜利。

  1947年5月,其遗稿《敬乡楼诗》由顾廷龙审校,徐寄庼等友好集资付印。是书共三卷,计454首,均为五旬以后所作。据顾廷龙的学生沈津说,“此本楷书,为先生中年时所为,先生之所以手书,盖因上海物价日涨,百姓入不敷出,为省排版费,由先生写药水纸直接上机石印。差不多同时间出版的《合众图书馆丛书》十五种里,先生也书写了数种。当然,这对于先生来说,也算是苦中作乐。”据说《敬乡楼诗》只印了五百册。是书出版六十年后,我偶得五百册之一册。同年,我在上海古籍书店二楼角落里发现一堆《敬乡楼丛书》,一至三辑六十册,品相尚好,原封面、题签均在,不知是从哪家收藏机构流出,每册都编了号,并合订精装成十四厚册,但无盖收藏机构的章,心喜不已,遂购藏。睹物思人,常念黄群敬乡之情。

  “德不孤,必有邻。” 自2001年起,温州市政府投入专项经费,进行新一轮的地方文献整理出版工作,至2007年《温州文献丛书》累计编辑出版四辑四十部四十八册计二千万言,含卢礼阳辑《黄群集》。《温州文献丛书》续编《温州文献丛刊》仍在进行。若黄群地下有知,当欣慰矣。

点评

举双手赞同: 5.0
举双手赞同: 5
学习了,这篇文章把黄群先生的一生主要事迹都讲到了。  发表于 2013-3-26 15:5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3-26 15:05:3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为有这样了不起的老乡感到骄傲。
要保护好他留给我们的一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3-26 16:16:05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有钱,没有文化,人家也会说你是暴发户。
万全镇这几年经济发展形势很好。
但如果不重视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把他们破坏殆尽,
人家就会说你没有文化底蕴。
不知道怎么做没关系,关键是要虚心听取群众呼声。
毛主席教导我们: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千万不要只听老板鬼话连篇的一面之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3-26 19:01:17 | 显示全部楼层
要保护那个文物  可惜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社区动态|免责声明|隐私条款|联系我们|手机版|平阳第一社区 平阳网 ( 浙ICP备18042709号-3 )

浙公网安备 33032602100245号

GMT+8, 2025-7-30 03:45 , Processed in 0.07107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