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唯利是图,就会无孔不入,任何能带来利润的因素都会被开发利用。 我感觉到,某些商家在经营过程中,做起了“记忆力”生意。 “记忆力”不是直接的生意对象,比如所谓的记忆力训练班,而是生意的元素或者媒介,这是记忆力生意成功的关键环节。
这门生意的要点在于:人的记忆力不可能包罗万象,常常会遗忘和失忆。比如,有谁会记得十天前的那些小事呢?就算记忆力最好的人,也会忘记生活里边边角角的事项;何况,人的记忆力是会衰退的。
失忆,或者被记忆力所遗漏的地方,在唯利是图的商人眼里,意味着商机和利润。
联通和移动及其业务代理商,经常做一些“记忆力”生意。它们对于人记忆力弱点明显有着深入的研究,因而能赚取额外的利润。 某年,我订了某地的天气预报,是收费项目,业务员说订全年的有优惠,我就订了全年的。但几个月后我已经记不起来我订的是全年的天气预报,后来觉得天气预报对我的作用不大,就通过10086提前半年取消了这项服务。当然,多余的钱并没有被退回。 查查手机,会冒出来一两个我根本想不起来、也从来没有用过的收费项目,都是每个月几元钱。我什么时候订过这项服务?我真想不起来了。就算我真的没有订过这项服务,但业务员会信誓旦旦地告诉我,你确实订过了,只不过你忘记了。这个理由比任何理由都充足。 早前,有北京市民状告移动(还是联通?想不起来了),每个月被多收了几块钱。经查实,确实是被多收了。通讯公司给出的解释是收费系统出现了故障,此事后来还被公众嘲讽,调侃收费系统总是多收费,而从来没有少收费。这位市民是个有心人,打过的电话都详细记录下来,然后进行一一核对,如此这般,才发觉了通讯公司的猫腻。普通人,有谁会记得自己打过的电话呢?多收了,也就多收了。 更早,那时我20出头,有人带我去相亲,女方的父亲是一家开办私企的老板。当年连电话都是稀罕物,比如我工作的单位使用的还是老式的手摇电话,专门有人值守,需要转来转去,不像现在这样直拨。我和老板坐着聊天的时候,老板业务繁忙,时不时对外打个电话,每打一个电话,都记在笔记本上,几分几秒记得很清楚。我感到纳闷。老板就说,不记清楚,邮局多收钱,你也不知道。看来老板是吃过亏的人,所以这般小心。毕竟,那个时候电话费贵,长途一分钟要几块钱。我早就忘记了相亲对象的长相,但是小学毕业的老板一笔一划在纸上记笔记的摸样,至今记忆犹新。 不要小看这几块钱,全国有几亿手机用户,每个人每个月多收一块钱,就是海量的钱。 超市也做记忆力生意。 有些超市的商品,在货架上是一个标价,当然低一些;在收费处小票上打出的是另外一个标价,要高一些;当然,两者的差距很小,块把钱甚至几毛钱的差价,考验的也是顾客的记忆力。超市的这一招妙绝,虽然小幅调整,但每天客流量大,小小的微调,也能收获大的利润。后来,有记忆力超好的顾客发现了其中的差额,猫腻才被揭穿。超市只得用管理不善来搪塞。 就算是日常,有人也在考验我们的记忆力。比如,你借给某人几百块钱——现在钱不值钱,几百块钱,对不缺钱的人来说,根本就不会放在心上——只要你不提起,某人就绝对不会主动还给你。某人一定认为,你已经忘记了。根据我的经验,这种事情在生活中并不少见。 往大了说,官场里的弄权者也经常在考验公众的记忆力。在处理问题官员的时候,弄权者在事情的开始,经常信誓旦旦地说“不管涉及到谁,都要一查到底”“从重从快,严肃处理”,等等。但是弄权者知道公众时间久了就会失忆。所以,弄权者究竟有没有“一查到底”,并“严肃处理”,公众早就忘记了。要不是总有问题官员复出,并在网络上被揭露,公众哪里会知道这些人其实并没有被“严肃处理”,而是被放水了呢?那些揭露者、爆料者都有超好的记忆,更有锲而不舍的执着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