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2006lst 于 2011-12-6 14:18 编辑
空谷驹/文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教育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教育的发展继而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也是显而易见和有目共睹的,但就教育的现状来说,到网上搜一下教育的十大罪状,竟然是铺天盖地,竟有几十个版本,作为教师,实在汗颜,很明显地,对于教育,公众的满意度仍然是极低的,如果让我们对其“罪状”进行仔细的盘点,除了部分客观因素外,其人为因素应该是极其明显,究其根本,在如今已经是素质教育的年代了,我们教育的管理层对中国教育还存在的种种弊端,也应该是难辞其咎。
当然,这么一个庞大的工程,连我们的人中精英的管理者们都未能做好的事,对于我们平民来说,这里就当茶余饭后的谈天说地的消遣,以和网友的的共同交流。 。
一.对教育的重视还不够
这么多年,政府天天在说重视教育,但从教育的投资上看,目前的教育投入还没有到一个合理的比例。据测算,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世界各国平均水平为5%左右。就连不发达的印度都达到了6%,而我们的教育投资却一直占国民GPD的3%左右,就先不说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农村的普及教育,但从这一点上说,我们对教育的重视不但不够,而且还缺乏远见性。
二.落后的教师队伍
应该说在起点上,我们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已经输给了发达国家,在日本,社会的精英不少都集中在中小学校,由于高薪的吸引,在本科生的前提下录取率达到了1:200之多,而我们的精英都哪儿去了呢?
在我们每个学校里,由于国家法规的限制,教师的学历、知识,对于应付他那一门课都没有问题,这里主要是说教师的素质问题,我们首先来看教师队伍的来源,在初中里成绩较好的学生都继续读高中去奔远大理想了,剩下中等偏下的学生进了中师和幼师,在高中优秀生又去奔了名牌大学,中下等的学生又进了高师甚至是专科学校,很显然,我们社会年轻的精英们都看不起学校,因为那不是他们发展远大理想的地方,最终的结果是,我们的中小学里大多都是收容了次级人才的地方,由于他们本身的素质一般,知识结构差,再加上师范里脱节的教学,现在的中小学教师实际上都在照本宣科,由于他们本身的素质一般,相当多的教师,连他们自己都不会什么举一反三的发散性思维的教学,他们教出的学生就可想而知了。
再说幼儿园,现代心理学研究已经证明了,幼儿时期,人在性格、智力的形成,是人生中最关键的时期,而我们的幼儿园里却收容了社会中最次级的而且没有阳刚之气的人才,作为孩子一生中最关键时期的启蒙教师,由于我们的观念落后和幼儿园教师的水平的限制,目前我们的幼儿园实际上是停留在看孩子的水平上,狼外婆在我们的幼儿园里比比皆是,她们对孩子的一生却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却被政府所忽略,估计除了非洲之外,我们国家的幼儿园教育应该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了。
从源头上说,师范教育一味往纵深的学术方向发展,轻视中小学教材教法,与中小学严重脱节,以至于很多学生在就业之后,还需要老教师领跑很远的路。 另一方面,由于知识结构和文化水平不高和社会的局限性,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队伍的道德水平和社会上的一般人相比,仍然是大众化水平,然而,他们学生的影响却是深远的,但凭这一问题,应该说我们民族走向精神文明的路还很漫长。
三.害人的中、高考
对于中、高考的问题,所有人都会说,我们人太多了,是无奈之举,而日本人口是我们十分之一,土地却是我们的近三十分之一,而改革开放都30年了,高考的独木桥仍然还在,这只能说明我们的政府对教育的重视不够。
由于中、高考的独木桥还在,中国的教育成了生存教育下的应试教育,其应试教育的典型特点是死记硬背,是刻板地继承人类文明的成果,怎么会培养出创造性人才,因此,有着世界第一大博士生队伍,就是拿不到诺贝尔奖,成为外国人的笑柄。
于是,我们的孩子从当学生开始,就当起了考生,可怜的孩子被浇铸成了“水泥脑袋”;丧失了少年儿童本来的天真无邪,幸福欢乐;错过了他们青少年时代应该参加的游戏、活动,错过了他们青少年时代应该阅读的科学文艺书籍;压抑了他们本来应有的创新思维,限制了他们参与社会实践的时间和机会。也错过了身体锻炼最佳的阶段,据调查,由于学生忙于功课,一次次的考试,简直就是一次对他们身心的摧残,考试淘汰了一批批学生,他们以失败者的心态和身份走向社会;而一路过关斩将的考场幸运儿,却在毕业后发现并不具备社会需要的素质和能力,徘徊在就业的大门之外。
由于中、高考的存在,我们不得不承认:推行素质教育更多地还是停留在口号上,“素质教育”作为流行语仅仅是活跃在领导的讲话和各种文件、材料里,充其量还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在整个中国,作为老师,分数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作为学校,分数是衡量教师的唯一标准,作为教育管理部门,分数是衡量学校的唯一标准,因为高考还在,也没办法找出别的标准,所以,应试教育不仅仍然大行其道,而且变本加厉、愈演愈烈,在课堂上,哪里还有什么素质教育,为了追求升学率,无论哪个中学都是到满天星星还灯火通明,而教师和学生又同时沦为了学习的奴隶或者说是牺牲品。
因此中小学的非考试科目几乎被遗忘,在中小学里,有半数以上的学生唱歌跑调,而体育课被忽略恶果更明显,按照国家的儿童体能标准,我国的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多数在及格以下。
在素质教育和高考同时存在的情况下,专家们却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教师。在这世界上,有些话就是正确得你一方面做不到,恨得牙痒痒,另一方面又找不到一点毛病,找不到一点理论上的缺陷,最后在高考制度下产生的大量“次品”,无疑老师就成了教育失败替罪羊。
由于就业难度加大,不少大学生选择考研来推迟就业,应试教育因此向上延伸到了大学校园;为了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许多家长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就给孩子施加压力,许多适应这种要求的“名牌”幼儿园、“重点”学校应运而生,应试教育向下延伸到了学前教育,连幼儿也深受其害。
因此,表面上看,高考让某些人实现了所谓的梦想,其实质是对青少年的一种摧残,同时也摧毁了中华民族科技创新的根基,只要中、高考还在,我们的学校很难培养出什么科技精英。
四.班级规模过大的城市学校
这本来应该属于第一项或第三项内容的一部分,但为了引起大家都注意,我还是给他另列一条,其原因很简单,由于政府重视不够和没有远见,农民工的大量流入城市,加入了城市的建设,自然应当分享了城市的教育资源,但教育规模的滞后,已经使城市学校不堪重负,导致了教育资源的缺少,即使在农村,中心学校同样拥挤不堪。大家可以想象,面对一个七八十人的班级,还谈什么素质教育,主课老师教着两个班,上课之余还要批改几百本作业,其健康已经受到的严重的摧残。
五.学校的产业化
前不久,教育部在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王旭明说,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近日提出五大观点,明确反对教育产业化。他还说:教育产业化是与教育公益性原则相违背的。教育是公益性的事业,但是教育产业化把这个改变了。实际上,问题已经很明显,除了学校之外,全中国人民都反对教育的产业化,但是,政府一方面标榜,却不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各个学校为了正常的运转和本位利益的驱动,其产业化倾向日趋严重,已经成为了公开的秘密,由于资金的缺少,学校产业化不仅使之扩大再生产,同时也成了教师灰色收入的法宝。因此,教育产业化又是中国教育畸形发展的很好的例证。其倾向是荒唐的,及其危险的。 六.城乡教育资源的严重不公 我在人民网上看到一篇文章,因为该文作者非常完整论述了该问题,这里就不再赘述,把它整篇粘贴过来: “两会”已经结束了。盘点本次“两会”,一个焦点就是教育不公问题。教育不公不仅引起了代表委员的强烈关注,而且一些“封疆大吏”也直接表达了对此的不满和忧虑。比如,广西的两位最高领导区委书记曹伯纯和区主席陆兵就直斥教育不公现象,后者更是一针见血指出,“教育不公,说到底就是教育布局、教育投资、教育师资力量调配不合理所造成的。”把矛头对准现行教育政策。
教育不公不是一个新问题,但之所以现在越来越引起公众和社会的不满,是因为随着人们权利意识的觉醒,开始认识到政府推行的教育政策,是产生教育不平等的最大根源。
诚然,经济落后会导致教育的有效供给不足,经济、文化的不平衡发展也会导致巨大的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贫富分化。面对这种历史形成的教育发展差距,政府本应通过制度安排和政策调整来增进教育公平,缩小差距。但我们遗憾地看到,政府的教育政策不是“雪中送炭”,而是“锦上添花”,反而加剧了现实中的教育差距,制造了更加严重的教育不公。
教育不公的罪魁祸首首推“以城市为中心”的教育政策。长期以来,壁垒森严的城乡二元体制在一切公共资源分配方面都不遗余力地向城市倾斜,教育投入也是毫无例外地“以城市为中心”。以2002年为例,占总人口60%以上的农村只获得全部教育投入的23%。
其次,重点学校制度人为制造差距。层层设置的重点学校制度,加剧了基础教育领域内部资源配置的失衡,导致在同一地区、区域内的学校之间差距拉大,甚至是人为地制造差距,造成了一批基础薄弱的“差校”、“垃圾学校”。这种把学校、学生分为不同等级,为了选拔少数“尖子”,而使多数儿童的利益受损、强烈竞争性的教育,是造成“应试教育”的重要基础,也是学校乱收费的主要来源。基础教育如此,高校也被人为地划分为重点或非重点,比如“ 211”或非211、教育部直属或地方管辖,不同级别的大学根本不能进行竞争,人才和师资向高级别的大学集中,地方性高校的发展普遍面临人才和资金瓶颈。
第三,高考录取线不同背弃了公平价值。高考录取采取的是分省定额划线录取的办法,各省市区的录取定额并不是按照考生数量平均分布的,而是按计划体制下形成的优先照顾城市考生的准则,因此出现同一份考卷,各地录取分数线极大差异的情况。可以说,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均,加剧了原本已经存在的城乡之间的教育不平等。
第四,歧视民办教育。与民营经济一样,中国的民办教育也是在庞大的公办教育的夹缝里生长的。但远不如民营经济幸运的是,民办教育还处在夹缝里。长期以来,民办学校没有取得和公立学校平等的法律地位,国家沿用发达国家的管理思路,不准民办教育营利,大大拖延了民办教育的发展步伐。其实,中国是最富有民间办学传统的国家,民办教育的落后,不仅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而且也使得一部分贫困家庭的子女失去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第五,民工子女没有平等受教育权。民工子弟进城上学,犹如他们的父辈进城打工一样,处处受到不公正待遇,民工子弟学校则在夹缝中步履维艰,“借读费”提高了民工子女入读公办学校的门槛,客观上制造了城里孩子和民工子弟受教育权的不平等,也由此形成了民工子弟上得起收费的民工子弟学校,却上不起“免费”的公办学校的怪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