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第一社区 平阳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220|回复: 15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画的是660年前的瑞安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27 23:21: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黄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又号大痴道人。1269年出生,少年时有神童之誉。长大后博览群书,熟经史、通音律、工书画、善散曲诗文,三教九流无所不通。由于元朝取消了科举取仕制度,汉人只能由人推荐担任小吏,黄公望青年时期在“江南浙西道肃政廉访司”、“中台察院”等元朝机构充当书吏。
   延祐元年(1314)正月,仁宗皇帝派张闾任江浙行省平章政事,限时负责经理田粮。经理田粮就是清理当时混乱的熟田、荒地数量等,增加国家税收。由于元朝政府用严刑苛法威胁,各级地方政府便多方设法增加田亩数目,以邀功请赏。河南、江西、江浙三省经理的结果官民荒熟田总计2650543顷(其中:河南省1180769顷,江西省474693顷,江浙省995081顷)。1315年四月,赣州宁都州(今江西宁都)蔡五九造反。九月,江浙又发生逼死九人的事件,朝廷怕再激起民变,将张闾作为替罪羔羊逮捕下狱,黄公望也因职务牵连被诬下狱,时年47岁。过数年事态平息后,黄公望出狱。年届半百,生活无靠,无奈在松江(今上海)、杭州一带以卜术为生达十年之久,画画水平也进一步提高。
    天历二年(1329),61岁的黄公望加入道教中的全真教,师从金月岩,先在圣井山修道,故号井西道人。据《道教人物》介绍,黄公望曾经主持万寿宫,提点(管理)开元宫(杭州)。70岁(1338)以后隐居富春山居。同时,经常到杭州、常熟、松江一带云游。
   至正七年(1347)秋,79岁的黄公望与同门师兄弟郑樗(字无用),从外地云游回到富春山居,远眺窗外江山之胜,暇日于南楼开始作《山居图》。不久,又外出常州、吴兴、南京、松江一带云游。
元至正十年(1350)五月,82岁的黄公望在云间(松江)夏氏知止堂,将旷世杰作《富春山居图》题款,后送给无用师—郑樗。《富春山居图》从此开始了在人世间660多年的坎坷历程。沈周、樊舜举、谈志伊、董其昌、吴正志、吴洪裕先后收藏。
   清顺治七年(1650),江南宜兴吴洪裕临死前要焚画殉葬!被他的侄子吴静庵往火中投入了另外一幅画,用偷梁换柱的办法,救出了《山居图》。画虽然被救,却在中间烧出几个连珠洞,断为一大一小两段。1652年,吴家子弟吴寄谷得到后,将此损卷烧焦部分细心揭下,重新接拼,前段称为《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后来辗转于诸收藏家之手,1956年吴湖帆献给浙江博物馆。而保留了原画主体内容的后段称为《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1746年被乾隆皇帝征入皇宫。解放前夕,被国民党政权带去台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2010年3月14日,我温家宝总理在新闻记者见面会上说:“希望两幅画什么时候能合成一幅画。画是如此,人何以堪”。表达了他希望两岸早日实现和平统一的愿望。经过多方努力,2011年5月18日,浙江博物馆《剩山图》移交仪式在京举办,于6月1日-7月31日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与《无用师卷》合展。
   说来也巧,黄公望《山居图》画成于1350年,此画被烧1650年与之相差300年;被烧后分开,到2010年温家宝总理希望合璧相差360年,都是农历庚寅年;660年以来《富春山居图》成始庚寅、分始庚寅,合始庚寅。
一、黄公望在瑞安圣井山修道,并在山腰建富春山居
   圣井山位于浙江省瑞安市大南乡境内、飞云江下游南岸,主峰海拔748.6米。据南宋木纵龙撰写的碑刻《许峰灵迹记》载:“圣井山石殿始建于南宋景定元年(1260)”,是后人奉祀许真君许逊(239—374)的道教圣地。现存建筑群占地480平方米,是明万历至清光绪年间的建筑,由山门、牌坊、前殿、后殿,和左右厢房共五部分构成。
   据李烨为常熟“黄公望纪念馆”著的《丹青一峰—黄公望》一书(上海文化出版社,2009年3月版,第29页)介绍:“天历二年(1329),黄公望拜浙江永嘉人金月岩为师,并改姓名为苦行,号净墅,又号一峰,因金月岩结蓬莱庵于浙江瑞安的圣井山,故又号井西道人,晚年又号大痴。”
我们可以从黄公望的诗和画之中去寻找他在瑞安圣井山修道的蛛丝马迹。
1、从瑞安曹村镇许岙溪边有一条从东面经九峰山到圣井山的古道,九峰山和下面的左龙、右龙两溪成为黄公望经常使用的素材。
(上图九峰山,下图绿色的地方是九峰山腰的天池)
(1)至正元年(1341)十月《天池石壁图》(下左)。画幅左上角自识款:“大痴道人为性之作《天池石壁图》,时年七十有三。”本幅画长127.9厘米,宽61.6厘米,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此图就是以九峰山为背景画成的,九峰山山腰有一个很大的天然水池(见上面卫星图,绿色的地方是天池,现以此为基础建成水岙水库)(2)至正十一年(1351)四月十日,83岁作《陡壑密林图》(上右)。
(3)至正七年(1347)八月,79岁作《秋山图》(下左)。
(4)“至正九年(1349)春正月,为彦功作雪山,次春雪大作,凡两三次,直到毕工方止,亦奇事也。大痴道人时年八十有一,书此以记岁月云。”(自题款)。(注:在温州以南的瑞安,经常好几年才下一次雪,一年下三次雪是奇事。在温州之北一年下三次雪就不是奇事了!)《九峰雪霁图》(见上右图,绢本,水墨,纵117.2厘米,横55.3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最前面一山低矮如乱石堆垒立于画之中心,左右皆画溪水,溪水由前分道延伸至后。坡脚和水畔间丛林中有茅屋数间。后面群峰耸立秀拔,主次分明,脉络相连。
  以上四张图的共同特点是后面九峰山,前面两溪的溪水由前分道延伸至后,都是以瑞安圣井山的九峰山和山下许岙的左龙、右龙双溪合流为基础的。从下左图九峰山下“坛贤禅寺”的大门,我们还可以看到:“名胜景区九龙戏珠佛祖临”对联。 可惜壮观的左龙、右龙双溪的合口处,经过660年的淤积,只能看到上右图如此凄凉的景色。
2、在瑞安平阳坑镇九珠潭风景区附近,从东源村和南山村中间溪流而上有一条从西面上圣井山的古道,九珠峯翠图就是以此地貌为素材。
    至正七年(1347),79岁画《九珠峯翠图》送杨维祯(高79.6公分,阔58.5公分,台湾故宫博物院藏)。杨维祯是元后期浙江与松江地区艺文人士景仰的文人,1346-1348年间,他在松江私人家中执教,得到黄公望的赠画后,在画上题一首诗:“九珠峯翠接云间。无数人家住碧湾。老子嬉春三日醉。梦回疑对铁崖山。”此画无作者款题印鉴,据王逢题记,知是黄公望所作,而以杨维桢题诗首句“九珠峰翠接云间”前四字为题,又据李霖灿先生《黄公望的九珠峰翠与铁崖图》一文推断,约作于1347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7 23:23:04 | 显示全部楼层
3、黄公望为避开圣井山道观事务和人员的干扰,由山之别径在山腰构一堂专心画画。该屋:开门尽松桧,庭前停白鹤,窗外楚水吴烟两渺濛。黄公望把它取名为富春山居。从山下到富春山居的路名大岭因此名为富春大岭
(1)“富春山居”之名的来源。
中国明末清初姜绍书著的画史著作《无声诗史》介绍:“黄公望与曹知白及方外莫月鼎、冷启敬、张三丰友善”
清乾隆十一年撰修的《南召县志》载:张三丰,河南南召人,元末明初著名道人,因衣着肮脏,不修边幅,人送绰号“张邋遢”。史称他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寒来暑往,仅一纳衣、蓑长着身。据传他曾在南召“天宝观”和方城“炼真宫”出家修道。《南召县志》中还附有明成祖访张三丰书。今南召县“小店乡”古名“富春乡”,尚保存“张三丰故里碑”。据道教界推测,张三丰活动于元延佑到明永乐十五年间(1314—1417)。
天历二年(1329)黄公望加入道教中的全真教,全真教主张三教合一。张三丰倡儒、释、道三教同一之说,并且是武当功之创立者和太极拳的创始人。在志同道合的基础上,黄公望对张三丰十分崇拜。因此,黄公望把在瑞安圣井山上盖的房子,用张三丰故乡“富春”为名,号之为“富春山居”。
(2)至正七年(1347)8月,79岁,秋,从外地云游回到“富春山居”作《秋山图》(见下左图,纸本,水墨,高101.4,阔29公分。日本东京永青文库藏),寄储霞老友。并题:
阿翁结屋秋山岭,秋色秋光纷后前。万轴图书充石阁,千章杉桧罨茆檐。 棕鞋桐帽易理料,睡起柴门日夕照。 搜奇选异忘岁华,服术养芝颜转少。 几年梦想未即通,楚水吴烟两渺濛。安得一跃入层巘,握手仰啸秋山空。  何来白鹤传雪茧,却是阿翁松下遣。 素韵幽香裹秀丽,展时先有云舒卷。  挥毫随写秋山图,真境未窥私范模。风前搁笔披对久,满面只觉秋苏苏。
诗中“何来白鹤传雪茧,却是阿翁松下遣。”只要看一下圣井山下“鹤二村”的地名就理解了。诗中“万轴图书充石阁”,说明他有一间石阁,来放这万轴图书。盖屋却用石阁藏书,是不符合常情的,如果看了下右面《秋山招隐图》和实景照片,他的《富春山居》主建筑也是石殿建筑,这句诗就合情合理了
(3)至正七年(1347),79岁《秋山招隐图》(见上右图,高104厘米,阔27厘米)
款识:
结茅离市廛,幽心辛有讬。开门尽松桧,到枕皆邱壑。
山色阴晴好,林光早晚各。景固四时佳,于秋更勿略。
坐纶磻石竿,意岂在鱼跃。行忘溪桥远,奚顾穿草履。
兹癖吾侪久,入来当不约。莫似桃源渔,垂寻路即错。
“此富春,山之别径也,予向构一堂于其间;每当春秋焚香煮茗,游焉息焉。当晨岚夕照,月户雨窗,或登眺,或凭栏,不知身世在尘寰矣!额曰“小洞天”图之,以招朴夫隐君同志。一峰老人黄公望画并题。”这张《秋山招隐图》也是以九峰山为背景,是黄公望赠予友人朴夫隐君的佳作。此画曾被明代天启朝状元文震孟、清代的高士奇收藏。2010年在北京万隆拍卖公司拍卖会上成交750万元。
上面左边这张照片的四合院,在圣井山石殿下约800米,与主殿之路在山腰分开(别径),旁边之路是通曹村的古道。里面的四合院现在是佛教寺院,主体建筑是古代石头建筑,登上前面小山(登眺)就可以看到后面所讲的《富春山居图》全景。照片中的四合院与右边《秋山招隐图(局部)》的小堂何其相似,可能就是所谓“富春山居”。
(3)至正二年(1342),74岁。《富春大岭图》(轴,纸本、水墨。纵74.2厘米,横36厘米,南京博物院藏)。图中描绘一座高耸兀立的富春大岭,左侧山腰上一条山道在绝壁之间逶迤穿行,还有一座小桥,下面江水绕着绝壁缓缓流动。《富春大岭图》清代前曾为叶梦龙所珍藏,清末为近代收藏家庞莱臣所藏。1963年,庞莱臣的孙子庞增和捐献给南京博物院。
上面右图是九峰山上拍的俯视图,结合下面的卫星地形图,从山脚东南角曹村镇开始,通过大岭到西北角的圣井山石殿。从图中间半岭堂的地名,可知大岭之长;从等高线可知大岭之陡。 所谓大岭,你走到曹村的许岙(岙是当时河湾可泊船处,黄公望画《陡壑密林图》时把此地画成江畔,还有小船)“圣井大路”牌坊附近,问一下当地人:“大岭在哪里?”,每个人都会毫不犹豫地指着圣井、九峰山的方向说:“大岭就在前面!”
这条古老的小石桥(上右图)在“圣井大路”牌坊旁边,是古代通往圣井山的小桥,也是《富春大岭图》中画的小桥之一。通过左龙溪这座小桥一段路,就看到右龙溪。一山两溪就是这里的特色,也是黄公望经常使用的素材。
二、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画的是飞云江景色。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卷,此卷后端自识款(括号里为笔者注解):至正七年(1347年,79岁),仆归(回到)富春山居。无用师(名郑樗,字无用,是金蓬头的衣钵传人,所以黄公望称其师,自称为仆)偕往,暇日于南楼援笔写成此卷,兴之所至,不觉 亹亹( wěi,勤勉不倦)布置如许,遂旋填扎,阅三四载未得完备,盖因留在山中而云游在外故尔。今特取回行李中,早晚得暇,当为著笔。无用过虑有巧取豪夺者,俾先识卷末,庶使知其成就之难也。十年(1350年,庚寅年,82岁)青龙在庚寅歜节(端午)前一日,大痴学人书于云间(今上海)夏氏知止堂。
    由此得知,此图创稿于圣井山的“富春山居”的南楼,由于是面对瑞安江实景为基础进行艺术创作,所以开始阶段在外云游时没有带出,在四年后基本完成后才在上海定稿。
    可惜此图,清顺治七年(1650),江南宜兴吴洪裕临死前欲焚画殉葬!被分成两段,前段藏于浙江博物馆的《富春山居图·剩山图》(纵31.8厘米,横51.4厘米),后段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纵33厘米,横636.9厘米)。现有幸分开360年后于2011年6月1日在台北合璧。遗憾的是《富春山居图·剩山图》被火烧掉的前面的一段内容焚画之际消失于人间。前面内容据(清)恽寿平撰《瓯香馆画跋》载:“自平沙五尺余以后方起峰峦坡石”。
1660年前瑞安江的基本情况。
秦汉时,飞云江(古称瑞安江)河口北岸在集云山南麓,南岸在平阳县昆阳镇的横屿山麓三国吴赤乌二年(239)吴国以横屿为中心的港湾周围停泊万只船肪,古有“万船”(万全)之称。
东汉时飞云江河口退至今瑞安城关大沙堤、浦后街一带,马屿、曹村等地至平阳坑以东均为古海湾。今50米以下的平原,都为当时古海湾的浅海滩,后逐渐淤成海积、冲积平原。
    850年前南宋时。《永乐大典方志辑佚·温州府志》载:陆游(约1157年)曾任瑞安县簿。陆游《泛瑞安江风涛贴然》诗:“俯仰两青空,舟行明镜中;蓬莱定不远,正要一帆风。”陆游把南宋时瑞安江(今飞云江)写成现实的“蓬莱仙境”。所以,金月岩也结“蓬莱庵”于瑞安圣井山。
     650年元朝时,(见以下卫星地图)飞云江南岸除现团社村、山后村、山河村、鹤二村所在的四个小山和雷公山高出江面。西南马岙村后面是圣井山,山脚有马屿、簧屿、姜屿,“屿”是涨潮时和大陆或岛相离,落潮时和大陆或岛相连的岛屿。还有高岙、马岙,“岙”是当时河湾可泊船处。
2、黄公望以飞云江为素材画富春山居图下面我们将合璧的《富春山居图》与在圣井山“富春山居”处俯照的《飞云江照片》进行比较:
《富春山居图全图》前段的小山和被火烧掉的小山右边的平沙五尺,就是《俯视图》中的前面的鹤屿山;特别是远处平长山皇山作为背景山简直是与画面一模一样。山皇山和鹤屿山之间现在是平原,元代是山居图中烟波渺渺的江面。 《富春山居图》中段的两座山就是《俯视图》中间现在的高岙山、山前山;高岙山下面有一艘垂钓的小舟说明有水,就是现在的高岙。山居图左角与山后村连接的有大树的陆地是马屿一带。作为画江的图,山后面是烟波渺渺的江面,前面又是垂钓的水面,我过去百思不得其解,现在看了实景终于恍然大悟。
《富春山居图》后段的小山,就是《俯视图》后面团社村边的五甲山。它背景的重山与飞云江北岸七甲村后面的荆谷山是如此的神似。
当我们比较好两张图后和其他图后,将会体会到黄公望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张张山水图,而是一张张反映660年飞云江沧桑之变的地质图。三、黄公望在瑞安等地活动的其他证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7 23:24:35 | 显示全部楼层
1、黄公望70岁时在瑞安作黄氏宗派作〈宗派序言〉
宗派序言:
    我黄氏旧谱,系古颛顼五世孙陆终后,周武王封其爵于黄,即以国为氏,后有歇相楚、霸相汉,相继而起,至唐则有讳乾字秉元者,官少监,荐升福州刺史,寻封太尉,伯仲三遂家于福之长溪,时王审知谋不轨,太尉公终守臣节,殁而有灵,血食一方。太尉公子四,与弟判官子避乱,相率自闽来温之湖墺,历数传,宗族衍蕃,四散分居,如昆阳、如龟山、如浦江、如长塘、如马屿、高楼、大坑,各派子孙诜诜蛰蛰,皆太尉公忠义阴德之所致也。继因兵燹谱牒逸失,无从修辑,所可知者仅有图谱可证,故传于后人来者,倘知所自而思,以光其宗,此予之所深望也!
  时
  至元戊寅春正月望日十三世孙公望敬书
2、黄公望81岁时在云间(松江)多次题字自己是:平阳黄公望
《华顶天池图轴》自识为“至正九年(1349)十月,大痴学人平阳黄公望画于云间客舍,时年八袠有一。(清•孔广陶:《岳雪楼书画记》卷三)。云间是古松江之别称,“上海”名称即取自于松江府境内的“上海浦”。
《水阁清幽图》署款:“大痴道人平阳黄公望画于云间客舍(旅馆),时年八袠有一。”现藏南京博物馆。(注:袠,音zhi去声,《野客丛书》白居易诗:年开七袠。是以十年为一袠)
《题梅花道人(吴镇)墨菜诗卷》,黄公望落款为“大痴学人平阳黄公望书于云间客舍,时年八袠有一”。(明万历间常熟赵琦美编《赵氏铁网珊瑚》卷十四)
《温州市志》载:“元朝元贞元年(1295),升瑞安、平阳两县为州,属江浙行省浙东道温州路管辖。但是,由于元朝以前温州地方志书均已佚失,难以列出县以下完整的行政区划。”元代时可能以飞云江为界划分瑞安、平阳州界限,圣井山在飞云江之南属平阳州;或者黄公望为平阳人。不管何种情况,都可以证明黄公望在瑞安和平阳的活动历史。元朝僧人善住《谷响集》亦谓:“黄公东海客,能画逼荆关。”
3、刘崧《题吴教授所藏黄大痴画〈松江送别图〉》言明浙东老人黄大痴
    元明间刘崧(1321-1381)《槎翁诗集》卷三有《题吴教授所藏黄大痴画〈松江送别图〉》其诗云:
是何山莽莽以横,云水浩浩而生风。天低江迥月欲落,别意乃在苍茫中。问君此图作者谁,浙东老人黄大痴。松江先生旧知己,眼明为写秋江姿。重坡欹岸东南远,木末参差见层巘。苍浦遥连楚泽深,石林尽带吴堤转。是时先生从此归,把钓欲拂云中矶。长风过雨蒲苇净,水色淡拖沾人衣。只今又作筠州客,惆怅松江渺云隔。离思犹迷雁荡烟,归心已历洪崖石。我思大痴焉得从,笔墨往往遗奇踪。草衣骑牛发如雪,吹笛忆过天台峰。平生一笔不轻许,傲睨王侯笑尘土。展图坐对凤山青,却想高情动千古。君不闻功名利达能几何,长安离别日日多。灞陵亭前春草碧,灞陵亭下春风波。一是“问君此图作者谁,浙东老人黄大痴。”浙"即钱塘江,所谓两浙指以钱塘江为界,把浙江分为“浙东”“浙西”两块,江之东为“浙东”江之西为“浙西”,史称“两浙”。平阳、瑞安元代时属温州路,为江浙行省的东部,所以有“浙东老人黄大痴”。二是“离思犹迷雁荡烟,归心已历洪崖石。……草衣骑牛发如雪,吹笛忆过天台峰。雁荡山在温州。洪崖在温州境内的大罗山,旧时这里有天台往瑞安的重要通道。宋·王洧:“雁荡接台山。”宋·张炎:“翻笑天台连雁荡,隔一片、不逢君。”
4、黄公望不知所终和飞云江海啸之谜。
  明朝姜绍书1679年以后成书的画史著作《无声诗史》载:“黄公望,字子九。…子九虽生元季,入明尚在,年八十六,不知所终”。其实“年八十六,不知所终”。只是说86岁时还有消息,并没有确定他只活八十六岁。入明尚在,明洪武元年(1368)黄公望就100岁了。
  清代以来有关黄公望资料均认为黄公望卒于元至正十四年(1354),享年86岁。
  黄公望87岁时画了北雁《陇湫真境图》(纵29.1厘米,横81.8厘米),收藏单位台湾故宫博物院鉴定作画时间是:元顺宗至正十五年(1355)。北雁荡山大龙湫在温州乐清境内。张大千先生曾经画过著名的山水画《雁荡大陇湫》。说明他还在温州活动。本图与现在的雁荡大龙湫照片何等神似。
据《瑞安县志·大事记》载:“元至正十六年(1356),大风,水溢,海舟吹上高坡二三十里,水溢数十丈,死者数千,谓之海啸。”《平阳县志》也载:“元至正十六年(1356),海啸,大风海溢高数丈,海船吹上高坡数里,死伤数千人。”当时,飞云江海啸高数丈,圣井山下死伤数千人。救死扶伤和哀鸿遍野,对88岁的老人黄公望是个沉重的打击,从此他就和外界失去联系。
明朝文学家、书画家陈继儒(1558—1639)在《妮古录》云:黄公望卒于至正十八年(1358),年九十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7 23:27:21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上俱多历史为证资料,本人再作浅识的推理
一、历史地貌:瑞安江(飞云江)位于浙江省南部,是浙江省八大水系之一。它发源洞宫山白云尖北麓,全长203公里,流域面积3252平方公里。水流由西向东,单独流入东海,属山溪性强潮河流。
二、江面风景:从东海口至江面再到沿岸溪滩,其中无数岛屿、山丘,形成了如画般的风景,被陆游赞誉为人间仙境般的“蓬莱岛”。
三、朝代变革:黄氏家族迁始祖秉元公(公元821-891),以福建长溪47人迁到瑞安马屿湖岙底,繁衍生存。经唐、宋、元。黄公望1269年出生之前历史上江南空前的繁华盛世阶段。黄氏47人大家族开始,几百年的兴旺,圣井山山脉灵气庇护了大地生灵。
人物显现:黄公望本姓陆名坚(历史记载黄姓原为陆忠之后)。第一,陆姓,严谨、谦虚黄公望自然不会忘了源流的来龙去脉。第二,黄公望,原本就出生于马屿黄氏大家族(见上面宗派序言)。黄公望多幅在杭州、松江作画后落款为大痴平阳黄公望,这是艺术名家惯例,落款标上本人籍贯。元朝时以瑞安江为界,江之北为瑞安州,南为平阳州,黄公望出身于马屿,又是江之南平阳州,自然不过自认为平阳人。
五、 幼年时黄公望:马屿大家族始祖黄孟乾字秉元官为大慰。证明一点家族文化是深远的,影响了他的幼小心灵,关于黄公望幼年入神童班,本人认为有夸大之意。
六、 年轻时黄公望:有抱负的黄公望入了元朝一名书吏(官员秘书),因先人官居大慰,虽在福建避王审知之乱而举家迁到山青水秀的湖岙,多少年的山水平静生活。族人开始有意于朝政,出生于南宋的黄公望当时没有政治背景,元朝没有给他幼小心灵造成仇视。意气风发黄公望19岁为元朝效命。
七、 青年时黄公望:从19岁到47岁入狱,一直是个官员秘书,是元朝制度对汉人极值苛刻,特别是南宋遣民。几年的狱涯生活,出来后无所依靠,居无定所,有才气的黄公望学仿他人,就在他书吏的这些地方,占卜算命为生。毕竞二十几年文风于朝政,知道他人的,后结识的士子,其中不乏才艺之人。其中又一次想证明自己,托熟人走政途无果。彻底改变自己,53岁黄公望号一峰。真正传承赵孟俯(黄公望54岁时,赵孟俯去逝)。
八、 中年时黄公望:算命为生计,画画以山水为主,先开始模仿名人作品,后涉入山水间,七、八年间名人雅士,达官贵人,接触颇多,其中改变命运是结识张三丰,61岁入了全真教。元朝有很多名士隐居于山林之间,是因为蒙古族统治汉族给有才之士没有发挥抱负的机会,同时也不于协作。当时入身于儒、释、道之人,都是有历史背景,家境富裕。全真教以三教合一,黄公望拜金月岩为师结蓬莱庵于浙江瑞安圣井山。在他此时的身份,有如衣锦还乡,道教是历史上与朝庭有政治牵连教派。出去的几十年黄公望,时间的流逝,内心的牵挂,终于释然。
九、 晚年时黄公望:传播道义,有身份的黄公望,可以不为身上盘缠而受困。到江西龙虎山、杭州开元宫、万寿宫、苏州天德桥开设三教堂等。69岁赴杭州与陈存甫讨论性命之理,名声大噪。70岁再次回到家乡,圣井山修道。时年为黄氏作《宗派序言》,自落款于十三世孙公望。
十、 圣井山作画《富春山居图》。此幅长卷,黄公望山居在圣井山之南楼,修道于圣井石殿(南楼西首),南楼是寺院,无用禅师郑愕为友,当时张三丰三教合一,他俩以师友相称。南楼之东南角方向俯视,在当时的地形地貌,一片江海,下方几座孤岛,实例证明山居图所画的实际地貌,加之宋元画家都是写生为主。黄公望往返于圣井山的江海,大山,特别值的一提是山脚下许岙往圣井山之路“圣井大路”,岙口又是船泊靠岸的地方,经常来回于山涧之中。
  《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70岁古稀之年,回到家乡时所绘,用三、四年时间才画成,画面表现出家乡江南之美。以圣井大岭山脚溪口许北村沙滩纵深横向以鸿昌山开始创作(剩山图前部,子明卷的开端)。其中鹤屿山、山前山、高岙山、五甲山、荆谷山、为横向入画,丁岙山至山皇山淡墨处之外的江面为收笔。黄公望由于他从小生长在这片土地,释心掌握家乡山山水水的自然美,有较全面的文化修养,在充当书吏及出狱后靠占卜营生期间,临摹众多的古代名家作品中练就了深厚的画功,使之一起步便显示了艺术上的创作高调风格。展开画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一带秋日景色,岛屿、丘陵起伏,江流沃土,浙南独有的町步及掩映村舍,水波出没鱼舟。波涛击岸,近树苍苍,疏密有致,四角亭台小桥,各得其所,人物飞禽,生动活泼。经常出入瑞安江往返于圣井山的黄公望,以极具实际,写生手笔,记录了山前山后的高岙山从江面由东往西山脉连绵(在圣井山保倡禅寺南楼往东江面俯视是无法看过山的背向山脊的)。正是“景随人迁,人随景移”,达到步步可观的艺术效果。荆谷山的背向淡墨相接陶山福泉山之间又出现江面,正是现在飞云江另条支系。五甲山在子明卷中没画成,而在《富春山居图》以艺术手法而拔高,托出了江与山的尾部平淡。山前山与高岙山之间岙口一垂钓渔舟,西望方向的小山丘(雷公山)画的大枫树。鹤屿山中的村舍江南独有建筑风格。烧掉的剩山图前部(子明卷体现的画面)孤山和沙滩,是许岙岙口鸿昌山及圣井大岭九峰山两侧左龙、右龙双溪冲积的沙滩。从女岙、丁岙等山峰纵深画法,纳入到画面的右直线,直接以山皇山淡墨收笔,之外又是一片江海(现是瑞安城区的现代建筑)。画面中点滴详实记录,如不在海拔700米的高山,秋季天高云淡,一览无余情景下这幅山水画长卷怎能布局的由平面向纵深展宽,空间显得极其自然,使人感到真实和亲切。如此一幅画面,不是居高望远,尽收眼底是不可能实现创作的。黄公望如没有在圣井山修道之身份,也不可能有此之财力完成他的《富春山居图》。黄公望经常出去,过江往返与圣井山大岭,歇脚之地山之别径“保倡禅寺”与无用禅师交为朋友,借寺院的南楼作画,也不可能完成如此需费时用财的杰作。黄公望与无用禅师到杭州、松江一带云游,是带无用禅师领略他曾经生活的地方,这是任何人晚年心理表现,都想把故事延续。当时圣井山是道教圣地,虽然保倡禅寺与圣井石殿同一北宋年间建筑,但现在保倡禅寺只剩下地面基础部分完整,其它石材己零落不齐。黄公望把画具书藉搬到离石殿几百米下山腰,借保倡寺南楼专心作画。79岁作《秋山居》寄储霞老友题诗: 阿翁结屋秋山岭,秋色秋光纷后前。万轴图书充石阁,千章杉桧罨茆檐。其中万轴图书充石阁,就只有圣井石殿和保倡禅寺石寺全部是石料建筑,‘石阁’是房屋以石材结构,也只有长时间在一个房舍里,吃住都己解决的情况下,才能令黄公望在保倡禅寺南楼举目远眺作画于山脚之下的真实写照。
可悲的是:浙南一片好风景,被历史的自然灾害所破坏。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一次海啸,把温州一带彻底改变。宋朝又一次空前昌盛,江海航运,码头商贸交易,江南鱼米之乡,元1356年又一次被海啸所吞没。
可惜的是;经过二次灾害,温州历史没有详实记载。元朝时,又是蒙古族统治汉族,对历史记载因汉字和蒙语关系,又一次遗落。
可感的是;杭州富阳,富春江等做足了文章。但遗憾的是就没法拿出可信的文章证明黄公望画的是《富春山居图》实际地貌,而自圆其说,牵强杜撰俱多故事。
可气的是;瑞安有少数所谓的名家、文史专家不屑于我的言论,认为你算什么,怎么沦到你来做惊天动地的文章。
可喜的是;本人有幸参加江夏文化研究,接触宗族历史文化,才有此文浅识,但只能做抛砖引玉,有待政府部门及更多热心人士参与,深入研究。                              黄荣波2011.6.29
读后有感:
荣波宗弟,后生可畏。学术探究,何求高深。研讨黄公,后裔首当。万望持续,执着不渝。水到渠成,大路通天。我等黄氏,为之鼓呼。
                                                             黄良成2011-8-1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7 23:56:12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7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8 00: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证的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8 08:10:28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8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8 08:13: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才,学习!{:soso_e17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8 08:30:27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_14314898182462504652_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8 08:40:51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瑞安也以画中实地的事实来认人认图了。平阳苍南和瑞安可以联合起来把富阳断字取义富春山就是富春江边的山的伎俩了。是不是瑞安也可以开建富春山公园了,哈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社区动态|免责声明|隐私条款|联系我们|手机版|平阳第一社区 平阳网 ( 浙ICP备18042709号-3 )

浙公网安备 33032602100245号

GMT+8, 2025-8-22 16:43 , Processed in 0.07078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