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曾经名叫风逆耳 于 2011-6-13 10:11 编辑
特别注明:该文写于2005.6月。
“高考状元热”和“减负”
高考结束了,高考状元也就要产生了,听说,高考状元热也开始了。
每年虽然有成千上万的考生,但总是会有考最高分的一个,所以高考状元必是有的。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所以只要是考生,总希望自己当个状元的。于是,读书为了考试,考试为了当状元,……难怪我们这么功利,实在是从小教出来的。——不过,这是题外话,且不提。印象中,古代的状元是皇帝钦点的,既然是个人做主,难免特别主观,更何况喜怒自凭的君王呢。据说,文天祥就是因了有一个宋瑞的字而成了状元的。现在,当然已不大可能是某人说了算的,可是有实力的考生也是成千上万,状元却只有一个,其结果是只好把高考当成一场豪赌,只好一面忐忑难安,一面安慰自己这是在投机,……考试成了大大小小的投机训练,——不过,这也是题外话,也不提。
高考状元的产生,还需些时日吧,可“高考状元热”已经热得非凡了,据吴志翔先生在《所谓“状元”不过是个概念》一文中的介绍,广东一些高校纷纷以重金求状元,而香港城市大学更是以大学四年“免费就读”来吸引浙江的高考文理科状元。用钱求状元,实在是挺实在的,但我想,如果能够承诺保送硕士,乃至本硕博连读,在争夺战中肯定要大大提高胜算。不过,就是当前的热度,也已经叫酷暑相形失色了。
这样的热烘烘,不由让我想起了本学期初的“减负”了。想来,定还有许多人对学期初的“减负”记忆犹新,当时它的声势,恐怕也不会亚于现在的“状元热”吧。当是时,似乎风云为之一变,让人以为从此以后,应试教育已成了过街老鼠,中国终于进入到素质教育的新纪元了。
然而“减负”时规定的广大中小学一学期才有一次的考试尚未举行,各大学争夺应试之王——高考的状元的硝烟已经开始弥漫了。我不知道,这样的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势,是中国教育中的互为补充呢,还是相为讽刺!
素质教育喊了有些年了吧,“减负”恐怕也早已不是新名词,然而它们都与时俱进,时时出现,常常被人拿出来或水煮或爆炒或诚心或假意地叫卖一番,原因何在呢?
似乎一说起素质教育,就不应有考试,尤其是为人诟病已久的高考,可是,如果我们想了解莘莘学子辛苦十几年都掌握了多少学识,恐怕还是需要一个考试,至于这个考试是高考还是“低试”,只是名称的问题吧。而且,在一些人看来教育十分素质的国家,如美国,也有性质如高考的学术评价考试,也可算为高考无罪的最大明证了。或许,“减负”和高考本不冲突,“减负”的种种措施、素质教育的种种理念,也不需要获得高考的承认后才可以得以成功贯彻。因为高考只决定考什么,怎么考,考出什么;而决定取不取,怎么取,取什么,却是我们的大学。
如果我们的大学能够理智一点地对待高考,对待高考的成绩;如果我们的大学也有如德国的洪堡、美国的哈佛的魄力——因为综合素质的因素敢于拒收“高考状元”;如果我们的大学能够联合,开发、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如果我们的大学,能够关注关心素质教育,能够支持素质教育;能够在录取新生中,充分考虑新生的素质教育素质;——如果我们的大学,不是那么短视;那么,高考,不过是一个考试;高考状元,不过是一个概念。那么,我们的素质教育命运就不会那么坎坷,我们也就不用一再地喊“减负”。
这样说来,似乎大学也掌握着教育的风向标;而我们的大学,正干什么呢?——追逐“状元”呢!
还是继续喊素质教育吧,其余的,还有什么可说!
本文相关材料见以下链接:http://www.wzrb.com.cn/node2/node9/node17/userobject8ai20550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