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第一社区 平阳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99|回复: 5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初步结果''''DNA数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25 00:17: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lwm2005 于 2010-3-25 00:24 编辑

北吴(包括苏南、上海、杭州湾两岸)人父系:汉血统65%,苗瑶族O3d血统10%,棕色人种C血统5%,越人O1血统20%;  
北吴人母系:越人50%,棕色人种5%,苗瑶族20%,汉人25%。  
南吴(不包括苏南、上海、杭州湾两岸)人父系:汉血统40%,苗瑶族(主要是畲族)O3d血统10%,棕色人种C血统10%,越人O1血统40%;  
南吴人母系:越人60%,棕色人种10%,苗瑶族10%,汉人20%。  
广东省广府人父系:越人O1血统40%,秦汉汉族血统10%,宋朝汉族血统50%;  
广府人母系:越人血统80%,汉族血统20%。  
闽南人父系:陈元光系汉族40%,其他汉族10%,  
越人O1血统40%,棕色人种C血统10%;  
闽南人母系:越人60%,棕色人种20%,汉人20%。  
闽北人父系:王审之系汉族50%,苗瑶族(主要指畲族)O3d血统10%,越人O1血统30%,棕色人种CD血统10%;  
闽北人母系:越人50%,棕色人种10%,苗瑶族10%,汉人30%。  
客家人父系:秦汉汉族10%,宋朝汉族30%,苗瑶族(主要指畲族)O3d血统30%,越人O1血统10%,棕色人种C血统10%;  
客家人母系:越人30%,棕色人种10%,苗瑶族30%,汉人30%。  
湘人(不包括西北部操官话的地区和东部操赣语的地区)父系:赣人(剔除里面的汉血统成分)血统15%,赣人汉血统15%,其他汉血统30%,苗瑶族O3d血统30%,棕色人种C血统10%;  
湘人(不包括西北部操官话的地区和东部操赣语的地区)母系:越人10%,棕色人种10%,苗瑶族50%,汉人30%。  
赣人父系:汉血统50%,苗瑶族O3d血统20%,棕色人种C血统10%,越人O1血统20%;  
赣人母系:越人30%,棕色人种10%,苗瑶族20%,汉人40%。  
江淮人父系:汉血统70%,苗瑶族O3d血统10%,棕色人种C血统5%,越人O1血统15%;  
江淮人母系:越人30%,棕色人种5%,苗瑶族25%,汉人40%。  
西南人(云南、贵州、广西北部、湖南西北部、湖北西部)父系:赣人(剔除里面的汉血统成分)血统10%,赣人汉血统10%,其他汉血统50%,苗瑶族O3d血统10%,棕色人种C血统10%,藏缅O3/D人血统10%;  
西南人母系:藏缅人(主要在四川)20%,棕色人种10%,苗瑶族(主要在湖北)30%,汉人40%。  
中原官话区西部父系:汉血统90%,阿尔泰P血统5%,棕色人种CD血统5%;  
中原官话区东部父系:汉血统90%,阿尔泰P血统1%,阿尔泰突变之印第安Q血统1%,棕色人种CD血统5%,越人血统3%;  
兰银官话区:汉血统85%,阿尔泰P血统10%,棕色人种CD血统5%;  
秦晋方言区父系:汉血统85%,阿尔泰P血统10%,棕色人种CD血统5%;  
北方官话区之冀鲁官话区:汉血统85%,阿尔泰P血统5%,阿尔泰突变之印第安Q血统2%,棕色人种CD血统3%;  
北方官话区之北京-东北官话区:汉血统80%,阿尔泰P血统10%,阿尔泰突变之印第安Q血统3%,棕色人种CD血统3%,越人O1血统4%;  
北方官话区之胶辽官话区:汉血统80%,阿尔泰P血统10%,阿尔泰突变之印第安Q血统3%,棕色人种CD血统1%,越人O1血统6%。  
藏族父系:棕色人种D血统50%,汉血统炎帝系O3/O3e血统50%;  
藏族母系:棕色人种ag/axg血统10%,汉血统炎帝系血统90%;  
羌族父系:棕色人种D血统20%,汉血统炎帝系O3/O3e血统80%;  
羌族母系:棕色人种ag/axg血统0%,汉血统炎帝系血统100%;  
氐族父系:棕色人种D血统100%,汉血统炎帝系O3/O3e血统0%;  
氐族母系:棕色人种ag/axg血统10%,汉血统炎帝系血统90%;  
新疆蒙古人(西蒙古)父系:阿尔泰P血统60%,雅利安血统10%,汉族血统10%,棕色人种C血统20%;  
新疆蒙古人(西蒙古)母系:阿尔泰血统60%,雅利安血统10%,汉族血统10%,棕色人种血统20%;  
东蒙古父系:阿尔泰P血统45%,雅利安血统5%,汉族血统40%,棕色人种C血统10%;  
东蒙古母系:阿尔泰ab3st血统60%,雅利安fb1b3血统0%,汉族血统30%,棕色人种ag/axg血统10%;  
满族(扣除祖先是汉军旗的人)父系:阿尔泰P血统40%,雅利安血统0%,汉族血统40%,棕色人种C血统10%,越人O1血统10%;  
  
满族(扣除祖先是汉军旗的人)母系:阿尔泰ab3st血统40%,雅利安fb1b3血统0%,汉族血统40%,棕色人种ag/axg血统10%,越人血统10%;  
北朝鲜父系:阿尔泰P血统30%,雅利安血统0%,汉族血统50%,棕色人种C血统10%,越人O1血统10%;  
北朝鲜母系:阿尔泰ab3st血统50%,雅利安fb1b3血统0%,汉族血统20%,棕色人种ag/axg血统15%,越人血统15%;  
南韩父系:阿尔泰P血统30%,雅利安血统0%,汉族血统40%,棕色人种C血统10%,越人O1血

南韩母系:阿尔泰ab3st血统50%,雅利安fb1b3血统0%,汉族血统10%,棕色人种ag/axg血统20%,越人血统20%;
日本阿依努人父系:棕色人种D血统100%;
日本阿依努人母系:棕色人种ag/axg血统100%;
大和民族九州岛父系:阿尔泰P血统30%,汉族血统40%,棕色人种D血统10%,越人O1血统20%;
大和民族九州岛母系:阿尔泰ab3st血统50%,汉族血统10%,棕色人种ag/axg血统20%,越人血统20%;
大和民族本州岛关西父系:阿尔泰P血统30%,汉族血统30%,棕色人种D血统20%,越人O1血统20%;
大和民族本州岛关西母系:阿尔泰ab3st血统40%,汉族血统10%,棕色人种ag/axg血统30%,越人血统20%;
大和民族本州岛关东父系:阿尔泰P血统30%,汉族血统10%,棕色人种D血统40%,越人O1血统20%;
大和民族本州岛关东母系:阿尔泰ab3st血统30%,汉族血统0%,棕色人种ag/axg血统50%,越人血统20%。
 楼主| 发表于 2010-3-25 00:27: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东亞的人群按父系可以分为三支,C,D,F或称Eurasian。他们早在非洲就都已经分化出来了。CD型先踏上东征的路途,他们沿着海路向前向前向前,遍布于印度东亞东南亞澳大利亞,並向內陸縱深发展。我国舊石器时代人种除了個別遺址,大多属于这些人。Eurasian来到亞洲比前者晚,起初也是沿着海路迁徙,大概是由于前者的竞爭,不得不早早就向內陸发展。由于內陸條件差得多也險惡得多,于是发展出更高的技術,但也因此因禍得福,在後来得竞爭中打敗先到的CD型,把他们推向邊緣。我国新石器时代人多数属于这些人。

F型在印度的一支帶上了M9突变,也就是K型。大約在此时已经向內陸发展了,其中一支向北迁移的产生M45突变,被称为P型,在中亞时分出两支,向西的擁有M207的一支被称为R型,一直前进到歐洲,有一支还返回了非洲。向东的一支主要是Q型,有部分南下到了中国境內,部分向东跨越白令海峽,構成美洲土着的主体。K型中的部分在东南亞时已产生M214突变,擁有該突变的人群有两支,一支为N型,跟着当时冰川後退的步伐逐步推进到北极圈附近,成为烏拉尔人群的特色类型;另一支就是我国最常見的O型。早在东南亞的时候,O1O2O3已经分化了。他们分三路大举北伐。O1是夷越人群的特色类型,李辉等认为他们北伐的基地是两广地区。O2O3在中西部北上,常見于西南的少数民族中。在大西南时O3分化出O3abcde諸类型,O3e(也就是H8)是羌人的特色类型,大約六千年前,一支羌人与其他人分道扬镖,向东向南进军。不消說,这是华夏人的祖先。至今在黃土高原上,O3e1类型还佔有很高的比例。随後,经历夏商周三代,春秋时华夏族意识确立起来。经過秦汉两朝,汉族意识也最終确立。原先中原地区的各色人等融为一体。

早在西周时,那时中国地广人稀,中原有很多异族部落。钱穆先生认为此时华夷之分僅在于是否筑城而居上。这些部落有的属于羌人,有胡人,甚至按一些人的看法还有小黑人。随着人口增加,这些地方逐步納入华夏族諸侯国的势力范围。一些人被驱逐,一些人被吸收,也有的反客为主,成为战国諸強之一,譬如中山国。至于楚国,其实楚身上华夏色彩很浓,不能简单的看成是南蛮的代表。即使到了汉族形成的时候,汉族与北方諸胡,南方諸蛮越並非涇渭分明。

等到西晉因为內战而崩潰,中国进入所謂的五胡乱华时期。匈奴,鮮卑,羯,氐,羌,紛至沓来。这时就应該有中亞西亞的民族进出。而北方人此时也大批南迁。华夏族南下时間比这早得多,在上海就发現战国时代属于O3e的人。估計当时的吴人頗有不少华夏族的遺传,因为吴的国君是周人。
类似的事又发生了几次,同时由于南方的逐步开发,中国经济中心的南移,北方人南下的規模是比較大的。这些人肯定会把先前融入的胡人类型或多或少地帶往南方。在吸收了各色异族人群之後,南北方汉族基本上又走到同一起跑线上,这表現在南北H6H8的比例差不多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25 00:27:16 | 显示全部楼层
稳坐沙发看热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3-25 00:29: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同的DNA成份和不同的方言
中国是一个民族大熔炉,历代的战乱使汉民族不断的迁移,与北方五胡及南方百越各民族不同程度的融合,使各地同文同种的华夏百姓,有着不同的DNA成份和使用着不同区域性的方言。以下是史册有载的明显大迁移,陆姓先人也包含其中:(另外还有陈元光入闽及南雄珠玑巷等南移潮。)

“湖广填四川”始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元末明初,连年战乱,湘、蜀人口剧减,十室九空,田园荒芜。例如四川,在宋徽宗时(1102-1126年)有人口512万,而到元顺三十七年(1341年),便陡减至16万人,忠县也由4.3万减为5830人。面对如此严酷现实,明太祖朱元璋广纳臣议,实行“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战略性决策,自湖广大举迁民到巴蜀,历时30年。由于各姓移民纷纷入川,勤恳开发,因而没多久,荒芜之地便变成“高檩相望,谷牧遍野”的富庶之区。时至明万历六年(1578年),仅过208年,四川人口便由元末16万增到310.2万,忠县亦由5830人增至70732人。

清朝前期,再次掀起“湖广填四川”的移民高潮。明末清初,四川人口大半死于战乱,幸免于死者则逃往外地。据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人口统计,全川人口仅有18090余人。四川巡抚张德地向康熙皇帝上了一首奏折:“增赋无策,税款难征……要重振四川天府之美名,惟有招来移民开垦土地,重建家园,除此似无别的良方上策。”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一道《招民填川诏》下发各地。一时间,湖南、湖北、广东、江西、福建、云南、贵州等省移民队伍源源不断向四川涌来。这次移民规模超过明初,以三峡地区为例,时至嘉庆年间(1796-1820年),册载人口已达160万左右,忠县人口达10万以上。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天府之美名重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26 20:11:5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有时间再细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26 21:34:1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看看就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社区动态|免责声明|隐私条款|联系我们|手机版|平阳第一社区 平阳网 ( 浙ICP备18042709号-3 )

浙公网安备 33032602100245号

GMT+8, 2025-5-11 13:12 , Processed in 0.05696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