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第一社区 平阳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018|回复: 84

温州的衰落已经悄悄地启动了!(有几句提到平阳、鳌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11 23:04: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温州的衰落已经悄悄地启动了!

“温州的市委书记,不管他是哪里来的,到最后都要被温州同化。”王建满从萧山到温州两个月不到,号称温州民营经济标志性人物的马津龙教授意味深长地说。时至今日,到底是王建满同化温州,还是温州同化王建满,依然未见端倪。但是这两股力量的较量却以是否有必要招商引资的方式展开了。外界媒体和诸多专家学者一边倒地质疑王建满此举为“扼杀中国经济活的标本”和被指责为“政绩冲动”,而温州本土媒体则耐人寻味的保持沉默。“可想而知,王建满着面临巨大的压力和阻力!”温州当地的一名官员说。然而,当温州的官员和民众们为向左走还是向右走喋喋不休时候,衰落序幕开始悄悄启动了。


标兵一骑绝尘,追兵呼啸而至。


      作为浙江的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温州与杭州和宁波的差距到底有多大?这一直是一个在坊间激烈争吵而又无法量化的问题。但是数据却是这个问题最直观的回答。2005年杭州GDP为2515亿,宁波为2158亿,温州为1403亿,显然在经济总量上杭州和宁波已经拉开温州整整一个数量级别。值得注意的是温州的经济总量从2001年的全国第19位一直下滑到2005年的26位,而温州的人口则是巨大的760万,杭州是660万,宁波是560万。GDP并非一个地方经济的完全写真,但在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地方财政预算、固定资产投资,工业产值,农业增加值、二产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 、规模以上利税、规模以上利润、中国企业500强数量、中国民营500强数量等等方面,温州与杭州和宁波的差距依然只能用巨大来形容。

      “温州和宁波怎么比?世界上有重量级和轻量级同场竞技的拳击赛吗?”2005年温州当选中国十大活力城市,而宁波落选时,一位宁波官员颇有不屑地说。这位官员的不屑与不满是有道理的。最近几年中国各个官方或者民间机构热衷的各类名目繁多的排名,无一不显示温州与宁波的差距不是伯仲之间的差之毫厘,而是南辕北辙的谬以千里。不管排名的内容,采样的方式,点评的机构有何不同,但结果却惊人的相似:杭州和宁波往往是全国前十,杭州更是经常拔得头筹,而温州则基本在30名到40名之间徘徊。这,给那些已经逐渐有些自高自大的温州人“当头棒喝”。

     最糟糕的是温州的倒退是整体性的。2001年温州有4个县入选中国经济百强县,到了2006年仅存瑞安和乐清两个硕果,而且还是排名不断下滑的硕果。与此同时,刚刚脱贫的文成泰顺并未在经济上有任何的建树,几乎是温州经济乃至浙江经济的拖油瓶。而平阳仓南自2002年被“百强县”扫地出门以来,一蹶不振,经济社会发展乏善可陈。至此从城市到农村,从山区到沿海,温州的经济一地鸡毛。

      更可怕的是这种差距正在被继续拉大,并很有可能形成几十年无法逾越的经济鸿沟。当温州正因此而惶恐不安的时候,绍兴,这个以文学家鲁迅而闻名的城市,似乎从天上空降下来一般,突然跑在了温州的前面。2004年中国统计局公布中国城市综合实力排名温州(45)赫然排在绍兴(42)的后面,温州一片哗然。这不仅标志着浙江老三的地位受到了巨大的挑战并摇摇欲坠,同时也是对“浙江三大中心城市”这一名号的讽刺。因为此前温州根本没有把绍兴放在眼里。

      但接下来的事实上,温州不得不把绍兴放在眼里并为此而惊慌失措。2005年百强企业绍兴17家,温州6家。其中上市公司更是温州的数倍不止。2005年百强县绍兴全部入围,温州只有2个。2005年前100名千强镇数量绍兴6个,温州1个。除了在GDP上微弱的优势,真的看不出温州比绍兴强在哪里。“你只要开车经过绍兴,看到当地的成片的农民别墅,就知道绍兴的实力不可小视。”温州一名试图上市的企业老板到绍兴考察后说。

      但是和很多温州人一样,这位老板显然没有注意到身边的台州正企图将“温州模式”取而代之。凭借这几年台州经济的蓬勃发展,早已窥视温州老三的位置,从开始全国媒体流行的“温州模式”,再到现在的“温台模式”,有谁能保证若干年以后不会叫“台州模式”?“台州不缺实力,缺的是像温州那样的名气,台州老板太低调了”一位台州官员说,“事实上台州也是‘温州模式’的缔造者。只是温州名声在外,所以才以温州二字命名。”但奇怪的是,几乎和温州同时起步的台州并没有出现经济发展的颓势,而是继续高歌猛进。这主要原于台州的优势产业并非如温州一样属于“低、散、小”的小狗产业,而是颇具发展潜力且技术科技含量很高的汽车制造、塑料模具、医药化工、家电等等。这给台州发展提供了几乎无穷的动力。正是凭借这些优势产业,让台州也具备了叫板温州的实力。

      如果温州能将低层次产业发展到臻于治郅,那么兴许真能成为中国的意大利,犹如程咬金的贲门斧,三招吃遍天下。不幸的是这三板斧如今另有传人,它就是义乌。这是一个将低层次的小商品作成世界超市的城市,并且是打个喷嚏全世界都受影响的城市,换句话说,它是一个传奇,温州过去的20年只能算奇迹。尽管义乌对温州的挑战仅限于低层次产业,但这已经足够了。温州唯一的资本也就是低层次产业了。很多方面诸如可持续发展力、可投资指数等等一个义乌就有单挑温州的底气了。那么管辖义乌的金华是否更有理由让温州恐惧呢?这个拥有四个县级市,并且被省政府内定为浙江交通枢纽的城市并未满足于义乌单腿跳跃。金华规划到2020年,全市城镇化水平要达到60%,并形成以金华市区为一级中心,兰溪、东阳、义乌、永康为二级中心城市,武义、浦江、磐安等重要中心城镇。而温州顶多也就再增加瑞安、乐清为二级中心城市,至于熬江和龙港,合并至尽还是疑问。

      面对群雄的众志成城,温州显然体会到了什么叫“突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迷惘和紧迫感。对于杭州宁波,温州已经不能望其项背。而台州绍兴金华乃至嘉兴却已迎头赶上,目前的形式是温州要么轮为浙江的二流城市,要么拱手让出老三的位置,无论怎样,对温州来说都是尴尬的耻辱。


温州人真富还是吹富?


      温州媒体总是不厌其烦地向外地的各种媒体或者个人兜售着温州宝马奔驰的数量。事实上到过温州的外地人也一呼寻常地对温州的豪华车之多而表示相当地惊讶。但是坐在宝马奔驰车里的那些衣着光鲜,神情高昂的人一定都是富翁吗?回答是否定的。

      陈哲(化名),一位瑞安的小老板。他每天开着那辆五系宝马,出入豪华酒店,并每次平均消费7000元以上的时候,没人会怀疑此刻他那号称集团的小厂里的一堆汽配正慢慢变成废铁,并为此而拖欠银行几百万的贷款。“在温州,只要你开名车,出手阔绰。很多人就会认为你有钱,有钱什么事情都好办”他信誓旦旦地说,“现在这社会,不吹牛,钱圈不来。”

      如果说小人物吹富仅仅是一种生存的伎俩,那么许多颇有实力,并被社会认同的财阀们吹富又代表着什么呢?2004年中国第一财团中瑞财团宣布成立,并声称可动用资金10亿,温州媒体一片喝彩,并在有意无意中当了一回吹牛的传声筒。但是,如此财力雄厚的财团到2005年12月9日却拖欠地款7.6亿,成为温州最大的赖主。一时间为成民间笑柄。但是,像中瑞财团这样以吹富的形式骗取银行贷款手段,在温州的企业里确实屡试不爽。无论是小人物还是财阀,无论他们是以何种方式吹富的,唯一的共通点和目的是:吹富圈钱。

      除了吹富圈钱,另一种的吹富原因堪称怪诞。中国人爱面子世界闻名。温州人却将爱面子发挥到了极致。他们特地发明了一个字汇叫台,没有面子叫塌台。“在温州,你可以给一个温州男人戴绿帽子,但千万不能让他塌台。”一位在温州工作的记者颇有些不解地说,“温州人为了能上台面经常出手很大方。”他接着说:“在温州,如果亲戚朋友结婚,彩礼没有1000,是拿不出手的。”正因为温州人的“台”,造成了彩礼数额连年攀升。“这让很多外地人感到温州人很富有。”他最后说。当然同时,温州人为了所谓的“台”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最严重的后果是导致的温州物价以及消费的需高,甚至在某些方面已经和上海比肩超过北京了。2005年国家统计局的一份生活质量报告表明,在北京每月5200元的生活水平仅相当于温州5000的生活水平。“而北京的政治经济以及基础设施不是温州能比的?”一位温州的官员说。

      以上只是关于温州人吹富的几个典型片段,那么温州人到底真富裕还是吹富,终究要看数字的量化。2005年温州城镇人均收入接近20000,位于全国第4,浙江第一。但是这仅仅是城镇人口的收入,农村人口的收入则显得十分晦涩,仅为6202元,位居浙江省第7位。农村人均收入最高的是嘉兴突破8000。但嘉兴的城镇人均收入同样不俗。所以温州人并未实现均富。剩下的48%的农村人口,以及西部的泰顺文成,构成了整个温州财富最底层的数量庞大的金字塔塔基,因此温州人的财富并非想象中的傲视天下,到处流油。而最为直观的福布斯和胡润的富豪榜每年公布的富豪人数,温州均位于杭州宁波绍兴之后,并且排名并不靠前。


温州都被谁抛弃?


      “我准备明年离开温州,到嘉兴买房子结婚,然后自己开个化妆品代理公司。”坐在车站大道某大厦办公室里的王晓旭(化名)无奈地说。作为市区某化装品代理公司总经理的他月薪10000,但仍然在温州买不起房子。“嘉兴的城市虽然不如温州,但它距离上海和杭州都很近,但价格只有温州的一半不到。”他接着说,“在这栋大楼里,想我这样的高学历高能力的人才很多都买不起房,外地的基本上打算在温州做几年就回去。以后不来温州了。”这句话的背后是触目惊心的温州人才流失现象。据统计,温州不少企业的普通员工年流失率在20%-50%,其中中高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年流失率在20%以上。

     温州人才的流失除了企业所有者用人意识存在缺陷,用人单位存在薪酬体系的设计缺陷以及企业的用人机制存在不足外,最大的原因是温州的生活成本太高而导致不堪重压,这其中房价是祸首。“我真不明白温州的出租车档次这么低,价格还那么高。杭州出租车都是帕萨特,也就10块钱。”一个在温州工作的白领愤愤地说,“温州的很多消费很让人看不懂。”事实上温州让外人看不懂的远不止消费。荒唐的风俗,排外的观念,都让温州的外来人才们极度不习惯。

      如果说人才对一个地方的抛弃意味着这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将步履蹒跚,那么上级政府对它的抛弃,那将不是经济如何发展的问题了,而是经济能不能发展的问题了。2006年初,浙江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上通过的《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对杭州宁波温州这三个城市的功能进行了明确定位。杭州和宁波被定位为两大产业核心区,其中宁波市将发展成为现代化的国际性港口城市和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而温州市仅被定位为民营经济的先行区,逐步发展成为东南沿海重要的工业、商贸中心和港口城市。

      推敲这只字片语,不难发现省政府对这三个城市的定位分别为两个中心,一个重要。也就是说温州已经被降格为副中心或者次中心的位置。这从几年来温州的市委书记不再担任浙江省常委的迹象中也能反映出来温州的政治地位逐渐降低。在中国,这个政治决定经济而非经济决定政治的国家,上级的一个政策往往是一个地方飞跃式发展的绝佳契机。很遗憾温州得到的是一个遗憾的政策。温州是省政府的弃儿,起码在最近的十年内是无法改变的。

      从浙江最近几年的发展事态也可以窥探一二。两条钱塘江跨海大桥,宁波舟山港建立,窄蒲港建设,杭沪磁悬浮立项,杭州地铁动工,等等大手笔无一不是省政府下决心搞好长三角南翼经济圈和环钱塘江经济圈,并无意顾及蜗居南部的温州。浙江北部发展异常火暴,但是温州却不温不火。无论是一港三城建设还是五个一工程,在没有省政府的扶持下,人们有理由担心是不是又像建设浙南闽北中心城市那样仅仅是一句口号而已。


结束语。


      可以得出结论,温州的发展已经到了上限。没有任何条件有足够的能量推动温州在未来继续引领中国经济的潮流。温州人再也不是以前的刻苦耐劳的温州人,而中国不是以前可以随便钻政策空子的中国。温州唯一的宿命可能就是一个适合养老的城市了。面对一滩死水,朋友们,走还是留?自己看着选择吧。
发表于 2009-11-11 23:09: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所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11 23:25:13 | 显示全部楼层
温州是比不过人家了,这是事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11 23:32:51 | 显示全部楼层
完全赞全LZ观点
温州真的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11 23:45:22 | 显示全部楼层
耐心的看完这么多的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11 23:49:46 | 显示全部楼层
温州的发展确实遇到瓶颈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11 23:49:49 | 显示全部楼层
夜郎自大,好高骛远,固步自封,自以为是,洋洋得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12 08:30:02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平阳"就是了,温州是浙江的"温州",平阳是温州的"平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12 08:30:06 | 显示全部楼层
市井小民,我过我的小日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12 08:45:15 | 显示全部楼层
产业低端、人才缺乏、地理位置等多因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社区动态|免责声明|隐私条款|联系我们|手机版|平阳第一社区 平阳网 ( 浙ICP备18042709号-3 )

浙公网安备 33032602100245号

GMT+8, 2025-7-19 01:33 , Processed in 0.06764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