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第一社区 平阳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02|回复: 5

[鳌江平原]光明人家_65x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0-29 17:54: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鳌江平原           (2012-05-15 11:29:46)转载▼
标签: 杂谈        分类: 人文风土
鳌江(冲、海积)平原
--面积近500平方公里,应为浙江第五大平原
文:光明人家  2012-05-15

鳌江平原卫星地图
一、前言:
    在浙江省地理的概述里,浙江省的平原占全省总面积23.2%,主要介绍的浙江省四大平原,暨杭嘉湖平原(杭州、嘉兴、湖州),宁绍平原(宁波、绍兴)、温黄平原(温岭、黄岩)、温瑞平原(温州、瑞安)。而单单遗漏了浙南的鳌江平原,不知道是何缘由不去说明和介绍,笔者查阅了大量的书籍和资料,非常遗憾,没有找到。而鳌江流域的苍南、平阳两县由于目前行政区划分割,也没有具体的文字说明和介绍,当然鳌江平原是个东南沿海小平原,面积不大,但是对于研究地理历史或区域经济的人们来说,颇为不解。因此笔者收集一些鳌江流域平原地理与历史方面的资料,把鳌江冲(海)积平原具体的情况做下说明。
二、什么叫做平原
    平原是指海拔较低的平坦的广大地区,海拔多在0—500米,一般都在沿海地区。海拔0—200米的叫低平原,200—500米的叫高平原。成因分类冲积平原、海蚀平原、冰碛平原、冰蚀平原。按地理上的解释,平原的地面起伏很小,极目远望,看不到尽头。平原的海拔一般都不高,低的只有几米或十几米,称作低平原;有的稍高些,称作高平原。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平原地面的形状也不是千篇一律的。有的缓缓倾斜,叫倾斜平原;有的四周稍高,中间稍低,颇似一个碗蝶,叫凹状平原;有的平原内部微波起伏,叫波状平原。
   按照平原形成的原因,平原又可以分成由外来物质堆积到低洼地方形成的堆积平原,外力侵蚀作用形成的侵蚀平原和地壳构造运动形成的构造平原等几大类。由河流携带的物质,长年累月沉积的平原叫冲积平原,它就是堆积平原的一种。在河流的入海处,往往分汊很多,形状颇像一个三角形,称为三角洲。三角洲地区通常都是平原,叫三角洲平原,也是一种堆积平原。此外,还有湖泊退缩以后形成的湖积平原,人为造就的人造平原等多种平原类型。
  平原地势低平,水源充沛,又有河流常年携带来的养分,使这里的土地一般都很肥沃,灌溉便利,交通方便,人口稠密,所以,往往成为农业和工业发达的地区,城镇也十分密集。世界上许多大城市都建在平原上,如美国的纽约、俄罗斯的莫斯科、澳大利亚的悉尼、埃及的开罗、印度的新德里、中国的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杭州等。

鳌江平原具体组成图
三、鳌江平原不应归纳在温瑞平原里面
    在浙江省地理上的介绍,温州沿海平原位于浙南沿海,整个平原被瓯江、飞云江、鳌江分割成几个小块,属江河冲积、滨海沉积的平原,如瓯江北岸的乐清平原、南岸的温州平原,飞云江两岸的瑞安平原,鳌江两岸的鳌江(平阳)平原。各自独立的小块平原,地势沿江河岸附近地段略高,向内纵深地区湖荡连绵略洼。海岸即为堤岸,挖土筑堤,堤内即为渠。一般平行海岸的堤和渠有2~3道,再向内的堤蜕变为路,河渠仍在。沿海岸线近纵深为旱地和盐田,再向内2~4公里纵深地区为水稻田,4~11月间积水,越野困难。每块小平原有主干河渠2~3条,支河渠300~400米1条。河宽6~20米,水深2.5米左右,纵横交错略呈水网稻田地。土质多为灰色碱性土和青紫色泥粘土,可塑。居民地多系村落式,房屋砖木结构。潜水面0.5~2米。温瑞平原地处浙江南部沿海,南与福建接壤,是浙南最富庶之地;海岸正面海域宽阔,水深,距岸约50公里,分布着台山列岛、南麂列岛、洞头列岛,是海岸防御的屏障。温州平原地处台湾海峡北端,浙闽接合部,军事地位重要。
    温州沿海平原是我国东南沿海小平原之一,由瓯江、飞云江、鳌江等河流和海水携带的泥沙堆积而成。但是,远古时代的温州并没有沿海平原。由于第四纪大海侵,在5000年以前这三条河流的河口都类似今天的杭州湾,属于溺谷形海湾,海水一直到达今天的青田县城、平阳县城和平阳水头镇一带,大罗山成为海中孤岛,今天的平原地区一片汪洋,波浪直拍山前。由于受此影响,温州境内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一般都分布在离海较远、高程达五六十米的山坪上,而且距离今天最早的只有3000多年。此后,随着海平面的下降和沿海泥沙的堆积,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逐渐形成今天的沿海平原。修建海塘是平原成陆的重要一环,而今天平原上广泛分布的塘河源于古代的海塘。
    综上所述,鳌江平原归纳在温州沿海平原是可以的,但是在具体的介绍里,又把温州沿海平原和温瑞平原概念搞混淆了,按温州年鉴里介绍:温瑞平原是浙江省东南沿海瓯江和飞云江之间几块平原的总称。因境内有温州市和瑞安市而得名。包括三溪平原、海滨平原、状元平原、梧田平原、仙岩平原、莘塍平原等几片。土地总面积约543平方公里。温瑞平原中最重要的河流为温瑞塘河。
    平原应该是连片的,中间应该没有山脉阻隔,如果把瓯江北岸的乐清平原,以及飞云江南岸的万全平原归纳在温瑞平原里,是可以接受的,因为那是属于瓯江和飞云江两大水系冲积平原里面,温瑞平原沟通两大江湖河流就是温瑞塘河,他们中间也并没有山脉阻隔,另外飞云江南岸部分平原地区也归瑞安市管辖,叫温瑞平原没有问题。而把鳌江平原归纳在温瑞平原就问题大了,因为鳌江和飞云江中间有个明显的分水岭,就是平阳的九皇山和东门山脉,南北界限分明,任何懂得地理知识的人都可以区别,个人认为,鳌江平原绝不应归纳在温瑞平原里面一切叙述,应该分开独立介绍为好。

温州沿海平原地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9 17:55:07 | 显示全部楼层
四、鳌江平原的概述   
   1、鳌江平原得名于鳌江
    鳌江平原位于温州市南部,南与福建省相邻,鳌江平原得名于鳌江流域的主要河流水系鳌江。鳌江为浙江省7条独流入海的河流之一。也是全国三大涌潮江之一(还有钱塘江和闽江)。鳌江始名阳江,曾称钱仓江,俗称青龙江,后因涨潮时江口波涛汹涌,状如巨鳌负山,才易名鳌江。
   鳌江发源于文成县桂山乡吴地山南麓桂库地方,源头海拔910米,江流穿过丛山峻岭,曲折蜿蜒于峰峦迭秀的南雁山区,在平阳县杨屿山注入东海,流经文成、瑞安、泰顺、苍南、平阳等五县。干流全长91.1公里,总落差835m,平均坡降1/107。鳌江全流域水资源非常丰富,总量为19.19亿立方米,现提供用水仅占9%,有待加强水利设施,进一步开发。鳌江流域面积1542.2平方公里。其中水田面积50.2万亩,是平阳、苍南两县主要粮食生产基地。
    鳌江是浙江省最南的一条大江,虽然没有钱塘江、瓯江那样源远流长,然而却有钱塘江那样清澈的江水,气势磅礴的江潮和风光旖旎的两岸,兼有瓯江那样等待开发的丰富水力资源和肥沃的耕地。其流域面积虽仅是瓯江3%,而水田面积却近似瓯江流域上下游平原水田面积的总和,并以自己天然优良的深水港著名全省。
    而鳌江平原主要位于现在苍南与平阳境内,由平阳县的北港平原、小南平原、苍南县的南港平原、江南平原四块小平原组成,总面积大约480平方公里。

鳌江平原形成过程图  
   2、鳌江平原形成历史
    大约在1万年前冰河后期发生海浸,温州地区当时海水入侵到山麓线附近,那时鳌江河口是溺谷式海湾。以后漫长历史中,在河海相互作用下,沿海平原由陆岸前沿滩涂不断自然淤涨拓展和人工围垦造地,逐步形成滨海平原。据潘明友等撰写的《浙江省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报告》称,冰川后期(距今6000~7000年),“瓯江,飞云江,鳌江的河口,沦为溺谷或海湾,大罗山成为海中孤屿,平原地区一片汪洋,波浪直拍山前……其后海水后退,原来的海湾渐次淤积,终于形成低洼的湾内淤积平原。”
    按复旦大学中国地理历史研究中心主任吴松弟教授研究,鳌江沿海平原远古时为一片海洋,后因地壳运动形成近山和近海,约在秦汉时期随着海水泥沙的冲击沉淀逐步形成浅海滩涂,两晋南北朝时海潮水一直可到达今将军、望里山边一带,从望洲山麓鲤鱼港至芦江[芦浦]可入海,史料及宗谱记载看隋唐以前江南居民都住在沿山一带附近,如狮屿山麓和富石之阳[灵峰]的黄氏宗谱记载、将军山沿桐桥石棚墓群、蓀湖山沿、鲸头山晋代朱曼葬妻薛氏买地契沿、蒲门城西门外南朝砖窖砖文刻载、永嘉太守谢灵运游楼石山[藻溪繁枝]等。
    由于缺少有关隋唐以前鳌江沿海平原的资料。鳌江北岸在古代有一条海塘坡南塘,其自平阳县城以南的夹屿桥分为两支南行,略成人字形,沿着山麓平原蜿蜒,分别于钱仓镇和鳌江镇注入鳌江。北宋温州人周行已有《坡南塘》诗,显然海塘建于北宋以前。唐代韩愈《路公神道碑》说贞元年间(785—805年)路应任温州刺史,“筑堤岳城、横阳界中,二邑得上田,除水害”。“岳城”即今乐清县,“横阳”即今平阳县。民国《平阳县志》引叶嘉伦《县志补证》,认为韩愈所说的“筑堤横阳界中”,就是修坡南塘。考虑到唐代温州大部分的海岸线仍然离山麓平原不远,鳌江江北的岸线也应如此,叶嘉伦的推测并非虚言,坡南塘极可能筑于唐贞元年间,而唐末五代的岸线应当离坡南塘不太远。
    按照坡南塘的走向,唐代在坡南塘和今天的鳌江之间还应存在着一个小海湾。到了南宋乾道前后,今鳌江镇以北的蓝田已经建村,端平年间(1234—1236年)在鳌江以东建江口陡门,表明鳌江北岸于此时已基本成陆,不复有小海湾。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在今鳌江镇以东至半天山山麓建成九都海塘,清康熙年间于海塘外的郑家墩建村,显然平原较南宋乾道间已有所拓展。由于受地理条件限制,之后北岸的淤涨主要在半天山以东,今已堆积出宽达4、5公里的滩涂。
    在鳌江南岸,今天苍南县的儒家庄、芦浦等地于唐末五代时已经成陆并形成村落。南岸的古海塘称东塘,北起邱家步,南到鲃艚镇的斜溪,长30余华里,东塘又与西面三峰至朱家站的鳌江南岸的江塘合称为外塘。据南宋人记载,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温州再次发生大潮灾之后,地方官曾炎主持“修筑瑞安石岗及平阳三斗门,为东塘,以杀其冲,皆使可久,至今人赖其利”,此海塘应即在今苍南县境的古海塘东塘。南宋末东塘得到大规模的扩建加高。此后,由于鳌江江南的海岸线长期稳定,历元明清东塘都发挥着捍卫鳌江南岸平原的作用,屡坏屡修,被称为“温郡塘工之最巨者”。对照乾隆二年(1737年)重修的。
    东塘内侧的地名,除在鳌江的河口略有外推以外,塘址几乎没有明显的变化。鳌江平原南部的南监盐场一带甚至还有坍陷,元大德间沦于潮水,明初盐场的领导机构场署被迫由石路内徙到芦浦。清朝雍正年间以后,鳌江南岸沿海的滩涂迅速淤涨。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原南监场滩涂“远涨三十余里,计地六千余亩”。据《浙江全省舆图并水陆道里记》“平阳县图”测算,光绪年间的大多数岸线都在东塘以外2、3公里处。1922年新筑海塘,以后在此海塘以外又几次筑塘,1978年的海塘在1922年所修海塘以外0.5~0.9公里处,塘外又堆积了宽达7、8公里的滩涂。

大海侵时期鳌江流域地貌图   
    3、鳌江平原属于冲(海)积平原
    根据现代科学研究证明,鳌江平原地区地层经钻探有海相灰粘土沉积,中部有海陆交互相灰绿色的中砂和粘砂土(灰色碱性土和青紫色泥粘土)等,说明在早期此地当属海湾之地。盖因鳌江河口成陆较迟,现在的鳌江口平原一带尚为海水覆盖。所以平阳县在西晋太康4年(暨公元283年)建县之初最早设治于九皇山以北。鳌江平原主要由河流冲积和海水淤积而成,局部还有风沙堆积而成。主要分布在鳌江下游和滨海地区,在内地山间盆地发育有河谷平原,按形态、成因差异可分为冲积平原,冲积--洪积平原,海积平原,冲积--海积平原,风积平原及河谷平原。
    海积平原的分布高程一般在海拔5米以内,但个别地段,如潮海附近,可达6米左右。海积平原地势平坦,地貌单调。前缘直接与潮间浅滩相接,内侧多与冲积平原及洪积冲积平原相接。地表盐渍化严重,部分地段地势较低洼,如鳌江下游两侧及入海河口附近等。以及部分平原沿岸有海滨湿地、芦草丛生的大片积水小型洼地。由于海浪搬运淤积等因素,使海积物形成的平原地形可称为海积平原。海积平原是近代的海成平原,一般海拔在10米以下,都处于滨海地区,属于堆积平原范畴,在我国面积并不很大。
  海积平原在世界沿海地区广泛分布,但面积一般不是很大,不是主要的平原类型。以我国为例:鳌江平原、福州平原、莆田平原、泉州平原、漳州平原、濠江两岸、惠来狮石湖、南澳后宅,番禺沿海地带、文昌平原等都属于海积平原。世界上,如里海沿岸低地、格林兰岛沿岸、哈得逊湾沿岸等滨海地区都有少量分布。

鳌江平原地图   
   4、鳌江平原的组成和面积
    鳌江平原主要位于现在苍南与平阳境内,北到昆阳,南到金乡,西南到桥墩,西北到水头。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海,山海之间便是一片广大的平原,正是“三山抱水的风水宝地”所在,具体由平阳的北港平原(小南平原)、苍南的南港平原(江南平原)组成。总面积大约480平方公里。北港平原:在平阳县鳌江中下游沿岸。包括鳌江(小南)平原和萧江、麻步、水头平原,土地总面积183平方公里。江南平原:又名南港平原。位于鳌江南岸,苍南县东北部,土地总面积297平方公里。其中龙港、宜山、钱库、金乡一片为江南平原,旧称江南垟。灵溪、桥墩、藻溪、萧江、后林、夏桥、沪山等为南港平原,旧称江西垟。占温州沿海平原总面积2003平方公里的24%。
    鳌江平原是鳌江流域苍南、平阳两县的精华所在,这里土地肥沃,工农业发达,城镇密布,人口密集,灵溪、萧江、鳌江、麻步、水头、龙港、金乡、钱库、宜山等大中城镇分布在鳌江平原(鳌江水系两岸),集聚人口达150万之多,是浙江省沿海地区主要的城镇和人口密集区,未来的发展不可限量。
    现在鳌江沿海平原的人工围垦造地正在兴起,如苍南县的江南海涂围垦工程,围垦面积达近40平方公里,平阳县的西湾海涂围垦面积也相当的可观,随着围垦土地面积的增加,未来的鳌江(沿海)平原范围预计可以大大超过今天面积,有望超过温瑞平原,成为浙江省的第四大平原。

浙江省地形地貌图
五、结语
   
    笔者一大爱好,就是收藏地图,特别是地形图,每当看到位于浙南苍南、平阳那一片绿色的平原地方却没有任何标志与说明,总觉得非常遗憾,虽说这片平原面积不大,在国内也排不上号,但是它总还是个平原,其实说来鳌江平原在浙江省里平原的面积不算小的。这里是鳌江流域苍、平两县数百万人民生活的土地(方),千百年来,她养育千千万万的鳌江流域人民,而她却没有名字,因此就下定决心把她给写出来,可能有些朋友不太同意她的名字鳌江(沿海)平原命名,当然也可以叫横阳平原或其他什么平苍平原。有名字和说明介绍总比没有的好吧,个人学识浅陋,还请朋友们多多赐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29 17:59:28 | 显示全部楼层
研究性之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29 18: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太长,愣是没看完就回了贴。。。大家别学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29 18:59:47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了,敢问年兄是本人总结的还是取材哪里?顺便透露下,敝人也是地图收集痴。嘿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9 20:44:14 | 显示全部楼层
鳌江青年 发表于 2012-10-29 18:59
拜读了,敢问年兄是本人总结的还是取材哪里?顺便透露下,敝人也是地图收集痴。嘿嘿

地图 在光明人家的博客里很多很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社区动态|免责声明|隐私条款|联系我们|手机版|平阳第一社区 平阳网 ( 浙ICP备18042709号-3 )

浙公网安备 33032602100245号

GMT+8, 2025-8-8 09:33 , Processed in 0.52691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