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第一社区 平阳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167|回复: 13

一个计生委主任的失独之痛(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8-8 11:51: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个计生委主任的失独之痛      2012-08-08 04:59 来源:中国青年报
      在李建荣从不轻易打开的柜子里,有两样东西占据了最大的空间:一摞鲜红的奖状和一沓儿子的衣物。
      退休前,她是石家庄一家大型国有企业的计生委主任。在这个岗位上的每一年,她都能捧回市级先进工作者的荣誉证书,一家人以她为荣。
      然而,就在今年初,这位64岁的母亲失去了自己的独生儿子。她和丈夫陷入了对“老无所依”的深深恐惧之中。
      “我曾有过另一个孩子的。”老人一手托起眼镜,一手在眼睛上胡乱抹了几下。
      时光倒流至1979年4月,怀孕两个多月的她到医院接受了人工流产手术。
      “要是生下来,现在不就顶用了?!”李建荣感慨道,“只是那时我别无选择。”
      在老同事看来,李建荣的“先进”名至实归。她干活“不要命”,还特别擅长做思想工作,“代表上级的声音”,把政策解释得一清二楚。
      “我那时可是信誓旦旦的!”这位前“计生主任”回忆往事,开始不断地提高声音。曾经有很多育龄妇女问她,“家庭结构变成‘4-2-1’怎么办?”“独生子没了怎么办?”
      她会斩钉截铁地回答:“这不是你该考虑的问题,上面一定会解决。”
      直到今天,她还是念叨着这套说辞。然而,语气间少了坚定,多了哀求。而回复她的声音,也变成了“你都这样了还唱高调?”
      “我没法后悔。”这个年过花甲的女人紧紧攥住一块手绢,有些发狠地说,“当时坐这个位子,工作比孩子重要!”
      李建荣清晰记得30多年前的情境。大儿子5岁了,她才怀上第二胎。按照“一个不少,两个正好”的政策,她顺利拿到了指标。然而,肚子还没见隆起,新号召却来了:“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好。”
      “领导亲自来做工作”,本来自觉“合理合法”的李建荣开始动摇了。她的婆婆急得突发心脏病住院,丈夫一到晚上就躲在大门外偷偷落泪。
      在经过近一个月的纠结后,这位“先进工作者”还是决定放弃腹中胎儿。为此,她还得强忍着痛苦,说服家里的老人“要理解和感恩国家”。
      那是一个“说阴不阴,说晴不晴”的4月早晨,风里还有冬天残留的寒意。李建荣独自跨上自行车,往妇科医院骑去。“车子沉,腿也沉”,这位即将终止自己孩子生命的母亲每前行一步,都在“挣扎”。“简直是蹬着钢圈去的”,她说,“我恨不得变成孙猴子,遁了,到没人的地方生下孩子,再回来”。
      到了医院,她希望“队伍越长越好,永远也轮不到她”。但那一刻还是来了。因为当时的医疗技术水平不高,她痛得数度呕吐。
      修养一周后,她便返回岗位。当时也有几个女同事和她的情况相同,但平时尽职尽责的李建荣一句也没劝说过她们。
      这一年内,全厂364个育龄妇女,有60人和她一起,领取了独生子女“光荣证”。发证的那天,领导对着喇叭,情绪高涨地表扬她们“为国家做出了贡献”。
      和以往的表彰大会不同,现场始终一片静默。
      “退休后,我和她们慢慢失去了联络。”李建荣忐忑地表示,“不知道她们的孩子都好不好?”
      事实上,在此后的几年间,这位母亲总是做噩梦。梦里,一个小姑娘哭着拉住她的手,反复问她:“娘啊,你为啥不要我?”
      10年前,李建荣的独生子李来虎被查出患有神经纤维瘤,开始接受大大小小的手术。为了给儿子治病,已经退休的她学习中医推拿,借钱开了个小诊所,补贴治疗费用。
      “我是最不幸的,也是最要强的。”李建荣缓缓地回忆道。母亲去世时她只有10岁,此后她“背着弟弟,领着妹妹”,努力读书,成绩一直很优秀。直到参加工作,这个出身贫寒农家、靠国家减免学费才完成中专学业的姑娘,始终坚持认为“命运难不倒我,将来我一定比别人强”。
      最初,李建荣在工会文艺队工作。为了开展活动,她学会了五六种乐器,排练节目彻夜不睡。当上计生委主任后,她更加努力了。有一次,她的第3、4、5节腰椎间盘脱出,“不能站,不能坐,不能走”,她就趴在床上写报告、拟计划。
      “我当时认为自己的工作很神圣。”在李建荣看来,“无论是洞房花烛夜还是儿子第一次叫‘妈妈’”,都比不上她凭借工作获得荣誉的那些瞬间——“站在台上,相机闪光灯晃眼,领导把奖状递到我手里。”
      如今,这些“荣誉”占据了家里很大的空间。“这么厚!”李建荣的丈夫李文考伸出双手比划着,足有半米长。“可是,有什么用?”他马上收拢手臂,拧着眉头,质问自己的妻子。
      李来虎去世前,一直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即使娶妻生女,也没有搬离“两室没厅”的老房子。如今,他们住的居民楼被鉴定为“危楼”已经十几年了,老两口和儿媳、孙女依然挤在那里。
      今年年初,李来虎的病情迅速恶化。又是一个4月,李建荣再次站在了命运的正对面。“阎王殿里无老少。”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母亲悲叹道,“这一次我还是别无选择。”
      因为过度悲伤,李建荣突发中风。那天,120急救车来了两个人,加上丈夫和儿媳,还是无法把她从3楼抬下去。“连个出去求助的人都没有啊!”李建荣说。
      还有一次,1000度近视的她弄掉了眼镜。因为什么也看不清,她只能跪在地上到处摸索,“儿子要在,一步就冲过来了”。事实上,随着年龄的增长,视力带给她的不便越来越多。一个人出门时,她会被台阶绊着,也会迷路,“身边没个人真不行”。
      对于一位失去独生儿子刚4个月的母亲来说,忍住眼泪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近日播出的一期涉及失独父母的电视节目中,作为嘉宾的李建荣失声痛哭。
      “那何止是孤独啊?我们老不起,病不起,死不起。”老妇人激动地喊了出来。
      谈起李来虎,李建荣如数家珍。“我儿子小时候嘴很甜”、“我儿子在北京念的大学”、“我儿子最爱吃红烧肉”、“我儿子给我买电视剧碟片”……在狭窄的老屋里,堆满了李来虎用过的物品,她一样也不舍得扔。
      “你知道我保存他的东西到什么程度?”她瞪大了眼睛说,“月子里穿的衣服还留着!”李建荣每天的“必修课”是看一遍儿子的照片,每次看到他对着镜头,意气风发的模样,“就觉着他还在”。
      儿子的影子还保留在孙女的身上。她常凝望着这个刚满10岁的小女孩,“一转身儿,耳朵像他爸,一皱眉头,表情像”。
      两位老人还背负着给儿子治病的十多万元外债。有亲戚提出“不用还了”,她不答应,“只要手上有一点钱,马上还债,谁都不容易”。
      她努力让自己从阴影里走出来。在诊所里,她对人总是笑脸相迎,而对丧子之痛只字不提。和她同一幢楼里,也住着一位失独母亲,整日把自己锁起来,不愿与人交流。李建荣偶尔便会去安慰她,“唱唱小歌,讲讲幽默”。
      在家里,“奶奶奏手风琴,爷爷拉二胡,孙女弹电子琴”,组成一支小乐队,用音乐的方式排遣悲伤。
      但正如李建荣所说,“这悲伤永远无法平复”。说起儿子的时候,这位大半辈子好强的女人,眼泪一刻不停。
      当被问及如果重新选择一次,她会不会留住第二个孩子时,李建荣只有一个字,“生”。
      在李建荣看来,目前情形下,进不进养老院,成了一个问题。进,其他老人的孩子来探望时会“撕裂伤口”。不进,“死在家里怕都没人知道”。她期待着一座专为失独者开办的养老院,“我们这些同类可以彼此安慰”。
      “如果我们不解决好这个问题,就是对人民的不负责任。”刚刚过去的7月,国家计生委原巡视员、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原理事长苗霞如是说道。
      当下,首批独生子女的父母正步入老年。有专家估算,目前全国至少100万个失独家庭,每年新增7.6万个。
      “我们是‘一孩化’的先驱,我相信国家不会不管。”李建荣喃喃地说着。
      她摸出随身携带的儿子的手机,贴在眼前仔细翻看。短信草稿箱里,保存着一条儿子没来得及发出的信息。
      时间定格在李来虎生命的倒数第二天。他或许是从昏迷中醒过来,努力拿起手机,摁下了几个字:“妈妈,我回家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8 13:13:14 | 显示全部楼层
典型的现世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8 13:33:29 | 显示全部楼层
她是石家庄一家大型国有企业的计生委主任?
这是虾米岗位?属于公会的吗?
没听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8 15:20:47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在腾讯里看到这篇文章了,唉,中国的计划生育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8 15:53:24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开始怀着看热闹的心理进来的,慢慢地看完了全文在最后的一句话中,情感的最后一根防线也断了,我被文章感动,真是悲剧的话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点评

举双手赞同: 5.0
举双手赞同: 5
  发表于 2012-8-9 12:1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9 08:11:47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3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9 08:39:32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感动,只有感慨,这样的家庭在中国不在少数,时代产物,现在已经允许2胎,说明还是有进步,更希望看到更多范围的进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9 09:37:40 | 显示全部楼层
悲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9 12:30: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华亡国灭种第一忧:人口问题(之一)
    ——僵化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华夏民族人口断层

    李清平原创作品

    20100215

    首先:压制人口的五座大山:政策、工作、教育、医疗、房价
      人口是国家与民族第一战略资源;也是最终评价一个民族是否兴旺发达的第一准则。中国将计划生育作为国策执行已近四十年,控制出生人口近三个亿,这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农业为主的中国社会是必要的,也是成功的。
      但随着中国社会生产力的资本主义化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市场化,中国社会结构和形态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以农为生的农民阶层急剧减少,城镇化浪潮如火如荼;国家人口出生率进入21世纪后呈现急剧萎缩态势。
      一、计划生育政策已成为中国进入21世纪后压制人口出生率的最大杠杆。所有华夏儿女的基因传递都在这一压制之下不堪重负。虽然,在城镇有钱人可以多生,但有钱人在中国毕竟占人口基数甚少。而且亦受政策和舆论所限,不能明目张胆“超生”。
      二、尚未成形的白领阶层和所谓“中产阶级”长期为工作压力和高价住房所困扰,无力支撑“多生”或“早生”所带来的经济负担。甚至许多年轻人已打定主意作逍遥的“丁克族”(不生子女)或“单生贵族”。
      三、至于社会底层之“打工者”或“半找工者”(农民工)则经常处在“身无立锥之地,常有果腹之忧”的工作与生活无着的境地,哪还有“闲钱”“闲情”来玩多P养育之恩?此外,当今社会高得令人窒息的教育费用和医疗费用,也令广大普通百性“望育生畏”!
      其次:中国人口老化和人口断层迫在眉睫
      一边是出生率急剧萎缩,一边是政策严酷限制;国家的人口整体老化已经迫在眉睫。据中央电视台最近公布,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超过1.7亿。占人口比重逐年加重。如此下去,在未来三十年必然出现整个民族的人口断层。而一次人口断层,据过往历史教训证明,每逢战乱或瘟病出现大的人口断层,其修复期最少也要60年以上。多则100年以上。人口基数较小的民族,甚至永远一蹶不振,在地球上消失。相关论述,目前网络文章较多,暂不赘言。
      附1:世界主要大国的生育率:
      美国2.1 (2007年)
      法国1.84
      日本1.25; (2007年)
      俄罗斯1.2 (普京总统称之为“国家危机”);
      德国为1.39, (高层意识到“德国人有灭种的危险);
      中国1.22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
      注:生育率指的是平均每个妇女生育的孩子数目。
      附2:在目前全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中,生育率倒数前四位都在汉字文化圈
      澳门0.84,
      香港0.94,
      韩国1.08,
      台湾1.1。
      世界最低生育率城市是中国上海0.7,(上海人口从1993年开始连续16年下降)。
      再次:“助胡抑汉”的生育政策将导致民族长期潜在风险
      2005年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了2355万人,增长了2.03%;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1690万人,增长了15.88%。 在2000-2005中,中国新增人口大约4100万,其中汉族2300万,其余少数民族。汉族新增人口比例不足60%  (源自国家统计局2006年3月16日人口抽样调查统计报告)。
      以上这组数据不难看出,近四十年来,严苛的计划生育正策,有极大的控制了汉民族的自然出生率,但对少数民族去采取了宽容甚至是鼓励生育的态度。由于各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在这些年中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民生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使得各少数民族的生育率和成活率直线上升。同汉民族的生育态势形成两个截然相反的取向。特别是许多少数民族的权贵阶层,在婚姻上同时享有更多的特权,他们可以象旧时的王公贵胄一样,多妻多子,有的子女多达两位数。在现有的高级少数民族领导人中就不乏这种案例。这在多生一胎难于上青天的汉民族眼里,是多么难以隐忍的巨大反差!
      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长期稳定与和谐有赖于很多因素,但其中两个因素却是最为重要的。也是决定中华民族历史格局的决定性因素。一是统一的汉文字,一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汉民族;由于文化和人口的绝对优势,避免了类似于西方民族那种长期和惨烈的民族争斗。
      在目前这种“助胡抑汉”的生育政策下,一些少数民族的人口数量将会得到迅速膨胀,而逐渐变成“多人口民族”;如果未来某一天,在其内部野心家或外部敌对势力的鼓动下,可能会更多的产生与汉民族分离或与汉民族相抗衡的倾向。这是我们的“经国者”们不得不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

最后:庞大的计生官僚机构已成中国人口灾难的祸首

尽管危机已如此紧迫,如此深重,但为何国家主管部门甚至国家最高领导者为什么无动如衷呢?国家也不乏精英和人口学专家,难道他们都是傻子,或早已闭目塞听?

当然不是,个中原委实际很清楚。“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早已成为一个庞大的利益链条。在这根利益链条上养活了或者干脆说是养肥了数以几十万计的专门从事计划生育工作的各级大大小小的官员。从计生委主任以下至中国每一个自然村落,还有每一个城市的街道办事处。他们的工资,他们的红利,他们的股息,他们别墅,他们的赌资,他们的嫖费,他们的出国旅费……等等,全部要从这里的财政拨款和行政罚款中列支。粗略预算一下:

国家为了控制这个“已经急剧下降的人口出生率”可能动用的财政支出有:

计生部门

全国部门个数

每部门

人数

月平均

工资

月平均

办公成本

年合计总额

中央计生委

1

30

3,000

3,000

2,160,000

省计生委

30

30

3,000

3,000

64,800,000

地区计生委

240

20

2,500

2,500

288,000,000

县计生委

2,500

15

2,000

2,000

1,800,000,000

区镇计生委

20,000

10

1,500

1,500

7,200,000,000

乡村计生委

160,000

5

1,000

1,000

19,200,000,000

合计总额

182,771

110

13,000

13,000

28,554,960,000

总计金额:

285.5亿人民币

以上估算数据还不包括计生部门建设豪华大楼召开大会之类的开销。

至于每一个基层计生单位的行政罚款收入则难以计数。有多少上缴国库,更不得而知。如以2000年中国农村自然户为68393572计,其中80%的家庭平均被罚超生费(主要是二胎和三胎以上)6000元计:

农村超生或违规生育罚款总计约在:

68393572户*80%*6000元=128,289,145,600元。这就是当今中国农村很多生命降临到这个世界上的第一笔代价。

这还不包括被罚没的房产,家畜,电器,家具,农具等实物。而这些所谓行政罚没的钱和物,大多是没有任何记录和凭据的。究竟落向何处,不会有人过问。

如今,国家仍然动用巨额行政开支,养活一个庞大的、且更本是在毁灭民族前途的公务员队伍;严酷的控制着严重萎缩的国家人口;并给所有公民带来沉重经济负担;造成民心巨大流失;而其最终结果就是导向整个国家人口老化和人口断层。以至于民族危亡可能就会在今后的30年内发生。国家如此以“大费养大患,而酿大灾”的逻辑和行为让亿万子民费解不已。

这不是作者在危言耸听,呼吁为政者以国家民族的最高利益为重,断然幡悟。不要再耽溺在一片是非不分的“和谐”声中!

    中华亡国灭种第一忧:人口问题(之二)

    ——僵化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华夏民族人口断层

    李清平原创作品

    2010021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9 16:46:13 | 显示全部楼层
报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社区动态|免责声明|隐私条款|联系我们|手机版|平阳第一社区 平阳网 ( 浙ICP备18042709号-3 )

浙公网安备 33032602100245号

GMT+8, 2025-8-14 06:50 , Processed in 0.06779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