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第一社区 平阳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56|回复: 2

“无为而治”到“有为无治”——兼谈温州神话是怎么破灭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7-8 16:10: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们在谈起温州发展模式的时候,当地人都有自豪感,与“苏州模式”并驾齐驱,特别指出“温州模式”是典型的“市场主导型” 经济发展模式,即主要依靠市场企业家的创新作用来发展本地经济,政府相对无为而治。很多人都说温州有浓重的商业文化,有雄厚的“社会资本”,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轨迹来看,转型升级喊了八年,仍然是茫茫之路。现在不是能不能“升级”的问题,就是“留级”也有相当的困难,弄不好有被“勒令退学”的隐忧。
; a- J- U$ L0 z# v1 Q; E
      只要从一个角度来看,温州的老板非但没有创新思想,还是一群守旧观念的商人。人们都知道,高利贷是个古老的商业行当,从《吕氏春秋》里既可知道古钱币的红钱就是厘金,就是高利贷的萌芽。温州的老板之所以乐此不疲,是因为有个现实的“土壤”在帮他们实现“宿愿”,这个现实的“土壤”就是土地政策及所谓的支柱产业房地产业。温州的老板“跟着感觉走”,新新四千精神:千姿百态炫耀、千言万语捞款、千方百计A钱,千山万水跑路。终于把自己吹起来的神话给终结了。
4 ?0 @  e7 @$ S& I3 ^
2 g" C3 }0 P$ g9 n5 C
      归根结底,“温州模式”最大的意外结果是:政商同床异梦,两者都遭遇到边际效率的制约,说具体一点是:谁也不把谁放在眼里。既然政府不能创造一个宜商的环境来对待企业,企业当然不会把红利反哺社会。人们说温州是“市场经济先行区”也好,说“中国民营经济发源地”也罢,总之温州的所谓的市场经济是畸形的,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政府看得见的手和市场看不见的手,两只手都要发挥好作用,两手都要硬。温州恰好相反,两手都软,民间创业(发财)热情很高,不能为政府所用,非但没有引导,让其自生自灭,总是用过去的“无为而治”思路来对待,不知道时代在变,国情环境也在变,彻底坦白的说:温州到今天还没有形成“服务型的政府”的观念,“小政府、大社会”还是一句空话。


$ p& `  ?3 ^& E' e" e+ W
      其实温州的老板做事也不见得什么有啥精神,“三板斧”之后没有啥新东西,还是“拿钱开路”的旧观念,也不会改变思维,适应新情况。多年经商只有一口气:出人头地。不注重过程,只求目的。现在大家要明白,只有这样一批人存在,才会对“敢为天下先”念念不忘。大家细想一下“拿钱开路”与“我爸是李刚”是一样的,都是藐视法律,仗势欺人的腐朽思想作怪,与公民社会格格不入了。温州的老板都是“鼓楼下羁儿(麻雀)吓大(成长)的”,非公新旧36条都起不了作用,本地发改委应该明白“你的果子没有诱惑力”,应该改弦更张,到外地的温商还愿意不愿意回来?房价媲美京沪深,环境直追孟加拉,有谁还愿意来?昨天荣哥还在要求坚持抓环境,甚至于说出了背水一战的决心,是呵,感动我们民众容易,问题在于能不能打动6000亿资本(姑且称之,尽管是周××牛逼)是另一回事。

. H7 ~- j6 U! \# p; M; {
      虽然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可天底下哪有那么多将军可餐?温州好多人想人人都是老板,但是温州有那么多条件(环境)成就当老板的愿望吗?这也是温州人的“炒作”本性使然,凡是当地政府推出的最好项目,没有经炒作根本不是温州老板的“下酒菜”。任何政策也好、试验区也罢,没有眼前的利益,根本不为所动。这个现象的根源:一是面子、二是心虚、三是生存危机感。要穷究“炒作”现象诞生时间,1969年是个重要年份(如果有兴趣研究现代温州的人,最佳的入口就是该年),“温州模式”存在着巨大的漏洞,我们看到“温州模式”其实是“温州农村发展模式”,关于城市的发展史,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本书来介绍,这是时代的缺憾,更是社科界的硬伤,说到底就是城市的悲哀。

: J7 D4 i, L' a9 {) D) d1 |& v
       好多人始终不解,政府当年相对无为而治,为何温州有如此好效果,“政府一毛不拔,事业兴旺发达”、 “不找市长找市场”。真的不是无为吗?而是没钱,让渡一部分权利,私人搞公共事业(出租车)、私人办学(幼稚园)、旧区改造(私人房地产公司)。虽然,看起来市场能力得到发育,但资本膨胀的个体无时无刻不在抵消有形的管理,政府能力在弱化,而真正意义上的调节,却源头理不顺,当然也甭想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温州商人看起来是下列五种主义(无政府主义、机会主义、拜金主义、拿来主义、地域主义)的综合体,“无为而治”的时候刚刚淡化了这些“主义”,经过“花木野草丛齐生、光天真假求一色”过程,与今天追求的社会普遍价值观相抵触,才使社会民众感到停滞不前,有危机感强烈的担忧。
* p) g  J9 |6 K: a5 d; d. \
      无论如何,2002年份是个“分水岭”,如果不是土地财政,温州商人早已歇菜,扁蟹一只了!炒房团那个时候“应运而生”,掩盖了温州商人一败涂地的窘境。那个时候WTO刚刚入世,应该是内需外贸最好的时刻,温州的老板为何没把握机遇呢?第一,商品的通路(渠道)受制于人;第二,商品的定价权在门店终端;第三,品牌的扩张牵涉到知识产权;第四,产能过剩与劳力成本。有人会说,自个开专卖店。谈何容易呵?难道没听到一些企业家在哀叹:“不做品牌是等死,做品牌绝对是找死。”于是许多企业选择了做加工,说好听一点是“贴牌”,实际上是自己的产品被“低价收购”,图个外贸好名声。价位出奇的低,赚加工费后能还有产品更新换代的能力吗?我们还嘲笑苏州“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抱着无需招商的观念,政府的“无为而治”使温州坐失了深化改革、结构调整的良机。现在要人家来,人家不用盘算,肯定两个字“不来”!

: \" F2 L, d# @/ ~8 B
       结果是温州外贸指望不上(欧债危机),内需更加不能侧目,古时人们“养儿防老”,现在是“积钱养老”,除去日用开支,最大一宗就是购房,温州房价高,海内闻名,外人也只能嗤之以鼻,但对于生活在此地的人士,却不得不认真对待。放在银行里又极不情愿,故而全民放贷成为可能。其实这是个旋涡:高昂的土地款既维持虚伪的高增长GDP基数,又是目前社会萧条的主要原因,高利贷也好,炒房客也一样,都是土地财政(房地产业)食物链条上一个重要角色,当政府也参与其中(土地招投标)后,商人们会做如何感想?抑止房地产的调控措施出台,使政府回归了其本来角色,社会稳定是第一位的。但此事对于温州来说,酸甜苦辣咸,五味杂陈,“勿尼死勿尼活”,多年的“历史欠帐”终于有副省长来“偿还”时,“这头倒牢,旁头阿倒牢”。急需用钱的时候,不来钱,这是个讽刺,这意味着温州浪费了许多发展良机!

: I% Q+ G" {, T! ^/ j) `( B
      温州历史上最大的神话是:温州人有钱。人们都不知道这是个悖论,这如同女人喊话往往是表达反义词。如果有人喊“温州很富”,我就会立刻相信。有钱?6000亿?周××屁股眼当嘴巴才会说出来!温州人没钱已被事实证明,三个字“融资难”就露馅了。财产没有变现金那算啥钱?那人们一定会问,温州富在哪儿?财产!目前不能流转的财产上,“机会主义”带来的“苦头”难以下咽,而“冒险炒作”的赌徒也看走眼,占有与花费,很富与有钱原来是两码事,可见神话的破灭是自找的。

& l8 ~. F5 L0 I. }; i
      陈德荣是有想作为的!他的作为难见效果,原因是多方面的。必须高度评价拆违运动,从其经常报告里判断,他追求土地的效益来看,“拆违运动”我的理解是“土地改造运动”,与“六城连创”的“城市改造运动”一脉相承,清理“转而未供、供而未用”并不是简单的“圈地运动”。经过几轮城市发展,毫无疑问的是郊区(近郊)农民不再是无产者,农田改造,宅基地留转、闲田租赁,村房两改后,非但是自食其力,而且资产者,这批人如果不再改造成城市居民,就是下一场革命的对象。温和的土地改造是可取的,如果象上世纪初帝俄总理大臣斯托雷平那样,用行政命令,田庄式土地改革显然是不行的。温州拆违是明正言顺的,对土地的优化利用,是对城市发展的最好保证。
: Z0 H- G3 E2 \

/ E+ ^0 X, Z  h) x; k
      所以说,政府当年的“无为而治”,我们只能说相对的无为而治,毕竟还是政府统领这个社会。而目前的“有为无治”,主要还是经济仍然没有起色,效果还没有彰显。温州人喜欢做梦,神话只有梦里才会出现,劝君做个现实主义者,打破“无为而治”到“有为无治”的魔咒,“打造温州人自豪,世人向往的城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9 00:07:47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头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9 10:40:28 | 显示全部楼层
悲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社区动态|免责声明|隐私条款|联系我们|手机版|平阳第一社区 平阳网 ( 浙ICP备18042709号-3 )

浙公网安备 33032602100245号

GMT+8, 2025-8-17 12:44 , Processed in 0.05566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