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是国际家庭日,记者为此制作了50份问卷,对家庭中父母是否“经济再哺”子女进行调查。调查显示,我县父母“经济再哺”子女的比例超半,此外,大多数子女在购房和买车上的资金倚仗的是父母。 “这个月才过10来天,2000多元的工资已花得见底了。”近日,刚参加完同事婚礼的朱先生走进办公室就抱怨:工资太低,人情太多,这个月的生活开销还得靠父母支持,日子不好过啊!朱先生说,“啃老”有时的确很无奈,但父母的积蓄是他不得不依靠的经济来源。 与朱先生一样,现在不少年轻人成了“啃老族”,他们就算有工作,但普遍挣的钱不够花,还要向父母伸手。 今年64岁的张女士没有工作,但丈夫是一家工厂的老板。夫妻俩有一个儿子,刚结婚不久。“我们给儿子、儿媳付了房子、车子的头期款,一颗心总算是落地了,但孩子的工资不高,能帮就帮,希望他们能生活得好些。”张女士说,现在她每个月还会给儿子一些生活补助,一两千元不等。 记者发出去的50份问卷调查数据表明,有35份问卷显示子女认为父母为子女花钱更多,主要表现在购房、买车以及其他需要父母经济支持的地方;有37份问卷显示父母会给予很大的经济支持,七成以上家庭存在“啃老”。 调查结果显示,“父母为子女花钱更多”的家庭要高于“子女为父母花钱更多”的家庭。物价太高、房价太高、工资永远赶不上物价,这些压力让子女很难有多余的钱花在父母的身上。而父母也觉得孩子太辛苦了,或者出于对孩子的爱,在孩子步入社会后还会继续为他们分担经济压力。相比父母为孩子买房、买车等巨大的经济支出,孩子在为父母花钱方面则只是偶尔在节日、父母生日时买些衣物孝敬一下。(平阳新闻网 实习记者 陈青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