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第一社区 平阳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26|回复: 1

新闻报道如何消除“精神病歧视”太长,希望耐心,争取消除一切的歧视!(1)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4-5 22:28: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平时,我们可以发现,新闻报道对大多数疾病如癌症的患者,都会表现出同情,并褒扬他们与疾病抗争中所表现的坚强精神。但常常对精神病患者会表现出回避、淡漠,甚至嘲笑。研究显示,社会歧视是影响精神疾病治疗和康复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少精神病人因病产生耻辱感而“讳疾忌医”,并且在病愈后回归社会时屡受排斥。媒体在精神卫生知识传播中的作用犹如“双刃剑”:一方面,媒体是公众获知精神卫生知识的主要来源;另一方面,媒体未能准确报道也是造成公众歧视精神疾病患者的重要原因。正因为如此,澳大利亚、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开展大众精神卫生干预活动时,都将媒体视作重要力量。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在开展世界卫生组织资助课题《建立融消除歧视和家庭支持为一体的精神病康复模式》研究时,将“媒体在消除精神病歧视中的作用”作为重要内容之一。课题组主动邀请媒体一线的记者共同参与研究,对我国主流报纸精神病报道中的歧视现象进行了定量和定性的文本分析。同时,通过对上海40名卫生记者的调查和培训,试图找到影响报道质量的原因,促使媒体在消除对精神病的歧视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卫生专家与媒体联手开展公共卫生干预策略的研究和制定,显然比任何一方的“闭门造车”更有意义。
  联合国艾滋病项目执行主席彼得·派特博士曾经说过:“当涉及艾滋病时,记者的影响比医生的影响更大。”这句话对精神病同样适用,尤其在精神卫生日益受到全社会重视的时候。
  媒体眼中的“肇事者”和“受害者”
  为了评估精神卫生的报道质量,课题组首先对国内主流报纸有关精神卫生方面的报道进行了定量和定性分析。新闻检索以中国大陆各省(直辖市)省级或省会城市晚报或都市报及一家中央级报纸的电子版为对象,因有些报刊检索系统不完善,最终有20个省市(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山东、安徽、江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湖南、河南、吉林、黑龙江、陕西、甘肃、宁夏、广东、海南)的晚报或都市报和一家中央级报纸被纳入检索范围。由于民间一般以“精神病”代指各类精神疾病和患者,因此选择“精神病”为检索关键词,检索日期范围从2005年9月1日至2006年8月31日。
  统计分析方法上,先由一位研究者对检出文本根据内容进行初步整理和归类,然后再由另外3名研究者确认和进一步分类,对于分类意见不一致者经讨论后决定。检索资料除简单的定量描述外,着重采用主题归类等定性方法进行分析。
  经分析总结,我国报纸在报道精神疾病及其患者时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报道内容以描述精神病患者肇事和提供医疗服务信息为主,但视角逐渐深入和多元
  检索信息显示,这一年共有1939篇与精神病相关的报道。内容涉及精神病人肇事肇祸报道314篇(16.2%,医疗服务信息313篇(16.1%),病人状况285篇(14.7%),以精神病人为对象的影评、书评和幽默笑话183篇(9.4%),转载或报道国外相关内容250篇(12.9%),精神卫生相关政策95篇(4.9%),一般心理问题关注78篇(4.0%),其他或与精神病联系较少的内容421篇(21.7%)。
  以上数据表明,对精神病患者的报道以负面题材居多,同情较少,正面描写他们积极战胜疾病的报道更少。此外,虽然有不少精神卫生方面的医疗服务信息,但真正关注精神卫生发展现状,有利于相关服务开展的信息比较少。
  值得关注的是,精神病患者的权利正逐渐受到媒体关注。有关精神病人是否该享有平等结婚、就业、教育、出行和娱乐权,以及涉及精神病患者的医疗救助、医疗保险和强制收治的法律程序等问题的文章共有114篇,占5.88%。还有部分新闻媒体开始把视角聚集在患者、家属以及精神卫生工作者受歧视的状况。
  二、媒体在报道精神病患者群体时,虽然极少出现语言和立场上的主观歧视,但客观传播效果以负面形象为主
  文本分析发现,绝大多数报道对精神病者群体并无主观故意歧视,但是对其行为“具体客观”的描述却形成了该群体的负面形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4个:
  1.详细描写精神病患者的暴力行为。如“惊天血案”、“劈死男友”、“挥舞铁铲”等。
  2.医学专业概念模糊不清或错误。如将“神经病”与“精神病”的概念混淆;“从‘心理障碍’逐渐变成了‘精神分裂症’”;“因精神病症导致杀人”。
  3.使用社会性歧视语言。如武疯子、傻人、怪异、特殊、神经错乱等词频频出现。
  4.在采访对象的选择上,专家、患者及家属的声音较少。报道中很少有对专家的第一手采访,除了少数几篇(10篇)描述患者及家属遭受歧视的经历外,描述如何获得治疗、如何积极控制疾病、如何康复等个人体验方面的信息几乎没有。对精神疾病患者的评价多数来自第三方,如路人、警察、朋友或同学,很少听到家属或患者的心声。
  三、报道中的精神病人主要以“肇事者”和“受害者”的形象出现
  分析发现,无论是消息、影评、书评还是转载国外新闻,报道中的精神病人主要以暴力、危害公共安全、言行紊乱、脏等形象出现(701篇,36.2%),内容较多,篇幅较大,描述较详细。精神病患者还经常成为幽默笑话的主角(46篇,2.4%)。
  与此同时,精神病人的命运也是报纸关心的话题。精神病患者被杀、被骗、被弃、被强奸、被关锁、自杀/自残、走失等内容的报道有118篇,占6.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4-6 11:39:29 | 显示全部楼层
求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社区动态|免责声明|隐私条款|联系我们|手机版|平阳第一社区 平阳网 ( 浙ICP备18042709号-3 )

浙公网安备 33032602100245号

GMT+8, 2025-9-7 22:24 , Processed in 0.06854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