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书包里,为何教辅书越来越多,越来越重? 义务阶段免除了教科书的费用,可是为何征订教辅的费用却越来越高,家长的负担从未减少? 这里面到底存在什么样的内幕? 早在今年4月4日,《中国青年报》就曾以“书包越来越重,谁是幕后推手”为题报道了安徽强迫学生订购教辅书的现象。记者调查发现,虽然国家三令五申禁止各地教育部门不得以任何形式强迫征订教辅材料,但是在安徽的一些地市,“被征订”的现象依然存在。 一边是国家七部委的明令禁止强行征订的高压政策,一边却是安徽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明目张胆的违法、违规。为何这种现象难以杜绝,其幕后又有哪些难以披露的真相? 记者接到了安徽省多年从事教辅销售的几名核心举报人,他们披露的事实令人震惊,教辅书的销售已经成为一条完整的非法利益链,各环节吃得“膘肥体壮”。 据王先生介绍,安徽省新华书店(上市公司)在2009年强行征订教辅书的销售额达到8.1亿。在这里面,安徽省教育厅直属的教育科学研究所获利4050万元(“小金库”收入),安徽教育出版社、安徽少儿出版社、黄山书社、安徽美术出版社等四家出版社获利2.025亿元,安徽省各级新华书店获利2.025亿元,安徽省各地市、县区教育局、乡镇学校获得宣传发行费2.025亿元。 核心举报人王先生还算了一笔账,仅以2009年为例,安徽省义务阶段的学生每人平均“被强迫”购买了86元钱的教辅书。 另一名举报人梁先生表示,在巨大利益驱使下,虽然义务教育阶段免除了教科书的费用,但是家长和学生的负担一点也没有减轻。中纪委监察部等七部委每年密集出台的“禁止统一征订教辅书”的规定则一次次成为一纸空文。
教辅回扣:上市公司强订教辅书的杀手锏
根据举报人提供的线索,记者找到了安徽省新华书店公布的资料。该公司于2010年1月18日已经上市,该公司目前有两家全资子公司从事一般图书(包括教辅图书)的销售工作,其中之一—安徽新华图书音像连锁有限公司于2000年3月28日注册成立,是一家专门从事新华书店门市部零售工作的公司,此公司是依靠自动自发的市场销售行为来完成销售工作。 而另一家——安徽新华教育图书发行有限公司(简称“新华教辅公司”)是于2005年7月4日从安徽省新华书店教材公司剥离出来成立的一家专门从事进校统一系统征订教辅的公司。该公司的工作职能和方式主要是依靠安徽省教育厅公布的《安徽省中小学学生作业目录》(以下简称《教辅目录》)及省、地市、县教育行政部门的行政行为来“迫使”安徽省各中小学校统一征订教辅图书。 从《安徽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招股说明书》和《2009年年度报告》中里可以看出,安徽省新华书店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连续4年,一般图书销售的的金额分别约是6.5亿、7.2亿、8.5亿和10.48亿。据王先生提供的证据发现,其中,“新华教辅公司”进校强行征订教辅书的销售金额分别是3.18亿元、5.10亿元、7.40亿元、8.1亿元,平均每年递增为2亿多元人民币,其进校统一征订教辅图书的比例从2006年的48.6%上升到2009年的77.3%,也就是说门市部零售图书的比例越来越小,进校统一征订的教辅比例越来越大。 在《招股说明书中》如此表述:教材销售、一般图书销售是公司主要的主营收入来源,二者销售收入合计占到公司营业收入的87%以上,公司主营业务集中。在报告期内,公司教材销售比例呈下滑趋势。由此可以看出,销售教辅材料已经成为公司主营业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