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第一社区 平阳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日本人不吃小龙虾的真正理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6-13 22:50: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孤独剑】 于 2010-6-13 23:18 编辑

20080705_4f0fc2b5866f24ceea86wdlHcAUr5arC.jpg 795_15021_6f30113470aa50d.jpg 12402J510a020-2C026.jpg 2006.jpg 20096209199911.jpg 673791187129372.jpg 20080323043526655398144.jpg
小龙虾学名叫虫剌蛄,又称螯虾,属甲壳纲河虾类,形状似龙虾而小,所以又称小龙虾,第一对步足极发达,类似于蟹的螯;外壳色泽鲜艳美丽,呈血红色;克氏螯虾,个体较大,甲壳很厚,身体呈暗红色。它原产于北美洲,后被日本引进,本世纪30年代传入我国。由于螯虾的生存和繁殖能力都很强,分布范围日渐扩大,如今在我国南方特别是长江流域的诸省市都能见到。螯虾能给堤坝造成危害是由其喜欢穴居的生活习性决定的,它的前端长有一对钳子般的螯足,打洞的速度很快,范围也较大。实地考察发现,它们经常生活在山溪及其附近的河、水库、池塘和水田田畦和其岸边。龙虾属于杂食动物,主要吃植物类,小鱼、小虾、浮游生物、底栖生物、藻类都可以作为它的食物。
营养分析
  1、虾营养丰富,且其肉质松软细嫩,易消化,对身体虚弱以及病后需要调养的人是极好的食物;   2、虾中含有丰富的镁,镁对心脏活动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能很好的保护心血管系统,它可减少血液中胆固醇含量,防止动脉硬化,同时还能扩张冠状动脉,有利于预防高血压及心肌梗死;3、虾的通乳作用较强,并且富含磷、钙、对小儿、孕妇尤有补益功效; 4、日本大阪大学的科学家最近发现,虾体内的虾青素有助于消除因时差反应而产生的“时差症”。
食疗作用
  淡水虾性温味甘,入肝、肾经;虾肉有补肾壮阳,通乳抗毒、养血固精、化瘀解毒、益气滋阳、通络止痛、开胃化痰等功效;适宜于肾虚阳痿、遗精早泄、乳汁不通、筋骨疼痛、手足抽搐、全身搔痒、皮肤溃疡、身体虚弱和神经衰弱等病人食用。
适宜人群 W020080422236645849876.jpg hnms00054-2.jpg
  一般人均可食用。1. 适宜肾虚阳痿、男性不育症、腰脚无力之人食用;适宜小儿正在出麻疹、水痘之时服食;适宜中老年人缺钙所致的小腿抽筋者食用;   2. 宿疾者、正值上火之时不宜食虾;患过敏性鼻炎、支气管炎、反复发作性过敏性皮炎的老年人不宜吃虾。虾为动风发物,患有皮肤疥癣者忌食。
湖虾和沟虾的区分 W020090620298297344038.jpg
 湖虾和沟虾做了一个对比。干净的水里面养的小龙虾比较大,湖里的虾颜色浅一点,红一点,沟里的虾黑一点.提示:由于小龙虾生长环境不同,建议食用湖区生产的小龙虾。湖区生产的小龙虾的特点是:颜色鲜艳,个体较大,头部与躯干大小比例比较一致。 2009051906455210.jpg 20097239463167.jpg 00039220.jpg 20090605233211651.jpg
龙虾的经济价值
    我国克氏龙虾主要分布在江苏、湖北、江西、安徽等长江中下游地区,生长在江、河、湖泊等水体中,资量在6万吨以上。江苏是淡水龙虾加工出口的重点省份,全省有加工企业60多家,年加工龙虾出口量6000吨左右,占全国龙虾出口量的90%以上。克氏龙虾成为江苏淡水水产品出口创汇的主要品种,目前江苏 淡水龙虾加工品主要出口欧盟、美国,其中出口欧盟的60%以上,由于淡水龙虾加工品销往国际市场后消费者可以直 接食用,因而进口国对其卫生、品质质量要求十分严格,对龙虾生长、捕捞及加工条件和技术水平要求也比较高。 为了适应进口国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近几年江苏龙虾加工企业累计投入数亿元资金,其中向欧盟申请注册的14家工厂先后投入上亿元资金,加强设备改造,提高内部管理水平
20080811050845338.jpg
20081020235057968.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13 23:19:45 | 显示全部楼层
烧熟了都能吃的,别醉生吃就是了。不过不宜嗜食,猪肠吃多了总会猪物吃着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14 06:07:43 | 显示全部楼层
搞不清楚,一这说吃尸体,一边说吃了还治病,营养价值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14 07:17:13 | 显示全部楼层
谨慎为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社区动态|免责声明|隐私条款|联系我们|手机版|平阳第一社区 平阳网 ( 浙ICP备18042709号-3 )

浙公网安备 33032602100245号

GMT+8, 2025-5-14 17:07 , Processed in 0.06304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