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第一社区 平阳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12|回复: 7

【转载】学会邻里守望,才是真正的公共参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5-20 08: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 style="TEXT-INDENT: 2em"><font color="#0000ff" size="3">探花转载说明:
<p style="TEXT-INDENT: 2em"><font color="#0000ff" size="3">我们该怎么尽公民之责,行公益之事?按这几年社区活动中我所见所闻,发现不少朋友对此认识混乱,歧见很多。清源必须正本,今天起,将陆续转发一些文章供大家思考:
<p style="TEXT-INDENT: 2em">
<p style="TEXT-INDENT: 2em">本文原作者:安猪 (多背一公斤发起人)
<p style="TEXT-INDENT: 2em">
<p style="TEXT-INDENT: 2em">成龙大哥上个月在博鳌说了句雷人的话:“中国人是要管的。”马上引来众多的口诛笔伐。坦白说,我觉得他挺无辜的,首先他有说这话的权利,其次他说的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实话。
<p style="TEXT-INDENT: 2em">
<p style="TEXT-INDENT: 2em">我自己在运作一个小小的公益活动“多背一公斤”,主要是发动大众在旅行时背上一些图书或者文具,在途中顺路探访乡村学校,并和山里孩子做些交流,开阔他们的视野。这本来是一个很简单的事,只要你去旅行,自个儿顺便去做就行了。可是这几年来,我被问到最多的问题居然是:“你们什么时候组织活动呀?”
<p style="TEXT-INDENT: 2em">
<p style="TEXT-INDENT: 2em">我于是无语。一说到丽江、阳朔、凤凰这样一些地方,大家的第一反应是背包,或者约上三五好友集体出游。可是为什么跟公益沾上点边,大家就会突然变得没有独立行动能力,理所当然地认为需要一位“带头大哥”来组织大家做好事呢?这说明,在公共参与上,我们还太缺乏自信。
<p style="TEXT-INDENT: 2em">
<p style="TEXT-INDENT: 2em">这种自信的欠缺也许是从小被有意识地“培养”的。我们做好事都习惯了被组织,例如每年3月5日雷锋叔叔的忌辰,学校就会组织同学们上街扫地,或者到街道探望孤寡老人。这种被组织的活动非但没有养成我们做好事的习惯,反而让我们牢牢树立了公益价值观:做好事是上面的事,与己无关。
<p style="TEXT-INDENT: 2em">
<p style="TEXT-INDENT: 2em">于是乎,由于这种组织经验的欠缺,当面对真正需要参与的局面时,我们往往会表现得笨拙以致狂躁,就如同首入洞房的初哥,用力很猛,而成效轻微。有趣的是,越是离我们遥远的事物,我们的用力就越猛,例如针对某国总统、某邻邦货品、或者某外资在华经营的超市的讨伐等。此时发现,我们不但不会如何理解不同的想法,甚至还不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意见。于是表达出来的都是暴力,不管是语言上的或是肢体上的。
<p style="TEXT-INDENT: 2em">
<p style="TEXT-INDENT: 2em">不过,我倒不认为那些参与是真正的公共参与。在中国有个很奇怪的现象,越是公共的,就越不需要负责任,于是,到最后就越容易变成私愤的爆发——— 不管这种爆发是顶着爱国主义又或是道德伦理的光环,但说到底,只是私愤而已。
<p style="TEXT-INDENT: 2em">
<p style="TEXT-INDENT: 2em">但另一方面,我们又看到一些本来很私人的权益表达,到最后都戏剧性地上升成为了公众参与事件。举一个常见的桥段:一根高压线从我家小区前面经过,影响了家人的幸福生活,于是业主们开始联合起来表达自己的诉求,然后地方部门介入,事件升级……这样的剧情在近几年不断上演,以致参演双方都逐渐成为了一个更专业的演员。
<p style="TEXT-INDENT: 2em">
<p style="TEXT-INDENT: 2em">我不认为这只是单纯的私人权益表达,因为小区会扩展到乡镇,乡镇会扩展到城市,这样渐进发展,到最后总会波及到我们身处的公共空间。最新的一例出现在杭州,25岁青年谭卓被飙车夺命后,近万名杭州市民自发悼念,并要求伸张正义。坦率地说,这些悼念者绝大部分都不认识谭卓,他们聚集起来,只是因为他们知道,如果这件事得不到公正的处理,那么下一个受害的可能就是自己。
<p style="TEXT-INDENT: 2em">
<p style="TEXT-INDENT: 2em">这些事件表现出了公共参与中美好的一面。人们开始意识到,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少数人。如果我们不去伸张少数被侵害者的权益,那么,这种侵害总有一天也会落到自己头上。到那时,谁也不能保证,自己会不会就是那个被撞飞二十米的青年,又或是那些被埋在瓦砾中无名无姓的人们中的一员。
<p style="TEXT-INDENT: 2em">
<p style="TEXT-INDENT: 2em">这种认识会带来超越个体的互助和协作,如果我们学会了这种邻里守望,也许就离不用被管的那天不远了。
发表于 2009-5-20 10: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公共参与的活跃反映了一个社会公民意识的觉醒。1919年迄今90年,中国人仍然停留在待启蒙的状态。希望别人用先进的理论、实践启蒙你。而很少有人会做一个自动自觉进入公民序列的人。人人心中都有一个明日中国,为何我们离90年前的目标还是很远?安安心心做一个良民,别有太多的权利诉求,权利从来都不等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20 09: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意楼上的部分观点
但中国国情下的组织,全减弱个体的责任感及模糊活动本身的价值与目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20 09: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非正式的组织能增强个体的责任感和活动的价值与目标。社区的一些公益活动就能体现这一点。公益活动一定要发自内心的参加,不要哗众取宠,不要强人所难,更不要落入形式主义。做自己力所能及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20 10: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p style="TEXT-INDENT: 2em"><font color="#ff00ff" size="3">赞同楼上:公益活动一定要发自内心的参加,不要哗众取宠,不要强人所难,更不要落入形式主义。做自己力所能及的。
<p style="TEXT-INDENT: 2em"><font color="#ff00ff" size="3">而学会邻里守望,才是真正的公共参与,这种认识会带来超越个体的互助和协作,如果我们学会了这种邻里守望,也许就离不用被管的那天不远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20 08: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组织的参与公益活动,可以减少所需的经济资本、风险资本。在我们国家,个体的力量是非常单薄的,当你一个人直到乡村学校门口时,可能连大门都进不了。这和社会环境息息相关。本人认为,公益活动还是有组织的比较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20 12: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高全民自身的质素,不要把做好事当成是一场走秀就好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21 12: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形式主义的触角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
原来的公益目标被扭曲化和部分人的政治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社区动态|免责声明|隐私条款|联系我们|手机版|平阳第一社区 平阳网 ( 浙ICP备18042709号-3 )

浙公网安备 33032602100245号

GMT+8, 2025-7-10 06:14 , Processed in 0.06581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