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3145
- 性别
- 保密
- 注册时间
- 2005-8-27
|
<div class="t_msgfont" id="message5784112"> 本想做头好吃懒做的猪,没想到却成了一条累的半死的狗,加班到深夜大清早又赶坐公交,在站头买了一份《温州都市报》,发现报纸首页是一条《鹿城纪委派员督查“四禁令”执行情况》新闻,一看里面“冒着酷暑”字眼,感觉新闻报道太奶奶的献媚了! 鹿城纪委到机关单位检查工作,假如在对象是区政府院子的单位,那么就走几步路就够了。假如路程稍远的,猪可以判断他们一定驱车前往。那么请问都市报,那些检查组成员到底在日光下爆晒多久?从新闻中报道可发现检查组有很长时间呆在18℃至22℃的空调房间,还有很长时间是呆在室内检查机关办公室电脑使用情况,剩下就是在路途中呆在车上时间,请问检查组成员有没有汗流浃背?那么能算是“冒着酷暑”吗? 那些在顶着烈日在建筑工地搬运的、抢修电力的、安装空调的、送外卖的、踩三轮的……,这些户外工作者才是真正冒着酷暑工作的人群,他们为城市建设和市民生活付出的辛勤的汗水,他们才是这个酷夏最有贡献的人群,他们才是我们市民最应该感谢的人?而这些养尊处优、出入有空调的官员“冒屁的酷暑”! “冒着酷暑”虽只是字眼,但折射出一种“新闻向权力献媚”的姿态。共产党控制下的新闻媒体,一直有向官员献媚的传统。比如受灾后,不是以详细报道灾情,深入分析灾因,切实改进救灾为重点,而是大谈特领导高度重视,深入灾情慰问,一心就想塑造党和领导如何心系群众的光辉形象,一个平常的公务行为,被塑造成神圣化的仪式。另外,通过这种新闻视线的转移,使大众不去思考和分析1998年为什么会发生长江大洪水,2007年太湖流域为什么蓝藻会大爆发?也就不会指责政府在灾难面前的失职行为。 “不是反思灾难,而是歌颂官员”-----中国媒体的献媚已经背离新闻所处的立场,不但失去应有独立性、客观性,而且成为了权力的附庸、官员的奴才。即使是最“黑暗”统治的民国时期还有京报、申报、大公报等独立媒体,还有报人的“不党、不私、不卖、不盲”四不原则,还有邵飘萍、范长江等独立的报人,而我们今天还有什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