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第一社区 平阳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25|回复: 0

走出“半个人”的时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2-18 16: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TABLE cellSpacing=2 cellPadding=0 width=573 align=center border=0>

<TR>
<TD colSpan=4>
<DIV class=wxftitle align=center>走出“半个人”的时代 </DIV></TD></TR>
<TR>
<TD class=wxftext colSpan=4 height=13>    隆冬的西安古都,空气中弥漫着寒冷。但在西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和西安翻译学院,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及蔡冠深中科院院士荣誉基金会共同主办的“爱祖国、爱科学”院士巡回演讲活动,却为西部高校吹来徐徐暖风。虽然同学们正面临着期末考试,但三四百人的会场场场爆满。在中科院院士、著名机械工程专家杨叔子教授所作《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交融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报告会上,杨院士渊博的学识,敏捷的思维,精辟的论断,幽默的言语,使会场上掌声阵阵、笑声朗朗。 <BR><BR>  杨院士报告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BR><BR>———人文文化是为人之本 <BR><BR>  杨叔子认为,科学求真,人文求善。人文教育培养人性、灵性,人文文化决定着民族的存亡、国家的强弱、社会的进退、人格的高低、涵养的深浅、思维的智愚和事业的成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就会落后,一打就垮,受人宰割;而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就会异化,不打自垮,受人奴役。因此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人文教育之根本。 <BR><BR>  在解释人文文化对思维智愚的影响时,他介绍了1981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得主、美国科学家斯佩里对大脑研究的贡献。斯佩里通过大量试验得出结论,人的大脑的左右功能显著不同,左脑负责逻辑思维,主管科技活动;右脑负责形象思维,主管文化活动。右脑的记忆量是左脑记忆量的100万倍。杨院士还介绍了日本学者春山茂雄的观点:人的左脑是“个人脑”,储存人出生后所得到的经验;而右脑是“祖先脑”,储存着人进化几百万年以来的所有经验。人类能够延续到现在,是右脑作用的结果。杨院士提出了一个鲜明论点:人的右脑是人类能够延续500多万年最重要的源泉,所以应加强人文教育,开发右脑。但现在对右脑开发不够,特别是对理工科学生而言。 <BR><BR>  ———科学技术乃立世之基 <BR><BR>  杨叔子指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都是包含知识、思维、方法、精神的教育。其中,科学知识是生产力发展的源泉,是社会进步的动力;科学思维主要是逻辑思维,是正确思维的基础;科学方法是实践的方法;科学精神的核心是求真,科学教育也是求真的教育。 <BR><BR>  ———科学人文同源共生互通 <BR><BR>  “科学人文可以说是一奶同胞,同时来源于实践,同时来源于人脑,同时来源于大脑对实践的反映。”在此内容中,杨院士对此旁征博引,唐诗宋词,信手拈来,显示了深厚的文学功底,犹如科学人文融合的活教材。 <BR><BR>  他阐述到,不管是著名的科学家,还是伟大的文学艺术家,不仅都承认客观实际,而且都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探索客观世界的规律。为此,他对一些脍炙人口的佳言绝句作了有趣的科学解读。例如,唐代诗人王之焕《登鹳雀楼》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诗句,就隐含着一个科学的解释:因为地球是球体,所以能站得高、望得远;又如,唐代女诗人张文姬《沙上鹭》中“只待高风便,非无云汉心”一句的科学含义是:空气流动才能有阻力,离地球越远,空气越稀薄,所以必须等待风足够大时才能飞得更高;再如,诗仙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有“日照香炉生紫烟”的佳句,杨院士分析说,当日光照射在庐山香炉峰瀑布上时,很可能由于水柱直径大抵同紫光光波波长相同,导致产生紫光的“全漫射”,而紫光是可见光,“生紫烟”就不足为怪了;爱国主义诗人辛弃疾在《木兰花慢》中“长风浩浩送中秋”一句也反映了古诗人对“高空风”现象的描述;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不仅是一部杰出的政治论文,也可称作是一篇“诊断学术论文”。 <BR><BR>  杨叔子说,文学艺术家讲“神似”,反映了对事物本质的注重。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都是抓住了春天的特征不变量。 <BR><BR>  杨院士又分析说,漫画家为什么仅几笔就把人物描绘得栩栩如生?因为技巧中含有“拓扑学”中的图形“特征不变量”的奥秘。 <BR><BR>  ———科学人文整体不能分割 <BR><BR>  “科学知识是一元的,科学思维是逻辑的,科学方法是实证的,科学精神是求真的。而人文知识是多元的,人文思维是形象的,人文方法是体验的,人文精神是求善的。”杨院士从科学与人文中四个含量的一一对应关系,阐述了“科学中大有人文,人文中大有科学”的辩证统一。 <BR><BR>  他说,科学知识中的公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具有人文精神;爱因斯坦认为,科学研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直觉。显然在科学思维中有人文的含义;对于科学方法,量子力学的创始人、英国理论物理学家狄拉克说过,一个方程式美不美比符合不符合实验更重要。美不美,是人文的概念;居里夫人心中只有物理、数学和波兰,物理和数学指科学,波兰指的是爱国主义的人文精神。 <BR><BR>  “因此,人文贯穿于科学始终,为科学导向,为科学提供能量,为科学开辟原创性源头(右脑)。同时科学也贯穿于人文始终,为人文奠基,为人文铺路,为人文提供正确的保证。没有科学的人文是残疾的人文,没有人文的科学也是残疾的科学。”这里,他道出了科学人文交融的精髓所在。 <BR><BR>  ———科学人文交融提高素质 <BR><BR>  为什么能提高素质,因为“只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交融,才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追求、完备的知识基础、优秀的思维品质、能干的工作方法、和谐的对外关系”。 <BR><BR>  杨叔子具体分析说,科学是求真的,对客观世界负责;人文是求善的,对精神世界负责。既求真又求善,才能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追求;科学讲客观世界,人文讲精神世界,只有交融才能具有完备的知识;逻辑思维是正确思维的基础,形象思维是原创性思维的源泉,两者的结合才能形成优秀的思维品质;科学讲究严谨、有序,人文讲究关怀,讲究宽松、活泼,两者的结合是做好工作的保证…… <BR><BR></TD></TR></TABLE>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社区动态|免责声明|隐私条款|联系我们|手机版|平阳第一社区 平阳网 ( 浙ICP备18042709号-3 )

浙公网安备 33032602100245号

GMT+8, 2025-5-6 00:31 , Processed in 0.05479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