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第一社区 平阳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02|回复: 0

文昌阁的旧文读来有新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1 19:07: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1年01月27日 10:27:13 来源:平阳新闻网
2009年10月,位于昆阳镇北门的文昌阁重建工程顺利完工。作为文脉传承之所在,文化遗产之经典,文昌阁,在重建工程的钢筋水泥之外,还应该重现些什么,传承些什么?
 日前,本网记者走近了文昌阁的三百年风雨,走进了文昌阁的数度变迁……
 昆阳镇城北的平瑞塘河,一泓水波如镜,四面花木扶疏,玲珑的九曲桥,凌波跨向塘河中的文昌阁。日光照射在文昌阁的琉璃瓦上,光彩莹然。水面风起,文昌阁檐下悬挂的大红灯笼轻轻地晃动。水波之外,高楼林立,街市喧嚣。文昌阁临水而立,径自一片静谧清透,古意盎然。
 文昌阁,县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清康熙年间,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千古魁光悬斗柄,九天宝气化文章”。文昌,是星座名。传说,文昌星座帝君是专司人间读书、功名和文运的神,又称文曲星或文星。得到文昌帝君护佑的人,会更聪明、更有学问。早在战国时期,对文昌帝君的参拜就被列入国家祀典。隋唐以来,官府实行开科取士,蟾宫折桂成为贫寒子弟出人头地的最佳途径,文昌帝君由此更多地寄寓了士子们的炽热期盼和勃勃雄心,成为文化和知识的一种符号。每逢大比之期,不知多少莘莘学子仰望星空,向文昌帝君默默祈祷!此外,文昌帝君也是刻字、书店等行业的保护神,以前书商公会就有叫“文昌会馆”的。
 《平阳县志》及《金印渡义学碑记》等文献资料记载,文昌阁所在地原名金印渡,是瑞平塘河一段。清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时任县令王奕鹏发现一些贫寒人家的孩子无钱读书,于是筹集资金,在金印渡中的洲渚之上,建设屋舍,创办了金印渡义学,此后由于经费等问题,一度停办。清雍正二年(1724)和嘉庆十年(1805),金印渡义学两次重修,改为文昌阁,供奉文昌帝君,以期护佑平阳文运昌盛。琅琅书声已然远去,对文化的爱护和崇敬,却未泯灭。
 北伐战争期间,有不少平阳人在战场上英勇牺牲。文昌阁因此改(扩)建为忠烈祠。文昌帝君侧畔,设立了北伐战争中牺牲的平阳籍将士纪念碑。抗战胜利后,这里又增设了“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据有关资料,当时参加抗战牺牲的平阳籍将士有588名。碑前塑有汉奸汪精卫、陈璧君夫妇的跪像;内有烈士们的事迹介绍和遗物。文革期间,文昌阁被征为渔场使用,后又改成制药厂。
 “那时我们习惯叫它湖心亭,我的老家和它隔水相望,偶尔听大人们说抗日将士的伟大。放学了,同学们经常来这玩,向汪精卫和陈璧君吐口水……”
 如今须发皆白的杨学增老人回忆起数十年前的往事,依然历历在目。
 1983年,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公布平阳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平政发〈83〉137号文件),把文昌阁纳入县文保单位。1992年,文昌阁内的药厂停办,欠下5万元贷款和3万元工人保险。县政府帮助支付以上款项,并以此收回文昌阁的所有权。至此,年久失修的文昌阁和周边相邻的建筑——娘娘宫、忠烈祠等,都已颓圮不堪,只剩下风雨的痕迹和沉甸甸的历史积淀。
 2005年6月,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由县文化部门牵头,社会各界热心人士聚集一堂,专题讨论文昌阁和忠烈祠的修缮意见。2007年,昆阳北门老人协会自筹资金在文昌阁旧址之上修建了5间平房,意在恢复文昌阁,承续平阳一脉文风。文昌阁旧址在当年的旧城改造范围内,5间房子拆除而得的砖瓦等材料全部由北门老人协会自行出售使用,再由县政府拨款300万元,在旧址上重建文昌阁和忠烈祠。
 县城综合开发建设指挥部有关负责人说:“当时是以拆迁补助的方式进行拆建的。在北门老人协会的要求下,按照一些不成文的协定,我们把工程承包给北门老人协会,由他们转包承建。”工程承包之后,拆建事宜均由老人协会处理,指挥部只负责一些例行工作。
 2009年国庆前后,文昌阁顺利竣工。新建的文昌阁为两层、两进楼房,中间留有庭院,两边用走马楼连接,设有敞开式走廊。北门老人协会把文昌帝君和陈十四娘娘等神像搬进二楼,神像前设起了神坛,燃起了香烛,有老人在售卖香烛。文昌阁南首被三合板格成数个小房间,房内摆着麻将桌和床、锅灶等日常生活物品。随之,文昌阁入口处镌上了“晚晴亭”三字,游人进入其内,时常可以见到老人们聚在一起搓麻将,地上扔有烟头等垃圾。另悉,北门老人协会原有的活动场所已经出租了。
 “这里原是读书的地方,不应该是这样的……”市民陈女士致电本报时,不无痛心地说。
 “重建文昌阁,应该延续的是文化,而不是麻将声和香火。”市民周先生说。
 ……
 重建之后的文昌阁,究竟该何去何从?如何才能修旧如旧?何以成为一方热土的文化标签……
 本网将继续关注文昌阁的去向。(平阳新闻网记者 黄剑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社区动态|免责声明|隐私条款|联系我们|手机版|平阳第一社区 平阳网 ( 浙ICP备18042709号-3 )

浙公网安备 33032602100245号

GMT+8, 2025-8-5 20:50 , Processed in 0.05140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