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第一社区 平阳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56|回复: 4

欣赏蓝君对《金刚经》的精彩演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0-1 21:36: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算说了 于 2012-10-1 21:52 编辑


法会因百劫成,如来演说金刚经;
六种成就天地动,十方法界闻佛声。

钟磬齐鸣觅佛缘,人人苦修极乐天;
且看今日弥陀在,还至本处现真颜。
无风无雨无雷电,一钵收尽贪痴慢;
一一平等无二法,行住坐卧皆示现。
天雨妙华地涌莲,菩提请法众生前;
住心伏心了大事,问答一如皆撼山。
善男善女如是闻,众生灭度无余音;
且言灭度非灭度,果地一如了凡尘。
苦口婆心演四相,四相非相且渡航;
按倒葫芦起了瓢,佛心慈悲众心妄。

佛言福德万众忙,福德大如虚空藏。
一朝了彻真实义,无为有处是故乡。
怀揣妄相求实相,身陷红尘舞浊浪;
布施大如须弥山,无如四句如来藏。
庄严佛土非庄严,佛土即在汝心间;
离开心法言佛法,三世诸佛皆喊冤。
众生三心皆非心,念念相续无古今;
无我无人无寿者,布袋放下得真身。
佛法非法非非法,无实无虚无真假;
以指为月终非月,花开莲现即至家。
三十二相演如来,方便渡航慈悲怀;
若来若去行坐卧,众生见相实可哀。
不生四相无法相,茫茫大千一合相;
成佛易于风扬尘,扫尽妄相即实相。
一切有为皆泡影,修佛不离市间井;
深山觅静非真静,如如不动即佛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 21:57:3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劝世人脱离世俗痴迷,返还本真,寻求精神上的人格升华,这对当前世风日下的社会人群有着积极的教化意义。否则,一个无信仰的时代,金钱就成了拜物教了。欣赏蓝君对《金刚经》的精彩演绎。问好蓝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1 23:26: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愚憨山人 于 2012-10-1 23:41 编辑

    有点深奥了,大多数人是欣赏不了的。不知道楼主所说的蓝君是谁。是平阳人吗?
《金刚经》是般若类的,被禅宗奉为经典,当年六祖就是听了《金刚经》里一句话而开悟。禅宗是很难的,适合根基很利的人学。佛教宗派众多,但总不出两大体系:唯识和中观。唯识说有,中观说空。一个是相宗,一个是性宗。一个侧重于事物表面现象的阐述,一个侧重于事物内在本质的阐述。一般学佛的次第都是从阿含类的经典开始学,然后再从有宗到空宗,按唯识宗分科判教的,佛陀说法分三时教,第一时说有,第二时说空,第三时说非有非空。就是说先从基础类的开始,先学原始佛教阿含类的,比如五蕴、四圣谛、十二因缘、三十七道品等。接下学有宗如《俱舍论》《百法明门论》《八识规矩颂》《成唯识论》如果精力旺盛,时间富裕就去学《瑜伽师地论》等。在有扎实的基础上循序渐进的进入中观。如果直接进入中观,那中观也是学的不踏实的。总之所学的一切都是为最后体悟到无为法而准备的资粮。无为法当然是不可说的,是言亡虑绝的道体。在现实生活中又很多人说起佛法就会随口来两句佛语,什么“心即是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可说、著相了”之类。当真问他:“那什么叫心”“什么是五蕴”“什么是色”马上就卡住了。甚至于有说自己学佛多年的居士,竟然不知道什么是“十二因缘""四圣谛”这些基础的佛学名相。而且现在学佛的风气也不好,实实在在,踏踏实实从根本教义开始学的人不多,基本上都是在急功好胜,说些不着边际的很飘的空话套话吓唬人。我曾和一位来平阳常住的自称是复旦大学教授的居士交流过,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样的人;和他聊天他是滔滔不绝的讲故事,讲人生道理,问他佛学方面的知识基本是在回避,我是个势利的人,我看重的是他到底有没有真才实学,如果有就表现出来,帮帮我,解决我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可惜他不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2 13:52:33 | 显示全部楼层
受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3 09: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愚憨山人 于 2012-10-3 09:39 编辑

金刚经》在法相唯识宗里的分科判教是属于第三时教,非有非空得。是般若类,究竟了义的。所谓究竟了义就是说法理讲的最彻底的意思。由此可见《金刚经》已经讲得很透彻,但是我们说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由简单到复杂,做学问,学佛法也是一样也要一个阶段一个阶段来的。经常有人说“你著相了,你执着了"这类的话(话是没错),然后拿《金刚经》里的几句经文作为批驳他人的依据。要知道你要不执着要放下的前提条件是:你曾经得到过,然后才有资格说不执着,要放下。如果你从来就没有得到什么,平白无故的你拿什么放下,拿什么不执着呢?只有在经历过,得到过的基础上,才说我不执着,我要放下。也就是说先要从“有”学起,然后经历到空,最后我把所学的东西全部放下,不执着到非有非空得阶段,那也就到的金刚经的境界了。比如说《心经》里:“观自在菩萨行深般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这心经很多人都会背,但要问:什么是五蕴?色、受、想、行、识是怎么解释?怎么分类?什么是十二处?什么是十八界?等等一些佛学基础类的名相就全都不知道了。如果什么是五蕴都不知道,那么你拿什么去空呢?如果说空了,那也是个恶取空, 如果都是空的,不谈体和用(事物的表面现象作用,和内在本质)那宇宙人生何有设施?说实话《金刚经》是很深奥的,大家都明白这道理,没到一定的层次是无法看懂的,(我们都不是两千年出一个的六祖慧能)。把《金刚经》作为文学欣赏可以,但如果说自己对《金刚经》有多少理解我想没下十年八载的求学功夫是不能妄求的。做学问求佛法还是老老实实的一个阶梯,一个阶梯慢慢的学,慢慢的求。如上了年纪就学净土好了,学学天台的止观。一句佛号如能念到一心不乱,那也是有大成就了,也是得到极大的福报了,古往今来的高僧大德都是禅净双修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社区动态|免责声明|隐私条款|联系我们|手机版|平阳第一社区 平阳网 ( 浙ICP备18042709号-3 )

浙公网安备 33032602100245号

GMT+8, 2025-8-8 19:23 , Processed in 0.06560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