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第一社区 平阳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02|回复: 0

教育公平与政府责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9-16 09:41: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当前,我国教育正在经历一个历史性的转变。随着全国城乡实现免费的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各级政府的教育投入不断增加,学龄儿童的出生率不断降低,教育的供求关系和外部环境明显改善,我国教育已经在整体上超越了极度短缺、极度贫困的状态,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制定了新的发展蓝图,确定了“由教育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目标,以及 “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规划纲要》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提出“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关键是机会公平,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全社会要共同促进教育公平。”

    这一要求具有很明确的针对性。因为在我国教育状况总体改善的情况下,又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情况、新问题。例如,许多地方出现了“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一些农村地区由于学校布局调整幅度过大、学校过度集中到城镇,出现了学生“上学远、上学难”的问题,导致安全隐患和学生家庭经济负担增加,出现了新的流失辍学。一些地方学校差距不断拉大,城区的巨型学校和大班额现象也在影响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伴随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城市的“流动儿童”和农村的“留守儿童”成为新的边缘化群体,也是义务教育阶段最值得关注的弱势群体。国家对解决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提出了“以流入地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的“两为主”的方针,许多地方采取多种措施加以解决。但由于基于户籍制度、城乡分治的管理体制尚未改变,这一问题还没有得到制度性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由于亲子分离、缺乏监护人,问题就更多而且也更复杂。在大中城市,突出的教育公平问题主要是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和择校热,使得原本应当免费、免试、就近入学的义务教育,成为竞争激烈、高度选拔性和高收费的教育,引致老百姓的严重不满。此外,还有一些突出的教育短板,例如残疾儿童的特殊教育等。这些问题说明,在我国城乡,保障和促进教育公平仍然是教育工作的一个重点,需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地加以解决。

    1.树立正确的教育政绩观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导致基于不公的原因比较复杂,有的是历史形成的发展差距,例如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需要通过较长时期逐步缩小;还有很多教育不公,则与政府的教育价值观、公共政策和发展模式的偏差有关。

    必须看到,虽然我国已经进入了全民教育、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但在上一个时代形成的社会流行的价值观仍然是精英主义的,表现在相当普遍的对升学率的片面追求,实行变相的重点学校制度等。影响政府教育行为的另一个价值,是前些年流行的“教育产业化”的思潮。片面强调“效率优先”的价值,强调教育的经济效益和规模效益,缺乏对教育规律的尊重,忽视缩小学校差距、保障教育公平的价值。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当前教育的主要矛盾仍然是资源不足和供求关系问题,即“优质教育资源短缺论”。这一看法其实是经不起推敲的。不妨反思,近年来学龄儿童大量减少,优质教育资源不断增加,供求关系怎么会越来越紧张了呢?显然,问题不是资源短缺而是人为拉大学校差距导致的教育不均衡。有些地方过度撤并农村学校,主要是基于经济利益的追求,将学校布局调整作为减少教育财政投入的捷径;也有些地方明确将教育作为拉动城镇化率和县域经济的工具,通过撤并农村学校迫使农民的孩子不得不进城上学,全然不顾孩子们能否方便、安全地上学,全然不考虑学生家庭的经济承担能力,这与《义务教育法》所规定的政府保障学生教育机会的法定责任是背道而驰的,应当坚决遏制并予以纠正。

    按照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教育既不应当以规模、速度、升学率为本,不能以拉动经济、提高城镇化率为本,也不能以少数尖子生为本,而应当办好每一所学校,面向每一个学生,对得起每一个孩子,以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幸福为本。

    这就需要地方政府确立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新的教育政绩观,切实改变追求升学率、考试至上、分数至上等错误导向,在扩大公共服务、建设服务型政府、促进教育公平、改善教育公共产品的质量和提供方式、建立新型政校关系等新的方向上,推进教育现代化,从而培养好我们的子孙。为此,需要建立新的教育政绩评价标准。评价地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成效,不应该只是单纯的发展性指标,它应当包括4个不同的维度,即发展-绩效的维度、教育公平的维度、教育品质的维度,以及政府治理的维度,真正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转自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2/0913/c83861-19001548.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社区动态|免责声明|隐私条款|联系我们|手机版|平阳第一社区 平阳网 ( 浙ICP备18042709号-3 )

浙公网安备 33032602100245号

GMT+8, 2025-8-9 08:27 , Processed in 0.05734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