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第一社区 平阳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65|回复: 4

老婆手持铁铲引雷上身 老公徒手拔菜幸免于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6-21 22:58: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瑞安市飞云街道南港村一名50岁的农妇,近日在田间割菜时遭雷击身亡,而与她同在田间劳作的丈夫却逃过一劫。事后经分析,是农妇手中所持铁铲引来闪电,最终导致了这一悲剧。   昨天,记者从市气象局防雷中心了解到,每年5月到8月,是雷暴的活跃期,下午1时到5时,是“雷公”活动最频繁的时段。出门在外的市民一定要做好防雷准备。
  铁铲变身“引雷针”
  南港村党支部书记金黎国介绍,村民老温夫妇以种菜为生,菜地位于飞云江边。6月18日下午,夫妻两人像往常一样,拿着铁铲到自家的菜地割菜。下午3时许,老温正在离老伴不远的地方空手拔菜。突然间打雷了,老温听到老伴啊的大叫一声,还没明白怎么回事时,只见她已倒在菜地,不省人事。老温赶紧拨打120,将老伴送往瑞安市人民医院急救,可惜经抢救无效身亡。据接诊医生介绍,该患者被送到时,全身呈黑紫色,没有生命体征。烧伤的部位集中在左臂及上半身,而非头部。
  瑞安市气象局防雷办防雷科科长曾清江分析,死者劳作的菜地位于飞云江边,水分充足导电性强的土壤、空旷的田野等,都是导致农妇遭雷击的重要因素。事发当天下午,瑞安出现强对流雷暴天气,这对夫妻劳作的时间,刚好是雷电流强度最大的时候。此时,人便成了事发空旷农田中的最高点,农妇手中割菜的铲子成为放电对象,就像引雷针一样引来雷电,强大的雷电流通过割菜的铲子转流到该农妇身上,农妇随即遭到电击。农妇的老公虽然离她不远,但手中无金属器具,也没有佩戴其他金属制品,所以幸运地逃过一劫。
  曾清江介绍,当通过人体的电流强度达到每秒100毫安时,一般会致人死亡。事发当天下午监测到最大的一次雷电流量强度高达168千安。
  “雷公”放电有“偏爱”
  老婆遭雷击身亡,一旁丈夫幸存的情况在我市并非第一次发生。洞头县气象局防雷所负责人介绍,此前,当地一对夫妻出海打鱼时遭到雷击,妻子身亡,而同船的丈夫却只受了点伤。事后,防雷专家发现,是妻子戴的金耳环和金项链“引祸上身”。
  2006年8月17日,在洞头县仙叠岩景区,三名游客游玩时,一名戴着金项链、举着雨伞的女游客遭雷击身亡,而与她一起游玩的两名同伴安然无恙。
  市气象局防雷中心高级工程师钟万强分析,铁铲、金项链和金耳环、雨伞都成了雷电率先放电的“先导通道”。如果处于同一个雷电区域,雷电更喜欢找寻带有导体的人或物进行放电。此外,雷电还“偏爱”找寻空旷的地方放电、找寻高处的人或物放电,站着的人比蹲着的人遭受雷击的几率大得多。
  如何防雷?专家建议,如在空旷场地,不要使用带金属尖端的雨伞,切勿使用手机;摘掉身上佩戴的金属饰品、手表及金属框眼镜等。在空旷野外应远离大树、电线杆等物体,不要进入无防雷装置的野外孤立棚屋、岗亭等低矮建筑物。尽量避开一些特别容易受到雷击的小块区域,如河边、山地、山坡、山顶和田地。如遇到头顶电闪雷鸣,应找一块地势低洼处,双脚并拢蹲下,手放在膝盖上,身体向前屈,千万不要躺在地上,披雨衣可以增强防雷效果。
  据悉,去年“雷公”造成我市3死4伤。今年截至目前“雷公”造成1死1伤。
  链接:我市近年典型雷灾
  今年6月8日,瓯海娄桥一男子遭雷击后当场昏厥,苏醒后发现门牙掉了一颗。
  2007年6月25日,乐清磐石一亭子遭受雷击,造成5人死亡,1人受伤。现场遗留的一手机芯片被烧焦。这是我市近年来最大的一起雷电灾害。
  2006年8月17日,平阳钱仓山垟村一亭子遭受雷击,造成4人死亡,1人受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21 23:48:58 | 显示全部楼层
打雷了下雨了,赶快回家收衣服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22 09:38:28 | 显示全部楼层
悲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22 09:57:02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要好好珍惜眼前的生活啊 施主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23 13:18:54 | 显示全部楼层
顶顶更健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社区动态|免责声明|隐私条款|联系我们|手机版|平阳第一社区 平阳网 ( 浙ICP备18042709号-3 )

浙公网安备 33032602100245号

GMT+8, 2025-8-18 06:49 , Processed in 0.06182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