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第一社区 平阳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58|回复: 6

黄公望籍贯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28 11:08: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黄公望籍贯考(挖掘)
作者:    黄荣波
        2010年3月15日,温家宝总理在答台湾记者提问时讲了一个故事,元朝有位画家叫黄公望,他画了一卷著名的《富春山居图》,现在一半在杭州的博物馆,一半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总理说,“我希望两幅画什么时候能合成一幅画。画是如此,人何以堪。”
      黄公望的旷世名作《山居图》后称《富春山居图》。浙江博物馆所藏《剩山图》和台北故宫博物院《无用师卷》,历经辗转,6月1日,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终于得以正式合壁。
      被誉为“画中兰亭”的中国山水画“十大传世佳作”之一《富春山居图》。因“子明卷”的出现,后有“无用师卷”的面世,为此画自问世以来六百余年,发生数度曲折离奇的故事,致以黄公望所画自己的《山居景》,被“富春”了的后归属争论-------。
(2006)16号温委办文件:《温州市文化研究提炼工程》研究项目中,对“瑞安黄氏家族” 作重要研究项目。当时瑞安着手编辑《五黄先生》,并对宗族文化的挖掘与研究。于2010年12月26日,瑞安市江夏(黄氏)文化研究会获批成立。五万瑞邑黄氏大家族的我,有幸参加了宗族源流研究。2011年3月18日,温州市为创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而开始启动了《历史文化名人》评选,黄公望名列候选人之一,正好也是我对公望公的一个课题研究。其中对公望公籍贯及入全真教结蓬莱庵于瑞安圣井山事迹探寻中,发现末知的史记。
一、     黄公望籍贯诸说
       黄公望,生于南宋(1269)卒于元(约1354-1356),其籍贯众之说如下:
       1、杭州说。“元明间常州人王逢(1310-1388)认为黄公望是杭人。《梧溪集》卷四。大痴名公望,字子久,杭人。尝掾中台察院,会张闾平章被诬,累之,得不死,遂入道云”。
      2、松江说。“元锺嗣成(戏曲史家)。据《中国大百科全书  曲艺》卷记(约生于1279-卒于1360)《录鬼簿》载,黄子久,名公望,松江人。先充浙西宪吏。后在京,为权豪所中,改号一峰,以卜术闲居,弃人间事,易姓名为苦行,号净墅,又号大痴。(该书作者自序作于至顺元年(1330),但书中纪事,有涉及元统二年(1334)与至正五年(1345)的,可见其书随时增订,非成于一时。《录鬼簿》有不同版本,上述引文是据上海古籍出版社用明写本周礼居传抄本整理的本子。到了清初,曹楝亭刊本《录鬼簿》把黄公望改作姑苏琴川人了)”。
      3、衢州说。“元人夏文彦(约生于1312-1313,卒于1367-1370)。《图绘宝鉴》记称:黄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别号大痴,浙江衢州人。生而神童,科通三教,善山水”。
       4、常熟说。“黄子久散人公望,自号大痴,又号一峰,本姓陆,世居平江之常熟,继永嘉黄氏,颖悟明敏,博学强记,画山水宗董、巨,自成一家,可入逸品”。
  常熟说,也是现在较为流行的说法之一。如崔卫在《中国名画家全集》中说,“黄公望……平江常熟人。”另外,陈高华在(杭州出版社二零零四年)一书中,《元代画家史料汇编》亦认为,“黄公望……常熟人。”
      5、永嘉(今温州市)说;2004年出版的《浙江省书画志》第一编《书画家》称:“黄公望(1269-1358)……平江常熟人,约十岁时父母丧亡,过继永嘉(今温州)黄乐为嗣。”黄公望,号大痴道人。本常熟陆氏,少丧父母依永嘉黄氏,遂因其姓。
        6、富阳、徽州说;《明一统志》(1461年成书)卷三十八:“黄公望,富阳人。”明凌迪知《万姓统谱》也持富阳说。明万历陈善《杭州府志》增加“徽州人”的说法。
       7、莆田说;《大清一统志》(乾隆间编成)卷五十九:“黄公望,字子久,莆田人。”乾隆《娄县志》卷三十:“黄公望,字子久。相传莆田巨族,一云常熟陆神童之弟。”
        黄公望青年充吏,中年入道,一生浪迹江湖,即使是同时代人,有时也难以讲清他的籍贯,又由于较长时间寓居杭州、松江等地,所以元明间就有杭州、松江、常熟、等说,不足为奇。至于衢州、徽州、莆田诸说,恐怕也只是传闻而已。
二、黄公望应是(温州)平阳人
       黄公望字子久,号大痴、一峰、净墅、井西老人,在中国绘画史上独树一帜。元代有黄公望、吴镇、倪王赞、王蒙四位大画,被称为“元四家”,黄公望尊为元四家之首。
1、有画作题款为证
        黄公望生平以上俱多记载,在年少时和晚年的生活之谜,一直以来众说纷云。而黄公望本人自认浙江平阳人,这是不变之史实。  关于黄公望的籍贯,历史文献各不相同。确认籍贯的最可靠方法,应以当事人自己说法为妥。现在的问题是,上述种种说法,并没有为黄公望自己所认可。黄公望留下的墨迹则坚称自己是平阳人。
        元代时或以瑞安江(飞云江)为界,江之北瑞安州、江之南平阳州。注:《浙江通史·元代卷》《第一章元朝在浙江统治的确立》中写道:“元代地方行政区划有行省、府、州、县及录事司府的级别低于路,多隶于行省,也有的隶于宣慰司.州的级别高于县,其下可属县,亦可不属县。”“温州路,治今温州。至元十四年三月设置,下辖2州2县1司。2州为瑞安州和平阳州,瑞安、平阳原皆为县,元贞元年升为州。”“元贞元年五月,‘升江南平阳等县为州,以户等为差,户至四万五万为下州,五万至十万为中州’。
黄公望作画序文落款摘记:
  其一,明万历间常熟赵琦美编《赵氏铁网珊瑚》(四库全书本)卷十四黄公望《题梅花道人墨菜诗卷》落款为“大痴学人平阳黄公望书于云间客舍,时年八秩有一”。
  其二,清初浙江仁和姚际恒《家藏书画记》卷上:“又《观瀑图》取境幽冷,用意深微,笔墨之痕俱化,上书‘平阳黄公望写于云间客舍。’”
  其三,清广东南海孔广镛、孔广陶《岳雪楼书画录》卷三载黄公望《华顶天池图轴》的自识为:“至正九年十月,大痴学人平阳黄公望画于云间客舍,时年八秩有一。”
  其四,现藏南京博物馆的《水阁清幽图》(纸本水墨)题款为“大痴道人平阳黄公望画于云间客舍,时年八秩有一”。
其五,现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江山幽兴图》(纸本水墨)题款为“大痴学人平阳黄公望戏写”。
        明万历以来,陆续发现5件题识署名“平阳黄公望”书画真迹。黄公望自证平阳人,历史上凭传闻而对黄公望籍贯的种种记述,均应重新正名。
        但据黄公望晚年仍坚持自称“平阳黄公望”,并且不顾年迈体衰,返回浙东老家事实来看,百度“黄公望”条,《中国大百科全书》,《辞海》,《中国名画家全集》,《元代画家史料汇编》均认为,“黄公望……继子,养子之说,有违黄公望意愿。
2、有宗谱记载为证
        黄公望,公元(1338年),七十岁为瑞安家族《安固黄氏宗谱》(光绪廿五年己亥(1899年)黄万清主修)注:唐天复二年(902,一作天复三年),安固县改瑞安县。南宋咸淳元年(1265),改温州为瑞安府,统瑞安县。元至元十三年(1276),两浙东路改江淮行省,瑞安府改为温州路,县属之。作《宗派序言》。总谱分五卷,第一卷的第二十五张,黄公望的序言全文如下:      
       我黄氏旧谱,系古颛顼五世孙陆终后,周武王封其爵于黄,即以国为氏,后有歇相楚、霸相汉,相继而起,至唐则有讳乾字秉元者,官少监,荐升福州刺史,寻封太尉,伯仲三遂家于福之长溪,时王审知谋不轨,太尉公终守臣节,殁而有灵,血食一方。太尉公子四,与弟判官子避乱,相率自闽来温之湖墺,历数传,宗族衍蕃,四散分居,如昆阳、如龟山、如浦江、如长塘、如马屿、高楼、大坑,各派子孙诜诜蛰蛰,皆太尉公忠义阴德之所致也。继因兵燹谱牒逸失,无从修辑,所可知者仅有图谱可证,故传于后人来者,倘知所自而思,以光其宗,此予之所深望也!
              时至元戊寅春正月望日,十三世孙公望敬书
         其中谱序文中“如昆阳(今平阳县)、如龟山(今苍南县龙港镇)、如浦江(今仙降街道江溪办事处江浦村)、如长塘(今仙降街道塘头村)、如马屿(现今中心集镇区)、高楼(瑞安西部集镇)”,均于瑞安飞云江南岸区域,属浙江瑞安、平阳境内。
         古谱卷二世系图,黄公望曾祖父普铭,祖父弘四,父惠卿公,子三,公叔、公望、公烈(而昆仲三人之下没红线延),居净水大坡山(马屿圣井山北首山头)。卷三32页墓葬载,祖辈普铭,弘四,惠卿公合葬净水大坡山。“大坡山”在圣井山北首,卷三33页,“公望公惟存宗派序文,盖能文章,而留心一本者也,后亦无传,惜哉”。
以上有“画作题款”及“宗谱记载”为证。按传统惯例:
      (一)“过继”,通常为本族内兄弟或堂兄弟范围内,或近亲戚之间,如外甥给舅舅当儿子之类。黄公望既入谱,又为谱写序,并自谓十三世孙。何来过继之说?
     (二)“养子”,通常无子者。他有昆仲三人,他居次,就更无可能为养子。
三、《富春山居图》有黄公望故乡的元素
        胡力的“谁不说俺家乡好”一首普通歌词,反映了人人对自己家乡美的倾说。而浙南平阳黄公望的家乡瑞安江两岸风景,有如陆游(1125—1210,33岁赴宁德县(福建)任主薄)过“瑞安江风涛帖然诗”所说的蓬莱般的赞誉之美;“俯仰两青空,舟行明镜中。蓬莱定不远,正要一帆风。留下了瑞安无限暇想,而蓬莱仙景般的一江两峰,南岸许峰(圣井山)是道教圣地,有许真君(许逊)殿(圣井山石殿)。在浙江瑞安市马屿镇圣井山之巅(海拔748.6米),创建于南宋景定元年(1260)。同年代建筑的还有佛教寺院“保昌寺”等。
       黄公望拜全真教金月岩(永嘉人,别号纸舟先生,是全真教在南方的重要人物,有多部道教著作传世,皆为黄公望传抄。)为师,结蓬莱庵于浙江瑞安圣井山。笔者查找了整个圣井山,道观、寺院及其周边的地理位置。在圣井山石殿北首,围墙的石头堆里一块(高60厘米宽40厘米石碑),经努力辨认文字得知是《祝延圣寿之坛》(全真教《王重阳集》为朝夕参礼祝延圣寿之坛所使用碑文)。黄公望修道于圣井山,石殿所居,玉皇殿(海拔814.8米)在石殿西首,黄公望入全真教,道号“井西”。石殿北首“净水大坡上”是黄公望祖辈及其居住地,合葬墓正前方突起一峰不知与黄公望的“一峰道人”有关。但对黄公望长期修道于圣井山,所作的《宗派序言》的中而列的地名。证明了黄公望对家乡了如指掌,熟能于心。所以黄公望70岁所画《山居景》赠子明隐君将归钱塘(杭州)作为留念,证明一点黄公望所居圣井山,一张山水画更是画家自身境界的体现。
      作为中国绘画史研究的资深元老,高居瀚在《中国绘画史》一书中这样写道:“在他们的作品中,自然与艺术取得了完美的平衡。他们使用奇异的技巧,以达到恰当的绘画效果,但是他们从不纯以奇技感人;一种古典的自制力掌握了整个表现,不容流于滥情。艺术家好像生平第一次接触到了自然,以惊欢而敬畏的心情来回应自然。他们视界之清新,了解之深厚,是后世无可比拟的。因此,五代、北宋的董源、李成、范宽、郭熙,他们的作品在后来,一直被元朝、明朝的画家所崇拜,模仿。令人遗憾的是,今天我们能看到的真迹却是少得可怜”。
        如宋代画家郭熙(1023约1085)在《林泉高致》中提出的:“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而黄公望的《写山水诀》中山论三远:“从下相连不断,谓之平远;从近隔开相对,谓之阔远;从山外远景,谓之高远”。
相比宋代画家郭熙经营位置之山脚与黄公望居于圣井山之巅的俩人画后存世《山水诀》理论,其意义相同而概念不同。在深思黄公望这篇《写山水诀》论文,笔者依稀仿佛进入黄公望所画的《山居景》。和圣井山石殿北首向东北角俯视的飞云江及一片平原山川是那样的相似。难不成660年前“瑞安江”,她的美真如陆游的诗赋那样。又被黄公望用绘画手段,在心中涌唱那句“谁不说俺家乡美”。如今是“人事全非,山川依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8 11:12:3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是平阳人,

点评

这么兄弟好象极力反对黄公望为平阳籍哦。  发表于 2011-11-28 13:2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8 11: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大家都搞错了 黄公望是棒子国的人  韩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8 11:28:03 | 显示全部楼层
值得推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8 13: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哇 搞不好和我还是亲戚{:soso_e120:} 即使如此 有当如何 朱老已逝 后继者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8 17:07:56 | 显示全部楼层
路过拿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8 23:13:48 | 显示全部楼层
云间客舍出现得比较多,值得考证一下,是云间的客舍,还是某个书斋?应该是在什么地方,对于研究黄公望的生活轨迹影响很大。
八十一岁了,还在一直飘泊在异乡(松江府旧称云间)吗?
本文居然找到旧宗谱,可谓是纠正了养子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社区动态|免责声明|隐私条款|联系我们|手机版|平阳第一社区 平阳网 ( 浙ICP备18042709号-3 )

浙公网安备 33032602100245号

GMT+8, 2025-8-22 09:25 , Processed in 0.06084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