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第一社区 平阳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503|回复: 50

[推荐]中华少数民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8-12 08: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为一头驴,要走遍中华大地,就要了解中国的少数民族风俗,特借贵地发此贴.按少数民族人口多少顺序发,

本内容摘自 千里原先生主编的《民族工作大全》。
各少数民族人口总数  系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为准。

55个少数民族
阿昌族 \ 白 族 \ 保安族\ 布朗族
布依族 \ 藏 族 \ 德昂族 \东乡族
侗 族 \ 独龙族\ 俄罗斯族 \鄂伦春族
鄂温克族\ 高山族\ 哈尼族 \哈萨克族
赫哲族 \回 族 \基诺族 \京 族
景颇族 \柯尔克孜族\ 拉祜族 \黎 族
傈僳族\ 珞巴族 \满 族 \毛南族
门巴族 \蒙古族 \苗 族 \仫佬族  
纳西族 \怒 族 \普米族 \ 羌 族
撒拉族 \ 畲 族 \水 族 \塔吉克族
塔塔尔族\ 土 族\ 土家族\ 佤 族
维吾尔族\ 乌孜别克族\ 锡伯族 \瑶 族
彝 族 \朝鲜族\ 达斡尔族\ 傣 族
仡佬族 \壮 族 \裕固族





[此帖子已被 东方红拖拉机 在 2005-8-14 18:39:26 编辑过]
发表于 2005-8-14 10: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十六民族,五十六支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8-14 18: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高山族
人口为40万左右。

民族概况

高山族是居住在台湾省的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台湾省台湾本岛的山地和东部沿海纵谷平原以及兰屿上。台湾当局称之“山地同胞”,简称“山胞”。因地区、语言的差异,内部有阿美人、泰雅人、排湾人、布农人、鲁凯人、卑南人、曹人、赛夏人和雅美人等之别。此外,尚有10多万已被汉化的平埔人。平埔人历史上包括10个族群。他们散居在台湾西部、北部、西南部平原与沿海,长期与汉族杂处、通婚,较早接受汉族文化,至19世纪以后已基本与汉族融为一体。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还有4461人散居祖国大陆。高山族有自己的语言,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无文字。不同地域的高山族使用不同的语言。

风俗习惯与重要节日

高山族在古代以裸为美。仅以幅布遮阴,毛皮围腰。但接触汉文化以后,逐步形成男穿长衫女着裙,讲究服饰美。衣服除兽皮、树皮外,多用自织麻布并加彩纹装饰。男子衣饰类型,北部常见无袖胴衣、披衣、胸衣、腰带;中部常见鹿皮背心、胸袋、腰袋、胸衣、黑布裙;南部常见对襟长袖上衣、腰裙、套裤、黑头巾等。女子衣饰类型包括短衣长裙和长衣短裳。雅美人服饰简单,男子以丁字布遮下身,上穿背心;女子通常上穿背心,下着筒裙,冬天以方布裹身。

高山族的饮食以谷类和根茎类为主,一般以粟、稻、薯、芋为常吃食物,配以杂粮、野菜、猎物。山区以粟、旱稻为主粮、平原以水稻为主粮。平埔人还特产香米、喜食“百草膏”(鹿肠内草浆伴上盐即是)。昔日饮食皆蹲踞生食,现在饮食、烹饪、享用十分考究。高山族嗜烟酒、食嚼槟榔.

高山族过去是依山傍水,巢居穴处,或辟竹编茅,架木为屋。现在住宅类型有木屋、竹屋、茅屋、板岩石屋、草顶地下房屋等,但十分讲究造型和实用相结合。大都呈长方形或四方形,有门无窗。


高山族还有黥面、文身、凿齿、涅齿、穿耳、除毛、束腹等身体装饰习俗、身体装饰一般出于成年、美观、联姻、纪功、尊贵等目的。

高山族的婚姻行一夫一妻制,禁止近亲结婚。男女大多自由恋爱结合,如泰雅人以吹口哨表示爱情,有的阿美妇女到男方家赠物表示相思。丧葬形式,泰雅人、布农人、曹人多行屋内葬,埋尸于死者床下。排湾人、雅美人行野外墓葬,阿美人将死者埋葬在屋前后空地,对恶死者,一律就地埋葬。

高山族有许多禁忌:妇女怀孕后,禁忌用刀斧,不能吃猿、山猫、穿山甲和并蒂果实等,忌生双胞胎;忌见蛇、山猫、鼠、横死者及其葬地;忌见动物交尾;严禁放屁、喷嚏、同族相奸;禁忌吃动物头尾;禁忌男人接触女人专用的机织、麻织品、小锄及猪圈;禁止女性接触男人专用的武器、猎具、会所等等。

高山族的重要节日有:播种祭(泰雅人,三月下旬春播结束之日)、平安祭(布农人,四月初四)、“阿立”祖祭(平埔人,九月十六日)、丰年祭(曹人、鲁凯人、阿美人等,八月十五日)、竹竿祭(排湾人,十月二十五日、)、猴祭与大猎祭(卑南人,十一月)、矮灵祭(赛夏人,十月十一日至十八日)以及雅美人的飞鱼祭,等等。高山族的传统节庆通常与祭祀合一。纷繁复杂,台湾当局倡导因繁就简,调整合并,以上列举的是现在流行的主要节庆。在节庆期间,除歌舞聚宴外,还增添了体育比赛、文化展览、游艺活动等。

宗教信仰

高山族还保留有原始宗教的信仰和仪式。他们崇拜精灵,各地信仰的神不一,有天神、创造宇宙之神、自然神、司理神和其他精灵妖怪。祭仪有农事祭(包括开垦祭、播种祭、除草祭、收刈祭、新谷入仓祭等,主要的是粟祭)、狩猎祭、渔祭、祖灵祭等。盛行巫术,其中卜占方法有鸟卜、梦卜、水占、竹占、瓢占、饭占等,并有多种形式的巫书。由于汉族移民和荷兰、西班牙殖民者的影响,高山族宗教信仰复杂。汉族带去了佛教、西方侵略者带去了基督教、天主教等。这几种宗教都在高山族群众中生根,现在,高山族宗教生活中形成原始宗教信仰、佛教和西方宗教等交错并立的局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8-14 18: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东乡族
人口为513805人。

民族概况

东乡族因居住在河州(今甘肃临夏地区)东乡地区而得名。该民族自称“撒尔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曾被称为“东乡回回”、“东乡蒙古”、“东乡土人”等。主要分布在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境内,少数散居在甘肃兰州市和广河、和政、临夏等县及新疆伊犁地区。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东乡族人口数为513805。使用东乡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大部分人会说汉语。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宗教信仰与重要节日

东乡族信仰伊斯兰教。东乡族的族源主体——元代西域的色目人就信仰伊斯兰教。13世纪时,东乡等地区已成为我国伊斯兰教的经堂教育中心。至今东乡族自治县境内,还有一些穆斯林先哲的庐墓。18世纪初,伊斯兰教逐渐成为东乡族共同的宗教信仰。解放前,东乡族的伊斯兰教的教派和“门宦”制度极为复杂。“门宦”是指教派中的小派系,又称“道堂”或“拱北”。东乡地区有两大教派:格底目与伊赫瓦尼。或称老教与新教。老教中有四大门宦。新教不设“门宦”制度,并宣称恢复伊斯兰教的正统信仰,得到广泛的拥护与支持。1 O世纪初,已流行开来,传到了宁夏、青海和新疆等省(区)。

主要节日与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相同,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日。圣纪日一般在清真寺集众举办,节日活动有涌经、赞圣、讲述穆罕默德生平事迹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8-14 18: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佤族
人口为396610人。

民族概况

我国的佤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盟、沧源、孟连三县,耿马、澜沧、双江、镇康、永德、昌宁、勐海等县也有分布。由于佤族主要分布区在澜沧江和萨尔温江之间的怒山山脉南段展开地带,山峦起伏,平坝极少,又称阿佤山区。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佤族人口数为396610。使用佤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语支。分为巴饶克、阿佤、佤三种方言,每种方言又分若干土语。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新中国成立前,英、美传教士为传播基督教而编制了一种佤文,很粗糙,使用范围小。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派语言工作者对佤语进行了深入调查,并于1957年设计一种拉丁字母形式的佤文。

风俗习惯


历史上的佤族,男人穿黑色短衣和宽口大裤;妇女着掼头衣和横条花短裙,饰物有项圈、项链、手镯、腰箍和脚箍等,大部分为银制品或竹藤制品,或涂上天然色料,或取决于自然的色彩,几乎为男女老少所共同喜爱。随着社会的发展,佤族的服饰也开始有了变化,出现了长裙、筒裙以及一些较为有时代感的衣着和装饰,但佤族聚居的地区仍然保持着传统的民族特色,且大多数衣服的原料是自种的棉麻,经过自纺自织成布,按其传统的方式,加工制做的,织出的图案像孔雀、白鹇等羽翎,有的像灵猫、鲮鲤等毛皮的图案。


佤族的村寨多建在山腰或小山巅。在西盟地区有的村寨已有数百年的历史,聚成了数百户的大寨。佤族喜欢住竹楼,部分改住土坯平屋,这是后来改变的新的住宅形式。竹楼可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关牲畜。房内陈设简单而明快,必不可少的是一个供人使用的火塘和一个供祭祀之用的火塘或供祭祀与牲畜饲料加热的火塘。在铁锅传入之前,佤族多用竹筒煮饭,吃饭时,由主妇按人数分食,一次平均分完。喜欢嚼槟榔、喝酒,有“无酒不成礼,说话不算数”的说法。水酒用小红米发酵后制成,多盛于大竹筒内,插入细竹管吮吸。佤族人也有饮浓茶的习俗,而喜食辣椒是男女老少的共同嗜好。


佤族的家庭形式为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财产多由幼子继承,女儿没有继承权。佤族命名时用逆式父子连名制,由自己上溯祖先。佤族所有家族向上推算出的最早一代的名字都叫“司岗”,意为葫芦或石洞,是对母权的崇拜。男女在婚前可以自由交往,称为“串姑娘”,青年男女三、两成群聚在一处,对唱情歌,用赠给槟榔、菸草表示定情。但是,缔结婚姻须由父母作主,男方要交几条牛的聘金,称为“奶母钱”和“买姑娘钱”。有时父母一方不同意,则双方逃婚,父母也不追究。过去佤族曾流行姑舅表婚,现已有较大的改变。


佤族实行薄葬,村寨有共同的墓地。有些地区则保留将亡人葬于竹楼下或竹楼附近的习俗。


宗教信仰


新中国成立前,佤族的宗教信仰是原始的自然崇拜,相信万物有灵,认为所有山川、河流和一切不理解的自然现象都有精灵,会给人们带来祸福。佤族最崇拜的是人类最高主宰“木依吉”,他的五个儿子是分别掌管开天、辟地、打雷、地震的神和佤族的祖先。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水鬼、树鬼等等。部分佤族地区信仰大乘佛教、小乘佛教和耶稣教,它是近一二百年出现的宗教形式。


佤族人的禁忌甚多。历史上,禁忌与陋习是阻碍佤族人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8-14 18: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水族
人口为406902人。

民族概况


我国的水族主要聚居在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贵州的荔波、独山、都匀、榕江、从江等县及广西的融安、南丹、环江、河池等县。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水族人口数为406902。使用水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水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通用汉文。

风俗习惯


水族男女都爱穿青、蓝两色服装。男子穿大襟长、短衫,用青布包头。妇女上身通常穿蓝布大襟无领半长衫,胸前围一块刺有茨藜花纹的围兜,下身穿青布长裤。妇女衣裤四周镶有花边。节日穿裙子,将长发梳成一把斜绾头上。每逢盛大节日或宴会时,喜欢带各式各栏的耳环、项圈、手镯等银饰。水族以大米为主食,次为玉米、大麦、小麦、红薯等。喜食糯米饭、鱼类及烧酒、甜酒,并以此作为祭品和节日招待亲友所必需的食品,房屋建筑多系木质结构,历史上多为“千栏”式楼房,现在平房占多数。


水族热情好客,客人到家要主动打招呼,让坐、送水等。节日期间,客人到家,不论认识与否都要热情招待。待客饮食中以酒为贵,贵客则以杀小猪及鱼招待。猪头、鸡头象征尊贵,所以鸡头要敬给客人,猪头留作饯行席的供祭品。


水族的家庭形式为一夫一妻制的父亲小家庭。二、三百年前,水族青年男女恋爱婚姻比较自由,但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婚姻关系打上了鲜明的阶级烙印,讲求“门当户对”,“婚姻论财”。在封建家长制的束缚下,青年男女的婚姻多由父母包办。结婚时新郎不迎亲,请几位未婚青年代迎。新娘撑伞步行到男家,不举行仪式。欢宴宾客后,新娘当天或次日即返娘家,一般经过半年后,才到夫家长住。水族的丧俗繁杂,其程序大致分为报丧、入殓、择吉、安葬、立碑、除服等6个阶段。


宗教信仰与重要节日


水族过去信仰多神,相信万物有灵。以“六一公”、“六甲公”为正神。相传为“水书”的创造者。凡遇生死、疾病、灾荒都要请鬼师占卜念经、杀牲祭鬼神,以鱼祭为特点。卜法主要有鸡蛋卜。水族古代有石棺墓,其棺椁形似“干栏”,周围雕刻铜鼓及各种花纹,颇具有民族特点。清末,曾传入天主教。但信教者为数很少。


水族有本氏族的历法,与夏历基本一致。不同的是水历以夏历八月为岁末,九月为岁首。从八月底至十月初的4个亥日都是“端”节日子,是水族最隆重的节日。水语称“借端”。相当于汉族的春节。节日期间举行赛马及跳铜鼓舞、芦笙舞等活动。并举行盛大的宴会。部分水族过卯节,即以9月卯日为节日。此外还有“额节”、“霞节”“苏宁喜节”等,也过清明、端午、六月六、七月半等节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8-14 18: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纳西族
人口为308839人。

民族概况

我国的纳西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维西、中甸及。蒗县的永宁区、德钦、永胜、鹤庆、剑川、兰坪等县和四川省盐源、盐边、木里等县,西藏的茫康县也有分布。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纳西族人口数为308839。根使用纳西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由于同汉族交往较多,群众多能使用汉语文。纳西族曾在古代有过表意的象形文字,称东巴文;另一种是表音的音节文字,称为哥巴文。但都未在群众中推广使用,只是记载了古代的许多诗歌、传说、故事和宗教经典。1957年,设计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方案。

风俗习惯


新中国成立前,丽江、维西、永胜部分地区的纳西族,基本上属于封建地主经济下的个体家庭。普遍盛行一夫一妻制,夫权极大。妇女社会地位低下,无财产继承权。在永宁和四川盐源境内的部分纳西族中,直到民主革命前夕,还残留着以女性为中心的家庭制度。家庭世系按母系计算,子女从母居。妇女为家庭的主要人物,担任家长。财产是母系继承制,由母亲传给子女或由舅父传给外甥或外甥女。这类地区在婚姻的缔结方面,有“阿注”异居、“阿注”同居、结婚三种形式。缔结“阿注”关系的双方通常是男子晚间到女家过偶居生活,次日清晨返回自己家中。这种婚姻关系没有共同的经济基础,因而建立和解除相当容易。由这种“阿注”关系所生的子女,属于母方,男子对这些子女没有必须扶养的义务。“阿注”关系到中年以后,一般都固定下来。还有一些男女,通过“阿注”关系的发展建立一个家庭。子女完全可以确认父母,如是女居男家,子女的世系按父方计算;如是男居女家,子女的世系则按母方计算。此外,姊妹共夫,兄弟共妻的群婚遗风,在个别村落还有发现。解放后,随着婚姻法的贯彻,旧有风俗等已有改变。


丧葬自古通行火葬,清末后部分地区开始盛行土葬。


纳西族男子的服装大体与汉族相同。丽江纳西族妇女身穿大褂,宽腰大袖,外加坎肩,系百褶围腰,穿长裤,披羊皮披肩,缀有刺绣精美的七星、旁缀日、月,表示勤劳之意。宁蒗纳西族妇女着长可及地的多褶裙、短上衣、青布大包头,佩大银耳环。


宗教信仰与重要节日


新中国成立前,纳西族比较普遍地信仰“东巴教”,这是一种多神教,天、地、山、水、风、火等自然现象和自然物都被视为神灵,巫师称为“东巴”。凡遇婚丧、年节、治病,都要请东巴念经。在明代,喇嘛教传入丽江地区,曾为部分纳西族群从所信仰。道教、基督教都曾先后传入,但信仰者不多。


纳西族传统节日有“正月农具会”、“三月龙王庙”会(现为物资交流会)和“七月骡马会”。此外,还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火把节等。


丽江古城
没有城墙的古城

  丽江古城建筑在玉龙雪山脚下的丽江坝子上,距今已有1300年的历史。它依山傍水,完美地融合在大自然之中。古城从原始的自然村落开始,经元明清近700年的不断修扩建,至今城镇面积1.6平方公里,居住着6000多户人家,25000多人。古城名叫大研镇,它与中国其他城市最大的不同就是它没有城墙。在中国,说是城就有环绕城市的城墙。丽江古城没有城墙,是因为明朝时以木氏土司的官邸和周围的民居为主进行城市扩建,据说规划城市街道时主要干线从四方街向六个方向伸展,形成一个木字。木氏土司认为,如果再在周围修上城墙,整个城就成了一个"困"字,岂不影响木氏家族的发展,因此古城自古就没有城墙。正是因为没有城墙,居住在那里的纳西族人就少了许多的框框,思想更为开放,那里的旅游业十分兴旺,每天他们都要接待数万的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小小的丽江古城已经成为一座国际性的城市。

四方街

    四方街位于古城的中心,实际上是个小广场,地面由五花石板铺成,好似一颗府印,取意"中镇四方",曾是木府权力的象征。四方街东西两面都有流水,若将西边河水闸起,水可流过四方街,流到东边的河里,将广场和街道都冲洗得干干净净。

黑龙潭和玉龙雪山

  黑龙潭在丽江古城的西北、象山之麓,现在是个公园。到江来的人都要到这个公园来,因为这个公园景色非常美,漂亮的石桥和紧挨桥的一座精致的小楼  得月楼在玉龙雪山的背景之下就像一幅精妙的风景画,这一景已经成为古城丽江的象征。游人们都要在这里摄影留念,所以公园里游人如织。如果是在纳西族人的节日时,来到这里,更是非常热闹。

东巴文化

  东巴文化是纳西族古老的宗教  东巴教传下来的文化,至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东巴文化所包括的范围非常广泛,它涉及到宗教、神话、历史、语言、文字、文学、哲学、天文、地理、医学、艺术,可说是无所不包。它们主要被记录在东巴经上。东巴经被称为纳西文化的"百科全书" 。

 听纳西古乐

  在丽江古城不但有那么多可看的,还有可听的,那就是被人们称为音乐界活化石的纳西古乐。在古城街道两旁有好几家纳西古乐演出场,每天晚上的演出总是客满,如果不提前买票就只能站在观众席两侧的走道上,再晚就连站票都买不到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8-14 18: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羌族
人口为306072人。

民族概况

我国的羌族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的茂汶羌族自治县和汶川县、理县、黑水县、松潘县等地,茂汶羌族自治县是最大的羌族聚居区。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羌族人口数为306072。使用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分南北两大方言,除茂汶县赤不苏区和黑水县的羌区为北部方言外,其余羌区均为南部方言。羌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长期通用汉文。

风俗习惯

羌族有独特的风俗习惯。男女均穿麻布长衫,外套羊皮背心,包头帕,束腰带,着草履或勾尖绣花鞋。羌族妇女的衣服绣有花边,衣领上镶有一排梅花形图案的银饰。妇女尤喜戴耳环、手镯和银牌等饰物。男女腰系吊刀和皮制钱兜。群众的主食为玉米、小麦和马铃薯,喜饮自酿的酒和吸兰花烟。调味品有花椒、辣椒等。常见的吃饭是玉米粥内加菜。把青稞与小麦做成炒面,把猪肉块悬挂于梁,熏制成“猪膘”,随时取用。羌民的住屋呈方形、平顶,用石片、黄泥砌成,一般为三层,下层圈养牲畜,中层设卧室、锅庄和神龛,上层贮藏粮食、杂物。建国前羌族的家庭形式基本上是一夫一妻制的个体家庭,夫权很大,主宰家庭内外事务。盛行包办、买卖婚姻,择婚时有着严格的阶级界线。其他如姑舅表优先婚,新娘婚后一年以内多返居娘家,以及兄死弟娶其嫂,弟死兄纳弟妇等习惯也有保留。解放后,在婚姻制度方面的一些落后习俗,已经逐渐废除。丧葬分火葬、土葬和水葬。火葬为传统习俗。

宗教信仰

解放前,羌族除一部分邻近藏族地区的信仰喇嘛教外,其余普遍信仰万物有灵,在屋顶上供奉白石以为天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8-14 18: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土族
人口为241198人。


民族经济


土族主要聚居于青海省东部湟水以北、黄河两岸及其毗连地区,其中大多住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民和县、大通县、同仁县等地;还有一部分居住于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过去各地土族有多种自称,互助、大通、天祝一带的自称“蒙古尔”(蒙古人)、“察罕蒙古”(白蒙古),民和县的多自称“土昆”(意即土人,吐浑音转),其他地区的自称“土户家”。附近藏族称土族为“霍尔”(对藏北游牧民的泛称,藏文史籍曾用以指回鹘或蒙古族;另说即吐谷浑),汉、回等民族称之“土人”、“土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依据本民族意愿,统一称为土族。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土族人口数为241198。使用土族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过去通用汉文,近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形式的土族文字,正在试行。

风俗习惯


土族服饰具有独特风格。男女上衣都有绣花高领。男子常穿小领斜襟、袖镶黑边的长袍,腰系绣花长带,穿大裆裤,系两头绣花腰带,小腿扎上黑下白的绑腿带,戴毡帽,穿云纹布鞋,老年人在长袍外套黑坎肩。妇女穿绣花小领镶花边斜襟衣衫,两袖由五色布做成,外套黑、蓝、紫镶花边坎肩,腰系锈花宽腰带或彩绸带,悬挂花手帕、花钱袋、荷包、小铜铃等。裤腿外夹1尺高裤筒,下沿蓝、黑色搭配镶边。穿绣花腰鞋,形如靴子。戴各种“扭达”头饰。

土族的饮食习惯与以农业为主兼营牧业的生产特点紧密相关。日常的主食以青稞为主,小麦次之。蔬菜较少,主要有萝卜、白菜、葱、蒜、莴笋等10余种,平日多吃酸菜,辅以肉食。爱饮奶茶,吃酥油沙面。喜庆节日,必做各种花样的油炸食品和手抓大肉(猪肉)、手抓羊肉。男子喜欢饮酒,多数人自家酿青稞酒。饮食卫生也很讲究。用饭时每人都有固定的饭碗、筷子,请客吃饭也是每人一份。

宗教信仰与重要节日


土族居民原信奉多神教,也有一些人信奉道教。元、明以后普遍崇信喇嘛教,但民间信仰仍然存在。土族地区有喇嘛教寺院40余座,著名的有佑宁寺、广惠寺等。佑宁寺出了不少名僧,如章嘉、土观、桦布,颇有影响。寺院占有大量土地,互助县15所寺院占有土地69200亩。寺院是土族的文化中心。对佛教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


土族人民的重要节日有,农历正月十四日佑宁寺官经会,二月二威远镇擂台会,三月三、四月八庙会,六月十一丹麻戏会,六月十三、二十九“少年”会,七月二十三至九月民和三川地区的“纳顿”(庆丰收会)等等。其中擂台会、丹麻戏会和“纳顿”最具民族特色。届时,除举行赛马、摔跤、武术和唱“花儿”等传统娱乐活动外,还举行物资交流会。此外,与汉民族一样,也过春节、端午节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8-14 18: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锡伯族

人口为188824人。


民族概况


锡伯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锡伯”是本民族自称。汉文则有犀毗;师比、鲜卑、矢比、席百、席比、锡伯等不同译音和写法。关于境锡伯一词的含义,诸说不一,一说为瑞兽或带钩,即(《汉书·匈奴传》)所称“犀毗”;一说为地名。海拉尔迤南室韦山一带,注称为锡伯,居住在这一带的人因以得名;本民族大部分人认为自己是鲜卑遗民,在民间流传着许多传说。集中分布于辽宁的沈阳、开原、义县、北镇、新民、凤城等地,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集中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以及伊犁河流域的霍城、巩留两县,基余的散居于吉林省的扶余、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北京等地。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锡伯族人口数为188824。居住在东北的锡伯族通用汉文和蒙古文;居住在新疆的锡伯族使用锡伯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满语文。有锡伯文。

16世纪后期至17世纪初,锡伯族被满洲统治者征服,编入了八旗蒙古和八旗满洲。在100多年中,锡伯族人民从自己长期聚居的地区分散到许多地区,随着频繁的驻防、调防,不仅移居东北三省,而且奉遣远戍云南、新疆。1764年有1016人被征调到新疆戍边,携同随军家属2千多人,从此,锡伯族分居东北、西北两地。青年人充当“披甲”,服役当差,闲散附丁和家属则从事农副业生产。八旗制度使锡伯族处于清朝的直接统治之下,经济生活和社会组织都发生了急剧变化,由原来流动性较大的渔猎经济转向稳定的农业经济。

风俗习惯


锡伯族的居住是同营旗制度相联系的,一个旗(牛录)就是一个大村落,也是一个作战单位和生产组织。因此都筑有城堡,便于守卫。城堡围长3~7里不等,城堡里住着100~200户人家。街道井然,每户都围有矮墙,住房都是座北朝南,用土坯筑成,通常是3间。房前屋后是果园、菜园和畜圈。


锡伯族的家庭,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仍保持着相当完整的封建家长制。家庭以上有族长。尊重父母和长辈。族内同姓不婚,但姑舅、姨婶之间的子女可以婚嫁,并有与外族通节现象。老年人还保持着清末以来的旗装式样,特别是老年妇女,爱穿旗袍,扎裤脚。饮食,以米、麦为主食,经常食用烙制的发面饼。忌食狗肉,忌穿狗皮、狐狸皮制品;在屋内不准吹哨,家中有病人、妇女生育,在大门口挂红布条或一束草,禁止外人入内。饲养家畜、家禽。通行墓葬,每个家族都有固定坟地。


宗教信仰与重要节日


锡伯族人民因为不断迁徙,因此吸收了不同的外来文化,信奉萨满教、喇嘛教。由于受汉文化的影响,他们也信奉“关公”、“周仓”等神。最有趣的是盛童訾内太平寺(俗称“锡伯家庙”),本为喇嘛寺,但除了供奉三世佛、十八罗汉外,又塑有关公、周孚等偶象。西迁的锡伯族也曾信奉喇嘛教。同时也供奉孔子、关帝、娘娘等神位。祭祀祖先也占有重要地位。


锡伯族的节日与汉、满族大略相同,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但是,过节的方式不大一样。如端午节,他们有泼水、叨羊、赛马或郊游等活动。此外,农历四月十八日是锡伯族从东迁往新疆的纪念日,每年都举行大规模的庆祝活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社区动态|免责声明|隐私条款|联系我们|手机版|平阳第一社区 平阳网 ( 浙ICP备18042709号-3 )

浙公网安备 33032602100245号

GMT+8, 2025-7-13 19:21 , Processed in 0.07040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