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15793
- 性别
- 保密
- 注册时间
- 2006-11-29
|
| 分四个阶段实施,通过几年努力,到“十二五”期末全面完成“村房两改”任务 | 2011-05-03 |
|  | 资料图片:今年2月份,瓯海区丽岙农房改造安置启动工程开工仪式上,村民观看建成后的效果图。 |
|
| ■本报记者 周俊朗 朱奕 见习记者 朱斌
城市化滞后、半城市化突出、城中村等问题,使温州这座城市的品牌受影响。城市环境不好,就不可能集聚高端要素,经济转型升级就失去了支撑。市委、市政府日前召开的城市转型发展破难攻坚大行动动员大会,明确把市区村庄改造和农房集聚改造“村房两改”专项行动作为“七大硬仗”之一破难攻坚。
根据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市区村庄改造和农民集聚改造“村房两改”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村房两改”目标明确,根据“政府主导、操作规范、节约用地、统筹推进”的原则,按照“村民可接受、政府可承受、发展可持续”的要求,以改善民生为主线,加快推进市区村庄改造和农房集聚改造,尽快改变城市面貌,促进城市转型发展。
1、现状如何? “村房两改”如火如荼进行
今年2月26日,瓯海区丽岙街道办事处农房改造安置启动工程在该街道办事处下章村正式开工,这也是我市统筹城乡综合改革启动以来,首个开工的农房改造项目。昨天,记者现场探访该改造项目。进村询问该改造项目具体位置时,村民林老伯兴奋地说:“你们要找的是我们丽岙第一高楼吧,我带你们过去看看。”
林老伯口中的丽岙第一高楼就是丽岙农房改造项目,该改造项目位于104国道边上,占地约24亩,总建筑面积4.980万平方米。每幢楼高都在20层以上,其中有3幢楼高达25层,户型面积从80平方米到200平方米不等。昨天,记者在现场看到,尽管天下着雨,但数十名工人仍在冒雨打桩。“这个工程工期是750天,我们能赶则赶,尽快让当地农民住上城里的房子。”施工单位一名负责人如是说。
工地围墙上,工程效果图清晰可见,展示着小区建好后的面貌:五幢红屋顶、灰外砖的欧式风格高楼围成一个环,绿地、水池、喷泉点缀其中,映着周边的公园、道路,形成了一个优美清新的生态居住小区。
丽岙街道办事处主任曾瑞华透露,该改造项目共有264套,将采取宅基地、合法建筑面积等方式置换,本月他们将出台具体的置换细则。
林老伯说,该村没有一个像样的现代化小区,620户村民大多住的是“顶天立地”式的落地房。“我们村里人都盼望着房子早点建好,好早点住到新房,享受一下城市人的生活。”
曾瑞华介绍,今年6月份和下半年,丽岙将启动两个面积达280多亩的农房改造项目,同时今年丽岙土地增减挂钩方案已上报省国土资源厅,一旦顺利报批,还可以再开工建设两个面积达150亩的项目。
据了解,今年上半年,瓯海区将开工建设19个农房集聚建设项目,总面积206万平方米、1.4万套。与此同时,全市各地农房集聚改造项目也在如火如荼进行中,瑞安、乐清、永嘉等地均启动了农房集聚改造项目。
2、为什么要实施专项行动? 城中村成了“脏乱差”代名词
“城中村就像高档西服上的破洞和污渍,西装质地很好,但由于这些瑕疵的存在,让这件高档品贬值了。”副省长、市委书记陈德荣曾这样形象比喻城中村情况。
马路的一边是富有现代感的高楼大厦,另一边却是低矮破旧的老屋、小巷,污水横流、垃圾满地,这样的景象,在市区并不鲜见。市委农办相关人士认为,由于城中村内存在大量已征未开发闲置地、集体用地荒废地和村内边角地,一旦疏于管理就给偷倒垃圾和违章搭建提供了场地;加之大部分城中村内居住的人口较为复杂,街道布局散乱,相关环卫配套设施难以跟进,容易形成众多垃圾死角,因此,城中村逐渐成了“脏乱差”的代名词。
据了解,由于过去的城中村改造模式、程序等历史原因,我市的城中村改造推进一直缓慢,严重落后于城市发展速度,也使城市的形象、品位和档次大打折扣。
除了带来环境的“脏乱差”外,城中村改造的滞后和城乡二元体制的存在,也让农民能够享受到的政府公共服务与城市居民有一些差距。有关人士说,城乡统筹是推进新型城市化的重要动力,农房集聚改造是最关键的切入点。
3、怎样实施?分四个阶段实施“村房两改”
根据实施方案,规划建成区内目标任务为:2011年启动改造63个村庄,建设约700万平方米安置房,其中,鹿城区10个、172万平方米,龙湾区20个、97万平方米,瓯海区23个、277万平方米,温州生态园7个、107万平方米,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3个、46万平方米。要把72平方公里核心城区范围内48个村庄的改造建设作为目标任务的重中之重来抓,“十二五”期间要基本完成城市建设规划区185平方公里范围内的村庄改造任务。
规划建成区外目标任务为:2011年启动25个农房集聚改造建设点,建筑面积277万平方米。其中,鹿城区5个建设点37万平方米,龙湾区7个建设点112万平方米,瓯海区12个建设点125万平方米,瓯江口新区1个建设点2.8万平方米。
实施步骤
今年4月至6月为第一阶段:各区(功能区)全面部署本区域内村庄情况调查工作。各街道(镇)对所辖村庄的社会现状(人口规模、村民及集体收入状况、社会保障、改制情况)、用地状况、房屋权属、建筑物现状以及留用地指标落实等情况,进行具体排摸,登记建档。
今年6月至9月为第二阶段:各区(功能区)根据调查情况,组织住建、规划、国土、财政、城管执法等相关责任部门,研究制订村庄改造和农房集聚改造总体方案,包括安置地块落实、土地征收、安置房建设、设施配套、资金筹措等内容,以及农户搬迁改造安置实施细则。
今年7月至12月为第三阶段:各区(功能区)和各街道(镇)根据改造计划和建设实施步骤,严格时序安排,确保在规定时间进场施工。
2012年至2015年为第四阶段:各区(功能区)和各街道(镇)继续根据改造计划和建设实施步骤,开展安置房建设;根据安置房建设完工情况,启动农民住房安置和市区村庄房屋拆除工作;每年年初进行任务分解,年中进行工作督查,年末进行工作总结;通过几年努力,到“十二五”期末全面完成“村房两改”任务。
4、将带来什么? 提升城市形象,农民得实惠
“通过‘村房两改’,首先就是对城市形象会有一个明显的提升。”市委农办有关人士指出,通过集聚改造,市区村庄的“低小散”现状将能得到改变,城市集聚度提高,一批规模化、现代化小区的兴建,和老旧农房按规划统一的整体改造,能让温州的城市面貌更现代、更整洁。而大量农民集聚到规模化的住宅区,则可以让政府的公共服务高效率地覆盖。
除了改变农民居住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外,“村房两改”还将给很多农民带来更实惠的好处,比如资产升值。据介绍,原先受体制障碍,原来的宅基地农房属集体土地使用证,不能买卖。而经过农房集聚改造,农户可以取得国有(划拨)土地使用证和房屋所有权证,房子可以用来抵押,可以进行交易,而且有相应的置换政策,这样就能让农民的资产升值,让原本“死”的资产流转或变成“资本”。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