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1686
- 性别
- 保密
- 注册时间
- 2005-1-19
|
关系的发展及其形式
准备恋爱
已经夜的一点钟了,某大学的某个学生宿舍里却依然如火上之鼎,沸沸腾腾 一周一度的
卧谈会正到高潮。主角是一个几乎就要失恋的人,他可怜而茫然地诉说着,其余几个你一
言,我一语,帮他分析之所以陷入这个境地的种种原因,时不时出上一两个主意,尽管并
没有经验。
"我决定,这个学期一定要找个女朋友!"
一舍友突然宣誓,大家愕然,继而起哄而笑,准失恋者亦不再倾诉,反过来百般劝说他不
要和他一样自寻烦恼。宣誓者略为自己的贸然而自责,但并不肯稍稍后退,虽然他亦百思
不得其解"是什么东西唤起了这个念头?"
可以明确的是,准失恋者的陈述勾起了宣誓者的恋爱念头,但只是宣誓者自己对异性的渴
慕激发了他的一时冲动的想望,他的心理可以套用歌德的那个著名的咏叹"哪个少男不善
钟情,哪个少女不善怀春"。
"告诉我去爱谁",现代西方文坛的'大菩萨'罗兰·巴特撰文解说,"维特在坠入情网前不
久遇到了一个年轻的帮工。那人向维特倾诉了他对一个寡妇的炽热的爱情。'一想起这么
纯朴和真诚,我灵魂的最深处便着了火,这幅忠诚和柔情的景象到处追随着我,我自己好
似燃起了渴望和爱慕的烈
焰。'从这以后,轮到维特自己身不由己地迷恋上夏落蒂……"-
早有陷入情网的迷迷糊糊的心理准备,但往往是,身边的一个单纯的恋情唤起了青年人的
火热和迷狂。罗兰·巴特的意见是,"这种'感染',这种感应来自别人,来自语言、书本
和朋友们的议论:爱情都不是自发的。(大众文化是表现欲望的机器:它说,这一定能让
你着迷,好象人们自己
无法决定他们到底渴求什么似的。)"?
相 识
一个年轻人理性地回忆自己难忘的一件小事:
那是个冬天的晚上,小雪,我奋力挤进了一辆大公共汽车,刚上去时,我在中门边。
中门人很多,我臃肿的身子被众多更为臃肿的身子围裹,几乎透不过气来,于是,我四处
巡视,寻找稍微宽阔点儿的地方。当我的目光扫向后门时,突然停住,它被一点亮丽的色
彩迅速捕捉。
那是个漂亮女孩儿,一袭黑衣,略现单薄,感觉是白玉般无暇的皮肤,黑亮的柔发。我和
她的目光打成一个90~120°的视角,我不时地、迅速地瞟她一眼,她似乎毫无动静,但我
似乎感觉到闪电般的几次回射。
中门太憋闷了,我将我的地方让给一对热恋的情人,转到了她的身后,在这儿,我可以一
览无余地欣赏她的气质、她的身材……
或许,感觉到了我目光的力量,她转过身来,几次,她大胆地和我对视 我看到,明丽,
柔情似水的大眼睛。我承认,我还不够老到,不够胆量,我几次躲开她的目光,以掩饰心
中的不安,又几次迎上。每次对视都如火花的迸发,激烈,短暂。
车行到第五站,她稍稍整理衣饰,走近门口;而我要在第七站下车,想到这儿,我心安理
得地小跨一步,凑到她的身边,尽可能大胆地轻触着她。
路上塞车,我们的大公共一进一停,一停一进缓慢爬行,我希望永远这样走下去。门口只
有我们两个。就在车的一晃一顿中,我借势向她靠拢,我感到她似乎也在如此,很快,我
们紧紧地靠在一起。如果我轻轻地揽住她的腰,再配上我们如许安详的神情,没有人会怀
疑我们是一对久恋过的
情侣 但我迷醉、迷乱、慌张,我不知所措,而她几次勇敢地转过脸来,凝视着我的方向
,但这只是增加了我的胆怯。
我决定,如果她也在第七站下车,如果她也和我一样向东走,我一定要打破羞涩,鼓足胆
气,想办法和她搭讪。
……
她果然和我一起下的车,但我向东,她向西。走了几步,我停下来,反转身,看到她义无
返顾地大步走去,单薄的身影迅速地消失在乱雪中。
这个叙述者是个羞涩的小伙儿,只要他略微再自然一些,可以想见彼此都有好感的两个年
轻人便会相识了。如果更加理性,并且设想这个男青年没有羞涩,也无所谓大胆,那么,
我们可以见到青年男女相识的一个小小模式:
男士发现目标,
女士发现一个不讨厌的人;
男士频频发出信息:我在注意你,
女士不动声色的判断这个感觉 有人在注意我 是否正确;
男士持之以恒,
女士终于略有肯定;
目光的迅速而短暂的对视;
女士稍用目光加以鼓励,
男士鼓足勇气随便找个理由拉近两个人的空间距离;
女士感到一点激动、一丝威胁,她稍后退,再检验这个进一步的信息,
男士持之以恒;
女士再次肯定自己的判断,
男士脸上略现温情,但不流露太多声色;
男士移动脚步,
女士移动脚步,
一点一点地,两人逐渐接近;
终于,两个人的空间距离已拉近到不能再拉近;
男士(或女士)若无其事地找个不关紧要的话题,两个人开始交谈。
……相识就这样完成了。
很多时候,相识就好比文火烧水,须一点点地升温,然后自自然然地在火候达到时完成这
个过程。
但有时,听到一些传说,或受着自己不着边际勾勒出来的幻想的驱使,青年人会用一种听
起来比较浪漫的方式以急迫地达到相识。
比如,春光明媚的日子,在一次郊游中,一小伙儿终于找到自己理想形象中的梦中情人,
他稍加判断,知道对方对他亦略有好感,便迫不及待地走上去,说:"我喜欢你,能认识
你吗?"或者,这个女孩儿忍不住答应了他,但这时候两个人便要面临一个问题:相识一
开始,便把调门定得颇高
,以后又如何更高呢?往往尴尬便从此而起。
但是一般代替不了特别,一般的相识过程也无法抹杀个别特别的心灵直击的相知瞬间,而
一个特定爱情的许多迷人之处,就在于它和一般过程的相区别的特点上。只是,对于一般
的两个个人,他们首先是两个有戒备的孤独的个体,而接纳一个人,允许一个人,尤其是
一个异性接近自己,不
啻是一个灵魂上的冒险,在冒险前,两个个人都需要充分的信息来判断"对这个人,我可
以放下有意无意的戒备" 这正是异性相识的小小曲折的根本原因,而羞涩不过是一个表
象。
一见钟情
"我相信一见钟情,你呢?"
一个女孩儿在清华计算机网络BBS的版面"知性感性"中发表了如此的一篇小小的短文。这
可真是一个单纯的女孩儿,细细地一字字地读着这几个字,你似乎可以看见一个纯情的女
学生睁着圆圆的眼睛,以一种简简单单、天真无邪而略有迷茫的神情问着一个在年轻人心
中具有永恒意义的问题
。
"我想望一见钟情"
"我相信一见钟情!"从未谈过恋爱,但富于理想化的男孩儿会毫不犹豫地如许肯定,"你
看,我直到今天仍是孑然一人、形只影单,就是因为我在等,等着我的那一半的翩然而至
。"
"可是,你等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对这个男孩儿颇有好感,对他的顽固稍不死心的女
孩儿忍不住会问这么一句。
耽于理想的男人总是对他理想之外的信息没有甚么敏感的,男孩只会以为女孩在问自己一
个问题,说老实话,面对这样的问题,他从来很少想过,但依然会慨然答到:"这还用问
,这还用想,一旦我们相遇,无比强烈的信息会告诉我,这就是你的那一半!"
其实,理想化男孩的心里只是有着一大堆乱七八糟的想象,如果他知道,只要他说一句"
你让我感到……",他立时便有亲近一个可爱女孩的机会,他决不会如此慷慨激昂的。
"我们就是一见钟情"
"我们都相信一见钟情。"彻底地陶醉在两人世界的恋人,听到居然有人会问这样的问题
"这可是在怀疑着我们的爱情",亦会毅然决然地宣告,"你瞧,我们就是因为一见钟情
走在一起的。"这个疑问给了他们各自一个向对方进一步表白的机会。
但如果一个人善于内省,他或她会时常怀疑自己的恋情,"他(她)对于我,果真是唯一
的?""我对于他(她)绝对是唯一的?""我们的爱情是无敌的?"
一见钟情的"效能"
如果是奥维德,他会宽容而略略得意地微笑着,暗自低语:"这还用问,我当然要利用这
个机会向我的情人儿表示我的决心,或者,她亦是聪明的,也会毫不犹豫地反过来表示她
的决心,谁知道,我们的恋情就是因着这些表面的表白才逐渐地走向深入啊。"
经常的互动过程是,有一个机会听到别人的质疑……陷入爱恋的人儿立时以无比坚定的态
度反诘这个质疑……这个反诘加强了两个人的情意……甚至,其中的一方(或者幸福的情
境出现了,双方都)当时发自内心地接受了自己的曾肯定的答案……自己这个"发自内心"
的态度让对方感觉到幸
福,于是关系愈加稳固了,两个人都在享受着其中的欢乐……但这一切并不能保证什么…
…后来有一天,由于某种"重大"的原因,恋情受到了考验,两个人突然都明白没必要因为
爱情而牺牲什么,于是痛哭流涕、热热闹闹地分手,但内心里其实很平静。
对"一见钟情"的肯定既然增加了多数恋情的强度,那就无妨把这个问题当成一个永恒的问
题,一问再问,以给众多本来普普通通的恋爱增加一点崇高的色彩。
"我怀疑,你到底爱没爱过我!"因着一件不起眼的小事,恋爱中的一方对另一方发出了具
有根本性含义的质责。
"这还用问,当我第一眼看见你时,便爱上了你……"被质责的一方经常如此回答。此中的
一个逻辑是,我对你可是一见钟情,而一见钟情是绝对爱情的充分条件,既然我对你是一
见钟情,你对我的爱情的怀疑可就没有道理了。
一见钟情或者是一个理想,或者是一个幻想,但最主要的是,它是所有陷入爱情的恋人的
一个想望,而对于恋人的爱偶,一见钟情则是一个有力的保证,"我对你可是一见钟情",
这一句简单的话常常可以神奇般地抚平爱偶的暂时受伤的心。
熟悉感与一见钟情
林黛玉初进荣国府,贾宝玉便说:"这个妹妹我见过。"
众人笑他的痴语,宝玉就又接了一句:"林妹妹的神情,我好像熟悉得很。"
"熟悉得很",宝玉一句话揭示了多数"一见钟情"者的共同感觉:熟悉感。心理学的研究说
,熟悉造就好感,而好感拉近距离,譬如,给你一个丑丑的脸谱,每天你盯着它看几分钟
,几天后,你突然会发现它已远不象最初那么难看。"一见钟情"者说对方"似曾相识",无
疑在说,我渴望你知道
,我对你有着非常的好感,我不希望需要什么时间逐渐地接近你,我期冀着你现在就接受
我。如果对方也说,我亦感觉和你似曾相识,那么双方都会大喜过望,而关系的起初的进
展就会如闪电般迅速。
但并非所有的"一见钟情"者都会遇上对自己亦是"一见钟情"者,那么问题便会产生;再者
,一见钟情可以促进起初的关系,但并不能保证以后的发展,这一如一次次的宣誓"我对
你一见钟情"并不能保证爱情的真正内容一样。
"一见钟情"中的性别差异
男孩儿对女孩儿说"我对你一见钟情",此中包蕴着实际意义是,"我无比地渴望走进你的
世界,不要再考验我了吧";女孩儿对别人 不相干的人说"我相信一见钟情,我希望一见
钟情",这其实在说"我希望爱我的人我能喜欢,更希望爱我的人的表现能让我放心, 面
对着这个我理想中的人
,我可不希望自己一直戒备森严",但女孩儿可不愿意轻轻地便对男友说"我对你也是一见
钟情",因为这不啻在说"我不想在心中对你有什么防备了" "这可不行,我可不愿意让你
知道其实我也是一个极难得到的人"
如果女孩很快便对男孩儿说"我对你也是一见钟情",那么两个人一时都会欢喜得如轻飘飘
便上了云端,但是任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尤其是异性的心理戒备不是那么轻易地仅凭着一
句话便消除的,先假定"我们已经没有了心理距离"然后被距离感一点点折磨,远不如先肯
定"我们有着相当的心
理距离"而努力一丝丝地拔除深埋在心底的戒备及戒备感。
一见钟情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这里面亦包含着许多含义,譬如:如何梦想着一见钟情的爱
情的降临?一见钟情到底存在吗?一见钟情这个词眼到底蕴涵着何等样的希望?如何理解
自己和爱偶的希望一见钟情的复杂心理?……而不仅仅只是一个含义,即:我这辈子一定
要等到一次切切实实的
一见钟情!
单相思
年轻的弗洛伊德正色对他的未婚妻解释说:
"不过我不想让我的信总是有去无回。如果你不回信,我就掷笔不写了。围绕着所爱的人
进行的永无休止的独白如果既得不到心爱的人的更正,又得不到滋养,对相互关系的看法
势必会引起变化,两人重逢时会感到生疏,会不知不觉地感到事情并不像我们原来想象的
那样。"ˉ
弗洛伊德这几句话说得颇为理直气壮,其中暗含着的一个前提是:既然我们的爱情关系已
经确定,那就是说我爱你,你也爱我;那么,我可不希望对你发出的爱的信息得不到回应
。他说,"会不知不觉地感到事情并不像我们原来想象的那样","那样",亦即"我们相爱"
,而"不象那样",也就
是,只是我爱着你,而你并不爱我。
整个这段话的潜意思是:"告诉我你也在爱着我,我可不愿意让自己陷入单相思的境地。"
单相思的两个境界
单相思也有着两个境界。
第一个境界是,"我爱你,你不爱我 这是个事实,我知道,但我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
我为它恼怒;我的爱得不到回报,我愤恨,可是我无奈地看到另一点,那就是,脱离了对
你的幻想,我是活不下去的……我紧紧地依附在你的形象上,但我为之而鄙视自己。"
第二个境界是,"我爱你,你不爱我 这是个事实,我知道,但我暂时接受这个事实,我
无奈地承认它;你不肯对我的爱稍有回报,我忧伤,但并不因此而对你的爱稍有减少;我
对任何人都可以坦然地承认,我爱着一个不爱我的人 我不认为这有着什么低三下四、见
不得人的东西在里面。
能见到你,已是命运女神对我的一个微笑,我对此已经心满意足,决不抱怨什么……"
第一个境界的单相思者,苦苦地纠缠着这个事实:他(她)不爱我;第二个境界的单相思
者,只晓得另一个事实:我爱他(她)。第一个境界的单相思者悲愤地感叹:"我的自尊
没有了!";第二个境界的单相思者激动地说:"能爱上一个人,这样的感觉真美妙啊!"
维特即便在临死的一刻,仍没有一丝一毫怨天尤人的念头,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他真是个
单相思中的王。
单相思亦贯穿在每一个"刻骨铭心"(还真找不到另一个词儿来更好地形容相思的深度)的
爱情中,真爱着的人总得需要一些单相思的勇气,因为对爱情的莫名的怀疑时刻会袭击每
一个沉溺在恋爱中的人儿,那个时候,多数人只有消极后退,或者指责爱偶 只有有如许
勇气的人才敢于不斥责
爱偶,而像弗洛伊德的颇有理直气壮的意味的指责只是一个经济学家的计较 只有浮在情
感表面上的人才会如此斤斤计较"我爱你爱得多,你爱我爱得少"。
情爱是维纳斯的一个馈赠,懂得爱情的人只会全然地投入,并不要求什么,而当得到爱人
儿的回报时,他或她会顶礼膜拜般地欣喜而感激 不过,是对命运的顶礼和膜拜,可不是
对爱人的感激,真爱着的人可从来不对爱偶说"感谢你如此爱我"。在这一点上来讲,真正
地陷在单相思中的人儿
比如,第二个境界中的爱着的人 也是值得那些在情感表面上滑翔的人景慕的。
知己朋友
"男女之间没有真正的友谊。"
当一个人 多数是男孩儿,托着友谊的幌子,全心全力地苦苦追求一个女孩儿时,在某个
时候必然会接受到这样的反诘。
这个反诘,亦可能有着两个意思,一个是"胆小鬼,你的小把戏我早看得一清二楚,其实
,你何必非得费力地假借着这样的一个名义呢?";另一个则是,"算了吧,我一开始就知
道你的意思,通过这一段时间的交往,我们彼此都有了了解,我们还是坦率地来谈一谈吧
。"
这样的反诘总暗示着一个转机的到来,或者,打幌子者全然后退;或者,他鼓足勇气,把
自己的心意动听而干脆利落地挑明。
过去,只听说过"红颜知己",而今,"知己朋友"成了一个大家伙儿都可以说的词儿,男人
可以炫耀"我有一个(或几个)红颜知己",女孩儿亦可自自在在地指着一个男孩儿说"这
是我的一个知己朋友"。
某些时候,一个人会以作某个异性的"知己"为荣,走到这一步的前提是,一开始两个人的
意图就是明确在一个范围之内的。但某些时候,"知己朋友"是被"恩赐"的,"你看,我们
的机缘不可能再远了,就让我们做最好最好的朋友吧!",这个时候,被号称为"知己"的
人是不甘心的,他(她)
对其他人介绍说"这是我的知己朋友"时,神情看起来是愉快的,但耳聪目明的人总能听出
酸溜溜、灰溜溜的味道来。
"我是不会爱上我的最好的朋友的,"我们常常会听到类似的见解,"爱情需要神秘感,而
我和他(她)相处相知得太琐细了,只有平平淡淡的感觉。"
不过自诩为"专于爱术"的奥维德不大在乎这样的说法的,他劝告男子们,"在你的请求中
不要常常泄露出达到最后目的的希望来;为要使你的爱情渗透到她的心里,你须得戴着友
谊的假面具。我看见许多不驯的美人都受了这种驭制法的骗:她们的朋友不久就变成了她
们的情人。"°
奥维德的诗里总有一些狡黠的单纯与憨厚,他以为,是"不驯的美人受了这种驭制法的骗"
,殊不知,爱情中没有人是可以欺骗的,游戏总是双方一起才玩得起来的,"你说,知己
,好,那我们就是知己;你说,我拟制不住自己的情感,好,那我说,我被你的真情打动
了"。这样的"骗"首先得
有一个基础,即:被"骗"的人并不讨厌这样的"骗",她(有时是他)害怕的往往不是骗,
而是不知所谓的微妙情趣的一味进攻,或轻易的彻底的绝望。一切都在是与不是,能与不
能之间巧妙地回旋,这样才有意味啊!
"平平淡淡的感觉",这的确是对男女之间的友谊的最好形容,但夏日的闪电往往就是迅速
地划过刚刚还是十分平静的晴空,而多少年来的"淡如水"的异性间的友谊常常是一个火花
便会激发出从未设想过的火焰来……除非这个平平淡淡是另一个意思,即:这一个发自内
心地并不欣赏那一个,
但因为应酬的需要两个人一直保持着较为频繁的联系。
知己朋友,往往是一个双方都缄口不言的帷幕,一个互相试探的阶段,但也或者是这一个
对那一个的安慰"你看,我们还是可以作好朋友的吗?"
男朋友或女朋友
大家心照不宣,都晓得"朋友"或"男(女)朋友"在异性关系中的微妙含义。
从语法上讲,"这是我朋友"要比"这是我的一个朋友"的意义要含混得多,但我们一听到别
人这般介绍他或她身边的那个人,我们就似乎暧昧地明白了这个含混句子中的精确意味,
而总是善意中夹带着促狭的神情笑一笑 就好比在说"你不必在语法上给我打马虎眼,我
可是什么都看出来了"
其实多数时候人家也没有有意地打这个马虎眼;"男(女)朋友"从词法上讲,亦并不比"
男(女)性朋友"的限定范围稍小丝毫,但"男(女)朋友"在一个特定情境下可只是一个
人才能享受到的称号,而"男(女)性朋友"则是此情境中的所有异性都可以被冠上的帽子
。如果恋人对其他人介绍
那个人时,说"这是我的情人",这个句子的意思真是绝对清清楚楚,但年轻人没有人肯这
样 "我们宁愿让关系停留在一个模模糊糊的美妙阶段"。
再细细琢磨几下,你会恍然有所悟:男(女)朋友之间加上一个理性的"性"字,要严肃了
很多,而"朋友"相对"好朋友",或"男朋友"以及"女朋友"相对"男性朋友"和"女性朋友"则
好比半个昵称,随便了好多 意思是,"我虽然对别人介绍时不得不把距离拉开一些,但
你知道你是可以随随便
便的";并且,"朋友"及"男(女)朋友"仅仅是说给别人听的,恋人之间可不允许被这样
称呼 "怎么,你对我说'你是我的男(女)朋友',那可不成,你应当说'你是我的……
'" 恋人总是有着天真的创造力,会发明出许多旁观者忍俊不禁的两人间的称呼。
有意思的是,"朋友"或"男(女)朋友"似乎只是年轻人的专利称呼,有点难以想象一个徘
徊在"围城"外的中年人或老者指着自己的情人说"这是我朋友"或"这是我男(女)朋友",
即便面对知情人,他们也只能介绍说"这是我的同事"、"这是我的老乡"或"这是我的……
" 他们只能严肃地、一
本正经地给别人看他们的关系。这样看来,似乎只有年轻人拥有这个权利:可以稍稍放松
地看待和恋人的关系,而世人对这类半昵称、半正经的称号的承认亦表明了对年轻人中的
多数没有结果的恋情的宽容,这个宽容最能体现在婚恋学家们的一句老话上"婚前睁大两
只眼,婚后闭上一只眼"
国王和女皇
被冠上如此的称号,恋人一方面会感到骄傲无比,另一方面则会感到惶恐十分。
骄傲时,恋人暗自言语:"看啊,我有着何等的魅力,这个人已经匍匐在我的脚下,听凭
我的统治了 我,哈,我的力量征服了一个桀骜不驯、风华正茂的年轻的生命。"
惶恐时,恋人百般思量:"这个人可不再是说分手就能分手的了,我必须得严肃地看待我
们的关系,背负起惟有成熟的人才能背负的责任,可是我还是一个未长大的孩子啊!"
不过,臣服的含义也是有着许多的。
譬如,热恋着一方的身心彻底被从未体验到的爱情撰住了,他或她不再为所谓的自我而扎
挣,而希望着两个人的全然地交融,而把自己整个地交给了爱情,但他或她无方明确地区
分爱偶和爱情,于是只好把感受到的魔力全归给了情人,于是称对方为"国王"或"女皇"以
及其他类似之称号。
譬如,稍稍冷静的人儿看到了情人的膨胀着的虚荣心,或者出于游戏的态度,或者迫切地
希望关系的进展,而暂时满足恋人的要征服自己的欲望。
譬如,彻底迷茫的人儿,一次次地懂得两个人的力量是不平衡的,仅就这一点上,自己的
确应当是臣子,而对方的确有着可以统治自己的情感世界的权威,于是偶然的一次,半情
愿半不情愿地承认了这个事实,由此,这个不平等的关系确立了。
不过,被封为"女皇"的人总是要远多于被封为"国王"的人,这里面蕴涵的意义是:男孩儿
迫切地希望这个光荣、伟大的称号能进一步打破女孩儿的戒备;而女孩儿则或者预期着自
己婚后的不平等的地位,总不希望还在恋爱期间便先如此确立。
明智的恋人,面对着这般伟大而沉重的称号,不会骄傲,亦不会惶恐;而如果明智之外,
果然还有着深沉的、真挚的情爱,那最有意思、最睿智的做法则是:你封我为"国王",我
封你为"女皇";你封我为"女皇",我则封你为"国王" 意即:你陶醉在爱情里,我也是心
醉神迷;你满足了我的
虚荣心,我也让你得意一把;你表示我们的力量是不平等的,我可不想一个人背负如此沉
重的负担;你希望以此来打破我的戒备,我则表示仅仅这一个称号是没有意义的……
告吹和挽留
"我们吹了吧?"
自信的女孩儿们常常运用这个简单的句子。自信,就是说,我对我自己的力量是不怀疑的
;或者可以说,我对你对我的眷恋是不怀疑的。如果这个句子运用的力度和时机都比较巧
妙,常可以小小敲打一下男友,让他知道"你目前的表现可有点让我不大满意"或者"别得
意,以为你就要得手了-
-我可不是那么容易得到的"。当然,这句话亦可能在表明"我实在感到我们的关系对我没
有吸引力"
但不管怎么说,这个短句都不是在说,"我决心已下,想和你决裂,咱们好好地讨论一下
该怎么着吧!"
千篇一律的是,平静状态下,如果女孩儿决定要分手,她会对追求者说"我们不合适";而
如果男士认为,该结束了,他会努力做出种种迹象表明,或者会说"我不是一个好男人,
我配不上你" 无论真实的原因是什么,谁都不希望对方感到受到了轻视和伤害。
"为什么?"
任何时候,恋人都想知道,为什么两个人的关系会走到这样的一个境地。不过这个疑问句
只能留给自己,只能是扪心自问。如果恋人问曾经的情人"为什么会离开我",这可不是一
个容易坦率回答的问题,除非对方是先受到了激烈的伤害,他或她会毫不犹豫地将令恋人
难过的原因像蹦豆子一
样地蹦出来,否则没有人会愿意在伤心的"告吹"这一刻,在加上难堪的一笔;更有,一个
人怎么能真正坦率地讲述自己的阴暗呢?比如,说甚么"你骨瘦如柴,我体会不到性的魅
力"、"和你在一起,我感到寒酸得抬不起头来"……甚至"我已经全然地得到了我一开始就
想得到的,现在你对我
是一无所有了"、"我必须不断地情感的表面世界上快速滑翔才能满足"等等。
"为什么?"这是个无聊而无意义的问题,富有恋爱智慧的人总是说分便分、干脆利落地轻
轻而各本前程。
"我们吹了吧?"
类似这样的商量的语气都在暗示着:你得进一步做些什么来表示你的爱情决心了 这是一
句孩子气的言语,颇富有着游戏的意味儿。深昧爱情三味的成熟的男人会不仅在言语上极
力地挽留,亦会拿出十分的决心显示给自己的情偶;只会在语言上挽留是不够的,而只会
在行动上表示决心则是
没有满足恋人的要稍稍游戏的心情。
"我们吹了吧?"这样的疑问句往往表示:一个关系的转机已来临,如果你果真爱我,那么
立刻敏感地满足我的心理需要吧。
第一百封情书
但很多时候,一个游戏的口吻被对方当了真,一个微妙的考验伤了恋人的心,分手不可预
料地悄然而至,降临在了一个刚刚还带着天真微笑的人儿心头上。
一个小故事:
一位男士爱上了一个女孩儿,但女孩儿并不给她亲近的机会,男士唯一可以倾诉衷肠的办
法只有一个:写情书。每一封情书都有一个回音:一封只夹带着一张白纸的信。男士写啊
写,写了九十九封情书,亦收到了九十九封白纸之信。终于,男士绝望了,他接受了一个
苦恋着自己的女孩儿的
爱情。
殊不知,他苦恋着的女孩儿已做好了她自己的婚纱,就等着他的第一百封情书,然后嫁给
他。
作者浪漫地将这个爱情的结束设定在了第一百封信这个悬念上,其实,可以料想的是,从
第二封信开始,危机就已经开始了,男士时时都有可能中断自己的"单相思"。抽象地设想
一下,我们会一目了然:每一个爱情都如同这个故事,每一个爱情考验都犹如这第一百封
信,每一个游戏都有可
能被对方彻底当真……在这个意义上来讲,爱情的的是一个了不起的心理冒险,能将自己
执着地交给爱神维纳斯来支配,这得需要多少勇气和多大的毅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