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第一社区 平阳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65|回复: 0

公安部盯上了,诈骗徐玉玉难逃法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8-29 09:05: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8月26日下午5点多,山东省临沂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临沂发布)发布消息称,罗庄徐玉玉电信诈骗案成功告破,主要犯罪嫌疑人郑某某(男,29岁,福建泉州人)等2人被抓获归案,其他犯罪嫌疑人正在追捕中。另临沭宋振宁被骗案侦破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已锁定2名犯罪嫌疑人,抓捕及相关工作正在进行中。



也许是我语文没学好,总感觉官方发布的这个案件名称有点怪怪的,究竟是“徐玉玉电信诈骗案”还是“徐玉玉被电信诈骗案”?希望语文老师教教我。

从这6名犯罪嫌疑人的户籍所在地看,除熊超系重庆丰都人外,其余五人均为福建泉州人。泉州离电信诈骗十分猖獗的台湾很近,这回也让全球知晓大陆这个“电信诈骗之乡”了,不知道该市书记、市长、政法委书记、公安局长做何感想?

可以这么说,中国手机用户除传说中的“红色名单”外,使用超过一个月的,恐怕找不到一个没接到过电信诈骗电话、短信,肯定也难找到一个没有频繁接到电话推销广告。

今天,在网上看到一个“冷笑话”,说的是清华新生入学先完成诈骗测评,入住后听防骗讲解。考入中国一流大学的新生,竟然需要做防止诈骗方面的专题教育,虽然一方面说明现在的一些学生为了高考,果真是“两耳不闻窗外事”,对如何预防电信诈骗知之甚少,但另一面却也佐证了当今中国社会各类诈骗犯罪已经到了十分猖獗的程度。而一个随时随处都有可能遭到诈骗,需要公民一个个变成“火眼金睛”的社会,无疑是糟糕的社会。你物质上再有“获得感”,可整天高度戒备,诚惶诚恐,还是没有幸福感。而且这类诈骗,还严重破坏诚信,影响正常交易,社会理应形成“人人喊打”的氛围,而公安部门更应该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对电信诈骗犯罪“露头就打”。

其实,电信诈骗分子就是利用大学新生对外界事物知之甚少的弱点而频频得手。除受害人徐玉玉外,8月23日凌晨,山东临沭县大学生宋振宁也在遭遇电信诈骗后,心脏骤停,不幸离世。收到长春工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的湖北十堰市18岁女孩李倩倩, 24日下午在一通长达3个多小时的电话后,一家人辛苦4年,从牙缝里攒出的4万余元学费,被这个诈骗电话骗了个精光。

两名年轻的准大学生、大学生还没有享受到“苦尽甘来”的感觉就这么没了,令人扼腕叹息。一些网友给我留言,问为什么徐玉玉在报案后死亡,我的理解是公安给她传递的信息或许是“追回的希望不大”,因此痛心绝望。

针对这个问题,笔者在一年前就曾撰文《遭电信诈骗,应向通信运营商、银行索赔》提醒受害者,也希望厘清用户与通信运营商及银行的关系。如今支付宝“先行赔付”这种真正为用户着想的做法,更值得在通信业、金融业全面推广。

写到这里,我是真为工信部那些“官老爷”们感到脸红。因为大幅度减少电信诈骗案并不是太难:在全面推行手机实名制后,可以跟踪手机用户“黑名单”,超过一定数量并经查实后,一律停号,并终身禁止其办理新的手机号,我不相信谁还敢继续这么干。

我也为金融管理部门的“官老爷”们感到脸红。银行开户实名制全面推行都快20年了吧?这些被骗的钱怎么不能快速找到下家并及时冻结?向境外汇款,中国还有严格的非贸易项下售付汇制度呢。

我还为公安机关的“官老爷”们感到脸红。电信诈骗案频发,除了电信、银行没有全面落实实名制外,与公安机关打击不力,被诈骗后报案无用,导致电信诈骗分子有恃无恐有关。这件案值未及万元的电信诈骗案之所以这么快破案,就因媒体及广大网民对年轻大学生死亡的同情,然后一起发声惊爆网络,对公安机关形成了巨大的舆论压力。当然也不可否认,今年以来公安机关在打击电信诈骗方面还是蛮给力的。

我也为中国立法部门的“官老爷”们感到脸红。泱泱大国,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竟然没有一部针对网络信息安全方面的法律,导致个人信息泄漏成为家常便饭。比如,只要你一交房,装修、家具、洁具、电器等相关商业推广电话就令你不堪其扰。这些大学生被骗,诈骗分子都是有针对性地精准设局。那么,是谁泄漏了他们的个人信息?

令人稍感欣慰的是,最新通报称,犯罪嫌疑人陈福地、郑金锋、黄进春、熊超已被抓获,犯罪嫌疑人陈文辉、郑贤聪两人在逃。我想,这两人也是插翅难逃,最好的出路就是投案自首,以获得宽大处理。因为这回是公安部高度重视了,公安部甚至在通缉令中明码标价悬赏金额:对发现线索的举报人、协助缉捕有功的单位或个人,每抓获一名犯罪嫌疑人将给予人民币五万元奖励。



这种比已知诈骗案值高出很多倍的悬赏金额,足以窥见公安部门抓获犯罪嫌疑人的决心。因此有网友给我留言:可见只要警方重视,很少有抓不住的骗子。关键最后要如何追究泄露信息者的罪行。如果把打击电信诈骗提升到国家维稳一样的高度,中国绝对不会有那么多的骗子。

连一向温和的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也说:案件的迅速侦破说明,只要重视起来,并非束手无策。更应追问:骗子“精准定位”的背后,是否存在一条地下产业链?是否还有泄露个人信息的“内鬼”?治标更须治本,再尸位素餐,任由隐私裸奔、诈骗横行,何以面对逝去的生命?!

不过,想到高层一重视马上就破案,笔者还是有那么一点点苦涩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社区动态|免责声明|隐私条款|联系我们|手机版|平阳第一社区 平阳网 ( 浙ICP备18042709号-3 )

浙公网安备 33032602100245号

GMT+8, 2024-6-14 19:06 , Processed in 0.05574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