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第一社区 平阳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21|回复: 3

中国调控房市可参考新加坡经验(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2-24 15:48: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盛思鑫
审时度势

  在结构调整方面,中国现在的国情固然是不可能学新加坡大面积推行政府公屋政策,但是也可以考虑按住宅面积区隔出两个市场出来。

  新加坡自建国以来,一直致力推行“居者有其屋”的住房政策,四十多年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真正实现了唐代诗人杜甫诗句中的理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新加坡的成功首先要归结于政府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以李光耀为代表的新加坡领导人真正地将民众的“安居乐业”看作是政权稳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基石,并从基本国策的高度对民众的住房问题进行了一以贯之的细心擘画。

  从技术层面来说,新加坡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主要是区隔了“政府组屋”与私人住宅两个市场。新加坡超过百分之八十的老百姓购买居住的是政府建造的平价组屋,而仅有百分之十几的人住在价格高昂的私人住宅中。政府组屋与私人住宅在质量上并无实质差别,它们的价格差主要在于前者的建设用地是由政府划拨,而后者则须由开发商向政府高价取得。作为平衡,政府组屋一般只有99年的地契,而私人住宅的地契时间则可能更长甚至是拥有永久产权。此外,在组屋市场内,政府一方面为首次购房的新加坡公民提供补贴,但与此同时也规定任何人不得同时拥有两套及以上组屋,以严格限制投机炒作。而在私人住宅市场,政府的管制相对要弱一些,但也会对投资性的购房征较高的税,对外国人购买私宅尤其是有地产权也有特别的限制。

中国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思路亟需调整

  近年来,中国各城市的房价不断高企。而虚高的房价不仅会影响中国社会的稳定,也不利于中国经济的结构性调整与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尽管中国政府试图通过一系列政策来控制房价,但是依旧挡不住房价不断攀升的势头。

  从政府已经出台过的房市政策来看,各种政策在实践中对房价的影响其实不大,效果也很难长久。面对现实情况,中国应该考虑借鉴新加坡经验,对房地产市场进行根本性的结构调整,并对投资购房行为予以有力的打击。

  在结构调整方面,中国现在的国情固然是不可能学新加坡大面积推行政府公屋政策,但是也可以考虑按住宅面积区隔出两个市场出来。一个市场是100平方米以下(具体标准可按户口人数和其它因素拟定)的住宅,这种住宅每户只能拥有一套,政府也可在此类住房的建设用地转让上给予开发商一定的优惠;另一个市场是100平米以上的住宅,购买的套数没有限制,但是此类住房的建设用地应该从严审批,并且地价不能低于第一个市场。


在保障居民住房和打击投机方面:在第一个市场内,为确保每户只拥有一套住房,可考虑与户籍挂钩,如拥有北京市的户口才能在北京市区买房,非北京市的户口(包括农村户口)要能证明自己是北京市的常住人口才能在北京买房。并且在第一个市场内购房要以家庭为单位购买,一定时间内房子不允许交易,也不允许一个家庭在两个或多个城市的第一个市场内同时拥有住房。
  在第二个市场内,购买房子的套数虽然没有限制,也并不要求以家庭为单位来购买,但是购买需要缴纳一笔特别的税金,在该市场内购买多套住宅还需要缴纳额外的税金,并附带另外的限制以防止过度投机。从第二个市场征来的税收可以用来补贴到第一个市场,例如可以补助低收入购房者或首次购房者。为了更好地对住宅市场的交易行为实施监督和管理,可以考虑推进完善公民信息系统全国联网的做法,并建立和执行严格的处罚制度。

  上述两个市场的区隔可能会带来一些问题。例如租房市场供不应求的局面可能会出现,对此政府现在推行的廉租屋工程或许可以真正发挥过渡住房的效用;再如一段时期内,第一个市场内的住房有可能会供应不足,此时政府可以考虑自己开建一些,或用较低的地价或是财政补贴来吸引开发商;当然,这样的市场区隔相信也会引来一些人的反对,但是任何或大或小的政策调整肯定都会有不同意见。公共政策优劣的评判标准不是看有没有人反对,而是要看政策符合不符合大多数人的长远利益,是否有利于整个国家和谐社会的建构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是独立时事评论人
发表于 2009-12-24 16:15:0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24 16:29:18 | 显示全部楼层
官媒调查未来10年10大挑战 腐败问题居首  2009年12月24日 14:44人民日报-《人民论坛》

调查结果

根据人民论坛“千人问卷”调查显示,未来10年10项挑战分别为:第一大挑战为“腐败问题突破民众承受底线”,82.3% 的受访者选择了此项;第二大挑战为“贫富差距拉大,分配不公激化社会矛盾”,80.6%的受访者选择了此项; 第三大挑战为“基层干群冲突”,63.2%的受访者选择了此项; 第四大挑战为“高房价与低收入的矛盾”,62.8%的受访者选择了此项;第五大挑战为“诚信危机,道德失范 ”,61.7%的受访者选择了此项;第六大挑战为“民主政治改革低于公众预期”, 52.3%的受访者选择了此项;第七大挑战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51.6%的受访者选择了此项;第八大挑战为“老龄化矛盾凸显,老无所依,老无所养 ”, 44.1%的受访者选择了此项;第九大挑战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更加困难,诱发不稳定因素”, 43.4% 的受访者选择了此项;第十大挑战为“主流价值观边缘化危机”,36.3% 的受访者选择了此项。

为什么要关注“未来10年10大挑战”

逢10大庆,这是中国人的传统。2009年10月1日,天安门前一场盛大的国家庆典,让中国人回味了过去的辉煌,展现了国人的自信和骄傲,并对中国未来满怀期待。当人们还沉浸在60周年庆典展现出的盛世景象中时,2009年岁末已悄然而至。

“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这一重要论断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即使是在财富与实力上升最快的战略机遇期,也会遇到重重考验,越在盛世当中越要头脑清醒。人民论坛杂志09年7月下期“中国崛起何其艰难”调查显示,如果把美国“国家崛起难度系数”设定为100,比照之下,69.95%的受访者选择中国崛起难度系数在150以上,只有5.66%的人选择50以下。这说明,广大民众清醒地认识到,特殊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崛起之路将充满艰辛,要实现中国崛起的梦想,还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

欢庆过后,我们将迈开新的征程。下一个10年,中国发展将遇到哪些挑战?哪些是最严峻、最需要关注的?该如何去应对?诸如此类问题,需要未雨绸缪。为此,人民论坛杂志发起了“盛世危言:未来10年10个最严峻挑战”调查。


“10大挑战”是如何得出来的?

中国未来发展面临的问题很多,但哪些是最为严峻的?为了科学、客观地挑选出未来10年面临的严峻难题,我们进行了两个阶段的调查。

第一阶段为询问、访谈专家学者。为此,我们在11月16日-21日,通过电话、电邮、短信的方式,请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列出未来10年中国可能面临的10个挑战,100余位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通过各种方式表达了他们的意见,从专家所列问题当中,我们选取了20个排名靠前的问题,作为调查选项。

第二阶段为网络调查。自11月26日-12月8日,“盛世危言:未来10年最严峻的10个挑战”的专题调查在人民网、腾讯网、人民论坛网上推出。调查推出后,共有8128人参与了投票,我们按照票数的多少,列出了中国未来发展面临的十个最严峻的挑战。这三大网站受众群体各不相同,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调查的代表性。

多少受访者认为未来面临严峻考验?

在调查的第一部分,“对未来10年中国的发展,您比较认同哪种判断”,我们提供了5个选项,其中有4473人选择的是“各类矛盾集中爆发,执政党和民众将面临严峻考验”这一选项,百分比为55%;32%的人选择的是“各类矛盾、风险加剧,稍有不慎就有可能使发展停滞”;10%的人选择“虽然会有风险,但中国完全能平稳度过”;3%的人选择“说不清楚”,仅有1%的人选择“没有什么风险,中国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中国民众对中国的国情和积累的问题有最深切的感受,因此,他们对中国未来的发展不会盲目乐观。55%的人选择“各类矛盾集中爆发,执政党和民众将面临严峻考验”充分说明,中国在过去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一些深层的社会问题不断增加,并将成为中国今后发展的桎梏。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将是中国政府未来的重头戏。

“10大挑战”主要集中在哪些领域?

通过网络投票统计,我们按照百分比从高到低,列出了10个严峻挑战(如图)。政治领域受关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腐败、干群矛盾及政治改革,如分别为第一、第三、第六大挑战的是“腐败问题突破民众承受底线”,“基层干群冲突”以及“政治民主改革低于民众预期”。但从数量来看,民生问题居多,如分别为第二、第四、第八、第九大挑战的是“贫富差距逐步拉大,分配不公激化社会矛盾”,“高房价与低收入的矛盾不断积累并爆发”,“老龄化矛盾凸显,老无所依,老无所养”, 以及“大学毕业生就业更加困难,诱发不稳定因素”。

“环境危机”为第七大挑战。位居第五、第十大挑战的是“诚信缺失,道德失范”和“西方价值观主流化与主流价值观边缘化的矛盾”。可见,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经济问题已经不是人们关心的首要问题,由经济发展带来的政治、社会、道德问题才是我们的政府和社会所应该反思的。针对每个挑战,我们约请专家进行了深入分析,他们的精到见解切中问题的要害,值得品读。(执笔:高源 马静)

延伸阅读:

社科院蓝皮书称中国85%家庭无能力购房

社科院直指中国3大挑战:利益集团与民争利

学者总结09年腐败现象:涉案人级别高 向基层渗透
764e08ee582fe8efab888e8422fc8fd0.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24 18:29: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轻风细雨 于 2009-12-24 18:59 编辑

早在去年,温家宝去新加坡参加某国家会议,就已经调研过新加坡的住房供应体系,新加坡的国情与我国不一样,我们伟大的中国现在3~4%的GDP要靠房地产,地方政府靠卖地来维持政府运作。中国高房价的真正的幕后推手是政府,比如昨日瑞安有两地块成功出让,飞云中心区(马道)一地块建筑面积为92790㎡,起拍价为34970万元出让价为90000万元,楼面价近万元,而此前5月份出让的相邻地块楼面价是5000元不到,最后的大赢家是地方政府,一大笔的卖地收入。最吃亏的是购房者,为房价的疯狂上涨掏腰包买单。
   当面粉使劲上涨时,面包岂有不贵的道理。政府要有调整房价的决心,房价早就跌了,ZF靠的住,母猪都能上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社区动态|免责声明|隐私条款|联系我们|手机版|平阳第一社区 平阳网 ( 浙ICP备18042709号-3 )

浙公网安备 33032602100245号

GMT+8, 2025-5-10 19:49 , Processed in 0.06056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