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第一社区 平阳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63|回复: 5

中国应做好楼市崩盘的准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2-21 19:09: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望峰息心 于 2009-12-21 19:22 编辑

中国应做好楼市崩盘的准备
——环球时报2009年12月18日
      时寒冰

    楼市崩盘,让日本在低迷或萧条中渡过了20余年,至今没有恢复元气。
    日本当年房价为什么崩盘?总结下来,无外乎几点:炒房投机获利超过正常企业利润,导致大量资源流向房地产领域,加速了泡沫的形成;滥发基础货币(对内)与升值压力(对外);人口结构发生变化……
    中国自古崇尚“居安思危”的理念,努力做到在危险还没有到来时,就提前发现问题,将之在萌芽状态就解决掉,以避免在未来某个时刻置身于危险之中。
    中国楼市会不会崩盘呢?不妨对照一下日本。
    从这几年的情况来看,企业正常经营所获利润,别说能够超过就是接近房地产的也寥寥无几。尤其次贷危机发生后,中国推出了4万亿的救市计划,以此为基础,地方政府推出了18万亿的救市计划,即使剔除重叠的,规模之庞大也足以令世界触目惊心。为了筹集资金,许多地方政府强化了税费征收功能,企业负担加重,原本微薄的利润变得更加微薄。于是,有的老板关掉企业,把钱投入到了房地产领域。
    这也正是次贷危机之下,全世界房价下跌,唯独中国房价率先快速上涨的根本原因。由于大量资源流向房地产领域,加速了中国房价的上涨,这种上涨形成的示范效应又吸引更多的资金涌向房地产,资金的持续流入为中国房地产戴上了一个华美的光环,而在这种光环之下,则是一个令人忧虑的前景:如果制造业的基础松动,过于倚重房地产的中国,如何应对未来房地产波动甚至崩盘的隐忧?
    广场协议签订后,日本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发展,货币供应量每年超过10%。信贷投放也持续放大,比如,1991年,日本银行总贷款规模在当年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占比高达90%,贷款大部分流入房地产领域。
    中国在出台经济刺激计划以后,信贷投放加快,仅今年前9个月新增人民币贷款就高达8.67万亿元。我们无法知道到底有多少资金流向了房地产领域,但我们知道,存量住房几乎被销售一空,“地王”在全国各地一个接一个出现。今年国内主要大城市前三季度土地出让金已经超过2007年全年,上海在今年前9个月卖地收入达652亿元,名列全国第一,北京紧随其后,达571亿元。而2001年至2003年间,中国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金收入总额也才9100亿元。
    再看一下人口因素。日本二战后的人口出生率一度达到33‰,这批婴儿长大成家后形成对住房的强大需求,推动着房价的上涨。但随后,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的改善,人口出生率开始大幅下降,这成为加速日本房价崩盘的一个重要推手。
    其实,中国的人口结构也在快速发生变化,只是这种变化被无情忽略了。
    我们不妨看一下媒体报道的具体数据:根据北京市教委发布的统计数据,2000年是小学毕业生人数的高峰年,小升初人数为18万人,到2001年减为17万人,2002年减为15万人,2003年是近年来小学毕业生减幅最大的一年,减为12万人,2004年减至10万人。2005年减至8万多人……如果把这组数据画成曲线图,人们很容易发现未来人口变化的趋势是何等之明显,何等之快速。
    当人口结构在十多年后呈现巨变,中国支撑高房价的基础在哪里?我此前说过,当人们的预期发生变化,大量被囤积的房源蜂拥到市场,谁有力量维持高房价泡沫及由此营造出来的虚幻的繁荣?而且,由于快速扩张,中国大城市的承受能力已经到达极限。比如,人均水资源国际公认的警戒线是1000立方米,而上海的人均水资源仅150立方米,北京仅300立方米。当城市遭遇最致命的发展瓶颈,房价还能独立前行吗?毕竟,我们不是生活在童话中。
    房价连年上涨,远远超出了民众的实际购买力,严重恶化了民生,使得许多人把拥有房子这种生活必需品定为人生的终极目标。更重要的是,房地产已经成为消耗公众财富的无底洞。
    既得利益集团拼命渲染房地产发展带来的好处,而对日积月累的隐患只字不提。日本在房地产崩盘后,依靠技术和民富两大基础,尚能跌跌撞撞地在20多年低迷期中坚持下来,中国房价如果真的崩盘,我们能撑多久?别忘了,中国缺少日本当年的两大支柱,民穷与技术落后的现实,注定中国承受房地产崩盘的能力是十分脆弱的。
    这些问题,真的应该冷静思考、认真对待了!
发表于 2009-12-21 19: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崩了好,让那些炒房的鸟人哭死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21 19:28:22 | 显示全部楼层
高楼大厦一栋一栋竖起了,政府官员一拨一拨倒下了,人民群众心一度一度冷却了,这才是真正的危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21 19:50:28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

政府打压楼市序幕拉开 近期或有一系列措施出台   来源:人民网 2009年12月21日06:37

  针对一线城市的高房价问题,中央政府的措辞已经从“抑制”转变为“遏制”。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央行、监察部、审计署日前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出让收支管理的通知》(以下称《通知》),将土地出让收支全额纳入地方基金预算管理,将土地出让收入全额缴入地方国库,支出通过地方基金预算从土地出让收入中予以安排,实行彻底的“收支两条线”管理。《通知》还规定分期缴纳全部土地出让价款期限原则上不得超过一年,特殊项目可以约定在两年内全部缴清,首次缴款比例不得低于全部土地出让款的50%。

  随着《通知》的出台,次日沪深股市地产板块大幅跳水,以7.38%的下跌幅度名列当日市场指数跌幅榜首,沪深两市108只房地产股全军覆灭。

  或许这只是个开始。有观点预计,中央决策层还将不断推动税收、信贷等政策相互配合。有媒体援引消息人士的言论称,证监会已经暂缓上市地产企业的融资审核工作。另据媒体报道,银监会近日已要求各大商业银行对当前面临的六大风险进行全面自查,房地产行业信贷风险赫然在列。一位未具名的银行业内人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国家这次明确表态要调整房地产市场,抑制房价过快上涨,那么银行自然会收缩房地产信贷。同时,首付比率也会相应提高。”国际金融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21 19:55:53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

收紧房贷将第四度打击投机 二套房贷首付或提至50%

  作者崔吕萍 齐琳

  继调整营业税征收比例、出台“国四条”、提高开发商拿地门槛后,货币和金融监管部门也将加入调整楼市阵营,他们的利器是收紧投机性房贷。

  记者昨日从消息人士处获悉,相关部门已制定调控政策,其中不但明确要求各大商业银行严格制定二套房贷利率,而且同时将二套房及多套房的商业贷款首付比例提高至50%。

  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监管层已不断释放楼市调整信号。12月18日,住建部部长姜伟新表示,在继续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住房消费的同时,更加严格二套房信贷管理,严格二套房认定标准,抑制投资和投机性购房。而摩根大通上周也发布报告称不排除中国房贷政策进一步微调的可能。

  据央行与银监会规定,二套房贷款的界定以借款人家庭(包括借款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为单位认定房贷次数;已利用银行贷款购买首套自住房的家庭,如借款人家庭人均住房面积低于当地平均水平,再次向商业银行申请住房贷款的,可比照首套自住房贷款政策执行,其余已利用银行贷款购买住房的家庭,再向商业银行申请贷款均按第二套房执行。同时,已利用住房公积金贷款购房的家庭,向商业银行申请住房贷款时,也应按有关规定执行。各商业银行将申请购买第二套(含)以上住房的贷款首付款比例下限提高至40%,其房贷利率也至少要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10%。

  “国务院会议提到要综合运用财政、土地和税收政策调控房地产市场,现在就差信贷了。”中国指数研究院副院长陈晟表示,近期中央密集出台房地产调控政策,显示出管理层对当前房价上涨过快的担忧,政策收紧倾向明显,“相信货币和财政金融方面也会出细则,这将是一个组合性政策”,“基调是对保障性需求继续鼓励,但对投资性和投机性的不再优惠”。

  而一位接近银行人士昨日也表示:“二套房贷收紧是明年银行个贷部门工作的‘纲要’。因为二套房贷通常与投机客挂钩,在房价上涨过程中,这部分客户能给银行带来较大利润,一旦房价缩水,二套房贷存在较大断供可能,潜藏较大风险。”

  另有人士认为,实际上银行对明年房价走势已不再乐观,所以在监管层出台相应政策前,不少银行已暗中收紧二套房贷。如京城部分银行已提出对非改善型二套房及以上住房贷款,首付比例不得低于40%,利率水平由分行参照新增住房贷款定价的规律,综合考虑房贷评分等级、征信等级、首付比例等确定。对夫妻双方合计为购买第五套及以上住房的,个别银行已明确表态,将严格审批,且首付比例不得低于50%,房贷利率不得低于基准利率上浮10%。

  不仅如此,近来“房价将在明年一季度大幅调整”的消息正在业内广泛流传,据银行人士透露,在房价调整前,他们将严控二套房贷发放,以“年底贷款额度用完”为由暂不扩展相关业务。

  二套房贷的松紧直接关乎投机者成本高低,一直是楼市政策风向标。此前近10个月的楼市繁荣与二套房贷政策变化密切相关,如二套房贷首付比例提高至50%,势必积压楼市泡沫,相当部分楼盘将不再具有投资价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21 20:23:16 | 显示全部楼层
政府从来没有挤房地产泡沫的意思呢,只是说让房价慢慢涨,不要涨这么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社区动态|免责声明|隐私条款|联系我们|手机版|平阳第一社区 平阳网 ( 浙ICP备18042709号-3 )

浙公网安备 33032602100245号

GMT+8, 2025-5-10 22:35 , Processed in 0.05815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